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氣候變化對食品生產系統中天然毒素的影響

2020-12-19 食品夥伴網

    食品夥伴網訊  據外媒報導,近期《食品添加劑與汙染物》雜誌刊登一篇關於氣候變化對食品生產系統中自然毒素形成影響的文章。文章指出食品和飼料安全將會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包括初級農產品和海產品中的天然毒素,但迄今為止尚缺乏定量評估。

        本研究旨在評估氣候變化對歐洲大陸西北部種植的穀物中黴菌毒素汙染、赤潮爆發頻率、北部海岸貝類中海洋生物毒素汙染的影響。研究重點關注小麥中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汙染、鰭藻屬藻類富集、腹瀉性貝類毒素汙染之間的潛在關係。本研究充分參考了現有的資料和模型,採用的模型有:全球氣候模型、區域性氣候模型、農作物氣候學模型、黴菌毒素預測模型、流體動力學模型和生態模型,模型通過將相關模型結論輸入另一模型的方式而相互結合。

        此外,通過對研究領域的國家數據進行統計學數據分析後,獲得了鰭藻細胞數量、腹瀉性貝類毒素貝類和農作物耕作頻率間關聯的信息。本論文內容包括研究摘要、結論和建議。本文以2031年至2050年氣候變化預測為分析起點,研究這20年的氣候變化信息。

        結果顯示,通常情況下氣候變化促使小麥提前開花和收割,小麥汙染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的風險提高,而鞭毛屬藻類富集的爆發頻率也隨之增加。假設鰭藻屬藻類與鞭毛屬藻類的表現相似,則將來爆發鰭藻屬藻類藻華的頻率也會增加,但對含腹瀉性貝類毒素貝類的汙染影響則不確定。氣候變化對毒素汙染存在間接影響,例如,隨著氣候變化,北歐小麥和玉米的收穫頻率預計會增加,同時穀物汙染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的風險提高。

        風險管理人員應該考慮氣候變化對食品安全危害造成的整體影響,而非僅限於中值或平均值。此外,該研究建議以後應該密切監控黴菌毒素和海洋生物毒素的含量,特別是利於微生物產生毒素的氣候變化。而且,在數據收集、資料庫實用性和接入性方面需持續重點關注。歐洲迫切需要開展術語的統一和數據採集工作。

        部分原文報導如下:

        Climate change is expected to affect food and feed safety, including the occurrence of natural toxins in primary crop and seafood production; however, to date, quantitative estimates are scarce. This study aimed to estimate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effects on mycotoxin contamination of cereal grains cultivated in the terrestrial area of north west Europe, and on the frequency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and contamination of shellfish with marine biotoxins in the North Sea coastal zone. The study focused on contamination of wheat with deoxynivalenol, and on abundance of Dinophysis spp. and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with diarrhetic shellfish toxins.

        The study used currently available data and models. Global and regional climate models were combined with models of crop phenology, mycotoxin prediction models, hydrodynamic models and ecological models, with the output of one model being used as input for the other. In addition, statistical data analyses using existing national datasets from the study area were performed to obtain inform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nophysis spp. cell counts and contamination of shellfish with diarrhetic shellfish toxins as well as on frequency of cereal cropping. In this paper, a summary of the study is presented, and overall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given.

    原文連結:<http://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9440049.2012.714080>

