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對是出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是保障出版物文字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校對的主要工作是:根據原稿、排印稿或定本核對校樣,改正校樣上的差錯;同時,校對也是對校對人員的稱謂,是出版專業職務名稱之一。
我國從古至今都很重視校對工作。古代中國把校對同性質的工作稱作「校讎」或「校勘」。
西漢的劉向、劉歆父子在整理皇家藏書的實踐基礎上,首次總結了校對的規程:
讎校,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其謬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故曰「讎」也。
(劉向:《別錄》)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校讎」的範圍比「校對」要廣。現代意義上的校對,極少有「讎」的成分。校讎,至清代已經發展成涵蓋版本考證、文字校勘、史實考訂、古籍分類、目錄編纂、內容提要等在內的古籍整理的全套工作,屬於學術範疇。而校勘,指的是把不同版本搜羅在一起,比較文字、語句的異同,審訂其中的錯誤,幾與今天的「校對」同義。
校對看似簡單,做好卻不易。它不僅是一份工作,增長你的知識才幹;還是一門做人的藝術,磨鍊你的為人處事。試析如下。
忌孤軍作戰
有的校對人員在校對過程中認真細緻,快慢適中,兼顧了效率和速度;在能力範圍內將能發現的錯誤都揪出來。然而,在校對叢書、套書、系列書時,缺少與其他參與其中的編輯、校對人員的聯繫,對於同套書中的格式不統一、名稱不一致、版式不統一等問題不夠敏感,沒有及時發現,當然也不可能及時提醒編輯,成品書印刷出來,發現如上瑕疵,不能不說是工作上的遺憾。
這提醒我們的校對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要培養自己的整體觀、全局觀,切忌孤軍作戰,要與你身邊的編輯、校對同仁保持有效的溝通,發揮團隊合力,把書做到無死角、零遺憾。
忌蜻蜓點水
在工作過程中,發現有的校對人員校對速度飛快,快到一本300頁的書稿,他拿到手三天就「交帳」。效率高是好事,但「效率」二字包含兩層含義,要又快又好,兼顧質量和速度。有過校對實踐的同仁都知道,如果深閱讀,一天校對100頁實在是個挑戰。
檢查下回來的書稿,發現除了幾個標點符號、個別錯別字,再無紅筆標記的痕跡。而事實上,書稿還存在名詞的前後不一致、標題序號的前後不統一、表頭表序的格式不統一等問題。校對,切忌一目十行、蜻蜓點水,必須逐行逐字閱讀,犄角旮旯翻找,任何毛病都得拎出來。
忌越俎代庖
在出版工作中,偶有編輯頭痛:三校稿被校對改得像初審稿。還有的編輯委託校對通讀書稿(定稿前的通讀校對),結果書稿回來也是全稿「飄紅」……有的編輯很無語,有的編輯則很氣憤:之前的初審、覆審、終審、一二三校都白看了嗎?!從此以後再不找這個人做校對。這些例子裡面,很顯然,校對人員有幾點不妥:
1.校對人員沒有弄清楚校對的主要職責:校異同,校是非。
2.對書稿的把握方面,很可能犯了憑自己的語感來修正作者文風的大忌。
3.為人處事方面,沒有從別人的角度想問題,做事情。
前面的同仁都是本著對書稿負責的態度來編校書稿的,難道他們都是走馬觀花,任書稿中的錯訛從眼前筆下溜之大吉嗎?很顯然不可能。
忌妄自菲薄
校對工作是個需要沉下心來坐冷板凳的手工活。低調、含蓄、安靜是外人對校對人員的集體印象。不過,在工作過程中發現,有一部分校對人員在低調的同時,顯露出一些不自信的行為表現。
如,在集體活動中,躲在角落裡,生怕被別人注意到;在圓桌會議上,自始至終觀望,不敢表露自己的觀點、態度;在討論書稿時,明明有豐富的校對經驗,發言時卻小心翼翼、態度模稜兩可,與校對書稿時的殺伐決斷形成反差……
據了解,個別校對人員覺得編輯才是書稿的主導,校對只是配角,所以,對書稿的處理出現不同意見時,還是編輯說了算。還有個別編輯,對校對崗位有偏見,言行中有意無意暴露出來,這也無形中給校對同仁留下了陰影。
這裡提醒編校同仁,編輯與校對沒有高下之分,只是分工不同,我們要樹立平和的心態,以平等的姿態與編輯對話,不越位、不缺位,與編輯一道為圖書的出版盡心盡力,為圖書質量做好「守門員」。
忌居功自傲
這點不具普遍性。只是個別校對人員,尤其在末校時發現了關鍵性問題,比如政治錯誤,某個領導人的名字前後顛倒,某個會議名稱缺字……或者重點圖書的封面書名有錯、有漏掉的作者等信息,缺少扉頁,等等顯眼位置的關鍵性問題,因為他的發現得以補全。
或者是,在全國、全省級別的編校大賽上取得好成績、拿了獎,為出版社和所在省爭得了榮譽……他從此覺得天高海闊、優越感強,在工作中與同事產生不必要的爭執……人生很長,校對工作好比馬拉松,不可因一時的榮譽而洋洋得意,要反覆提醒自己:山外青山樓外樓,要謙和勤奮、精益求精,為爭創圖書精品、為打造個人品牌而不懈努力。
高素質的校對人員,是出版社之寶,是行業之福。歷來的出版家無疑都重視校對工作,也都是校對工作的認真實踐者。我們古代有標杆(劉向、劉歆、鄭樵、章學誠等),現代有楷模(魯迅、郭沫若、茅盾、葉聖陶、巴金、鄒韜奮等),當今有榜樣(範用、鍾叔河等),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努力,向著標杆看齊呢?我們要放平心態,端正認知,對於工作,無須妄自菲薄;對於偏見,不必加以辯駁。我們能做的就是:
用事實打消偏見,用質量樹立尊嚴!
願與所有校對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