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對個體或群體行為的解釋,預測,研究中形成了科學嚴謹而又奇妙精彩的心理學效應。一個人付諸的行動都有其底層邏輯和精神動機,才能保證行為的合理性。由行為向內追根溯源繼續探幽,可以發現:行為體現了態度,態度源於認知。
如果說「社會責任分散理論」解釋了個體的道德感在群體行為的遮掩下淪為平庸之惡,個體正義感被消解的現象;
如果說「羅森塔爾效應」解釋了獲得情感投射的個體在來自師長、親人、領導的期待和暗示中,得以下意識的朝著他們期待的好的方向轉化,讓虛構的正反饋式激勵的預言成真的現象;
如果說「暈輪效應」解釋了人際交往中,對一個人的認知判斷是建立在個人的好惡預設中,並從這個印象判斷來推論認知對象的其他本質的現象;
那麼「認知失調理論」則解釋了個體在面臨著認知和行為衝突不協調時,個體如何糾正矛盾的心理以使內心重獲平衡的自我規勸的現象。
認知失調理論由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創立。是指:人們具有兩種相互矛盾的態度,當人們根據其中一種態度採取行動時,就會引起心裡的不適或緊張感。
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創立這一理論的靈感來源於1934年印度發生的一場大地震。
地震地區出現了很多謠言,比如即將發洪水,月食那天還會發生地震,最近會刮龍捲風。更有趣的是,這些謠言並非來自受災最嚴重的地方,而是來自損失不大,沒有什麼傷亡的地方。地震後,調查者發現災區之外謠言盛行,說還會有更大的災難。為什麼謠言發生在災區外而不是災區內呢?
費斯汀格分析了這一現象,他用認知失調理論來解釋這件事。
人們之所以編造各種不靠譜的謠言,是因為他們需要為自己的恐懼找理由。地震之後,民眾普遍會產生恐懼之感,受災並不嚴重,或者災區周邊地區的人們同樣會產生恐懼。災區的人們有正當的恐懼理由,周邊地區的人們同樣感到恐懼,但是他們沒有正當的理由。如果過幾天即將發洪水,或者還會發生地震,他們就可以正常地釋放恐懼了。
1957年,費斯汀格出版了《認知失調理論》,系統地提出了認知失調的理論假設。費斯汀格認為,人為了維持內心的平靜,需要一種認知上的一致性;認知失調會讓人產生內心產生緊張和不愉悅的體驗,這種心理上的不適感會推動人們努力減少失調,達到協調一致的目的,並且會積極地避開增加失調的情境和信息,這就是費斯汀格提出的兩大基本假設。
認知元素之間的關係可能有3種:協調 失調 不相關。
1959年,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和他的同事開始致力於一項研究。他們招募了一批大學生作為被試, 讓他們做兩件非常無聊的工作。首先,將碟子放入一一個木桶,洗下拿出來,然後再放進去,如此反覆,持續半個小時。
做完上一項,再接著做另外一項:在記分板上釘釘子。被試釘下去48根釘子後,將每一根釘子按照順時針方向轉1/4圈,按逆時針方向轉1/4圈,將48根釘子依次旋轉,一個都不能遺漏。被試完成這兩項任務後,實驗者會告訴他說,這個實驗是為了觀察人對某項工作是否感興趣以及興趣是否會影響工作效率。
之後,實驗者請求被試說,你現在已經完成了任務,可不可以在出去的時候告訴下一-位被試, 「這項實驗非常有趣」。如果被試答應,會得到1美元或者20美元的報酬。
結果顯示,不管是拿到1美元的被試,還是拿到20美元的被試,都將「這項實驗非常有趣」轉述給下一個被試。也就是說,不管金錢的誘惑大或者小,被試都選擇了說謊,而幾乎所有被試都認為,「我雖然對別人說謊了,但我不是那種人」。
費斯汀格的目的就是為了測試,被試者是否會受報酬的影響引起認知失調,從而認定無聊的工作也是有趣的。人們通常會認為,拿到20美元的人會比拿到1美元的人容易撒謊。
