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情緒的覺察?通俗一點講,是自己當下情感的自我認識。
此刻的你是快樂?還是悲傷?抑或是憤怒和恐懼。你是否能夠準確覺察自己的情緒呢?
每個人都想要做到情緒管理,想要控制那些不好的情緒,想要培養良好的心情。但殊不知覺察情緒也同樣重要,因為如果我們沒有覺察自己當下的情緒,那麼又何談控制他們,接受他們,改變他們呢?
情緒覺察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情緒的自我管理將無從開始。
也許你會覺得情緒覺察很簡單,然而事實上,你問問自己,你真的有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真實的感受上嗎?你真的沒有從理性的角度來看待一件事從而壓抑自己的情緒,甚至欺騙自己,掩蓋自己的真實感受嗎?真的沒有逃避那些負面情緒嗎?
理性思考是無法覺察情緒的,但我們受過的教育又鼓勵我們要理性思考,要壓抑自己的情緒,然而事實上如何呢?這樣做只會讓我們自己不斷地受傷還要勉強去說沒關係。
今天,我們會告訴大家如何正確快速地覺察自己的真實情緒,更多地學會如何關注,關心,體諒自己。
二、覺察自己情緒並非易事
管理自己的情緒的第一步是「情緒的自我覺察」,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情緒的自我管理將無從做起。但問題是,非常多的現代人並不懂得覺察自己的情緒。
據調查,大約90%的人看到標題的第一反應是「我會」,並且是「我當然會」,因為一般人都會這麼想「我的感覺並不遲鈍」。但事實並不是這樣。 舉一個例子。在公司,一個職員剛剛被上司批評,他回到座位上往往會想以下問題: 為什麼被批評的是我而不是別人? 我做錯了什麼呢? 他憑什麼批評我呢? 上司為什麼這麼不講理呢?
假如這個職員最後確定是自己做錯了或者上司心情不好,很有可能他會再進一步分析自己做錯的原因及上司心情不好的緣由。 以上這些想法是很容易產生的想法,很多人以為這些判斷、分析都是自我深覺察,但其實大錯特錯了。
三、情緒難以覺察的原因大多數人不能覺察自己的情緒主要由於以下兩個原因,一是習慣於理性思考,二是習慣性地逃離。1、理性思考
當自己生氣、憤怒時,很多人能坐下來進行思維思考,回想整個事件,然後分析事情的原因,這個過程叫做歸因,但絕對不是情緒判斷。現代人都習慣於作利益分析、得失判斷,卻往往不會也不能覺察自己的情緒。每一個思維都伴隨著情緒,但是如果你不願意去發現你的身體在當下的感覺,你就會將自己一次又一次帶到更多的思維、想法、計劃、計算和評判裡。現如今,有大量的思維性活動被創造出來,就是為了轉移人們的注意力,讓他們逃避不願意去感受的情緒。智性的努力和情緒的覺察並不是互不相容的,但是當思維性的消遣變得具有強迫性時,它就被人們用來轉移注意力,逃避痛苦的情緒。 需要強調的是,了解自己本身是不容易的。因為大家都認為外面的才是真實的,人的眼睛是往外長的,所以只看得到外面的東西,不太了解自己身體和心理的變化。2、逃避痛苦
除了習慣性的理性思考外,我們還習慣於逃避痛苦情緒,進而逃進一種活動。與體驗劇烈的痛苦情緒所帶來的肉體痛苦相比,去尋找刺激、去學習甚至努力工作更為容易。成為公司裡最出色銷售員、最勤奮的員工或者最聰明的問題解決者也容易得多。電腦遊戲、電視和賺錢都成了將注意力從痛苦情緒中轉移開來的手段,很多人不願意早回家實際上是因為自己並不開心,比如「瘋狂的李陽」。任何一種活動都能夠成為這種手段——包括吃東西、買東西、喝酒和性。在社會、經濟或者軍事階層裡往上爬也是這樣的手段,很多官員貪汙一方面是因為貪心,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幸福指數不好,他們希望銀行帳戶上的不斷增長的數字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安全感及幸福,比如文強。 當一個活動被用來轉移注意力,讓人逃避痛苦的情緒時,它是強迫性的。一般來說,儘快完成一個很長的項目—比如一棟房子的裝修、一單生意或者一段職業生涯—的想法是很令人愉快的,尤其是當這個項目是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但是當一個活動能夠轉移注意力,以逃避痛苦情緒時,這個活動臨近結束就變得令人驚恐。這個活動掩藏了一個需要,當這個活動結束之後,那個需要會再次浮現,就像傷口的疼痛在麻醉劑失效時會再次出現一樣。
三、如何更好地覺察情緒
1、要練習體會內在的感覺把注意力從外界拉回來
大家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從外界的環境拉回來,然後看看自己的真實是怎麼樣,這個叫感覺、體會或者關照。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同樣一句話,當人心情很好的時候,會覺得它是好話;當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它就變成壞話。
比如一個人去問他的上司,這件事情要怎麼處理,上司說「你自已看著辦」,這時這個人一般會有如下兩種反應:
一種是感覺受到信任,很喜悅,然後真的可以放心去辦;
一種是感覺受到嚴重的威脅,然後會開始抱怨:「好意請示他,他就這樣對自己不禮貌,要我看著辦,到時候還不是我倒黴。」
人會用不同的態度來應對這個問題。所以,同樣一句話,人會有很多判斷,會有很多選擇。
2、通過五官去覺察、尋找出主觀的感受
人們要通過自己的五官去找出自己主觀的感受。人的每一種情緒,都會連帶著某一種生理反應。比如無緣無故耳朵很癢,無緣無故口很渴,無緣無故想做什麼,它都是在警告人們:你的生理現象已經與現狀不適應了,你的情緒就要有反應了。
比如我們最常見的一種情況:當個人無緣無故把手握得很緊的時候,就表示他要發脾氣,不是拍桌子就是要打人了。人的生理反應是在給人提出一種警告,它是好意的,是善意的。通過它的提醒,人們開始重視它,開始改變它,然後心情就會跟著改變。當一個人口很渴的時候,他應該先不要急著做什麼事情,而是先去喝點水,這樣他的情緒就會穩定下來。
羅清軍
濟南市心理諮詢師協會副會長,高端私人心理顧問,中華社會心理研究院執行院長,山東省廣播電臺多個欄目常駐心理嘉賓,百度特邀心理嘉賓,10多年致力於心理學學習與傳播,已開展1500+場線下講座, 100+場線上直播,影響百萬學員,著有《新時代的婚姻》《完美關係》,正在出版《媽媽的情緒,影響孩子的未來》《別和叛逆期孩子較勁》《回話的藝術》等多部書籍。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