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19日,小日本在臺兒莊之戰敗北以後,滿懷著報仇雪恨的日軍部隊,大舉進據徐州。但是,當他們氣勢洶洶抵達徐州城時,竟然發現已是人去城空,搞得日軍一肚子怒氣無法宣洩。本來,一心想在此跟中國軍隊一決雌雄的日軍精銳,只能壓下心頭怒火。
這個時候,日軍的寺內和田俊六二人心裡,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向重地武漢推進。而此時的我方軍隊,已經在5月上旬完成了離心退卻,並按照原定計劃抵達了皖西和豫南一帶。就連負責掩護的68軍劉汝明所部,也順利避開了數十萬日軍的合圍,成功轉移。
徐州大突圍的成功,充分說明了我國幅員遼闊的妙用之處,任憑日軍擁有多少重兵,都無法困住對手,這讓日軍產生一種無力感。由於我軍能夠充分利用空間這一巨大優勢,並且採用空間換取時間的戰術策略,從而不斷累積有利條件,最後演變成勝利籌碼。
當然,我們也不要忘記,那畢竟是五、六十萬大軍和難以計數的老百姓。在交通工具缺乏,滿天都是日本飛機轟炸的條件下,這樣的大遷移除非身歷其境的人,是很難想像的。這足可以說明在戰爭中的突圍和撤退,基本上都是在無比驚險的境況下進行。
據史書記載,當時徐州火車站人山人海,一部分是當兵的傷員,大部分都是出逃的難民。火車上擠滿了人群,車廂裡一般多是傷員,而車廂外幾乎掛著的都是難民,甚至車廂頂上都坐滿了人。然而,日軍飛機不斷投下炸彈,頓時火車站血肉橫飛,死傷無數。
據戰後估計,中國軍民在整個抗日戰爭當中的死亡人數,高達3000餘萬人。然而,其中有25%的人並非死於戰場,也不是死於淪陷區,而都是死在跋涉逃亡的運動之途。
讓我們看看此時的日本,東京統帥部的幕僚們,他們仿佛感覺到了在中國戰場上,處處立於被動地位的尷尬局面。不過,為了急於消弭這種無邊無際的恐懼感,他們決定「加注」投入。於是,日軍大本營本部快速制定了一份最新的作戰方針。如下:
一、圍攻徐州的日軍部隊沿淮河由東向西,邊追、邊打。
二、日軍華中區派遣主力軍團沿長江流域,西上。
三、日軍華北方面軍南陷鄭州,走平漢路南下。
就這樣,日軍分三路人馬的目標,同時指向了我國當時抗戰統帥部的所在地,武漢。從此,「武漢大會戰」也展開了序幕。
在《武漢會戰》一書中這樣描寫,當時全國的抗戰形勢,時至1938年5月徐州棄守為止,雙方戰鬥僅僅10個月時間。但中國竟然已經失去了長江以北,平漢路以東的16個重要城池。其中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徐州、濟南、北平、天津、太原、合肥等等。
事實上,此刻國民政府已經遷都重慶,但中國最高的軍事指揮機構,則依然設在武漢。所以,日本當局想要徹底吞併中國,武漢很自然地成為他們無法迴避的攻略目標。而中國方面,武漢不僅是長江中遊的最後防線,也是政府西遷途中許多重要物資的轉運站。
一旦武漢淪陷,肯定有一些還來不及內移的重要物資,一定會落入小日本的手裡,也變相成了為敵人提供援助,這對於中國抗戰形勢,打擊巨大。所以,國民黨當局必須在武漢拼上一拼,就算保不住,至少也不能讓日軍輕易得逞,這便是武漢大戰前的形勢。
1938年6月左右,一支擁有50餘萬人的中國軍隊,正邁著疲憊的身軀,在交通、給養極為簡陋的狀況下,向西南緩緩行走。可是,日軍的機械化部隊緊隨在後,一路追殺而來。那些保衛武漢的前哨部隊,分別在河南、安徽和江西三地,與日軍燃起了戰火。
首先,進入戰場的是日軍華北區14師團的土肥原部隊,他原本的計劃是要馳援徐州,但因為徐州已是空城,他便調過頭向西快速挺進,直逼隴海路上的蘭封。而日軍南路的106師團和波田支隊,則兵分兩路沿長江一線,進襲歷來兵家必爭之地的安慶。
