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軍對重機槍的研製與裝備

2020-12-18 戰爭事典

蘇聯成立後,隨著國力的回升,特別是重工業的快速發展,新式機槍的研製終於被提上了日程。1925年,著名槍械設計師ф.託卡列夫在馬克沁機槍的基礎上,拿出了一種氣冷式輕機槍。該槍去掉了笨重的水冷卻筒,簡化了機匣,換用了兩腳架,將總重量壓縮到了13千克。但託卡列夫的設計無非是在老機槍的技術上吃老本,儘管重量輕了下來,卻也絕對談不上先進,蘇軍高層對其反應冷淡。

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改變了陸戰的形態

真正的成就來自科夫羅夫機械廠(國家代號為2號工廠)。該廠輕武器設計局的創始人之一,俄國槍械泰鬥費多羅夫的得意門生Β.捷格加廖夫設計出了一種全新的氣冷式輕機槍。該槍採用導氣式結構,簡單可靠,火力強勁,在選型測試中完全壓倒了託卡列夫輕機槍和其他外國機槍,贏得了紅軍的青睞。

新槍定型為ДП-27(轉寫為英文為「DP-27」,即「捷格加廖夫1927年式輕機槍」),開始大規模量產,並成為了蘇軍班排級單位的可靠支援火器。捷格加廖夫本人更是憑藉這把槍在當時的蘇聯輕武器設計界聲名鵲起。

捷格加廖夫輕機槍是蘇聯輕武器研發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不過,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在火力持續性、射擊穩定性和威力上還是難以和重機槍匹敵,無法勝任團營級支援武器的角色。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下屬的炮兵總局(GAU)希望捷格加廖夫再接再厲,在輕機槍的成熟技術基礎上,研發出新式的輕量化重機槍,把已經過時的馬克沁徹底淘汰。捷格加廖夫爽快地應下了這個項目,並召集同廠的Ρ.伊萬諾夫、С.克列金和Α.庫茲涅佐夫等人組成設計團隊,馬不停蹄地投入了新的工作當中。

20世紀30年代初,捷格加廖夫的新槍已經初見雛形。該槍完全摒棄了笨重的水冷式結構,改為可以快速更換的氣冷式槍管,並在槍管上車制了大量散熱環以提高冷卻效率。該槍還沿用了DP-27的導氣式結構,採用了全新的科列斯尼科夫輪式槍架和金屬制彈鏈。

正在查看樣槍的捷格加廖夫

1933年,新式重機槍在科夫羅夫廠試生產了50挺, 並在第二年被賦予了Д С - 3 4 ( 「 Д С 」轉寫為英文即「DS」)的編號,少量裝備部隊試用。在之後的幾年時間中,捷格加廖夫一邊負責研發大口徑高射機槍(即「德什卡」),一邊根據反饋對DS-34進行修改。除了一些細節要進行優化外,軍方還希望能對新槍的供彈機構進行修改,以兼容庫存巨大的、配用於馬克沁機槍的布制彈鏈,並通過種種措施進一步減輕武器的重量。

1938年,捷格加廖夫拿出了最終產品,第二年通過了國家測試,於1939年8月以ДП-39的編號在科夫羅夫廠投入量產,並將取代馬克沁成為紅軍的主力重機槍。俄國人的重機槍輕量化之路總算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結構上,DS-39與DS-34區別不大,但改進了很多細節。該槍可兼容金屬彈鏈和老式的帆布彈鏈,擊發機構由扳機改為了更為穩定的發射按板。DS-39的射擊模式也十分有趣,有每分鐘1200發和每分鐘600發兩種射速可以選擇,前者主要用於防空作戰,後者則用於平射。

DS-39

在所有人都最為關心的減重方面,DS-39相比起馬克沁,甚至是DS-34都取得了巨大進步:加裝防盾和槍架後,整個機槍系統的全重也不過19千克,槍身僅為11千克,已經與輕機槍無異。為減重出力最多的自然是輕量化三腳架的運用,這種三腳架由捷格加廖夫本人與同廠的另一位工程師Γ.加拉寧合作研發,在保證強度和穩定性的前提下僅重7千克。在DS-39 測試的照片中,士兵憑一己之力就能背負機槍和槍架行動,展現了新槍超群的便攜性。軍方對重量如此之輕的重機槍更是鍾愛有加,甚至連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也對DS-39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屢次下令提高產量,「一定要讓紅軍在最短的時間內用上這種先進武器」。從1940年開始,著名的圖拉兵工廠(第66號工廠)也加入到了DS-39的生產當中。

