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 | 「善治」沙漠化

2021-02-25 賽傑奧

 

同沙漠化政策的演變一樣,中國的沙漠化治理結構也同樣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自20 世紀70 年代末以來,我國沙漠化治理結構以漸進方式向前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丁文廣,2008):①以行政控制和命令手段為主導的一元治理階段;②法治與市場手段相結合的二元治理階段;③政府、市場和公民社會互動與合作的多元治理階段。

 

▲我國沙漠化治理結構演變簡圖

 

綜合考慮善治和環境治理的基本特徵可以判斷,目前我國正處於環境多元治理結構形成的早期階段,在政府與公民社會、公共部門和私人經濟部門間正在形成一種相對獨立的、分工合作的新型治理結構,即已經初步形成了環境多元治理結構的一個「雛形」。而這是構建一個更加有效、透明和多元化的治理結構的基礎。在這一階段,我國沙漠化治理結構的主要特徵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政府力量、市場力量和公民社會力量在環境治理中同時表現出不斷增強的趨勢,特別是政府力量在環境治理中的作用明顯強化。例如,近年來發起的「環評風暴」「整治違法排汙企業保障群眾健康專項行動」及「設立區域環境保護督察機構」等諸多舉措都是政府力量在沙漠化治理中逐步強化的反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現實中仍存在一種明顯的傾向,即相信指令性法規和靠命令而治,而不是充分利用市場和社會的力量。並且,很多解決環境問題的方式仍舊帶有明顯的運動式特徵。

 

環境NGO 和公民社會參與沙漠化治理的力量薄弱,影響有限。中國環境NGO 對決策的參與和監督也是各領域NGO 在國家治理中介入問題程度深淺的一個標誌。近年來,隨著我國環境NGO 和公民社會的迅速成長與發展,它們在環境宣教、政策倡導和社會監督等層面上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正在成為環境治理中的一支積極力量。但是,由於其本身數量相對較少、專業能力不足及受政策法律環境的限制等,在沙漠化治理結構中,相比政府干預和市場調節而言,其整體作用及實質性的影響還過於微弱,它們所具備的職能優勢和功能,如社會力量的整合功能、環境治理的監督功能及公眾意見的表達功能等,還未得到充分體現。

 

在我國當前沙漠化治理結構中,基於市場的手段和機制正在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但仍舊面臨著諸多障礙。我國正積極嘗試排汙權交易、開展循環經濟實踐、完善多元環保投融資機制及制定更有利於環境的價格稅收政策。但經濟手段的行政化傾向還是較為明顯。例如,在我國得到廣泛實行的排汙收費制度實際上仍舊是一種行政管理機制,是一種用收費和罰款來調控的行政管理手段,由此也導致企業將環保支出主要用在了與相應法規鬥爭而不是尋求真正的解決辦法,企業和其他社會經濟活動主體經濟激勵和持續改進的動力不足。而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綠色GDP 核算等工作還都處於初期階段,還未能從根本上發揮其潛力。

 

在沙漠化治理結構中,衝突與協作共存。環境問題本身就是人類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環境系統發生衝突的結果,它與人類社會內部各利益團體之間的衝突有著緊密的聯繫(葉文虎,2002)。因此,有學者指出(布魯斯· 米切爾,2004),資源和環境管理的實質是對衝突的管理。在我國當前治理結構中,環境衝突的形式呈現多樣化特徵。衝突主要表現在政府部門與企業、環境NGO 與企業和政府部門、社區與政府部門和企業、各級政府及政府的不同部門之間。

 

▲退牧還草政策機制運行圖

當前在我國廣大牧區實施的「退牧還草」政策是促進畜牧業和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發展的良性措施。但我國牧區地理環境複雜,民族眾多,文化多元,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各種政策性資金投入較少,牧民依靠政策和有限資金支持轉變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生產生活方式面臨的挑戰較大,「一刀切」式的退牧還草政策沒有得到有效的執行。

沙漠化治理政策的執行能夠客觀反映環境政策制定是否科學、是否具有廣泛的參與性、是否體現了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互動、是否將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本土經驗與環境科學有機結合、是否及時調整政策制定過程中的不足。沙漠化治理政策執行過程是檢驗其是否科學的試劑。