6月6日,日軍在攻破蘭封縣城的同時,兵發開封,向鄭州方向推進。一旦鄭州失守,日軍浩浩蕩蕩的機械化部隊,就可以在平坦的原野上順著平漢路南下。而且,多則10天,少則一個星期,便可以直扣武漢大門的信陽。可是,我們從徐州撤下來的大部隊,還在行軍的路上。
因此,擺在眼前的當務之急,是要如何阻擋日軍沿著鐵路幹線快速南下?在武裝部隊無力抗衡的狀況下,徹底破壞交通設施,便成了我方唯一的方法。接下來,國軍首先炸毀了平漢路上的鄭州鐵橋。這座橋建於1899年,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鋼鐵橋梁。
然而,雖然橋梁被毀,但這仍未能減緩日軍的大舉逼近。於是,另一個痛苦的抉擇,就是掘開黃河堤防,以天然資源阻斷日軍的攻擊路線。事實上,這個構想早在一個多月以前,就由陳果夫提出過。當時,他覺得只要掘開黃河北堤,就能防阻日軍南下增援徐州。
後來,姚琮、羅仁卿、黃新吾、何成璞相繼提過同樣的建議,但當局顧及決堤固可以阻敵,但河水泛濫也必將殃及民眾,因此遲遲未下決定。直到6月3日,當局批准了劉仲元和謝承傑的報告,命林蔚密電程潛執行決堤放水。而決堤地點,則選在中牟縣的趙口。
6月4日早上6點,程潛的53軍派出一個團的兵力,挖了一天一夜,沒挖開。第二天,又調來一個團,還是無功而返。於是,程潛將任務重新落在新編38師師長蔣在珍的頭上。隨後,蔣在珍與黃河水利學專家經過磋商,決定改在鄭州東邊的花園口開掘。
據《武漢會戰》一書中有記載,38師的工兵營的營長與水利委員會的專家共4人,因為他們要執行決堤任務,事先4人來到一個關帝廟,並且一起跪拜說:關老爺,現在中華民族遭受大難,我們萬般無奈必須掘開黃河,如果有百姓淹死,您要原諒我們。
1938年6月8日,在掘堤的現場,2000多名官兵一言不發,每一個人表情十分沉重。直到第二天上午9時,掘堤成功,黃河水剎那間如山洪爆發一般,呼嘯而下。與此同時,天門頓開,天光暗淡,傾盆大雨,好像天老爺也在促成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壯舉。
由於黃河的決口,黃河沿線44個市縣,面積大約54000平方公裡,一片汪洋宛如澤國,並形成一條從鄭州到蚌埠,長約1000多公裡的天然屏障。果然,屏障把部分日軍阻斷黃河西岸,隨後被我軍殲滅。而黃河對岸的日軍機械化部隊,只好望洋興嘆,耽誤了3個月。
我們來看「花園口決堤」在歷史上的評價,還是有一些爭議,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不一而足。像這樣的一個「決堤」事件,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次大事情。我們回頭來看,就像「蝮蛇在手,壯士斷臂」一樣,出於不得已、萬般無奈之下而為之。
黃河水亙古以來,都是向東而下,但這一次的人為之舉,是史上第一次由北向南而流。據資料顯示,當時大水淹沒了河南、安徽、江蘇三個省的44個市縣,有近1200萬人受難,大約有90萬人葬身魚腹。但此舉,確實有效阻礙了日軍進攻鄭州和武漢一段時間。
在這裡,小編覺得此舉是對?是錯?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所處的地位或者角色不同,給出的答案一定是截然不同。比方說:我們以老百姓的角度分析,這是一個傷天害理的決定,因為90萬人由此喪命,只是暫時阻斷日軍一段時間而已。
不過,我們從軍事的角度來分析,這是絕對是一個成功的戰略戰術。因為,畢竟此舉有效地阻擋了日軍瘋狂的進攻,特別是耽誤了日軍機械化部隊3個月的寶貴時間。同樣,也給了中方軍隊3個月的喘息和布署時間。當然,大家對此是什麼樣的見解,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