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失調理論」,旋即轉化的懊悔和治癒,個體如何走向馴化?

2020-09-03 公子兮

一、前言: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對個體或群體行為的解釋,預測,研究中形成了科學嚴謹而又奇妙精彩的心理學效應。一個人付諸的行動都有其底層邏輯和精神動機,才能保證行為的合理性。由行為向內追根溯源繼續探幽,可以發現:行為體現了態度,態度源於認知。

如果說「社會責任分散理論」解釋了個體的道德感在群體行為的遮掩下淪為平庸之惡,個體正義感被消解的現象;

如果說「羅森塔爾效應」解釋了獲得情感投射的個體在來自師長、親人、領導的期待和暗示中,得以下意識的朝著他們期待的好的方向轉化,讓虛構的正反饋式激勵的預言成真的現象;

如果說「暈輪效應」解釋了人際交往中,對一個人的認知判斷是建立在個人的好惡預設中,並從這個印象判斷來推論認知對象的其他本質的現象;

那麼「認知失調理論」則解釋了個體在面臨著認知和行為衝突不協調時,個體如何糾正矛盾的心理以使內心重獲平衡的自我規勸的現象。

二、認知失調理論概況

認知失調理論由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創立。是指:人們具有兩種相互矛盾的態度,當人們根據其中一種態度採取行動時,就會引起心裡的不適或緊張感。

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創立這一理論的靈感來源於1934年印度發生的一場大地震

地震地區出現了很多謠言,比如即將發洪水,月食那天還會發生地震,最近會刮龍捲風。更有趣的是,這些謠言並非來自受災最嚴重的地方,而是來自損失不大,沒有什麼傷亡的地方。地震後,調查者發現災區之外謠言盛行,說還會有更大的災難。為什麼謠言發生在災區外而不是災區內呢?

費斯汀格分析了這一現象,他用認知失調理論來解釋這件事。

人們之所以編造各種不靠譜的謠言,是因為他們需要為自己的恐懼找理由。地震之後,民眾普遍會產生恐懼之感,受災並不嚴重,或者災區周邊地區的人們同樣會產生恐懼。災區的人們有正當的恐懼理由,周邊地區的人們同樣感到恐懼,但是他們沒有正當的理由。如果過幾天即將發洪水,或者還會發生地震,他們就可以正常地釋放恐懼了。

1957年,費斯汀格出版了《認知失調理論》,系統地提出了認知失調的理論假設。費斯汀格認為,人為了維持內心的平靜,需要一種認知上的一致性;認知失調會讓人產生內心產生緊張和不愉悅的體驗,這種心理上的不適感會推動人們努力減少失調,達到協調一致的目的,並且會積極地避開增加失調的情境和信息,這就是費斯汀格提出的兩大基本假設。

認知元素之間的關係可能有3種:協調 失調 不相關。

  • 「我吸菸」和「我經常看球賽」是兩個不相關的認知;
  • 「我喜歡足球」和「我經常看球賽」是兩個協調的認知;
  • 「我大量吸菸」和「吸菸有害健康」是兩個失調的認知。

1959年,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和他的同事開始致力於一項研究。他們招募了一批大學生作為被試, 讓他們做兩件非常無聊的工作。首先,將碟子放入一一個木桶,洗下拿出來,然後再放進去,如此反覆,持續半個小時。

做完上一項,再接著做另外一項:在記分板上釘釘子。被試釘下去48根釘子後,將每一根釘子按照順時針方向轉1/4圈,按逆時針方向轉1/4圈,將48根釘子依次旋轉,一個都不能遺漏。被試完成這兩項任務後,實驗者會告訴他說,這個實驗是為了觀察人對某項工作是否感興趣以及興趣是否會影響工作效率。

之後,實驗者請求被試說,你現在已經完成了任務,可不可以在出去的時候告訴下一-位被試, 「這項實驗非常有趣」。如果被試答應,會得到1美元或者20美元的報酬。

結果顯示,不管是拿到1美元的被試,還是拿到20美元的被試,都將「這項實驗非常有趣」轉述給下一個被試。也就是說,不管金錢的誘惑大或者小,被試都選擇了說謊,而幾乎所有被試都認為,「我雖然對別人說謊了,但我不是那種人」。