 

我國現階段沙漠化治理結構最突出的特點是空間上的不平衡性、時間上的動態性、內部結構的不穩定性及相互作用關係的複雜性。中國正處在自然資源日益短缺、環境質量不斷下降及旨在糾正這種狀況的社會壓力日益加劇的關鍵時刻,好的治理成為控制這種局面並將其轉向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成熟、政府職能的轉變、環境法律制度體系的完善、環境NGO 和公民社會的成長及社會公眾參與空間的不斷拓寬,可以預見,一個更加合理、有效和均衡的環境治理結構將在我國逐步建立起來。而這樣的政治藍圖和治理結構的構建的基礎就是「環境善治」框架。 

 

▲善治的特徵(UNESCAP,2014)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其本質特徵在於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係,是兩者的最佳狀態。

 

根據資源互相依存理論(宋言奇,2006),政府、市場、社會三種機制各有其優劣勢、各有其適用範圍和作用方式,並且相互依賴、相互補充。而治理改革將意味著政府、非政府和生產單位等不同角色間的比較優勢會越來越明顯。政府將集中力量注重框架和法規,並提供一些大規模投資;非政府部門將著重於信息收集、監測、預警,並反映不同的民意;生產單位則將注重引進新的清潔工藝流程和建立有效的處理設施。

 

但是,構建我國現代沙漠化治理體系依然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例如,公共治理涉及對我國傳統權威理念、政府調控能力及行為方式的挑戰,以及必須面對合作與競爭、開放與封閉、可治理性與靈活性、責任與效率等兩難困境(鮑勃· 傑索普,1999)。因此,為了實現環境善治和可持續發展,逐步構建我國現代沙漠化治理結構的支持體系就顯得非常重要。

 

▲我國沙漠化治理結構支持體系的構建

 

「環境善治」作為一種新的環境治理理念,完全可以應用於沙漠化防治方面。綜合運用國家政府和公民社會的力量,同時積極加入市場經濟、科學技術、民族文化等相關因素,制定有利於減少沙漠化威脅,防治沙漠化,同時又符合社會各個群體利益的優秀沙漠化防治政策。

本文摘編自《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氣候變化對沙漠化影響與風險研究》(丁文廣,許端陽著. 責任編輯:萬峰 朱海燕.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4)一書「第7章  政策建議」,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

 

(重點領域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叢書)

ISBN 978-7-03-049296-8

 

《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氣候變化對沙漠化影響與風險研究》以中國北方為研究區,在3S技術的支持下,針對氣候變化對沙漠化演變影響評估的關鍵問題,在重建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北方沙漠化時空過程的基礎上,嘗試構建出一種動態模擬和評估沙漠化風險的評估方法,隨後基於多模式氣候變化情景數據,對未來30年氣候變化造成的沙漠化風險進行預估。

第1章對沙漠化研究的背景、意義及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目的及思路進行了介紹;第2章將中國北方的沙漠化研究區分成3個大區和20個小區,並對各個地區的地理人文環境進行了簡要的描述;第3章對中國北方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沙漠化土地變化狀況進行了遙感影像解譯和分類,得出中國北方及各個地方研究區的沙漠化土地面積變化狀況;第4章對沙漠化過程中的非氣候因素作用進行了定量分離;第5章對氣候變化對沙漠化的影響進行了評估;第6章對未來30年氣候變化對沙漠化的可能影響進行了風險評估,得出不同氣候變化情景下的未來沙漠化風險狀況;第7章對我國未來沙漠化的治理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

(本文編輯:劉四旦)


地球為你而轉!

