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快速地覺察自己的真實情緒?|羅清軍

2020-12-12 齊魯壹點

什麼是情緒的覺察?通俗一點講,是自己當下情感的自我認識。

此刻的你是快樂?還是悲傷?抑或是憤怒和恐懼。你是否能夠準確覺察自己的情緒呢?

每個人都想要做到情緒管理,想要控制那些不好的情緒,想要培養良好的心情。但殊不知覺察情緒也同樣重要,因為如果我們沒有覺察自己當下的情緒,那麼又何談控制他們,接受他們,改變他們呢?

情緒覺察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情緒的自我管理將無從開始。

也許你會覺得情緒覺察很簡單,然而事實上,你問問自己,你真的有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真實的感受上嗎?你真的沒有從理性的角度來看待一件事從而壓抑自己的情緒,甚至欺騙自己,掩蓋自己的真實感受嗎?真的沒有逃避那些負面情緒嗎?

理性思考是無法覺察情緒的,但我們受過的教育又鼓勵我們要理性思考,要壓抑自己的情緒,然而事實上如何呢?這樣做只會讓我們自己不斷地受傷還要勉強去說沒關係。

今天,我們會告訴大家如何正確快速地覺察自己的真實情緒,更多地學會如何關注,關心,體諒自己。

二、覺察自己情緒並非易事

管理自己的情緒的第一步是「情緒的自我覺察」,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情緒的自我管理將無從做起。但問題是,非常多的現代人並不懂得覺察自己的情緒。

據調查,大約90%的人看到標題的第一反應是「我會」,並且是「我當然會」,因為一般人都會這麼想「我的感覺並不遲鈍」。但事實並不是這樣。 舉一個例子。在公司,一個職員剛剛被上司批評,他回到座位上往往會想以下問題: 為什麼被批評的是我而不是別人? 我做錯了什麼呢? 他憑什麼批評我呢? 上司為什麼這麼不講理呢?

假如這個職員最後確定是自己做錯了或者上司心情不好,很有可能他會再進一步分析自己做錯的原因及上司心情不好的緣由。 以上這些想法是很容易產生的想法,很多人以為這些判斷、分析都是自我深覺察,但其實大錯特錯了。

三、情緒難以覺察的原因大多數人不能覺察自己的情緒主要由於以下兩個原因,一是習慣於理性思考,二是習慣性地逃離。1、理性思考

當自己生氣、憤怒時,很多人能坐下來進行思維思考,回想整個事件,然後分析事情的原因,這個過程叫做歸因,但絕對不是情緒判斷。現代人都習慣於作利益分析、得失判斷,卻往往不會也不能覺察自己的情緒。每一個思維都伴隨著情緒,但是如果你不願意去發現你的身體在當下的感覺,你就會將自己一次又一次帶到更多的思維、想法、計劃、計算和評判裡。現如今,有大量的思維性活動被創造出來,就是為了轉移人們的注意力,讓他們逃避不願意去感受的情緒。智性的努力和情緒的覺察並不是互不相容的,但是當思維性的消遣變得具有強迫性時,它就被人們用來轉移注意力,逃避痛苦的情緒。 需要強調的是,了解自己本身是不容易的。因為大家都認為外面的才是真實的,人的眼睛是往外長的,所以只看得到外面的東西,不太了解自己身體和心理的變化。2、逃避痛苦

除了習慣性的理性思考外,我們還習慣於逃避痛苦情緒,進而逃進一種活動。與體驗劇烈的痛苦情緒所帶來的肉體痛苦相比,去尋找刺激、去學習甚至努力工作更為容易。成為公司裡最出色銷售員、最勤奮的員工或者最聰明的問題解決者也容易得多。電腦遊戲、電視和賺錢都成了將注意力從痛苦情緒中轉移開來的手段,很多人不願意早回家實際上是因為自己並不開心,比如「瘋狂的李陽」。任何一種活動都能夠成為這種手段——包括吃東西、買東西、喝酒和性。在社會、經濟或者軍事階層裡往上爬也是這樣的手段,很多官員貪汙一方面是因為貪心,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幸福指數不好,他們希望銀行帳戶上的不斷增長的數字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安全感及幸福,比如文強。 當一個活動被用來轉移注意力,讓人逃避痛苦的情緒時,它是強迫性的。一般來說,儘快完成一個很長的項目—比如一棟房子的裝修、一單生意或者一段職業生涯—的想法是很令人愉快的,尤其是當這個項目是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但是當一個活動能夠轉移注意力,以逃避痛苦情緒時,這個活動臨近結束就變得令人驚恐。這個活動掩藏了一個需要,當這個活動結束之後,那個需要會再次浮現,就像傷口的疼痛在麻醉劑失效時會再次出現一樣。

