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對是一門做人的藝術 ——兼談校對五忌

2021-02-20 木鐸書聲

校對是出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是保障出版物文字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校對的主要工作是:根據原稿、排印稿或定本核對校樣,改正校樣上的差錯;同時,校對也是對校對人員的稱謂,是出版專業職務名稱之一。

我國從古至今都很重視校對工作。古代中國把校對同性質的工作稱作「校讎」或「校勘」。

西漢的劉向、劉歆父子在整理皇家藏書的實踐基礎上,首次總結了校對的規程:

讎校,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其謬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故曰「讎」也。

(劉向:《別錄》)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校讎」的範圍比「校對」要廣。現代意義上的校對,極少有「讎」的成分。校讎,至清代已經發展成涵蓋版本考證、文字校勘、史實考訂、古籍分類、目錄編纂、內容提要等在內的古籍整理的全套工作,屬於學術範疇。而校勘,指的是把不同版本搜羅在一起,比較文字、語句的異同,審訂其中的錯誤,幾與今天的「校對」同義。

校對看似簡單,做好卻不易。它不僅是一份工作,增長你的知識才幹;還是一門做人的藝術,磨鍊你的為人處事。試析如下。

忌孤軍作戰

有的校對人員在校對過程中認真細緻,快慢適中,兼顧了效率和速度;在能力範圍內將能發現的錯誤都揪出來。然而,在校對叢書、套書、系列書時,缺少與其他參與其中的編輯、校對人員的聯繫,對於同套書中的格式不統一、名稱不一致、版式不統一等問題不夠敏感,沒有及時發現,當然也不可能及時提醒編輯,成品書印刷出來,發現如上瑕疵,不能不說是工作上的遺憾。

這提醒我們的校對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要培養自己的整體觀、全局觀,切忌孤軍作戰,要與你身邊的編輯、校對同仁保持有效的溝通,發揮團隊合力,把書做到無死角、零遺憾。

忌蜻蜓點水

在工作過程中,發現有的校對人員校對速度飛快,快到一本300頁的書稿,他拿到手三天就「交帳」。效率高是好事,但「效率」二字包含兩層含義,要又快又好,兼顧質量和速度。有過校對實踐的同仁都知道,如果深閱讀,一天校對100頁實在是個挑戰。

檢查下回來的書稿,發現除了幾個標點符號、個別錯別字,再無紅筆標記的痕跡。而事實上,書稿還存在名詞的前後不一致、標題序號的前後不統一、表頭表序的格式不統一等問題。校對,切忌一目十行、蜻蜓點水,必須逐行逐字閱讀,犄角旮旯翻找,任何毛病都得拎出來。

忌越俎代庖

在出版工作中,偶有編輯頭痛:三校稿被校對改得像初審稿。還有的編輯委託校對通讀書稿(定稿前的通讀校對),結果書稿回來也是全稿「飄紅」……有的編輯很無語,有的編輯則很氣憤:之前的初審、覆審、終審、一二三校都白看了嗎?!從此以後再不找這個人做校對。這些例子裡面,很顯然,校對人員有幾點不妥:

1.校對人員沒有弄清楚校對的主要職責:校異同,校是非。

2.對書稿的把握方面,很可能犯了憑自己的語感來修正作者文風的大忌。

3.為人處事方面,沒有從別人的角度想問題,做事情。

前面的同仁都是本著對書稿負責的態度來編校書稿的,難道他們都是走馬觀花,任書稿中的錯訛從眼前筆下溜之大吉嗎?很顯然不可能。

忌妄自菲薄

校對工作是個需要沉下心來坐冷板凳的手工活。低調、含蓄、安靜是外人對校對人員的集體印象。不過,在工作過程中發現,有一部分校對人員在低調的同時,顯露出一些不自信的行為表現。

如,在集體活動中,躲在角落裡,生怕被別人注意到;在圓桌會議上,自始至終觀望,不敢表露自己的觀點、態度;在討論書稿時,明明有豐富的校對經驗,發言時卻小心翼翼、態度模稜兩可,與校對書稿時的殺伐決斷形成反差……

據了解,個別校對人員覺得編輯才是書稿的主導,校對只是配角,所以,對書稿的處理出現不同意見時,還是編輯說了算。還有個別編輯,對校對崗位有偏見,言行中有意無意暴露出來,這也無形中給校對同仁留下了陰影。

這裡提醒編校同仁,編輯與校對沒有高下之分,只是分工不同,我們要樹立平和的心態,以平等的姿態與編輯對話,不越位、不缺位,與編輯一道為圖書的出版盡心盡力,為圖書質量做好「守門員」。

忌居功自傲

這點不具普遍性。只是個別校對人員,尤其在末校時發現了關鍵性問題,比如政治錯誤,某個領導人的名字前後顛倒,某個會議名稱缺字……或者重點圖書的封面書名有錯、有漏掉的作者等信息,缺少扉頁,等等顯眼位置的關鍵性問題,因為他的發現得以補全。