相關焦點

  • 柳葉刀:癌症與氣候變化|氣候變化|空氣汙染|柳葉刀|紫外線|肺癌|...
    氣候變化是全世界即將面臨的最大危機之一,有關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也是包括醫學界在內的科學家關注的重點。最大的擔憂是氣候變化對傳染病的影響,以及與營養相關的疾病,而對於慢性病尤其是癌症的影響,人們還知之不多。《柳葉刀》旗下的《腫瘤病學》雜誌最近發文,探討氣候變化與癌症的關係。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二。
  • 英國科學家:氣候變暖對發展中國家影響重大
    英國科學家:氣候變暖對發展中國家影響重大 2015-08-10 07:50:51    兩位氣候變化問題專家,丹尼爾和挪威科學家爾蘭·穆斯特·克努森,今年分別從南、北極出發,用騎行、徒步的方式前往巴黎。兩位年輕人希望,在今年聯合國召開氣候變化會議之前,能用自己的行動和專業知識喚醒公眾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視,為各國達成「氣候協議」做出貢獻。此活動得到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太局和亞太地區眾多國別辦公室的支持。    「如果一個人體溫上升3度,那他就發燒了。
  • 科學家們低估了氣候變化的速度,為什麼?
    所以,為了保持在長期趨勢中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必須通過發展技術來補償舊測量方法中的錯誤,並使它們與新測量方法相協調。哈德利中心進行的這項工作,讓我們在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解上有了新的進步。但好消息也就此打住了。
  • 氣候循環影響颶風變化?美國科學家稱颶風形成速度比30年前快!
    在地球上,風也算得上是強大自然災難中的一種。根據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研究稱,最近幾年來,地球的颶風變化已經比以前強很多(他們說颶風跟我們說的颱風類似),通過數據分析,幾乎是所有強大颶風的特徵就是在形成的過程中迅速加劇,比以前的速度快很多。
  • 廈大海洋科學家戴民漢當選中科院院士 研究「海洋在氣候變化中的...
    52歲的戴民漢是位海洋科學家,專長於前沿的海洋碳循環研究――專門研究海洋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戴民漢的當選,使得廈大的中科院院士達到12位。  昨天,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共選舉產生61名中科院院士和16名中科院外籍院士,戴民漢是61名新當選的院士之一。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需要「竺可楨」式科學家
    原標題:中國需要「竺可楨」式科學家   在低碳問題上,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遭遇西方國家話語霸權,西方以低碳作為束縛他們的繩索,給其設置發展的上限,從而扼殺他們的未來,以保證西方繼續佔據現在的優勢。中國現在已是眾矢之的,要改變被動局面,只有主動出擊。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這樣來描述中國在世界氣候變化問題談判中的處境。
  • 冰島寒流或使北美歐洲免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
    近幾年,科學家和公眾一直擔心,全球變暖持續上升可能會導致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的海洋洋流模式的運行減速,甚至停止流動。因為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是保持北美和歐洲氣候穩定的一個洋流系統,是調節地球氣候的關鍵影響因子。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對北半球以及北歐氣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它又被稱為「大西洋輸送帶」。該環流在大西洋上層海水向北運動,下層海水的流向則相反。
  • 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生活中那些食物殺手你知道嗎?發芽變綠的土豆不可食,土豆是人們經常食用的蔬菜,也是許多兒童特別愛吃的食物,含有豐富的澱粉,且各種營養素齊全。一般土豆的表層中都含有少量龍葵素,據測定,一般土豆表層中都含有少量龍葵素,據測定,每100克土豆中含有龍葵素1.7~19.7毫克。
  • 全球變暖、空氣汙染……氣候變化,對癌症有哪些影響?
    氣候變暖也造成了一系列相關的氣候變化,包括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空氣汙染、風暴和洪水強度增加、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增加以及乾旱和野火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增加等。與此同時,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名家專欄 | 日常生活中,滅活乳酸菌可減除食品中黃麴黴毒素
    穀物、牧草與糧食可能在收割或收穫前就被汙染;收穫的食品原料有可能在倉庫貯藏、運輸過程受潮後感染;已加工成食品半成品或成品有可能在其倉貯與貨架期被汙染;還有可能消費者購買食品後,在家存放不當引起的汙染。所以,黃麴黴毒素是一種毒性非常強,危害非常大,感染可能性也非常高的黴菌毒素。食品科學家們一直在想辦法去除他。2.去除食品中黃麴黴毒素的方法?