三、如何更好地覺察情緒

1、要練習體會內在的感覺把注意力從外界拉回來

大家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從外界的環境拉回來,然後看看自己的真實是怎麼樣,這個叫感覺、體會或者關照。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同樣一句話,當人心情很好的時候,會覺得它是好話;當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它就變成壞話。

比如一個人去問他的上司,這件事情要怎麼處理,上司說「你自已看著辦」,這時這個人一般會有如下兩種反應:

一種是感覺受到信任,很喜悅,然後真的可以放心去辦;

一種是感覺受到嚴重的威脅,然後會開始抱怨:「好意請示他,他就這樣對自己不禮貌,要我看著辦,到時候還不是我倒黴。」

人會用不同的態度來應對這個問題。所以,同樣一句話,人會有很多判斷,會有很多選擇。

2、通過五官去覺察、尋找出主觀的感受

人們要通過自己的五官去找出自己主觀的感受。人的每一種情緒,都會連帶著某一種生理反應。比如無緣無故耳朵很癢,無緣無故口很渴,無緣無故想做什麼,它都是在警告人們:你的生理現象已經與現狀不適應了,你的情緒就要有反應了。

比如我們最常見的一種情況:當個人無緣無故把手握得很緊的時候,就表示他要發脾氣,不是拍桌子就是要打人了。人的生理反應是在給人提出一種警告,它是好意的,是善意的。通過它的提醒,人們開始重視它,開始改變它,然後心情就會跟著改變。當一個人口很渴的時候,他應該先不要急著做什麼事情,而是先去喝點水,這樣他的情緒就會穩定下來。

