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是做大半成品菜的好時機,集中在線上做,而且要做就做高端的。」一餐飲從業者這樣表示。
近期以來,半成品菜的熱門程度有目共睹,新入局者不在少數,不少原本處於觀望態度的人,也開始蠢蠢欲動,尤其是那些大牌餐飲企業,「盯著」半成品菜這塊蛋糕時間已久,而這次疫情,正好成為其布局高端化半成品菜的最佳時機。
餐飲大咖入局
買回家後直接倒入熱水,或微波爐加熱,或小火翻炒,3-5分鐘後就可以吃到「大餐」——這種復熱稍微加工就能食用的半成品菜在最近,成為了盒馬、天貓生鮮和京東等線上商城的熱門產品。
實際上,半成品菜並非新事物,初期以餐企逢年過節推出的禮盒裝半成品菜形式出售,後又以生產蔬菜類淨菜為主,大量供應餐企。而不少餐飲企業在很早之前就已涉足這一版塊。
早在幾年前,湘鄂情、望湘園,小南國、西貝等高端餐飲都已推出了各家招牌菜半成品,但比起其他外賣,這一市場一直不溫不火。
眾所周知,疫情限制了人們出行的腳步,「宅家」經濟風生水起,加上供應鏈的成熟、產品的迭代、人們對便捷生活方式的追求,半成品和方便食品近期呈現 突飛猛進的增長,也讓不少餐飲企業對於半成品菜重新燃起希望。
據了解,海底撈、大董、陶陶居、大龍燚、小龍坎等品牌都已在外賣平臺上線半成品,要麼是自家招牌菜、要麼是在家難做的硬菜,還原餐廳的味道,價格比餐廳優惠,最快半小時就能送到家。
例如大董賣山楂紅燒肉速食菜餚、大龍燚賣樂山缽缽雞方便食品、陶陶居賣十四道海味山珍組成的大盆菜速凍菜餚、眉州東坡賣東坡扣肉缽缽、木屋燒烤賣串好的冷凍羊肉串食材。
更有餐飲企業提出私人定製菜品服務的計劃,讓半成品菜向高端化再進一步。
線上銷售迎生機
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小南國銷量同比增長55 14%, 吳大娘水餃成交額超同期45倍,新雅大廚成交額達平時的40多倍。毫無疑問,半成品菜在這個時候迎來大面積增長,主要歸功於線上生態的集中爆發。
而這也成為不少餐飲企業進入半成品領域的踏板,推動這一行業不斷升級。
2月6日,京東發布「餐飲零售發展聯盟」倡議,鼓勵餐飲企業將半成品「搬」到電商平臺上銷售,截至2月15日,已有小南國、廣州酒家在內的76家餐企與京東對接上線半成品的流程。
消費君在西貝莜麵村京東生鮮旗艦店看到,店內正在出售酸湯莜麵魚、功夫羊雜湯、牛大骨等「拿手菜」以及門店同款菜品組合;而陶陶居則主打大盆菜,根據份量不同售價在588-918元之間。
此外,海底撈推出系列半成品菜「開飯了」,提供宮保蝦球、魚香肉絲、山藥青筍木耳等19種組合套餐,售價從36-125元不等,暫限北京、天津、廊坊等三地區用戶購買。
同樣在疫情期間做起半成品生意的還有蒸瀏記,其通過上線「易做菜」微信小程序,面向長株潭消費者提供酸辣豬皮、手撕火焙魚、百合蒸南瓜等10種半成品菜品;目前菜品日均銷售超500份,用戶復購率達30%-40%。
長遠發展仍需探索
目前市場上,隨著80後、90後消費者對方便的要求越來越常態化,對半成品的需求正在增加。半成品菜餚也是消費者居家時,在外賣和家庭自製之外的又一個選擇。
原因在於,比起外賣,能夠讓消費者動手參與到烹飪過程中,卻又不至於太複雜、費時間的半成品菜往往能給予消費者更多的儀式感和滿足感。
對此有人認為,買菜是個高頻且日常的活動,在疫情過後就能很快恢復常態,這也意味著半成品2C端並不好做,除非是走高端化、私人定製的路線。比如高端餐廳裡的招牌菜,一般人做不了,就會選擇購買半成品。
但也有不少否定的聲音。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目前很多高端半成品只是疫情期間的一種特定產物,從長遠來看沒有太大的市場空間,因為買得起這種高端產品的家庭一般有保姆或者廚師,所以從家庭消費場景來說,這種高端半成品的需求還是比較小眾。」
不過從技術層面看,半成品產品的發展對供應鏈的需求以及標準化加工有著非常高的要求,想要真正與外賣平分秋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行業人士指出,目前半成品菜生產研發技術仍在不斷創新,產品向健康化、環保化的方向發展。隨著不斷有新企業加入到該行業,新產品層出不窮,行業競爭壓力加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