費斯汀格的目的就是為了測試,被試者是否會受報酬的影響引起認知失調,從而認定無聊的工作也是有趣的。人們通常會認為,拿到20美元的人會比拿到1美元的人容易撒謊。

實驗的結果超出了費斯汀格的預料。拿到20美元的被試選擇微謊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受到金錢的誘惑。可是,拿到1美元的被試為什麼也選擇撤謊呢? 因為他們選擇了改變認知的方法,從而減輕因撒謊造成的心理焦慮。他們告訴自己說,「這件工作其實也挺有趣的」 這樣,撒謊就不算是撒謊了。

  • 認知失調對社會生活最大的作用是影響決策。

比如你和朋友約定周六去爬山,為此你需要購買爬山需要的鞋子服飾和用品。你花大價錢選擇了一雙精緻漂亮的高跟鞋,可是事後冷靜理性的分析,你平時基本不穿高跟鞋而且這與爬山需要的鞋子服飾沒有任何聯繫,這雙高跟鞋沒有任何實際用途。可是最終沒能抵禦精緻高跟鞋的誘惑,買了一個一時腦熱的奢侈品。

很顯然,購買高跟鞋的行為違背了自己日常的生活習慣,而且非常不理智,你很可能因為需要爬山的服飾再購物一次, 二次消費。為了化解認識失調帶來的心理不適,你會找盡各種理由說服自己相信鞋子的優點和價值。比如,以後可以嘗試換一種穿衣打扮的風格,穿高跟鞋不失為一種形象的蛻變,總之你會極力找到接受這雙鞋子的優點,證明自己買的物有所值。

  • 認知失調會改變人的態度,也會改變人的價值觀。

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曾經在他的書中舉過一個例子。越戰期間,他僱傭了一個年輕人幫他粉刷房子,這個年輕人參加過越戰,做事可靠,是個誠實的生意人。粉刷房子期間,阿倫森和他討論了一下有 關越戰的話題,結果,年輕人表現出和他的可靠、誠實完全不同的一一面。

阿倫森認為,美國介入越戰,造成了成千上萬人喪失生命,包括老人、女人和孩子。年輕人卻認為,美國介入越戰是正義的,而那些被殺的人根本不是人。

平時仁愛敦厚的粉刷匠為什麼一提到他曾經參與過的越戰時,他的態度會發生前後一百八十度大反轉呢?原因就在於他此時的內心是極度失調的。試想他年輕時參與了越戰,在戰場那樣血腥殘酷的戰場中生存下來,他的手上染上多少鮮血,殺了多少人,他必須找到一個令自己信服的義正言辭不容辯駁的理由以消除自己因為殺人所產生的深重罪惡感。所以他認為美國介入越戰是正義的,如此一來他內心的不協調也被所謂的正義所平衡掉。

費斯汀格認為,決策·強迫服從·社會支持,3種情況下,人會產生認知失調。

認知協調往往是決策不可避免的結果,決策意味著選擇,選擇就會產生衝突。

在強迫服從的情況下,如懲罰的威脅或獎勵的驅動,人會背棄自己的信念,公開做出原本為自己所不齒的行為。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實驗屬於這一種,被試在獎勵的驅動下選擇撒謊。

當一個人的社會支持,他身邊的人、組織和自己的意見相反對時,也會出現認知失調。

  • 強迫服從-懲罰的威脅:以搶鹽潮為例

2011年,日本發生地震和海嘯,危及到福島的核電站,一時間,由於對核輻射的恐懼,國內出現了搶鹽風波,這正是強迫服從帶來的認知失調。

實際上,人們可能並不相信「 鹽能防輻射」這種觀點,實際行動中,他們依然參與到超市的購物大潮中,將一袋袋食鹽帶回家。搶鹽的人做了和自己的觀點完全不一致的行為,那麼,他們是如何說服自己,以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呢?

很重要的一點,即懲罰的威脅造成了人們的認知失調。如果別人都搶,自己不搶,自己和家人可能面臨健康的風險。這些人在哄搶食鹽之後,向媒體、政府發表不滿,希求官方媒體、官方話語能夠回應謠言,向公眾傳達正確的信息,如此,他們才能獲得心理上的舒適。

  • 認知平衡—增加新的認知

在不願意改變既有認知的情況下,人們會選擇增加新的認知。

比如將決策權交給就硬幣,或者乾脆將所有難題都交給上帝。既然都是由他人決定的。 心理上不會出現不適感。實際上,這也是自我心理安慰的一種方式,即在明知指硬幣或者上帝無法提供任何幫助的前提下,也要將決策權交出去。

人會為了避免做選擇時的困惑,而將自己手中決斷的權利以拋硬幣這種類似於賭注的方式來決定,這樣一來不論結果是好是壞都把自己摘清了,說一句『命運使然』來逃避,從而避免了認知的失調。