  • 美媒:氣候變化如何影響超級風暴的形成?
    那麼,氣候變化是否應當對「海燕」造成的破壞負責?氣候變化又是否應當對造成紐約市和新澤西州數十億美元損失的颶風「桑迪」負責?更廣泛地說,氣候變化現在是否開始影響到這樣的極端天氣事件?這些問題的答案很複雜,但首先要回答的是:「沒錯。」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網站11月18日報導稱,科學家們已經花費多年事件研究氣候變化在「海燕」、「桑迪」這樣的極端事件中發揮的作用。
  • NASA研究稱:氣候變化正在破壞主要洋流
    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的一項新研究,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導致主要洋流變得更加湍急。 該航天局花費大量時間監視和研究我們自己的星球,使用了長達十年的衛星數據來測量波弗特流渦(Beaufort Gyre),並發現由於海冰迅速融化,該環流的移動速度變得更快。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加劇野生動物傳染病
    參考消息網11月23日報導西媒稱,一段時間以來,氣候變化的影響被視為遙遠且不確切的威脅。然而,氣溫升高、極端天氣現象以及海平面升高正使其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上周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將加劇野生動物中傳染病的暴發。
  • 英國發布4℃地圖 揭示氣候變化失控之影響
    該地圖由外交大臣David Miliband、能源和氣候變化部大臣Ed Miliband與英國政府首席科學家John Beddington在英國科學博物館共同發布,它是由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的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共同製作的。該圖還強調了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革命前上升4℃所可能造成的部分影響。
  • 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珠穆朗瑪峰:氧氣增多和冰川消融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珠穆朗瑪峰正在面臨著新的危機——高海拔空氣正在吸收更多的氧氣,大型冰川正在快速融化消失……儘管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是地球最高山峰,但它仍然無法擺脫氣候變化的影響。
  • 美國蜜蜂種群持續萎縮 研究:氣候變化或是主因
    一項新出爐的研究表明,在美國一些地區,氣候變化可能是蜜蜂種群持續萎縮的原因。資料圖:花叢邊的小蜜蜂。 王東明 攝據報導,為更好地了解全球變暖對蜜蜂健康的影響,來自西北大學和芝加哥植物園的科學家在亞利桑那州對蜜蜂巢進行了各種溫度的測試,而研究人員採取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將巢穴塗成黑色、白色和透明來改變溫度。
  • 科學家研究傷寒毒素在人體感染模型中的作用
    科學家研究傷寒毒素在人體感染模型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27 10:18:52 英國牛津生物醫學研究中心Malick M.
  • 微藻如何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氣候變化對食物鏈基礎生物學的影響
    這些藻類小偷可以在氣候變化中倖存下來,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由於他們從細菌中偷走了耐寒基因,綠藻可以在鹽沼和內陸鹽灘中進化,以抵抗惡劣和波動的環境。研究結果揭示了綠藻的小型化基因組是如何從其淡水祖先的較大基因組進化而來,成為支持生態系統的有機化合物的有彈性初級生產者。研究人員Bhattacharya在分子生物學和進化論中發表說,這種過渡到更加惡劣和更惡劣的環境Picochlorum的過渡發生了數百萬年,但與現在由於氣候變化更迅速地發生的變化相似。
  • 研究:蘇格蘭部分鹿群繁育受氣候變化影響
    新華社倫敦11月10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愛丁堡大學近日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受氣候變暖以及進化因素影響,生活在蘇格蘭一個島嶼上的馬鹿產子時間也在提前,這也許能揭示氣候變化對野生動物帶來的影響。產子提前的馬鹿在一生中也會繁育出更多後代。研究人員認為,一部分原因是氣溫上升對鹿群的習性和生理帶來影響;另一方面在自然選擇驅動下的基因改變也是因素之一。報告作者之一、愛丁堡大學的約瑟芬·彭伯頓教授說,對生命周期的長期研究有助人們深入了解動物群體如何應對環境變化。相關結果已刊登在美國期刊《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上。
  • 氣候變化對蔓越莓生產造成影響
    與其他地方一樣,在新英格蘭,氣候變化正在改變這些植物生長的環境,從溫暖的冬天,到千變萬化的夏天。這些改變導致它們更難生長,給備受人們喜歡的感恩節標誌性食物蒙上了一層陰影。熱愛作物的果農和幫助他們的科學家正在努力尋找解決方案,情況還沒有那麼糟糕。但對於Eldridge這樣的果農來說,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備選方案」,Eldridge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