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重點讀懂詩歌:高中生應該懂的讀詩技巧

2020-08-28 書煮一鍋香

詩歌鑑賞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些必要的閱讀積累,但是有用的方法技巧還是有的。下面我講一講通過平仄抓詩歌重點的方法,以幫助廣大高中生讀懂詩歌,進而突破詩歌鑑賞這個難點。

一般的高中語文老師,在講到詩歌鑑賞時,會依據高考內容,總結出從字句、意象、情感、手法到語言風格等方方面面的知識體系,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些知識對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作用有限。因為這些知識要發揮作用,有一個大前提就是讀懂詩歌。讀不懂詩歌,一切皆是枉然。

高考試題中的詩歌大多都是唐宋時代的詩詞,而唐宋時代的詩詞,平仄已經定型,而平仄中又蘊含著詩人的抒情意圖。我們如果能掌握平仄,就能抓住詩人的寫作重點,從而抓住一首詩的核心,理解它的主要內容。

高中生需要掌握的平仄

平仄不難。現代普通話裡的一聲、二聲是平聲,三聲、四聲是仄聲。作為一個高中生,判定一個字的聲調,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而且作為高中生判定一首詩的平仄時,並不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去判定,而是兩個字一組去判定。

需要說明白的是,唐宋時期的語音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異。我們利用普通話判定的平仄,並不一定符合原詩的平仄,但是我們根據平仄的一些規律,可以進行調整,從而讓平仄符合原詩格律。

現代普通話的聲調,平聲調值高,仄聲調值低。但古代卻恰恰相反,平聲調值要低,仄聲調值反而要高。因此仄聲一般都是詩人特意強調的地方。我們標出平仄後,將仄聲的地方用著重符號標出來,就是這首詩中需要重點理解的地方,減少閱讀量,抓住精華。

標平仄抓重點的步驟

首先聲明,這種方法適用於律詩。像詞這種體裁,因為平仄相對要複雜些,不作介紹,以免加重高中生學習的負擔,增加學習成本。下面我就講一講操作步驟:

  • 1.確定首聯平仄

要給律詩標平仄,最重要的是確定首聯的平仄。只要確定了首聯的平仄,其他各聯的平仄,我們可以依據格律往下推,而不必一個一個去判定,提高效率。

律詩分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我們判斷平仄以兩字為一組,每一組的平仄由第二個字決定,那麼標註平仄就有兩種形式了:

  • 五言律詩:— — / — — / —
  • 七言律詩:— — / — — / — — / —

五言律詩一句三個平仄符號,七言律詩一句四個平仄符號。平聲我們用橫線「——」表示,仄聲用豎線「丨」表示。如:

  • 白日依山盡 丨 — 丨
  • 少小離家老大回 丨 — 丨—

由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一句之中,平仄是相互交替的(除過最後一個字)。另外一個規則是:兩句之間,平仄相對(首句最後一字可平可仄)。如: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丨 — 丨,— 丨—。
  •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丨 — 丨— ,— 丨— —。

只要我們確定的首聯平仄符合以上兩個規則,那就沒有問題。如果不符合,我們就要分析調整,讓它符合以上兩個規則。如:2020年高考全國一卷中的詩歌《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其首聯為「雖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詩」,按照普通話的聲調,它的平仄是:

  • — —丨—,— 丨— —。

我們發現第一句是不符合格律要求的,那麼是哪個錯了呢?不管是依據平仄交替的規則,還是平仄相對的規則,我們都能很快發現,第一句第一組的平仄有問題,此處應該為仄聲。而此處也確實是仄聲,「失」在古代為入聲字,屬於仄聲。

  • 2.推導其他平仄

律詩八句四聯。我們確定了首聯的平仄後,其他各聯的平仄就能很快推導出來。

律詩押平聲韻,因此我們可以首先確定二、四、六、八句最後一字為平聲

再根據平仄相對的原則,我們可以確定一、三、五、七句最後一字為仄聲。其中第一句比較特殊,最後一字可平可仄,需要自行判斷。如果是平聲,就說明這個字押韻的。

律詩兩聯之間,平仄相粘,因此第三句(除最後一字)的平仄與第二句(除最後一字)相同。以此類推,第五句的平仄與第四句相同,第七句的平仄與第六句相同。

確定了奇數句的平仄後,根據平仄相對的原則,就可以確定偶數句的平仄了。如2020年高考全國一卷中的詩歌《讀史》,我們可以這麼確定它的平仄:

