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為養、五果為助,出自《黃帝內經 》,原文是「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大概意思就是藥物都是用來攻擊去除疾病的,保護身體健康的則是五穀,五畜之肉滋養身體,五果五菜則是起到輔助補充作用。
黃帝內經中在飲食上把五穀排在第一位,是因為中醫認為腎是人的先天之本,而脾胃則是後天之本,而五穀入脾經。脾主肌肉,脾健肌肉才會強勁豐滿有彈性。
主食不可少、常吃雜糧好
五穀雜糧都是植物的種子,種子濃縮了植物的精華具備旺盛的生命力。吃主食的時候,不僅吃了各種營養物質,還吃糧食的「陽氣」。五穀播種在土地裡能生長發芽,而脾胃在五行中屬土,人體所攝入的五穀,通過脾胃以養身體人才能生生不息。
五穀雜糧屬性大多都是性平、味甘的特點, 多歸脾經、胃經和腎經,這些性味歸經特點也決定了其養脾胃的功能。谷氣皆入胃、散精於脾、脾氣散精、輸布五臟。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不吃主食,水谷精微無從攝取,氣血無從生化,後天之本虧耗,導致氣血不足,脾胃虛弱。
長期不吃主食的話,脾氣就會變得越來越虛弱,反映到皮膚上就是面黃肌肉、面色無華,而脾氣虛弱到一定程度,後天之本沒了,人的免疫力也會急劇下降,所有你能想到的大病,都可能找上門來。因此,五穀雜糧等主食是最基本的營養,既可以補養人體元陽之氣,又可以補益後天之本脾胃,絕對不可以不吃主食。
水果適量好、根據體質吃
五果本指棗、李、杏、慄、桃 ,現在就是指各種水果和乾果。部分水果和乾果具有補益心腎脾胃和潤肺潤腸之功,適當吃一點對身體有好處。中醫認為水果有寒熱溫涼等不同屬性,一般可以分為寒涼、溫熱、甘平三大類,需要根據不同體質選擇合適的水果。
大部分老年人體質虛寒,進食偏於寒涼的水果容易導致胃部不適。中醫認為過食寒涼水果易傷脾胃,導致胃失和降,脾失健運,寒溼內生,陽氣受困,加重運化不利。建議此類人群食用溫熱、甘平性的水果如蘋果、木瓜、橘子、桃等。
熱性體質的人如食用了熱性的水果,容易導致胃腸積熱,火勝傷津,進而出現一系列「上火」的症狀,如面部生瘡、口乾、大便乾結等。建議此類人群食用涼性的水果如梨、柚子等。不管是寒涼還是溫熱性味的水果都不應過量,更不能代替主食,宜飯後食用。
肉類少一點、健康多一點
日常生活飲食中,肉類少吃一點,儘量吃紅肉(瘦肉)少吃白肉(肥肉)。因為肉類無膳食纖維,不好消化會加重腸道的消化負擔,增加患上消化道疾病的機率。肉裡面含有的膽固醇含量會很高,平時吃肉多會使得患上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率增加。肉類裡面含有的脂肪成分會比較的多,人吃肉多的話會攝入到大量的脂肪,導致脂肪堆積的現象,從而產生肥胖的體質,容易引起高血壓或者是高血脂的出現。
不管是五穀還是水果,或是肉類蔬菜,不能有所偏食。要做到葷素搭配,合理飲食,饑飽有度,才能滿足機體的營養需要。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有效地預防疾病的發生,保養身體要順應四時陰陽之變化,調養心神,不管是吃飯還是吃水果,要做到合理均衡,飲食有節,不可偏食,不宜過量,寒溫適中,五味不過,順應自然規律吃時令果蔬,才能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