實驗的結果超出了費斯汀格的預料。拿到20美元的被試選擇微謊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受到金錢的誘惑。可是,拿到1美元的被試為什麼也選擇撤謊呢? 因為他們選擇了改變認知的方法,從而減輕因撒謊造成的心理焦慮。他們告訴自己說,「這件工作其實也挺有趣的」 這樣,撒謊就不算是撒謊了。
比如你和朋友約定周六去爬山,為此你需要購買爬山需要的鞋子服飾和用品。你花大價錢選擇了一雙精緻漂亮的高跟鞋,可是事後冷靜理性的分析,你平時基本不穿高跟鞋而且這與爬山需要的鞋子服飾沒有任何聯繫,這雙高跟鞋沒有任何實際用途。可是最終沒能抵禦精緻高跟鞋的誘惑,買了一個一時腦熱的奢侈品。
很顯然,購買高跟鞋的行為違背了自己日常的生活習慣,而且非常不理智,你很可能因為需要爬山的服飾再購物一次, 二次消費。為了化解認識失調帶來的心理不適,你會找盡各種理由說服自己相信鞋子的優點和價值。比如,以後可以嘗試換一種穿衣打扮的風格,穿高跟鞋不失為一種形象的蛻變,總之你會極力找到接受這雙鞋子的優點,證明自己買的物有所值。
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曾經在他的書中舉過一個例子。越戰期間,他僱傭了一個年輕人幫他粉刷房子,這個年輕人參加過越戰,做事可靠,是個誠實的生意人。粉刷房子期間,阿倫森和他討論了一下有 關越戰的話題,結果,年輕人表現出和他的可靠、誠實完全不同的一一面。
阿倫森認為,美國介入越戰,造成了成千上萬人喪失生命,包括老人、女人和孩子。年輕人卻認為,美國介入越戰是正義的,而那些被殺的人根本不是人。
平時仁愛敦厚的粉刷匠為什麼一提到他曾經參與過的越戰時,他的態度會發生前後一百八十度大反轉呢?原因就在於他此時的內心是極度失調的。試想他年輕時參與了越戰,在戰場那樣血腥殘酷的戰場中生存下來,他的手上染上多少鮮血,殺了多少人,他必須找到一個令自己信服的義正言辭不容辯駁的理由以消除自己因為殺人所產生的深重罪惡感。所以他認為美國介入越戰是正義的,如此一來他內心的不協調也被所謂的正義所平衡掉。
費斯汀格認為,決策·強迫服從·社會支持,3種情況下,人會產生認知失調。
認知協調往往是決策不可避免的結果,決策意味著選擇,選擇就會產生衝突。
在強迫服從的情況下,如懲罰的威脅或獎勵的驅動,人會背棄自己的信念,公開做出原本為自己所不齒的行為。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實驗屬於這一種,被試在獎勵的驅動下選擇撒謊。
當一個人的社會支持,他身邊的人、組織和自己的意見相反對時,也會出現認知失調。
2011年,日本發生地震和海嘯,危及到福島的核電站,一時間,由於對核輻射的恐懼,國內出現了搶鹽風波,這正是強迫服從帶來的認知失調。
實際上,人們可能並不相信「 鹽能防輻射」這種觀點,實際行動中,他們依然參與到超市的購物大潮中,將一袋袋食鹽帶回家。搶鹽的人做了和自己的觀點完全不一致的行為,那麼,他們是如何說服自己,以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呢?
很重要的一點,即懲罰的威脅造成了人們的認知失調。如果別人都搶,自己不搶,自己和家人可能面臨健康的風險。這些人在哄搶食鹽之後,向媒體、政府發表不滿,希求官方媒體、官方話語能夠回應謠言,向公眾傳達正確的信息,如此,他們才能獲得心理上的舒適。
在不願意改變既有認知的情況下,人們會選擇增加新的認知。
比如將決策權交給就硬幣,或者乾脆將所有難題都交給上帝。既然都是由他人決定的。 心理上不會出現不適感。實際上,這也是自我心理安慰的一種方式,即在明知指硬幣或者上帝無法提供任何幫助的前提下,也要將決策權交出去。
人會為了避免做選擇時的困惑,而將自己手中決斷的權利以拋硬幣這種類似於賭注的方式來決定,這樣一來不論結果是好是壞都把自己摘清了,說一句『命運使然』來逃避,從而避免了認知的失調。
心理學效應和各種理論不是文人學者無聊時總結的話語遊戲,每一項理論內涵似乎都可以在個體的思想,態度,行為上對號入座。認知失調,說明了人處在兩種態度相互矛盾的困境時。人若平衡不了失衡的心理,貿然選擇其中一種態度,未獲得認同的一方會和心理展開較量,引起心理的不適和緊迫感。