歡迎關注:賽傑奧(sci_geo)

科學出版社地球科學訂閱號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氣候變化專題

相關焦點

  •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分布圖
    英國風險分析公司Maplecroft近日發布的全球193個國家和地區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報告稱,氣候變化對孟加拉、印度、獅子山等南亞和非洲國家的威脅最大,而冰島、芬蘭、瑞典等北歐國家的風險最小。  發布報告的Maplecroft公司的傳播經理傑森•麥克格溫在接受採訪時介紹,中國面對氣候變化的風險等級為中等。
  • 《氣候變化綠皮書》提醒:要特別防範「黑天鵝」「灰犀牛」氣候風險...
    2019:防範氣候風險》日前發布。《氣候變化綠皮書》指出,全球氣候系統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總體弊大於利,加強氣候風險管理勢在必行。《氣候變化綠皮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氣象局的專家聯手國內氣候變化研究學一線學者聯合編撰的年度出版物。
  • 英文版《中國沙漠與沙漠化》出版發行
    由《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973)項目「中國北方沙漠化過程及其防治研究」首席科學家、國際沙漠研究協會(IDRA)主席、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所長王濤博士主編、組織數十位專家學者將《中國沙漠與沙漠化》縮編譯成的英文專著。據王濤介紹,本書是對過去50年我國沙漠與沙漠化研究和實踐的系統總結,其學術價值在於為今後沙漠與沙漠化科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臺階。
  • 美聯儲Daly說氣候變化對經濟的風險不容忽視
    來源:新浪美股新浪美股11月9日訊 在美聯儲的首場氣候會議上,兩位決策者警告說氣候變化在當下和未來都對美國經濟構成風險。「氣候變化是我們不能忽視的經濟問題,」舊金山聯儲行長Mary Daly周五說。「這些事件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它們的直接破壞。它們會摧毀財富,加劇現有的收入不平等,並且,在最嚴重的情況下,會永久性地使人們流離失所。」美聯儲會議說明,對於在確保銀行體系健全的同時維持價格穩定和充分就業,這個目標意味著什麼,決策者們非常嚴肅。
  • 論文推薦|氣候變化對水文循環的影響
    姜彤,長期從事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研究和教學工作。他是IPCC WGII 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和流域評估報告等多份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主要研究方向為:氣候變化,流域地表水文過程及環境信息分析,氣候變化影響綜合評估等。
  • 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加劇林火風險
    新華社倫敦1月14日電(記者張家偉)隨著澳大利亞近期林火肆虐,科學家也對這種自然災害的風險因素開展了緊急評估。英國帝國理工學院14日發布一項評估報告說,氣候變化讓許多地方形成了更易發生林火的天氣條件,增加了這種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 全球變暖、空氣汙染……氣候變化,對癌症有哪些影響?
    氣候變暖也造成了一系列相關的氣候變化,包括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空氣汙染、風暴和洪水強度增加、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增加以及乾旱和野火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增加等。與此同時,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科學家研究氣候變化對食品生產系統中天然毒素的影響
    食品夥伴網訊  據外媒報導,近期《食品添加劑與汙染物》雜誌刊登一篇關於氣候變化對食品生產系統中自然毒素形成影響的文章。文章指出食品和飼料安全將會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包括初級農產品和海產品中的天然毒素,但迄今為止尚缺乏定量評估。
  • 英國發布4℃地圖 揭示氣候變化失控之影響
    氣候地圖展示了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部分影響,尤其是水供給、農業生產、極端氣溫和乾旱、森林山火和海平面上升風險等方面的嚴重影響。 氣候地圖預測所有主要糧食產區的主要穀類作物的產量都將下降而喜馬拉雅冰川到2050年很有可能消失近半。 David Miliband說:「我們無法適應一個升溫4℃的世界。
  • 柳葉刀:癌症與氣候變化|氣候變化|空氣汙染|柳葉刀|紫外線|肺癌|...
    氣候變化是全世界即將面臨的最大危機之一,有關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也是包括醫學界在內的科學家關注的重點。最大的擔憂是氣候變化對傳染病的影響,以及與營養相關的疾病,而對於慢性病尤其是癌症的影響,人們還知之不多。《柳葉刀》旗下的《腫瘤病學》雜誌最近發文,探討氣候變化與癌症的關係。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二。