DS-39的測試成績十分優秀,但前線士兵對該槍的可靠性惡評如潮。在蘇芬戰爭中,很多DS-39被送上了戰場,但對新武器寄予厚望的機槍手們發現,DS-39 在嚴寒天氣中竟然經常打不響!另外,其供彈機構也存在著嚴重問題,結構複雜,容易出現進彈故障。由於設計上固有的缺陷,彈鏈甚至是子彈本身還會冷不丁地被撥彈板扯斷。俄羅斯南部和遠東地區的部隊則反映DS-39在沙塵環境中的可靠性也十分堪憂。但蘇軍高層認為事情沒有那麼糟,新槍進入部隊不可避免地有這樣或是那樣的問題,以後可以改進。DS-39的生產和換裝計劃雖然因此有所延緩,但仍在穩步進行中。1940年蘇聯計劃生產6980 挺步兵型DS-39,外加1000挺永備工事使用的堡壘型,實際產量為6628挺。

DS-39式重機槍是捷格加廖夫作出的重機槍輕量化嘗試,紙面性能十分優秀,但糟糕的可靠性葬送了它的前途

偉大的衛國戰爭初期,西部國土的蘇軍部隊遭遇了毀滅性打擊,其步兵火器的損失數目更是觸目驚心。後方兵工廠的當務之急是提高槍械產量,以彌補前線的巨大缺口。一些性能不可靠,或是工藝過於複雜的型號都必須停掉,為技術成熟、簡單的武器讓路。因為之前的糟糕表現, DS-39很自然地出現在了停產黑名單上。於是便有了著名的郭留諾夫機槍的誕生。

