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出土瓦當
1月6日獲悉,龍泉明楚王墓群2019—2020年度愍王塋園考古項目,近日通過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北省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組驗收。
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批對明朝第七代楚藩——愍王朱顯榕的陵園(以下簡稱「愍園」)外城垣及其以外區域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清理工作。
愍園航拍照
調查勘探面積2萬平方米,發掘面積2000平方米,同時,搜集與遺址相關的文獻、口述資料。
在結合曆年工作的基礎上,此次發掘基本釐清了愍園的整體布局,其外城垣前方後圓的形制,有別於始封藩王昭園的方形布局。
愍園結構布局示意圖。整座陵園呈軸對稱布局,重要的建築集中分布在中軸線上。其中,明塘位於中軸線上這是愍園不同於其他楚藩陵園的特點之一。
另外,發現的外神道、碑亭、明塘、排水系統、房址等遺蹟,豐富了愍園的結構布局,為其他楚藩陵園今後工作提供了參考,也為研究明王朝其他藩王陵園制度提供了新材料。
愍園附屬建築(F1)影像。牆體用方形長條磚雙層壘砌而成,地面用方磚錯縫平鋪,在靠近後牆的中央處有一磚砌供臺。該建築應是一處守陵祭祀建築。
考古隊還發現了各類建築構件等大量文物,有筒瓦、簷瓦、瓦當、滴水、脊瓦以及各類磚、石構件等,如,浮雕有龍的瓦當、滴水,大量「官」字款銘文磚等。可推知,愍王塋園原本布局嚴整宏偉,建築精雕細刻。
愍王塋園出土較多銘文磚,以「官」字款為主
明楚王墓群坐落於長江南岸龍泉山麓,是現存明藩王墓保存最完整的墓群之一,與北京十三陵遙遙相望,為研究明楚王、明藩王葬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在龍泉山,天馬峰、玉屏峰兩條山脈環繞,形成葫蘆形小盆地,兩峰之間有珠山相間,有「二龍戲珠」之稱,明藩王陵寢沿盆地邊緣,建在兩峰的南坡或北坡,號稱「楚藩九寢」。這一帶人文歷史豐富,還有樊噲衣冠冢。
項目執行領隊曹繼文介紹,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六子朱楨分封武昌,封號楚,是為楚昭王。自昭王始至賀王終,明楚王共八代九王(其中兩位王為兄弟關係)陵寢皆建於此,歷時270餘年,與明王朝始終。其中,愍王塋園的規模墓群僅次於第一代昭王墓,且保存較好。
專家組認為,本次考古工作揭示了眾多尚未明確的重要建築基址布局及其歷史內涵,掀開了龍泉明楚王墓群文物保護工作的新篇章。
項目驗收組成員、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賀世偉認為,該考古項目對完整了解和認識明代藩王陵園制度及地方特色有重要意義,對遺址歷史價值的發掘、保護和利用,推動地方社會和經濟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注我們,關注光谷
▼
海報設計/彭翠琳
更多閱讀
(點擊圖片可查看)
▼
剛剛,金山武漢總部在光谷開工!
開門紅!四方光電上市註冊獲批
13天光谷4家公司IPO獲受理
中國光谷 投稿郵箱:1070452594@qq.com
出品 | 光谷融媒體中心
來源 |湖北日報、「文博中國」微信公眾號
編輯| 康鵬
設計| 黃安琪
審校| 張雋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