三、在一次次深度懊悔而又自我癒合中,個體走向馴化

心理學效應和各種理論不是文人學者無聊時總結的話語遊戲,每一項理論內涵似乎都可以在個體的思想,態度,行為上對號入座。認知失調,說明了人處在兩種態度相互矛盾的困境時。人若平衡不了失衡的心理,貿然選擇其中一種態度,未獲得認同的一方會和心理展開較量,引起心理的不適和緊迫感。

人是試圖使自己合理化的動物,他會找到令自己相信並且願意服從的理由,個體的心理有著一致的弱點,規勸自己的話術也大體重合。

比如今天的任務沒有按時按量完成,貪圖懶惰,個體便富有強烈的罪惡感和愧疚心,如果這個使其心理失去平衡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時穩妥地稀釋調和,個體的心理備受折磨,人會試圖找到讓自己信服的理由,並規訓自己「這樣做是值得的」如果他告慰自己「這個教訓我記下了,下次不會再犯,並且明天加大力度補償虧欠的」這種帶著反思的自我濫情宣情往往會獲得自己的情感認同,滋生的不適感也會衝擊垮塌。

習慣了向明天許下空頭支票,以讓自己今天過得心安理得。

「今天的業餘時間都用來消遣了,明天把荒廢的時間補回來。」

「熬夜刷劇到深夜,下次不這樣做了最後一次。」

「買了一個不實用的物件,留著它,萬一有用呢?」

這些習以為常的自我勸服的話術,讓個體在一次次深度懊悔而又迅速癒合中習慣了勸服,在思想態度上獲得了平衡感,而實際生活中的教訓卻一個都沒能避過,道理聽了一籮筐,彎路一步也沒少走。說得通透,只是感動了自己。

四、克服認知失調,誰也不能打亂你的陣腳

從認知失調理論,可以明晰了地震中的人們如何傳播謠言以排遣對災難的恐慌情緒;知道了個體如何擺脫因說謊產生的道德焦慮;清楚了一個平時仁愛敦厚且參加過越戰的粉刷匠通過過激的言辭以試圖平衡自己殺過人的罪惡感;知道了大手大腳買了一件不實用的裙子後出於平衡心理需要而安慰自己買的物有所值。

一個人的心理修為不夠高深的話,可能會如案例中群體一樣,盲信震區謠言,盲動搶鹽狂潮,盲從群體決斷。

那如何擺脫認知失調的困惑,平穩自己的陣腳?

1 淨心不盲信

佛說: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則人不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則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這句佛裡禪言同樣說明了靜心或淨心的重要性。不實的傳言散布滿天,若不能將心思澄淨下來,人心浮動,人云亦云,只會平添因果未名下的兀自焦慮。

淨心不僅能幫助個體擺脫和釐清謠言的傳播破綻,更能使自己身處混亂中而不亂了自家陣腳。盲信說明了個體心理建設不夠強大,缺乏自我審視和判斷的能力。

2 細思不盲動

人的後悔一般伴隨著意氣用事的成分,頭腦一熱,不經思考擅自作出莽撞的決斷,頭腦未開啟判斷機制,但是行動已經跑在了前面。

可生活中並不是每一次不慎重的選擇都可以換來心安理得。不經大腦思考的貿然行動,若不是買了一件不適用的連衣裙那樣簡單,而是錯過一個可以改寫人生腳本的機會呢?這一不加以深思的盲動會讓你遭受慘痛的代價。

3 冷靜不盲從

身處物慾橫流的世界,沒有底線原則的人做不到冷靜; 面臨幻想崩塌的困局,意志薄弱的人也做不到冷靜。

做到冷靜處事,淡定處世何其艱難,認知不協調是深深扎在人性中的弱點,當身邊接觸的人和事都顯示了同樣的態度,個體如何超脫群體的暗示而保持冷靜客觀,獨善其身呢?

人以圈群化的特徵而生存在一個群體中,群體暗示,群體感染,群體壓力都是個體保持冷靜的無形障礙。當群體的意見氣候明顯偏向一個主流觀點時,個體的盲從跟風也避無可避。

在地震,龍捲風的災難恐嚇下,誰能冷靜的分析說地震無捲土重來的可能呢?或這樣的聲音也有,但又怎能蓋過輿論和滔天謠言呢?

