認知失調模型

2021-02-13 結構化思考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從2W1H方面介紹認知失調模型,第二部分用該模型做的三個練習,第三部分是相關資源和我的思考。

什麼是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是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提出的理論,即當我們所做的事和所想之間存在矛盾時,我們會心理良心不安(簡而言之,就是知行不合一帶來巨大的精神痛苦),並將失調歸類成這四種:

(1)決策後失調。當一個人必須在各有優缺點的兩者間作出選擇時,選擇後易產生失調。

(2)強制服從失調。當一個人受外力影響而採取與信念相反的行為時產生這種失調。

(3)接觸新信息造成的失調。一個人有意或無意地接觸新信息可能使現存的認識受到威脅,從而產生失調。

(4)社會支持體系造成的失調。個人的認識受到群體成員的反對,或自己的群體成員身分要求接受新信息時產 生這種失調。(即少數派、邊緣群體等)

什麼原因導致認知失調?

        一、態度和行為不一致。

        二、不符合心理邏輯(注意:該心理邏輯不是客觀邏輯。心理邏輯不一致常表現在這三方面:a、文化價值的衝突;b、新舊經驗相悖;c、觀念的矛盾。)

         附:【決策後失調往往是由態度和行為不一致導致的,強制服從失調、接觸信息造成的失調、社會體系造成的失調往往是由不符合心理邏輯導致的】

怎麼做才能讓認知不失調?

         一、改變認知(增加新認知、改變舊認知、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

        二、改變行為

三個練習一、 (認知失調-認知一致) 面對看不慣的事物

  ●哪些事我看不慣?(認知失調)

      最常見的是,我認為應該這樣的可是卻沒有這樣

  ●面對某些人或事,我為什麼會看不慣?(認知失調)

       不符合心理邏輯——我認為我是對的

  ●怎麼做?(認知一致)

        1、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我的目標是來.的,而不是來生氣的。所有先不要急著看不慣,先把目的達成再說。

        2、增加新認知:他沒有照我覺得我應該的方式去做是不是有什麼原因或苦衷。


二、(認知失調-認知一致)面對別人批評自己

●別人批評我時我什麼反應?(認知失調)

            當別人誤會我時,或人身攻擊時時,我通常或怒火朝天或辯解,就算認錯也是很敷衍,但冷靜下來後往往後悔當時的行為。

●為什麼會心情不好?(認知失調)

          1、態度與行為不一致:我是好的,而被批評都是不好的,強加到我身上我會變得不好,所以我要採取動讓不好的變成好的。

           2、不符合心理邏輯:新認知和舊認知相衝突

●怎麼做?(認知一致)

一、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我是來解決問題的,而不是來生氣和辯解的。所有先不要急著生氣和辯解,先把解決問題再說。

二、增加新認知:被人批評肯定是哪裡出問題了


三、(認知失調-認知一致)調節情緒

●改變認知——找原因下判斷,專橫無禮的應該、以偏概全,杞人憂天,責備他人,非黑即白

●改變行為——轉移注意力等

四、關於不生孩子


相關資源和我的思考

相關資源


        認知失調理論與相對立的是的菲裡茨.海德的認知平衡理論。但海德的認知平衡理論過於簡單,只是指出關係的方向。於是奧斯古德和斯南鮑姆提出一致性理論,這是認知平衡理論的升級版。一致性理論既註明態度的方向,又不同方向態度的強度,比起平衡理論更加可量化。