羅清軍

濟南市心理諮詢師協會副會長,高端私人心理顧問,中華社會心理研究院執行院長,山東省廣播電臺多個欄目常駐心理嘉賓,百度特邀心理嘉賓,10多年致力於心理學學習與傳播,已開展1500+場線下講座, 100+場線上直播,影響百萬學員,著有《新時代的婚姻》《完美關係》,正在出版《媽媽的情緒,影響孩子的未來》《別和叛逆期孩子較勁》《回話的藝術》等多部書籍。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自我覺察,時刻覺察自己的情緒,成為自己的觀察者
    如果它是毒藥,它是如何給我下毒的,在哪個部位下毒的,它是如何影響我的。 很重要的練習就是學習覺察。當我們不能覺察自己的念頭、自己如何思考,我們就沒有辦法找到解決方案。所以,當我充滿掙扎的時候,需要思考一下:我用了怎樣的語言,我是如何思考的?
  • 教育孩子要如何控制情緒?從「情緒覺察」開始
    當我們不管情緒如何,也不弄明白它所發出的信號含義,而一昧地壓抑它,那麼最後受傷和奔潰的一定是自己。而當我們被情緒引領,之後隨意地發洩。最終也會給自己乃至周圍人造成難以挽回的不良後果。因此,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情緒有提前的認知和察覺,先了解自己在什麼時候最容易有情緒?當情緒的小火苗出現時,身體會產生什麼反應呢?在了解自己情緒的基礎上,才能夠知道如何正確解決問題。
  • 覺察自己,覺察他人的情緒(散文 心理篇)
    文/怡心理(原創)覺察,是一種能力。覺察自己的身心處於什麼狀態,愉悅還是憤怒,沒有能力覺察自己的人,自然也沒有能力覺察他人處於什麼身心狀態,所以覺察自己是基礎,也是根本。很多時候,她把人笑得前仰後翻,笑聲不斷;有時候,她卻一語中的,讓人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我曾經有幾次看到,她把別人弄得臉紅筋漲,說不出話……所以,有很多人喜歡她,也有許多人恨她,大多數人可能處在愛恨之間吧,因為她對每一個人都有好有壞,所以大多人自然對她也是如此,愛恨參半。
  • 思緒紛亂的時候,如何快速整理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能夠專心工作?
    在這種狀態下,如何快速改變狀態,進入專心工作的狀態,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一、仔細覺察自己的內心,查清楚紛亂的根源當我們思緒紛亂的時候,需要找一個相對比較安靜的地方,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讓自己安靜下來,比如:抽一根煙、戴上耳機聽一些舒緩的音樂、或者找一張空白的紙隨手寫或者畫,當然也可以採用冥想等方式
  • 羅合琪:這是一次關於情緒的遊戲
    前天,我給我的代理們分享了一堂課《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能量》我意識到自己其實是火星思維(男人思維),身上同時具備金星氣質(女人的行為、情緒模式)。我以前看過一個故事。2起來後,渾身乏力,感覺人生都不好了,我靈光一現,對,這是一次「覺察」的好機會,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不細心地覺察自己,你會發現自己是一種茫然而本能的狀態,哦,錯
  • 自我關懷從覺察情緒開始
    簡單來講,所謂自我關懷,就是要好好的愛自己,讓自己能夠不斷的成長,從而提升自己幫助別人的能力。自我關懷,不是要提高我們的自尊,而是對待自我的一種善意的態度。學會與情緒相處是一門學問,人一旦陷入負面情緒中出不來,便會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壓抑,憤怒,自卑,退縮,恐懼多種情緒交織,找不到正確釋放的出口,極易導致心理疾患。
  • 最近做事都在有意地覺察自己情緒的變化
    最近做事都在有意地覺察自己情緒的變化,這幾天早飯很喜歡吃豆漿+油條,小區門口就有,方便又實惠。昨天晚上,老公睡前說:明天早上我吃麵包片。我說:那我吃什麼?老公第一反應說:你起不來。但覺察後我說:那我如果起來了,我吃什麼呢?他說:你吃肉餅。我沒有搭話。早上他起後我就起了,他說你怎麼起了,我嗯了一聲。然後他說:給你熱肉餅吧。我說我不想吃肉餅,我要去吃油條和豆漿。話說,按之前我的討好型+隨聲附和型的人格,會為了順從他說好的,然後吃我不喜歡的肉餅,但覺察後的我不會了,我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 明明有情緒,卻總說「沒事」| 困境背後,是未經覺察的情緒
    雖然本意是想要快速讓情緒恢復平靜,我們卻很可能反而因為這種投射,而糾纏在負面情緒裡。*沒有被覺察的情緒,影響我們看到的「事實」當我們無意識地將情緒投射到外界,它就成為了我們觀察世界的濾鏡。你可能也曾感到困惑,不同時候,自己對一件事情的解讀方法很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 情緒覺察與表達小組活動
    「情緒覺察與表達」為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小組活動,曲靖啟迪K棧眾創空間委派2名員工參與志願服務,給予本次小組活動大力支持。 活動目標為:小朋友們認識了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為能讓孩子們根據生活中實際發生的情緒正確表達出來,並能學會情緒管理。    首先,袁老師介紹了心理輔導團隊的老師,本次活動的目的及意義,活動中的遊戲規則,接著讓小朋友給自己寫一個喜歡別人稱呼他的暱稱貼在胸前,然後讓小朋友分組,給自己的組取組名與口號,並大聲喊出來。
  • 兩車鬥氣一個醫院一個牢房,聊聊覺察情緒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