或者是,在全國、全省級別的編校大賽上取得好成績、拿了獎,為出版社和所在省爭得了榮譽……他從此覺得天高海闊、優越感強,在工作中與同事產生不必要的爭執……人生很長,校對工作好比馬拉松,不可因一時的榮譽而洋洋得意,要反覆提醒自己:山外青山樓外樓,要謙和勤奮、精益求精,為爭創圖書精品、為打造個人品牌而不懈努力。

高素質的校對人員,是出版社之寶,是行業之福。歷來的出版家無疑都重視校對工作,也都是校對工作的認真實踐者。我們古代有標杆(劉向、劉歆、鄭樵、章學誠等),現代有楷模(魯迅、郭沫若、茅盾、葉聖陶、巴金、鄒韜奮等),當今有榜樣(範用、鍾叔河等),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努力,向著標杆看齊呢?我們要放平心態,端正認知,對於工作,無須妄自菲薄;對於偏見,不必加以辯駁。我們能做的就是:

用事實打消偏見,用質量樹立尊嚴!

願與所有校對同仁共勉。

相關焦點

  • 校對是一門做人的藝術——兼談校對五忌
    校對是出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是保障出版物文字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校對的主要工作是:根據原稿、排印稿或定本核對校樣,改正校樣上的差錯;同時,校對也是對校對人員的稱謂,是出版專業職務名稱之一。 我國從古至今都很重視校對工作。
  • word的校對功能在哪裡?word文檔如何校對?
    word的校對功能在哪裡?word文檔如何校對?奇點來臨小編了解到的情況,對於經常有寫作人來說,在寫完文檔後進行校對是非常魚必要的。我們經常用來寫東西的軟體一般是word,那麼,是否可以直接在word中完場文檔的校對呢?答案是肯定的。
  • 校對:法律人的基本功
    「校對」二字,法律人耳熟能詳。無論立法者起草的法律法規草案,司法者寫作的判決、裁定,律師寫作的文書,學生、學者撰寫的論文……校對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步。一、校對的認識誤區:不僅僅是態度校對常被視為非常簡單的、基本的工作,一般由助理級別的人來承擔,也常被看作是一種技術含量不高,主要考驗態度的工作。
  • 如何校對論文?
    在你提交論文之前,你必須多次校對這篇「龐然大物」。當你的職業前途面臨危險時,記者的格言,「編輯,再編輯,再編輯」是一個絕對的真理。考慮到這一點,以下時一些校對論文或學位論文的一些實用技巧。確定方法你不可能一夜寫完你的論文或學位論文,也不能只花一小會就完成論文的校對。將工作分割成小塊,有條不紊地完成。你最終會校對完最後一頁。一些人喜歡坐在電腦屏幕前編輯,而另一些人喜歡列印下來,做一些物理地校對標記。你喜歡哪個就用哪個。但記得在校對過程中留下校對的標記,不管在紙上還在屏幕上。
  • 版權頁的校對
    中文編輯校對[2](QQ群):236902340,編輯校對的家園。文末有二維碼。 按照《GB 3259—92 中文書刊名稱漢語拼音拼寫法》規定,書刊應該在面封、底封、扉頁、版權頁四處中的至少一處標註書名、刊名漢語拼音。漢語拼音的分詞對很多編輯來說是難點。如果不確定分詞是否正確,建議大家把漢語拼音書名放在版權頁上,相對其他三處來說,沒那麼顯眼。
  • 論校對工作的規範化
    校對流程是按一校→二校→三校→通讀的順序來安排的。每一次均有特定的校對任務。如,一校以校正錯字、漏字、多字及標點符號錯誤,解決全書體例、格式、人名、地名、數字的統一為主要任務,要求消滅排版差錯的90%;二校除要求消滅一校遺留差錯的80%外,還應檢查和調整全書版式,檢查行距、字距是否合乎規定;三校一般脫離原稿進行校讀。這是把關校次,通稱終校,理應消滅一切差錯。
  • 校對公司的故事
    我不禁好奇這家校對公司的老闆是何許人也?在我的印象中,她就是一個神秘的存在。聽同事說她畢業於中國最著名的醫科大學,是某三甲醫院的科室主任,後來下海創業,因為出版界的朋友多,便辦了校對公司。現在還在其他公司做項目經理,兼職開校對公司。大家從來不叫她老闆,而是叫她「經理」。經理有時一周來三次,有時一個月也來不了一回。
  • 最專業的校對訓練法
    文稿校對與修改是媒體從業人員的基本功。要想做好校對工作,不僅需要具備過硬的理論知識,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校對技巧。所謂技巧,一是要重視校對閱讀的技能訓練,眼動、注視和內部言語有機結合;二是養成校對閱讀的良好心理素質,心靜如水、專心致志、全心投入。這是指校讀時眼動、注視和內部言語的有機結合。這種技能必須在校對實踐中自覺訓練,才能熟練地掌握。
  • 談圖書封面的校對