         書籍:《積極達成-處理好情緒再處理問題》《認知心理學》等

我的思考

          六十才耳順,耳順才知行合一,才認知平衡,認知平衡這詞彙很美好,但很難實現。

後記:本文參考《積極達成-處理好情緒再處理問題》和《史上最簡單的問題使用手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認知失調
    也就是說,生活在災區之外的印度人,雖然沒有遭受地震,但他們依然對此感到焦慮和恐慌,但是這種焦慮和恐慌卻與平安無事的生活之間,發生了嚴重衝突,由此便讓人們陷入了一種「認知失調」的狀態,而為了消除這種失調,人們就會引入新的認知因素,於是散布焦慮和恐慌的謠言便誕生了。我想這種情況我們也都遇到過,比如今年很多人就陷入了認知失調,然後各種謠言那是漫天飛。
  • 決策後的認知失調
    這就引出下面的話題:決策後的認知失調。決策後的認知失調(post decisional dissonance)。決策是從兩個及以上備選方案中選擇一個方案的過程。選擇一個,意味著放棄至少一個或多個。所以心理學家認為,決策會引起認知失調,換言之,認知失調或者產生認知失調的可能性是由已經做出的決策所引起的。避免或減少這種失調會影響到以後的行為。
  • 認知失調理論及其實驗
    【問題】簡述認知失調理論及其實驗。
  • 談談什麼是認知失調
    2還是再給你們講講什麼是認知失調。我自己先舉個實例,回答一下。 原本我覺得教師就是一份普通的職業。但是我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備課上課,而課時費並不多。於是,我就出現了認知失調:如果這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我為什麼要吃力不討好;既然嘔心瀝血,那一定是因為這是一個高尚的職業。
  • 產品、運營人的王牌思維:認知失調
    我來解釋下上面的情況,沒有獎勵20元的情況,不屬於認知失調,頂多算是一個新的認知(填寫朋友聯繫方式),雖然和已知的認知不太一樣,但還沒有造成失調的狀態。而加入了獎勵的情況就出現了失調,即不協調,這時候你心裡會很不舒服,但由於獎勵在你也想著能夠拿到獎勵,為了解決這種不舒服,你就會試圖去找一個方法(改變其中一個認知)讓自己的行為結果對心理造成的影響稍微平衡些。這就是認知失調,我說的比較通俗。
  • 產品心理學003|巧用「認知失調」,讓用戶愛上你的產品
    這種效應,心理學家稱之為「認知失調」。為了深入理解認知失調的含義,讓我們看幾組心理學實驗:實驗一:「認知失調」改變態度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1],他邀請一些志願者做一些非常枯燥無聊的工作。如果人們事後打破這種承諾,勢必會引發認知失調,這恰恰是人們所不願意面對的。「認知失調」的應用模型回顧一下,所謂認知失調,其實就是行為與態度之間的矛盾。人們並不喜歡認知失調的感覺,失調的壓力,會讓人們尋求改變,最終使得認知與行為保持一致。
  • 為什麼考前還能玩兒的心安理得 | 認知失調
    如果處於上面的第二種情況,人就會感受到不舒適,這種由於認知衝突引起內心不舒服的狀態,就叫「認知失調」現象,而人們為了減緩認知失調帶來的緊張感,往往會採取一些策略減輕認知失調的程度。費斯廷格在提出認知失調理論的同時,也和同事進行了一個經典的認知失調實驗對理論加以驗證。
  • 如何處理你的情緒-22 認知失調
    今天我們來學習「認知失調」。認知失調發生在我們認為是正確的一件事與我們實際做的另一件事之間產生了背離的時候,這意味著我們信一回事,卻做了另一回事,這會造成我們的生活失調。像是你一隻腳踩在一隻船上,另一隻腳踩在另一隻船上,當兩隻船(相信的事&實際做的事)漸行漸遠,我們就會感覺越加難受。當我們的想法和我們的行為之間有鴻溝,我們會強烈地感到難受。
  • 認知失調理論在網絡廣告創意中的運用
    認知失調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有時會被拿來創意傳統媒體廣告。但是通過比較人們會發現,網絡與傳統媒體相比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網絡廣告的創意更適合運用認知失調理論。  一、認知失調理論及其在傳統媒介廣告創意中的局限  認知失調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於1957年提出並形成的一套理論。
  • 社會心理學(一)|當我們出現認知失調的時候該怎麼辦?
    如果你的家人和別人打架,而正義在人家那邊,行動決策就會面臨失調,從隸屬關係上,你應當幫助自家人,但從更高的主持正義的角度,你又不應當幫助非正義者。這就是認知失調,當各認知因素之間出現「非配合性」關係時,認知主體就會產生認知失調。
  • 今天出一道統計題~~附「舉例說明認知失調」參考答案