五、寫在後面:

認知失調理論深刻的揭示了個體面臨著對立態度時的觀點博弈,個體會啟動心理防禦機制以保護自己內心的平衡穩定的趨同現象。

最怕感動自己而不自知,欺騙自己而不覺察。

辯論著看似合情合理的話,然後心安理得地繼續錯著。

認知的失調會讓個體陷入盲信、盲動、盲從的困局裡,再加上群體意見的誤導,個體在這裡逐漸迷失自己的態度。不得已以群體觀點當做自己觀點,喪失獨立性和自主性。可怕的不是受自我規勸而產生的短暫誤判,而是在獲得認知協調的過程中,為了避免思考的痛苦而貪圖惰性。

相關焦點

  • 認知失調理論及其實驗
    【問題】簡述認知失調理論及其實驗。
  • 認知失調理論在網絡廣告創意中的運用
    認知失調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有時會被拿來創意傳統媒體廣告。但是通過比較人們會發現,網絡與傳統媒體相比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網絡廣告的創意更適合運用認知失調理論。  一、認知失調理論及其在傳統媒介廣告創意中的局限  認知失調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於1957年提出並形成的一套理論。
  • 心理學:想法和行動經常不一致,如何解決自身的認知失調問題?
    我經常作出類似這樣違背自己內心的行為,想知道我的態度和行動為什麼會出現不一致?我該如何做出自己內心的選擇?你好,感謝你的來信。你的情況其實很好用心理學概念進行解釋,你內心的態度與實際行為出現了不一致,在心理學上叫做「認知失調」。
  • 心理學:想法和行動經常不一致,如何解決自身的認知失調問題?
    我經常作出類似這樣違背自己內心的行為,想知道我的態度和行動為什麼會出現不一致?我該如何作出自己內心的選擇? 認知失調理論:行為是個體自由選擇並且行為與其積極自我概念中的核心內容發生不一致。認知失調理論基於這樣一種觀點:人類會試圖在其意見、態度、知識和價值觀之間建立內在的和諧和一致性的內驅力。
  • 認知失調模型
    什麼是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是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提出的理論,即當我們所做的事和所想之間存在矛盾時,我們會心理良心不安(簡而言之,就是知行不合一帶來巨大的精神痛苦),並將失調歸類成這四種:(1)決策後失調。當一個人必須在各有優缺點的兩者間作出選擇時,選擇後易產生失調。(2)強制服從失調。
  •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簡介
    期望是託爾曼理論的核心。2.學習是對完形的認知,是形成認知地圖的過程。三、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布魯納是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和教育心理學家,他反對刺激—反應聯結等基於動物行為學習提出的理論。他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生獲得知識的內部過程,以及教師如何組織課堂讓學生發現知識。他的觀點主要是:1.學習的實質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認知結構是個體過去對外界事物進行感知、概括和歸類的一般方式或經驗所形成的觀念結構,實際上是各種信息在頭腦中的表徵方式。
  • 認知失調
    也就是說,生活在災區之外的印度人,雖然沒有遭受地震,但他們依然對此感到焦慮和恐慌,但是這種焦慮和恐慌卻與平安無事的生活之間,發生了嚴重衝突,由此便讓人們陷入了一種「認知失調」的狀態,而為了消除這種失調,人們就會引入新的認知因素,於是散布焦慮和恐慌的謠言便誕生了。我想這種情況我們也都遇到過,比如今年很多人就陷入了認知失調,然後各種謠言那是漫天飛。
  • 今天出一道統計題~~附「舉例說明認知失調」參考答案
    (中山大學2017年心理學研究方法真題)每日一題第三題答案解析題目:舉例說明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解題思路如果是一般的簡答題,可能直接問「請簡述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然而北大並不這麼問,改為「舉例說明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那麼該怎麼回答呢?首先,你仍然需要簡要介紹認知失調理論,只有知道「認知失調」是什麼才能舉例說明。其次,那怎麼舉例呢,是不是說一個例子就可以?
  • 《解憂小鋪》:我們可以馴化大腦,治癒焦慮
    後者是東野圭吾的著名推理小說,而前者是心理學應用書籍——焦慮分子的治癒指南。為什麼名字這麼像?大概是兩位譯者,不知道誰是誰的粉絲吧!2、其次,作者,《解憂小鋪》作者簡介是「全球心身醫學領域專家馬丁·羅斯曼博士」。「心身醫學」是專有名詞嗎?為什麼先「心」後「身」?因為我關注的領域是「身心健康」,所以對這種剛好顛倒的提法很是好奇。百度一下,還真是!
  • 談談什麼是認知失調
    2還是再給你們講講什麼是認知失調。我自己先舉個實例,回答一下。 原本我覺得教師就是一份普通的職業。但是我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備課上課,而課時費並不多。於是,我就出現了認知失調:如果這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我為什麼要吃力不討好;既然嘔心瀝血,那一定是因為這是一個高尚的職業。