  • (1)先標韻腳字為平聲,再據「平仄相對」原則標奇數句最後一字為仄聲;首句最後一字可平可仄。

  • (2)確定首聯的平仄。兩字一組,以第二字為準。符合「平仄交替」與「平仄相對」原則。

  • (3)據「平仄相粘」原則,將第二句的前三組平仄挪至第三句。

  • (4)據「平仄相對」原則,將第三句反轉即為第四句平仄。

  • (5)再據「平仄相粘」原則,確定第五句平仄。

  • (6)再據「平仄相對」原則,確定第六句平仄。

  • (7)以此類推。

  • 3.抓取重點字詞

律詩中的仄聲與押韻部分為詩人特意強調之所在。抓住了這些地方,就抓住了一首律詩的關鍵。如上面所示這首《讀史》,其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是:

  • 自古 亦苦辛,終欲付何人?(「付何」與「人」不能分割,故一起摘出。)
  • 黮暗 誤,末俗 更亂真。
  • 糟粕 非粹美,難寫 是精神。(「是精」與「神」不能分割,故一起摘出。)
  • 豈盡 ,獨守 紙上塵。

重點研讀,讀懂詩歌

上面摘錄出來的地方,就是我們要重點研讀的地方。弄懂了這些字詞,整首詩的意思我們就能弄懂了。

第一句,詩人強調「自古苦辛」,說從古到今都很辛苦。我們把「功名」往進一放,立馬明白說的是建功立業很辛苦。第二句,詩人強調「終」,說的是終了,結合題目《讀史》,我們不難明白,「行藏終」即人一生的行事終了之後。「付何人」,託付給誰呢?這看似疑問,其實在說無人可以託付。為什麼呢?答案在承接的第二聯。

第三句強調「黮暗」,試題注釋為「蒙昧,糊塗」;「誤」為錯誤。兩相結合,不難理解,這句是在說寫史之人蒙昧糊塗,弄錯了當時的情況。第四句強調「末俗更亂真」,即後世的流俗更讓真相混亂。這就是為什麼王安石要說「行藏終欲付何人」了。

第五句強調「糟粕非粹美」。試題注釋「糟粕借指典籍」,即史書。因此這句是說史書上的記載並不精美。第六句強調「難寫是精神」,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精神氣質是難以描寫的,史書上是難以表現出來的。

第七句強調「豈盡意」,運用反問句式,增強語氣,告訴我們史書難以寫盡賢能之士的品格學問。第八句強調「獨守紙上塵」,是在說守著史書只是守著如紙上塵土般的糟粕而已。

題目最後問這首詩講了一個什麼道理。只要看懂了詩歌,就很容易答出來:記錄的歷史難以做到絕對客觀,其與真實的歷史總有出入差異。給我們的啟示也就顯而易見:讀書不可盡信書,應秉持批判的精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結束語

以上就是我要說的利用平仄讀懂一首詩歌的方法。不過這種方法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只能用於唐代以後的律詩(包括律絕)分析,其他的體裁就只能是愛莫能助了。這種方法只是幫助我們抓住詩歌重點,但是重點字詞抓出來之後,如何解讀,還需要我們高中生多多閱讀,多多積累,學好文言文,理解我們常見意象的含意。否則,抓住重點,也還是讀不懂詩歌。

