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從2W1H方面介紹認知失調模型,第二部分用該模型做的三個練習,第三部分是相關資源和我的思考。
什麼是認知失調?認知失調是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提出的理論,即當我們所做的事和所想之間存在矛盾時,我們會心理良心不安(簡而言之,就是知行不合一帶來巨大的精神痛苦),並將失調歸類成這四種:
(1)決策後失調。當一個人必須在各有優缺點的兩者間作出選擇時,選擇後易產生失調。
(2)強制服從失調。當一個人受外力影響而採取與信念相反的行為時產生這種失調。
(3)接觸新信息造成的失調。一個人有意或無意地接觸新信息可能使現存的認識受到威脅,從而產生失調。
(4)社會支持體系造成的失調。個人的認識受到群體成員的反對,或自己的群體成員身分要求接受新信息時產 生這種失調。(即少數派、邊緣群體等)
什麼原因導致認知失調?一、態度和行為不一致。
二、不符合心理邏輯(注意:該心理邏輯不是客觀邏輯。心理邏輯不一致常表現在這三方面:a、文化價值的衝突;b、新舊經驗相悖;c、觀念的矛盾。)
附:【決策後失調往往是由態度和行為不一致導致的,強制服從失調、接觸信息造成的失調、社會體系造成的失調往往是由不符合心理邏輯導致的】
怎麼做才能讓認知不失調?一、改變認知(增加新認知、改變舊認知、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
二、改變行為
三個練習一、 (認知失調-認知一致) 面對看不慣的事物●哪些事我看不慣?(認知失調)
最常見的是,我認為應該這樣的可是卻沒有這樣
●面對某些人或事,我為什麼會看不慣?(認知失調)
不符合心理邏輯——我認為我是對的
●怎麼做?(認知一致)
1、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我的目標是來.的,而不是來生氣的。所有先不要急著看不慣,先把目的達成再說。
2、增加新認知:他沒有照我覺得我應該的方式去做是不是有什麼原因或苦衷。
●別人批評我時我什麼反應?(認知失調)
當別人誤會我時,或人身攻擊時時,我通常或怒火朝天或辯解,就算認錯也是很敷衍,但冷靜下來後往往後悔當時的行為。
●為什麼會心情不好?(認知失調)
1、態度與行為不一致:我是好的,而被批評都是不好的,強加到我身上我會變得不好,所以我要採取動讓不好的變成好的。
2、不符合心理邏輯:新認知和舊認知相衝突
●怎麼做?(認知一致)
一、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我是來解決問題的,而不是來生氣和辯解的。所有先不要急著生氣和辯解,先把解決問題再說。
二、增加新認知:被人批評肯定是哪裡出問題了
三、(認知失調-認知一致)調節情緒
●改變認知——找原因下判斷,專橫無禮的應該、以偏概全,杞人憂天,責備他人,非黑即白
●改變行為——轉移注意力等
四、關於不生孩子
相關資源
認知失調理論與相對立的是的菲裡茨.海德的認知平衡理論。但海德的認知平衡理論過於簡單,只是指出關係的方向。於是奧斯古德和斯南鮑姆提出一致性理論,這是認知平衡理論的升級版。一致性理論既註明態度的方向,又不同方向態度的強度,比起平衡理論更加可量化。
書籍:《積極達成-處理好情緒再處理問題》《認知心理學》等
我的思考
六十才耳順,耳順才知行合一,才認知平衡,認知平衡這詞彙很美好,但很難實現。
後記:本文參考《積極達成-處理好情緒再處理問題》和《史上最簡單的問題使用手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