  • 備考丨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
    布魯納,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納研究的重點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內部認知過程和教師如何組織課堂教學以促進學生「發現」知識的問題上,他的認知—發現理論是當代認知派學習與教育理論的主要流派之一。  布魯納指出,認知成長的過程就是個體將動作、形象和符號不斷內化的過程。同時,即使在個體能夠運用符號表徵後,動作、形象的表徵方式仍會在認識新事物的過程中發揮作用。  (1)新知識的學習環節  布魯納認為,知識的學習包含幾乎同時發生的三個過程:新知識的獲得、知識的轉化和對知識的評價。
  • 認知的需求層次理論——如何變得更幸福?
    1.價值觀:個體認為什麼是最需要的事務的信念。2.幸福:在個體的價值觀內獲得他想要的東西後的滿足感。所以要問如何變得幸福,就要先明確價值觀,我們先看看當下有什麼價值觀,以及這些價值觀究竟是什麼。3.3 認知的需求層次理論模型在這裡,我們把生理需求與探索需求根據認知能力進行縱向分層,並根據個體與社會化的不同進行橫向區分,獲得以下的假說模型。
  • 產品、運營人的王牌思維:認知失調
    但這和之前沒有獎勵時的想法不一樣,於是你會這樣安慰自己:不就一個聯繫方式嗎,沒多大關係,而且人家是知名公司的產品,不會出現洩漏隱私的風險。我來解釋下上面的情況,沒有獎勵20元的情況,不屬於認知失調,頂多算是一個新的認知(填寫朋友聯繫方式),雖然和已知的認知不太一樣,但還沒有造成失調的狀態。
  • 決策後的認知失調
    這就引出下面的話題:決策後的認知失調。決策後的認知失調(post decisional dissonance)。決策是從兩個及以上備選方案中選擇一個方案的過程。選擇一個,意味著放棄至少一個或多個。所以心理學家認為,決策會引起認知失調,換言之,認知失調或者產生認知失調的可能性是由已經做出的決策所引起的。避免或減少這種失調會影響到以後的行為。
  • 學習的一般理論之認知主義
    一、知識來源本知識點來自於《教育學心理學》,「學習的基本理論」章節,本章節首先介紹了學習的本質和學習的基本分類,學生在充分的了解了學習的基本概念之後,學習「學習理論」的內容,整體知識的條理性會比較清晰。二、考情分析題型:客觀題,選擇題居多。
  •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基本觀點(1)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學習是個體通過本身的智慧與理解對情境及情境與自身關係的頓悟,而不是盲目的嘗試。(2)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造完形完形是對事物關係的整體認知,苛勒認為學習的過程實質是對情境中關係的理解而構成完形的過程。 2、託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白鼠走迷宮)託爾曼是一位受格式塔學派影響的行為主義者,他提出的認知學習理論和內部強化理論對現代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1 凱利的個人建構理論
    (三)人格結構凱利的一個理論假設是:人格結構是由一組獨特結合的建構群所組成的複雜系統。個體差異就表現在個體所擁有的建構性質、數量、質量和組合方式的不同上。凱利從不同的角度對各種建構進行了分類:1.依據建構的作用:核心建構和外圍建構核心建構是個體行為中最基本、最穩定的建構,它是決定了個體行為的一致性或同一性的關鍵建構。
  • 【教綜理論】考點20: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他認為不能以實驗室內研究狗、貓、鼠、猩猩等的學習現象來推論人類個體的學習過程,必須要到學習的第一線進行研究,他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從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去發現原理,才是構成學習的主要條件,因而他的理論被稱為認知結構發現理論。
  • 為什麼考前還能玩兒的心安理得 | 認知失調
    其實,這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可以對此現象做出很好的解釋,那就是美國心理學家費斯廷格在1959年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費斯廷格認為,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認知因素,這些因素是指人關於自我或外部世界的認識,包括行為、態度、信仰等。
  • 【高頻考點】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他認為不能以實驗室內研究狗、貓、鼠、猩猩等的學習現象來推論人類個體的學習過程,必須要到學習的第一線進行研究,他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從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去發現原理,才是構成學習的主要條件,因而他的理論被稱為認知結構發現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