相關焦點

  • 關於讀詩與寫詩的一些技巧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詩歌藝術進入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新層次,八十年代初期朦朧詩空前繁榮起來,出現了顧城、北島、舒婷三位朦朧詩的代表人物。應該說,這個時期才是中國現代詩歌的開始,才有了真正有水準的現代詩歌作品。
  • 讀詩與寫詩的最好技巧
    讀詩與寫詩的最好技巧在武警學院的講課提綱文|詩人許寧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酋」,在你們青春正旺、意氣風發、激情燃燒的學生年代,你們最應該擁有的是什麼?不是金錢,不是權力,不是房子、車子、票子,而是夢想,是詩歌。
  • 讀懂詩歌從題目入手
    詩歌的標題相當於詩歌的眼睛,它包含著豐富的信息,讀懂詩歌首先要藉助對標題的分析窺見詩中蘊含的豐富信息。因此,欣賞詩歌時抓住題目交代的主要內容,便可比較容易地把握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2.從標題探尋詩歌的情感傾向如下面是標題都可以看出詩歌的情感:「憫農」「傷田家」「春怨」「書憤」「懷吳中馮秀才」「桃林夜賀晉公」。
  • 黑龍江教師招聘:讀懂詩歌從題目入手
    詩歌的標題相當於詩歌的眼睛,它包含著豐富的信息,讀懂詩歌首先要藉助對標題的分析窺見詩中蘊含的豐富信息。因此,欣賞詩歌時抓住題目交代的主要內容,便可比較容易地把握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2.從標題探尋詩歌的情感傾向  如下面是標題都可以看出詩歌的情感:「憫農」「傷田家」「春怨」「書憤」「懷吳中馮秀才」「桃林夜賀晉公」。
  • 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編輯寫詩二十多年,卻看不懂舒婷這首詩
    這一命名過於主觀而不準確,讀不懂就視之為「朦朧詩」,那為何不把能讀懂的詩稱為明朗詩或者透明詩呢?章明那篇文章中用來指摘「朦朧」的思考,透露出了作者思想的呆板和僵化,如今看來是非常可笑的,但在當時卻有不少人認同。對「朦朧詩」進行口誅筆伐的,大有人在。
  • 詩,讀不懂怎麼辦?
    講座首先傳達出了一種深深的讀詩的必要性,讀詩實在是生命中必做的事情之一,實在不應該因為詩歌難以理解就放棄接觸詩歌。正如臧老師和秦老師都說到的,詩是人的一種天性,是人本性的一部分,實在是說得精妙。而詩「讀不懂」怎麼辦?兩位老師更是給出了明心見性的答案!相比之下,讀不懂的焦慮、不被理解的焦慮、無法傳達的焦慮便顯得浮躁了。讀者焦慮 詩人也焦慮 秦曉宇:「詩讀不懂怎麼辦?」
  • 月光華彩,詩裡光陰:這些詠月的詩句不能不讀|文藝學堂
    對於需要高考得分的中學生來說,如何讀懂一首詩,就不僅僅只是審美的需要,更是「考點」「手法」「技巧」「知識」的掌握和融會貫通。主講嘉賓:北京四中語文教師 | 王志彬王老師出版過《北京四中語文課(名篇品讀)》《細讀<吶喊>:大先生的絕望與希望》以及《在北京四中學作文(高中卷)》等著作。王志彬老師根據多年一線語文教學經驗和對高考考點的研究所得,在每一期課程的開頭都會提煉出本首詩詞的學習要點,方便大家快速抓住重點。
  • 高考語文備考:如何讀懂古詩
    對於命題者來說,如何引導考生先讀懂後鑑賞,命題的導向至關重要。對於考生來說,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領悟作品的內容和技巧,能否讀懂詩歌極其關鍵。因此,必須扭轉輕讀詩、重做題的傾向,我們應沉下心來,反覆咀嚼,一定要重視古詩本身給我們傳達的內容,從而來解讀古詩。 在考場上,究竟怎樣才算讀懂了一首詩歌呢?
  • 專訪|北島談選編《給孩子的詩》:詩歌靠的是悟性
    詩人北島在上海國際文學周上為孩子們讀詩。              現在的中小學生需要什麼樣的詩歌教育?他們在課本和課本之外能接觸到什麼樣的詩歌?除了中國古典詩詞,他們能否需要現代詩,能否讀懂現代詩?詩人北島選編《給孩子的詩》最初是為了給兒子選編「適合孩子的現代詩讀本」,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時,北島談的雖然是《給孩子的詩》的選編過程,其實談的也是他的詩歌教育理念。北島對澎湃新聞記者說,「我曾開玩笑說,詩歌教育到博士階段已經晚了,本科也晚了,應該從中學開始,『從娃娃抓起』。讓孩子們從閱讀的源頭獲得啟迪,可謂正本清源。」
  • 中青報:「秀華詩」,詩裡詩外如何讀