人是試圖使自己合理化的動物,他會找到令自己相信並且願意服從的理由,個體的心理有著一致的弱點,規勸自己的話術也大體重合。
比如今天的任務沒有按時按量完成,貪圖懶惰,個體便富有強烈的罪惡感和愧疚心,如果這個使其心理失去平衡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時穩妥地稀釋調和,個體的心理備受折磨,人會試圖找到讓自己信服的理由,並規訓自己「這樣做是值得的」如果他告慰自己「這個教訓我記下了,下次不會再犯,並且明天加大力度補償虧欠的」這種帶著反思的自我濫情宣情往往會獲得自己的情感認同,滋生的不適感也會衝擊垮塌。
習慣了向明天許下空頭支票,以讓自己今天過得心安理得。
「今天的業餘時間都用來消遣了,明天把荒廢的時間補回來。」
「熬夜刷劇到深夜,下次不這樣做了最後一次。」
「買了一個不實用的物件,留著它,萬一有用呢?」
這些習以為常的自我勸服的話術,讓個體在一次次深度懊悔而又迅速癒合中習慣了勸服,在思想態度上獲得了平衡感,而實際生活中的教訓卻一個都沒能避過,道理聽了一籮筐,彎路一步也沒少走。說得通透,只是感動了自己。
從認知失調理論,可以明晰了地震中的人們如何傳播謠言以排遣對災難的恐慌情緒;知道了個體如何擺脫因說謊產生的道德焦慮;清楚了一個平時仁愛敦厚且參加過越戰的粉刷匠通過過激的言辭以試圖平衡自己殺過人的罪惡感;知道了大手大腳買了一件不實用的裙子後出於平衡心理需要而安慰自己買的物有所值。
一個人的心理修為不夠高深的話,可能會如案例中群體一樣,盲信震區謠言,盲動搶鹽狂潮,盲從群體決斷。
那如何擺脫認知失調的困惑,平穩自己的陣腳?
1 淨心不盲信
佛說: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則人不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則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這句佛裡禪言同樣說明了靜心或淨心的重要性。不實的傳言散布滿天,若不能將心思澄淨下來,人心浮動,人云亦云,只會平添因果未名下的兀自焦慮。
淨心不僅能幫助個體擺脫和釐清謠言的傳播破綻,更能使自己身處混亂中而不亂了自家陣腳。盲信說明了個體心理建設不夠強大,缺乏自我審視和判斷的能力。
2 細思不盲動
人的後悔一般伴隨著意氣用事的成分,頭腦一熱,不經思考擅自作出莽撞的決斷,頭腦未開啟判斷機制,但是行動已經跑在了前面。
可生活中並不是每一次不慎重的選擇都可以換來心安理得。不經大腦思考的貿然行動,若不是買了一件不適用的連衣裙那樣簡單,而是錯過一個可以改寫人生腳本的機會呢?這一不加以深思的盲動會讓你遭受慘痛的代價。
3 冷靜不盲從
身處物慾橫流的世界,沒有底線原則的人做不到冷靜; 面臨幻想崩塌的困局,意志薄弱的人也做不到冷靜。
做到冷靜處事,淡定處世何其艱難,認知不協調是深深扎在人性中的弱點,當身邊接觸的人和事都顯示了同樣的態度,個體如何超脫群體的暗示而保持冷靜客觀,獨善其身呢?
人以圈群化的特徵而生存在一個群體中,群體暗示,群體感染,群體壓力都是個體保持冷靜的無形障礙。當群體的意見氣候明顯偏向一個主流觀點時,個體的盲從跟風也避無可避。
在地震,龍捲風的災難恐嚇下,誰能冷靜的分析說地震無捲土重來的可能呢?或這樣的聲音也有,但又怎能蓋過輿論和滔天謠言呢?
認知失調理論深刻的揭示了個體面臨著對立態度時的觀點博弈,個體會啟動心理防禦機制以保護自己內心的平衡穩定的趨同現象。
最怕感動自己而不自知,欺騙自己而不覺察。
辯論著看似合情合理的話,然後心安理得地繼續錯著。
認知的失調會讓個體陷入盲信、盲動、盲從的困局裡,再加上群體意見的誤導,個體在這裡逐漸迷失自己的態度。不得已以群體觀點當做自己觀點,喪失獨立性和自主性。可怕的不是受自我規勸而產生的短暫誤判,而是在獲得認知協調的過程中,為了避免思考的痛苦而貪圖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