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的種類有很多,有一種,說不上痛又說不上不痛,像胃上撒了鹽,隱隱刺痛,這種痛還會在胃腸內亂竄,就像有一鼓氣轉不開。
此種情況,以香附為主藥的小烏沉湯可試用。
小烏沉湯來源於宋朝官修醫書《和劑局方》。
組成:烏藥(去心)500克,甘草(炒)50克,香附子(去皮毛,焙乾)1000克。
方中香附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莖,根相附連續而生,可以合香,故被稱為香附子。其性味甘,微寒。為氣病之總司令,疏肝解鬱,理氣寬中功效強,很多行氣解鬱方都會用到,比如治鬱病的越鞠丸,治心腹諸痛的艾附丸等。
烏藥為樟科植物烏藥的乾燥塊根。性味辛溫,具有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的功效。在此方中,它的用量為香附的二分之一,可助香附行氣止痛。
《本草求真》說:凡一切病之屬於氣逆,而見胸腹不快者,皆宜用此。《藥品化義》說:烏藥,氣雄性溫,故快氣宣通,疏散凝滯,甚於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內寬中而順氣。
甘草味甘,是個好好先生,可調和藥性與補中益氣。用量只有香附的二十分之一,炒過的甘草,不僅長於溫中,甘溫益氣,且緩急止痛力強。用於脾虛胃弱,心悸脈結代等。正合小烏沉湯對應之症。
三味藥共同起效,有理氣解鬱、散寒止痛之功效,可調中快氣,治心腹刺痛。
不僅如此,治療寒凝下焦、寒侵肝脈、寒疝腹痛,或氣血不和之小腹疼痛、腹脹腸鳴瀉下、裡急後重等症。均可用到此方。
製法:將全部藥搗為細末。每服10克,入鹽少許,或不放鹽,開水衝服。
一個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哦。(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