    原標題:「秀華詩」,詩裡詩外如何讀   近期,無論是網絡還是手機上都在瘋傳一個人的名字與她的詩,她真人叫餘秀華,有人稱她為「腦癱詩人」,也有人稱她為「農民詩人」。儘管引發詩內詩外陣陣漣漪效應,且褒獎不一,但終歸這次激蕩網海的不再是什麼桃色新聞、黃段子之類。
  • 讀現代詩,要懂十個基本特徵,要有四種信任
    現代詩的詩人們經常會在詩裡以這樣那樣的方式探討詩應該怎樣寫、詩的本質是什麼,就是說,以詩歌藝術為題材。 03 讀現代詩的四個信任 至於說如何讀懂一首詩,我想提幾個建議,其中最關鍵的是信任。
  • 2014高考語文答題技巧之文言文翻譯及詩歌鑑賞
    【文句翻譯題】 答題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翻譯,要與上下文對應,這些字詞是得分點。注意詞類活用、倒裝 、通假、偏義複詞。複雜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幹,注意句間關係,注意特殊句式。意譯詞語根據上下文推導,不拘泥於原文結構,由實到虛。組合成句子,前後通順。
  • 語文詩歌鑑賞題怎麼做?
    詩歌鑑賞是語文考試的必考試題之一,想贏得高分,需要掌握以下幾點解題技巧:0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點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時空立足點,就可以為貫通全詩提供一個堅實的平臺,是解讀詩歌的重要方法。因為並不是所有的詩都能找到立足點,像詠物詩、詠懷詩、詠史詩、哲理詩等,一般就沒有,那就更應該關注題目。
  • 高中語文:抓住文眼之利器,文章和詩歌閱讀題會變容易
    經常有同學會問看著不專業其實卻很深刻的問題:如何讀懂文章和詩歌?如果這是經過思考才問出來,那這絕對是一個好問題,因為它關涉到我們如何學好語文的根本。要想語文學得好,必須讀得懂,解得透。如何讀得懂,解得透?除了下一番埋頭苦讀之功夫外,還需要會用一些巧勁兒,這個巧勁兒可以理解成文眼。什麼叫「文眼」?那文章真的長眼睛嗎?
  • ​明曉詩歌設題走勢,以讀促考精準作答​——2020高考詩歌主觀解析題掃描
    10套試卷均對古典詩歌進行了考查,題型設置除江蘇、浙江卷只設置主觀作答題外,其它8套試卷均設有客觀選擇與主觀解析題兩類題。梳理10套試卷的主觀解析題,2020年高考詩歌側重考查象、情、理三個點,其它如手法技巧題及鍊字題,所佔比重極小。一、意象意境題。
  • 榜樣教師進網師「第十五期」| 讀詩準而後深
    讀懂這兩句,需要能對作者形象描繪敏銳捕捉,根據這描繪去想像還原,「看到」文字背後的情境之美。總結:讀詩,可以通過斷句、上下文來理解句意。可以通過品味詩歌中的字詞、意象,把他們還原成仿佛發生在你心裡,你身上具體的生活感受、生活畫面,去想像去體會。怎樣教詩?以幹國祥老師的教學範例深入剖析應該怎樣進行詩歌教學?
  • 【詩評詩話】遼寧盤錦 | 劉亞明:詩歌:如何重構我們的信仰 ——讀...
    想像,是詩歌必有的元素。但我們不能不說,劉川詩歌的想像總是那麼的大膽新奇,讓人有拍案稱奇、茅塞頓開、幡然醒悟之感。二讀劉川詩歌,你還會覺得詩意的無限放大。主要是,在劉川詩歌常有的、孩子狀的、頑皮的背後,都是覺悟或者嚴肅的話題。但我似乎覺得,這樣寫作表現為詩歌情境的帶入,嚴肅的詩歌,嚴肅的話題不一定嚴肅地寫出。
  • 大賀讀詩:鄧瑛(德)詩歌《陪伴》
    讀懂一首詩,如果從她的心出發並以負責任的心去欣賞,也許就更容易理解與引導讀者品讀,否則就容易浮於表面,泛泛應酬。  詩歌的創作的源泉是情感,詩歌又是作者情感的反映。人是有情感的,有情感就會思考,有思考就會有思考的表現形式,詩歌是作者思考的表現形式。
  • 詩歌分類鑑賞之閨怨詩
    在教學中力求抓住重點,突出要點,把握難點,嘗試生活化閱讀,還原閱讀的真實形態。【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了解閨怨詩的特點。2.比較閱讀,了解閨怨詩常見思想情感和常用表現手法。3.能夠獨立鑑賞閨怨詩,提高古詩鑑賞能力。
  • 第192期·樹才、朱衛東為你讀詩《完全》(Pleinement)
    這位被認為是複雜的、難被理解的詩人,在研究者們作了數十年認真評論後的今天,仍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是陌生的,或沒被讀懂的。 這首《完全》由樹才親自翻譯。他說,當他向朋友們說自己翻譯了勒內·夏爾這首詩歌的時候,朋友們都驚訝的表示:「你竟敢翻他的詩!」讀懂夏爾很不容易,因為他用詞和意向都十分主觀且抽象,寫作思維又時常開啟「跳躍模式」。倘若只是讀上一兩遍,一般很難把握他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