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鑑賞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些必要的閱讀積累,但是有用的方法技巧還是有的。下面我講一講通過平仄抓詩歌重點的方法,以幫助廣大高中生讀懂詩歌,進而突破詩歌鑑賞這個難點。
一般的高中語文老師,在講到詩歌鑑賞時,會依據高考內容,總結出從字句、意象、情感、手法到語言風格等方方面面的知識體系,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些知識對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作用有限。因為這些知識要發揮作用,有一個大前提就是讀懂詩歌。讀不懂詩歌,一切皆是枉然。
高考試題中的詩歌大多都是唐宋時代的詩詞,而唐宋時代的詩詞,平仄已經定型,而平仄中又蘊含著詩人的抒情意圖。我們如果能掌握平仄,就能抓住詩人的寫作重點,從而抓住一首詩的核心,理解它的主要內容。
平仄不難。現代普通話裡的一聲、二聲是平聲,三聲、四聲是仄聲。作為一個高中生,判定一個字的聲調,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而且作為高中生判定一首詩的平仄時,並不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去判定,而是兩個字一組去判定。
需要說明白的是,唐宋時期的語音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異。我們利用普通話判定的平仄,並不一定符合原詩的平仄,但是我們根據平仄的一些規律,可以進行調整,從而讓平仄符合原詩格律。
現代普通話的聲調,平聲調值高,仄聲調值低。但古代卻恰恰相反,平聲調值要低,仄聲調值反而要高。因此仄聲一般都是詩人特意強調的地方。我們標出平仄後,將仄聲的地方用著重符號標出來,就是這首詩中需要重點理解的地方,減少閱讀量,抓住精華。
首先聲明,這種方法適用於律詩。像詞這種體裁,因為平仄相對要複雜些,不作介紹,以免加重高中生學習的負擔,增加學習成本。下面我就講一講操作步驟:
要給律詩標平仄,最重要的是確定首聯的平仄。只要確定了首聯的平仄,其他各聯的平仄,我們可以依據格律往下推,而不必一個一個去判定,提高效率。
律詩分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我們判斷平仄以兩字為一組,每一組的平仄由第二個字決定,那麼標註平仄就有兩種形式了:
五言律詩一句三個平仄符號,七言律詩一句四個平仄符號。平聲我們用橫線「——」表示,仄聲用豎線「丨」表示。如:
由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一句之中,平仄是相互交替的(除過最後一個字)。另外一個規則是:兩句之間,平仄相對(首句最後一字可平可仄)。如:
只要我們確定的首聯平仄符合以上兩個規則,那就沒有問題。如果不符合,我們就要分析調整,讓它符合以上兩個規則。如:2020年高考全國一卷中的詩歌《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其首聯為「雖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詩」,按照普通話的聲調,它的平仄是:
我們發現第一句是不符合格律要求的,那麼是哪個錯了呢?不管是依據平仄交替的規則,還是平仄相對的規則,我們都能很快發現,第一句第一組的平仄有問題,此處應該為仄聲。而此處也確實是仄聲,「失」在古代為入聲字,屬於仄聲。
律詩八句四聯。我們確定了首聯的平仄後,其他各聯的平仄就能很快推導出來。
律詩押平聲韻,因此我們可以首先確定二、四、六、八句最後一字為平聲。
再根據平仄相對的原則,我們可以確定一、三、五、七句最後一字為仄聲。其中第一句比較特殊,最後一字可平可仄,需要自行判斷。如果是平聲,就說明這個字押韻的。
律詩兩聯之間,平仄相粘,因此第三句(除最後一字)的平仄與第二句(除最後一字)相同。以此類推,第五句的平仄與第四句相同,第七句的平仄與第六句相同。
確定了奇數句的平仄後,根據平仄相對的原則,就可以確定偶數句的平仄了。如2020年高考全國一卷中的詩歌《讀史》,我們可以這麼確定它的平仄:
律詩中的仄聲與押韻部分為詩人特意強調之所在。抓住了這些地方,就抓住了一首律詩的關鍵。如上面所示這首《讀史》,其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是:
上面摘錄出來的地方,就是我們要重點研讀的地方。弄懂了這些字詞,整首詩的意思我們就能弄懂了。
第一句,詩人強調「自古苦辛」,說從古到今都很辛苦。我們把「功名」往進一放,立馬明白說的是建功立業很辛苦。第二句,詩人強調「終」,說的是終了,結合題目《讀史》,我們不難明白,「行藏終」即人一生的行事終了之後。「付何人」,託付給誰呢?這看似疑問,其實在說無人可以託付。為什麼呢?答案在承接的第二聯。
第三句強調「黮暗」,試題注釋為「蒙昧,糊塗」;「誤」為錯誤。兩相結合,不難理解,這句是在說寫史之人蒙昧糊塗,弄錯了當時的情況。第四句強調「末俗更亂真」,即後世的流俗更讓真相混亂。這就是為什麼王安石要說「行藏終欲付何人」了。
第五句強調「糟粕非粹美」。試題注釋「糟粕借指典籍」,即史書。因此這句是說史書上的記載並不精美。第六句強調「難寫是精神」,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精神氣質是難以描寫的,史書上是難以表現出來的。
第七句強調「豈盡意」,運用反問句式,增強語氣,告訴我們史書難以寫盡賢能之士的品格學問。第八句強調「獨守紙上塵」,是在說守著史書只是守著如紙上塵土般的糟粕而已。
題目最後問這首詩講了一個什麼道理。只要看懂了詩歌,就很容易答出來:記錄的歷史難以做到絕對客觀,其與真實的歷史總有出入差異。給我們的啟示也就顯而易見:讀書不可盡信書,應秉持批判的精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以上就是我要說的利用平仄讀懂一首詩歌的方法。不過這種方法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只能用於唐代以後的律詩(包括律絕)分析,其他的體裁就只能是愛莫能助了。這種方法只是幫助我們抓住詩歌重點,但是重點字詞抓出來之後,如何解讀,還需要我們高中生多多閱讀,多多積累,學好文言文,理解我們常見意象的含意。否則,抓住重點,也還是讀不懂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