    中文編輯校對[1](QQ群):302032982,[2](QQ群):236902340,編輯校對的家園。文末有二維碼。   圖書封面校對是圖書校對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本書的封面如同人的臉面,如果出現任何差錯,就會像人臉上的汙跡未洗淨,將帶給讀者什麼樣的第一印象可想而知。
  • 校對,絕非「找錯別字」那麼簡單
    他們被提及,多是排除重大差錯的時候,讓人驚出一身冷汗,慶幸「還好有校對」;或者百密一疏,差錯見報的時候,埋怨「校對是怎麼看的」。如果說,編輯是為他人「做嫁衣」,那麼,校對就是「做嫁衣的背面」。他們默默無聞,在報紙「理想、責任、正義」的大旗下,仿佛藏於一個角落。有編輯問「為什麼一些明顯的差錯,校對能看出來,我反覆看就是看不出來?」
  • 如何精準校對文稿
    中文編輯校對[1](QQ群:302032982)、中文編輯校對[2](QQ群:236902340)、中文編輯校對[3](QQ群:684024204),編輯校對的家園。文末有二維碼。哪裡容易出錯,要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校對的過程,要不厭其煩、反覆推敲。古人講:"一字之失,一句為之蹉跎;一句之誤,通篇為之梗塞。"要把好文稿最後一道關口,爭取做到"零差錯""零失誤",就要在校對文稿上下足功夫,哪裡容易出錯,要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校對的過程,要不厭其煩、反覆推敲。
  • 文稿校對四法
    文稿校對是保證文稿質量的重要環節,需要樹立極端負責的工作作風,也需要掌握科學的工作方法。筆者通過實踐,總結了機關文稿校對的幾種方法。  即重點校對標題、邏輯關係、固定用語等關鍵內容。這些地方一旦出錯,將會成為文稿「臉」上的疤。重點校對適合已校對多次或時限要求緊急的文稿。  看標題,統全篇。
  • 校對論文的一些實用技巧
    當撰寫論文完成後,在提交之前,我們需要對論文進行修改和校對,以下是易智編譯分享的校對論文或學位論文的一些實用技巧。一、論文格式是否正確在你開始論文寫作之前,回顧你所在學術機構要求的文獻格式,確保沒有缺失論文必須包含的任何關鍵要素。在重新熟悉規則之後,閱讀論文,檢查是否有任何不恰當的地方。在這之後,更加仔細地閱讀全文。
  • 志書校對問題的探討
    因此,很少有人在志書校對技巧、志書校對工作調度,特別是電腦排版校對技巧等方面作深入細緻地研究,致使志書在校對環節上出現了一些本應避免的差錯,導致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個別新編志書難以叫人卒讀,使數年甚至十數年的修志勞動付諸東流。本文結合修志實踐對志書校對問題做一些探討,希望尚未出版的第一屆新志書和續志的校對質量達到一個新水平。
  • 「校對奶奶」的白髮與黑夜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2月27日深夜,陳素芬在夜班校對室校對稿件。本報記者劉婧宇攝白天在家裡,她最愛侍弄陽臺上的綠植,澆水施肥。上了一輩子夜班的陳素芬,對陽光有著特別的眷戀。寒來暑往,報社的編輯記者換了一茬又一茬,她這個「編外校對」一直沒有變。
  • 加強軍事出版物的校對質量建設
    一、校對工作面臨的現狀和問題在傳統的出版行業中,由於作者稿件的手工抄寫、編輯人員的編輯、稿件反覆謄寫、打字、排版,到最後的印刷,每個環節都可能因人為失誤而造成錯訛,校對人員必須就下一稿(版)與上一稿(版)是否一致進行比較和核對。越是手工的環節多,出錯的概率越大,校對的作用越重要。
  • 清華一博物館被指多處英文錯誤 校方:校對缺失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鄒欣對北青報記者表示,出現這樣的錯誤是因為沒有對英文翻譯進行校對,9月17日博物館閉館後,就對有錯誤的英文翻譯做出了修改。據介紹,博物館已向發帖的網友發出邀請,將授予其榮譽會員稱號。
  • 劇評:《校對女孩河野悅子》
    劇情開頭,一身幹練打扮的女主河野悅子,輕車熟路踏進寬敞明亮的景凡社大樓,一樓前臺妹子一臉驚豔,「這是哪位前輩,好時尚哦」事實上,河野悅子是第七次來這裡面試了,但是屢次被刷,這一次面完終於收到offer,卻是跟時尚毫不沾邊的校對部,錄取的理由更是沙雕,面試官說,你的名字叫河野悅子,簡稱河悅=核閱,簡直天生適合幹這個!
  • 一種網絡化稿件編輯校對方法
    摘 要:為了提高期刊稿件無紙化、網絡化編輯校對水平,利用北大方正Apabi Reader閱讀器結合改進的傳統校對符號及校對方式,實現了稿件編輯校對全過程的無紙化、網絡化,顯著提高了編輯校對的工作效率。
  • 校對文稿:六類差錯要注意
    校對文稿是秘書人員的經常性工作,看似簡單,做好不易。今天,小編特地請來校對專家,與大家一同分享文稿校對的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