相關焦點

  • 淺談蘇德戰爭前的蘇軍戰備工作,到底蘇軍的戰備工作做得如何?
    1941年6月22日凌晨3點15分,德軍沿著蘇德邊境展開並對蘇聯發動了進攻。這一進攻對於蘇軍來說顯得始料未及,德軍在全線投入7000餘門各型重炮和1000餘架各型轟炸機的,瞬間就把蘇聯邊境築壘地域的的機場、各級指揮部和交通樞紐全部癱瘓。緊隨其後的就是德國和其僕從國軍隊的地面攻勢,戰爭前奏曲如此短暫,卻又迅速進入到了白熱化狀態。
  • 倘若英美沒有援蘇,而是蘇德一對一單挑,那麼蘇軍能否打敗德軍?
    我們再來看,除了石油等戰略資源外,德國比蘇聯各方面都強太多,這點能夠在1941年夏蘇德交戰蘇軍慘敗中充分體現。那麼,在蘇德之戰期間,倘若蘇聯沒有盟國援助,僅憑他們自己能否擊敗德國?小編認為,幾乎是不可能的。很少人知道,二戰爆發的前三年,納粹德國強調要讓國內民眾的生活水平更高,因此德國很多產能部門大量生產國民消費品類,到了1942年,德國90%軍工部門依然執行一班制。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蘇軍的大炮打得遠,德軍的裝甲跑得快
    尤其是在二戰爆發之前,史達林和蘇軍特別重視炮兵和空軍航空兵的建設,客觀上促進了大縱深理論有了發展的土壤和環境。而蘇聯獨立的自主工業基礎也為蘇軍打長期的消耗戰提供了物質和裝備保障,這也是蘇軍在蘇德戰爭後期能夠後來居上的重要原因。從這個層面講,閃擊戰徵服西歐小國也許作用很明顯,但跨越蘇聯這麼大的地域,其後勁和消耗是跟隨不上來的。
  • 02式14.5mm重機槍:在中東是巷戰拆遷隊 在中國卻地位尷尬
    14.5mm起源於二戰中的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被德軍以閃電戰摧毀了大部分空中力量的蘇軍,就像後來在韓戰中要面對美軍飛機的志願軍一樣,頭頂無遮無攔,防空基本要靠地面火力,於是蘇軍的各色步槍、機槍、甚至反坦克槍齊上陣,都得用來打飛機。
  • 二戰時期的蘇聯軍服:在蘇芬戰爭中吃虧,在蘇德戰爭中沾光
    ,逐漸被避彈外形流暢的 SSH-40 式頭盔取代 一場結局失敗的榮譽之戰 蘇芬戰爭是第一次在極寒地區展開集團化作戰的現代戰爭,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升級前的序篇,軍服裝具和後勤保障也第一次成為影響戰爭進程的重要因素。
  • 二戰中,蘇德戰場上蘇軍傷亡率總是高於德國,為何還能取勝?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背信棄義,單方面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集合數百萬軍隊向蘇聯發起突然襲擊,這場堪稱二戰中規模最為龐大、傷亡最為慘重的戰場,讓無數無辜平民付出了生命。因為在戰爭期間,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人受傷或死亡,這不僅是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戰爭,這是關於世界格局的戰爭,這樣深遠的影響讓人思考,在蘇聯遭遇德國的戰爭中,蘇聯的傷亡基本上都會大於德軍,而德軍的作戰素質也很高,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戰爭的結果一般都會是蘇聯勝出。
  • 1937年恐怖的蘇軍內部大整肅:導致了蘇德戰爭初期的一敗再敗
    6月10日在被槍決的前一天,元帥留下了一段蘇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刑前遺言:「我為在我一生中所犯下的錯誤,為我堅信蘇維埃政權和黨並忠誠為之服務而付出的代價,便是我的頭顱。布瓊尼元帥是蘇軍五大元帥中唯一波瀾不驚的善終者,在蘇聯軍政兩界及人民心中享有極高的聲望。
  • 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場:蘇德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1939年9月1日爆發的,既然是世界大戰,戰場就有很多。主要的戰場是西歐戰場、蘇德戰場、北非戰場、太平洋戰場、印緬戰場和中國戰場。相比較而言,在這些戰場中最慘烈的恐怕就要數蘇德戰場了。蘇德戰爭在軍事史上以殘酷而聞名,在二戰期間是交戰國之間死傷最為慘烈的一場衝突。
  • 韓戰時期朝鮮人民軍老照片:曾被美國打的狼狽不堪,難得一見
    在韓戰爆發前蘇聯曾經給北朝鮮遺留了大量的武器裝備,二戰結束後美蘇曾經各佔據半島南北,這些裝備都是和美軍共同佔領朝鮮時蘇軍自身的武器,可以說都是一手裝備。 【訓練中的朝鮮士兵】韓戰爆發前蘇軍同樣給朝鮮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180架新型戰鬥機飛進了朝鮮,這其中有70架攻擊轟炸機、40架雅克戰鬥機,這些飛機連當時的中國都沒有。
  • 蘇聯與芬蘭的冬季戰爭:一場「麵包」與「雞尾酒」的互扔之戰
    莫洛託夫雞尾酒打坦克的方法,後來被蘇軍學去,蘇德戰爭中也曾用來攻擊德國坦克。雙方互扔的結果,以蘇聯慘勝結束,最終迫使芬蘭在《莫斯科和平協定》上簽字。這份不平等條約使芬蘭失去了第二大城市維堡,同時割讓了4萬平方公裡領土。芬蘭因此喪失了20%的工業產值,12%的國民不得不進行遷移。
  • 巴格拉季昂行動,被譽為蘇軍戰爭史上的巔峰之作