    二 為什麼要覺察情緒1、有助於更好地工作生活對於現代人來說,通過情緒,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處境,從而適應社會需求,在工作生活中得到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可是朋友卻下意識地歸因於自己,為什麼別人沒遇上,偏偏我遇上了,是我太不小心?還是我太不走運?每個人在遇到事情時,會下意識地根據自己以往的思維邏輯、認知經驗找原因、找對策,當我們學會正確覺察情緒後,就能改變錯誤認知,提升自己的底層思維邏輯。
  • 情緒管理第一步:覺察
    這裡是《情緒管理核心課》的第二節:覺察的力量。在上一次的課程裡,我們聊到了情緒的概念,也聊到情緒與生命的關係,最後我們還留了一個小任務:找出平時最困擾您的一種情緒,並列出這種情緒來的時候,您習慣的做法。其實,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是一個覺察的過程。
  • 學員問題答疑:脾氣容易失控,怎樣訓練快速覺察自己的情緒?
    學員問題:怎樣訓練快速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了解內在世界的真實想法?有時候脾氣上來了很容易失控,不知不覺地就發脾氣了,發完才會去想我為什麼發脾氣。 李軍老師:昨天晚上我在課程聽了是嗎? 李軍老師:把自己當時的恐懼表達出來,對你會有些好處。內在的恐懼最初是為了保護你,但是孩子的思維容易在恐懼下凝固,所以媽媽越著急,你就越念不出來。 現在你明白原來是自己內在的一個這樣的信念,對孩子有一些偏差的或者是過激的要求,導致孩子也特別害怕恐懼。
  • 如何引導孩子正確地宣洩情緒?
    11月,不少學校迎來期中考試,心理聊吧的一則傾訴中,一位母親在為孩子亂發脾氣而痛苦時,通過溝通發現孩子情緒不穩的背後是學習壓力。作為家長,如何從孩子的日常表現看出他需要宣洩呢?又如何合理地引導孩子宣洩呢?聽心理老師聊一聊。傾訴:孩子亂發脾氣,我氣急敗壞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我對孩子,經歷了狂怒到心痛的過程。
  • 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
    所以,想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能靠一味地「忍」,而是要尋求一種健康的疏導方式,並能夠理性溫和地表達自己。先來看幾個場景:場景一:媽媽帶女兒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家有個同歲的小男孩,和她平時經常一起玩兒。朋友提議說帶孩子們一起出去吃飯。那天非常冷,還刮著大風。小男孩沒穿外套就往外跑。朋友看到後朝孩子大吼:「回去把外套穿上!把圍巾戴上!不知道外面冷嗎?
  • 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
    然而,當「忍」下來的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強力反彈,最後往往是傷害了孩子,也傷害了自己。所以,想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能靠一味地「忍」,而是要尋求一種健康的疏導方式,並能夠理性溫和地表達自己。做好「一致性表達」,有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識別情緒,我們要對自己當下的真實情緒有著清晰的認知。然後表達要跟情緒保持一致。
  • WeDeep14天正念成長行動營Day 4|如何覺察和應對情緒
    大家晚上好,今天WeDeep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關於如何覺察和應對情緒。Part 1如何覺察情緒1.培養意識要了解自己的情緒,首先要學習覺察情緒,培養覺察的意識。只有在你對自己的情緒有意識之後,你才可能把注意力放在覺察它上面。如何培養這種意識呢,多問問自己為什麼。你為什麼要學習覺察情緒;情緒怎樣影響你的生活和關係;管理自己的情緒有什麼好處。這些問題會帶動你思考,並讓你有意識地在生活中覺察情緒對自己的影響。
  • 覺察情緒是控制情緒的第一步
    很多人是覺察不到自己的情緒的,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比如你和老公吵架,跟孩子發火。當時肯定是血往上湧,心都要從嗓子眼蹦出來了,很多人甚至氣的臉色發紫,嘴唇直顫,渾身哆嗦。或者人在失戀時,那種撕心裂肺,頹廢至極,到處跟朋友打電話哭訴,不吃飯不出門不上班,用酒精麻痺自己,渾渾噩噩度日的狀態。想想正常狀態下的人會這樣嗎?而這些事情又經常發生在每個人身上。這些都是覺察不到情緒,成為情緒的奴隸的表現。
  • 對身體感覺的覺察是如何幫我們提高情緒調節能力的?
    #第10周答疑會現在開始#Q1:正念裡面有講到,任何情緒都有對應的身體感覺,那麼,通過對身體感覺的覺察是如何幫忙我們提高情緒調節能力的呢?是將對情緒的體驗轉移到身體感覺上來嗎?如果是,這是不是一種逃避?
  • 【家庭教育】陪伴 覺察 升華——共生共長的家庭情緒力量
    看來在家庭教育中,情緒是否穩定比掌握技巧更重要。沒有穩定的情緒,或者情緒來臨時不能覺察,即使學習再多家庭教育技巧可能也沒有什麼作用,知道而做不到。」一位謝姓家長在群裡發表自己的聽課感想。5月,江北區婦聯圍繞 「幸福家庭 共同成長」這一主題,邀請了各位教育專家在線上家庭教育微課。
  • 培養自知覺察意識:動機行為後的情緒欲望
    讓我們看看如何培養自知覺察在人際溝通中的問題。 一是有意識從日常生活訓練善解人意 心理學乃至生活常識告訴我們,每個人言行背後都有動機意圖,如果不能及時覺察出來,就會無所適從,甚至看不出真實意圖,乃至會被人稱為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