    (中山大學2017年心理學研究方法真題)每日一題第三題答案解析題目:舉例說明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解題思路如果是一般的簡答題,可能直接問「請簡述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然而北大並不這麼問,改為「舉例說明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那麼該怎麼回答呢?首先,你仍然需要簡要介紹認知失調理論,只有知道「認知失調」是什麼才能舉例說明。其次,那怎麼舉例呢,是不是說一個例子就可以?
  • 「認知失調理論」,旋即轉化的懊悔和治癒,個體如何走向馴化?
    ,並從這個印象判斷來推論認知對象的其他本質的現象;那麼「認知失調理論」則解釋了個體在面臨著認知和行為衝突不協調時,個體如何糾正矛盾的心理以使內心重獲平衡的自我規勸的現象。1957年,費斯汀格出版了《認知失調理論》,系統地提出了認知失調的理論假設。費斯汀格認為,人為了維持內心的平靜,需要一種認知上的一致性;認知失調會讓人產生內心產生緊張和不愉悅的體驗,這種心理上的不適感會推動人們努力減少失調,達到協調一致的目的,並且會積極地避開增加失調的情境和信息,這就是費斯汀格提出的兩大基本假設。認知元素之間的關係可能有3種:協調 失調 不相關。
  • 孟子的學說,帶有嚴重的「荒誕」感與認知失調
    這種觀念在孔子時代或許還不至於認知失調,但是由孟子說出來,就實在是匪夷所思。「宗法紐帶」都已經被扭斷,「親其親」到還說得過去,那何來的「長其長」呢?在宗法社會下,天子是所有諸侯的宗主,諸侯是所有家臣的宗主,這些都是長輩,各自尊重自己的長輩,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維護「周禮制度」;可是,到了戰國時代,如何「長其長」呢?
  • 什麼是ETA物理認知模型
    物理本質上是人類對整個自然界形成的可證偽的系統化認知,物理學家最終的目標是試圖用少數幾個基本原理解釋整個自然界,然而在實際的認知過程中,是要明確到一個具體研究對象而展開認知的。這個研究對象如何選取?確定之後如何才能構建出一套物理的認知呢?我們可以根據物理學家在實踐中的嘗試總結歸納出一個物理認知模型——ETA物理認知模型,如圖1所示。
  • 什麼是ETA物理認知模型?
    而實際認知過程中,總是要明確到一個具體研究對象展開認知的。這個研究對象如何選取?確定之後如何才能構建出一套物理的認知呢?我們可以根據物理學家在實踐中的嘗試總結歸納出一個物理認知模型,如圖所示。這個ETA物理認知模型由11個具體認知步驟構成,可以劃分為實驗物理認知、理論物理認知、應用物理認知三個認知階段。實驗物理認知和理論物理認知對應的是科學探索過程,應用物理認知則對應技術應用過程。
  • 心理學、理性決策與認知模型
    我們自認為的「深思熟慮」、「理性思考」,往往是來自我們頭腦中的認知慣性和經驗歸納而來的「自動化的決策」,都只是困囿於自己的認知框架中而已,「Think outside of the box?" Impossible.於是,心理學家們就不斷在深究,為什麼我們會有那麼多不理智的行為、非理性的決策?
  • 心理學:想法和行動經常不一致,如何解決自身的認知失調問題?
    你的情況其實很好用心理學概念進行解釋,你內心的態度與實際行為出現了不一致,在心理學上叫做「認知失調」。認知失調理論:行為是個體自由選擇並且行為與其積極自我概念中的核心內容發生不一致。認知失調理論基於這樣一種觀點:人類會試圖在其意見、態度、知識和價值觀之間建立內在的和諧和一致性的內驅力。當你覺察到自己行為與態度不一致,你會出現一種不舒服的內心緊張狀態,這其實就是認知失調。
  • 心理學:想法和行動經常不一致,如何解決自身的認知失調問題?
    你的情況其實很好用心理學概念進行解釋,你內心的態度與實際行為出現了不一致,在心理學上叫做「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理論:行為是個體自由選擇並且行為與其積極自我概念中的核心內容發生不一致。認知失調理論基於這樣一種觀點:人類會試圖在其意見、態度、知識和價值觀之間建立內在的和諧和一致性的內驅力。
  • 13思維模型:元認知一認知背後的認知
    元認知的作用是從深層次提高學習能力和從根本上提高學習效果。認知和元認知的區別(1)從本質上講,元認知是不同於認知的另一種現象,它反映了主體對自己「認知」的認知。同時兩者又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認知是元認知的基礎,沒有認知,元認知便沒有對象。
  • 行為心理學:女人言語和行為的不一致本質上是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其實,女人言語和行為的矛盾並不是故弄玄虛,而是認知失調造成的。認知失調由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提出,該理論認為認知失調是兩種認知中產生的一種不兼容的知覺。相衝突的認知是一種原動力,會迫使心靈去追求或發明新的思想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