    1944年6月22日,蘇軍從四個方向德軍最強大的中央集團軍群發動了進攻,這是蘇德戰場上蘇軍最大規模的一場戰役,同時也是德軍在二戰之中最大的一場慘敗——巴格拉季昂行動。或許是冥冥之中早有註定,3年前的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發動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但最終他沒能向橫掃歐洲那樣橫掃蘇聯。
  • 蘇德戰場有多殘酷?士兵平均存活時間只有2分鐘,4年犧牲了1200萬
    導語:蘇德戰場有多殘酷?士兵平均存活時間只有2分鐘,4年犧牲了1200萬德國挑起戰爭之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周邊的國家發起進攻,利用閃電戰的猛烈攻勢,迅速拿下了多個國家。1941年,眼看著英國久攻不下,希特勒突然調轉了槍口,朝著沒有任何防備的蘇聯攻去,同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面對來勢洶洶的德軍,蘇軍沒有較好的抵抗力量,前期的潰敗對士氣影響很大,頂上去的部隊很快就被消滅殆盡了,德軍不斷的取得勝利,攻勢越來越猛,蘇軍只能邊打邊退,以莫斯科為核心進行防守。
  • 1920年8月的華沙戰役 波蘇戰爭中決定性一戰
    圖為波蘭第二共和國總統和波蘭軍隊統帥約瑟夫·畢蘇斯基在波蘇戰爭1919年爆發後,由於紅軍需要將主力用於對抗白軍,在北起拉脫維亞、南至烏克蘭第聶伯河的西部戰線逐步後退。至1920年初,波軍在東線的攻勢進展相對順利。
  • 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
    二戰蘇德戰爭,對蘇軍來說,史達林格勒會戰是個意外的收穫,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蘇軍在1942年5月份進攻哈爾科夫時,已經具備了打贏的條件,但此時,蘇軍並沒意識到德軍有進攻史達林格勒的戰略意圖,直到7月12日蘇軍從哈爾科夫戰場退守史達林格勒時,才發現雙方在這一地區集結了大量兵力,蘇軍統帥部這才發現戰場形勢完全跟預想的不一樣,倉促組建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從而打響了蘇德戰爭關鍵一戰——史達林格勒戰役。那麼,如果蘇軍打贏了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還會有史達林格勒大會戰嗎?
  • 莫斯科保衛戰,蘇聯險些亡國滅種,幸虧伏龍芝病逝前留一張王牌
    1941年6月22日,德國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調遣190個師,550萬人軍隊,在鋼鐵洪流和飛機大炮的掩護下,惡狠狠地撲向蘇聯,對其展開了大規模攻勢。德軍無論在戰術理念,還是人數裝備,都要優於蘇聯,按照最初的計劃,德軍打算在10月之前攻破莫斯科,一舉滅亡蘇聯。
  • 二戰波蘭戰役照片:波蘭騎兵對抗德國坦克,蘇德聯手瓜分波蘭
    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德軍在波蘭戰役期間,投入了44個師,其中7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4個摩步師,1939架飛機,2800輛坦克,共計88.6萬,此外還有62個師的預備隊。
  • 二戰蘇軍為何拿凍死德軍當路標?因為他們受過奇恥大辱
    蘇芬戰爭,也稱「冬季戰爭」,是發生在二戰前夕的一場短時間戰爭,並不為人熟知。1939年11月30日,蘇聯武裝入侵鄰國芬蘭,軍隊人數多達50萬,而芬蘭的總人口才440萬,常備軍隊只有區區3萬多。但是,戰爭的第一階段,芬蘭軍隊給了蘇軍當頭一棒,在多條戰線以弱勝強,蘇軍死傷慘重步履維艱。
  • 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裝備?能令美軍德軍聞之色變?
    前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武器?能令美軍膽寒,讓德軍聞之色變?喀秋莎是前蘇聯在1939年定型成功生產的一種多軌自行火箭炮,但喀秋莎並不是它的正式名稱,當時這款新式武器在蘇聯是屬於機密,大多數蘇軍也不知道這款武器的名稱。
  • 被遺忘的捷克重機槍,比馬克沁還好用,卻被MG42無情擠兌
    早在20世紀20年代末期,捷克軍方認為本國軍隊裝備的重機槍已經落後,而捷克軍方要求裝備一款可以快速機動、火力猛、使用簡便的重機槍。 布爾諾國營兵工廠於1935年成功研製出了ZB-35型氣冷重機槍,他們後來又不斷進行改進,於1937年設計定型了這款滿意的氣冷重機槍,這就是ZB-37型7.92毫米重機槍。
  • 二戰雅西戰役,蘇軍瓦解對手和斷其補給雙策並舉,目的是釜底抽薪
    雅西戰役全稱叫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是蘇德戰爭中1944年蘇軍十次大反攻行動中的第七次戰役。由於這次戰役,蘇軍不僅損失比大大低於德軍,而且還瓦解了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軍隊脫離德軍陣線臨陣倒戈,佔領了德軍在羅馬尼亞最重要的燃油補給基地普羅耶什蒂油田,使德軍南烏克蘭集團被釜底抽薪,從而贏得了軍事和政治雙重意義上的重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