  • 氣候變化對蔓越莓生產造成影響
    負責研究氣候變化對植物影響的生物學家Libby Ellwood說:「植物依靠每年寒冷的冬季和休眠周期,得知春天的到來。」蔓越莓對熱度也很挑剔,夏季溫度太高,葉子和果實會被烤焦。去年夏天中期,下一季的嫩芽已經露頭,而今年,成熟的果實仍在藤上。
  • 高考地理小專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2)讀圖分析,甲、乙兩地氣候特徵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並分析甲、乙兩地氣候差異產生的原因主要是。(3)四次氣候大會召開地點均位於沿海或島嶼,目前全球氣候變化對這些地區產生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為。材料一:2016年3月23日是第56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旨在呼籲公眾正視氣候風險,關注氣候安全,主動適應氣候變化。有些專家認為,全球變暖的加劇將使俄羅斯變成一個糧食生產大國。俄羅斯《公報》2016年6月14日報導,俄羅斯目前已成為世界最大小麥出口國。據估計,隨著俄羅斯小麥產量的不斷增長,其出口量將繼續上升。
  • 英國綜合57份研究報告認為,氣候變化增大野火發生風險
    英國綜合57份研究報告認為,氣候變化增大野火發生風險 據英國湯森路透基金會網站日前報導,英國研究人員1月14日撰文稱,氣候變化「無疑」正在增加世界各地發生野火的風險,而澳大利亞政府因為否認叢林大火與全球變暖明確相關遭到批評
  • 既得利益者是如何「洗白」氣候變化的?
    科學藉口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否認類型:氣候變化的原因尚無定論。否認者認為,氣候變化只是自然周期變化的一部分,或者堅稱氣候模型不可靠,提出大眾只是對二氧化碳過於敏感。因此,否認氣候變化者正在採取新策略。英國最有力的否定聲音之一、前財政大臣尼格爾·勞森在2009年創立了旨在保留懷疑權利的全球變暖政策基金會,但如今他承認,人類活動導致了氣候變化。該基金會表示,它「對極具爭議性的『全球變暖科學』持開放態度,(但)對目前倡導的許多政策的成本及其影響深感擔憂」。換句話說,氣候變化現在關乎成本,而不是科學。2.
  • 太陽活動怎樣影響氣候變化?
    太陽輻射是地球表層一切物理、化學與生物過程的能源,因而也是氣候形成的最重要的因子。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總輻射強度的觀測數據變化很小,所以可以看作基本上是穩定不變的,因此稱作太陽常數。   但是,在太陽表面卻有多種多樣的擾動現象,其中,太陽黑子是最容易觀測到的。
  • 國內首發氣候指數系列 未來三個月氣候風險低
    新華社李建波攝新華網北京3月6日電(何凡)財新智庫和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今日在京聯合發布中國氣候指數系列。該指數系列為國內首發,開創了氣候大數據服務實體經濟之先河。本次發布的指數顯示,未來三個月(即今年3-5月)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平均水平或略偏高;中國氣候風險指數低於2.5,處於「低」至「偏低」等級。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呈明顯增加之勢。
  • 胡楊林的生長與氣候變化
    當大風颳掉了老枝, 新枝萌發出來,加上胡楊樹枝分化嚴重, 樹結比較多, 也會影響樹木筆直生長。  昔日的沙海裡,曾有過胡楊林形成的綠洲,但最終為沙漠所吞噬,大自然的氣候變化和乾旱的地理環境固然是原因之一,而人類對植被的無度毀滅及掠奪胡楊賴以生存的水資源,則是導致胡楊致死的根本原因。
  • 沙漠化真的能防治嗎?
    在這些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一旦細小顆粒和壤質部分散失,難以提供植物生長所需養分,即便是在溼潤氣候條件下,也會形成沙漠。狹義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態系統下,由於人為過度的經濟活動,破壞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變化過程。
  • 氣候變化對東南亞影響可能比經濟危機更嚴重
    新華網馬尼拉4月27日電(記者 劉華)總部設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亞洲開發銀行27日發布報告說,東南亞地區是世界上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全球變暖對這一地區的影響可能比當前的經濟危機更為嚴重。
  • 氣候變化的基本事實和科學應對
    引起氣候系統變化的原因有多種,概括起來可分成自然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的影響兩大類。前者包括太陽輻射的變化、火山爆發以及氣候系統的內部變化等。後者包括人類燃燒化石燃料以及毀林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硫化物氣溶膠濃度的變化、陸面覆蓋和土地利用的變化等。  近百年的現代氣候變化由自然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共同造成,而近50年的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