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中秋節臨近,趕回家團圓的您必有同樣的感受。可如何把對父母的愛傳遞給年幼的孩子呢?
近日,廣州市海珠區同福中路第一小學四年(4)班上了一節祖孫三代一同上的主題班會課,年僅10歲的孩子們朗讀了親子同題作文《父母的愛》,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分享了父母子女之間愛的傳承,上一代的真情傾吐,下一代能真心體會。
10歲孩子邊哭邊朗讀《「可惡」的媽媽》
「我的媽媽很可惡!……我在打遊戲正玩得高興,媽媽一雙手把我拖出來,二話不說,直接來了場『竹筍炒雞蛋』……她把我拉進房間說,把『以後再也不偷偷玩遊戲』這句話抄寫50次!最後,我帶著悲傷的心情去做作業了!……」在同福中路第一小學四年(4)班主題班會上,10歲的孩子吳汶駿朗讀起自己的文章《「可惡」的媽媽》。同班同學聽到如此真實的描寫紛紛哈哈大笑,可是小駿卻捂著自己通紅的眼睛,稀裡譁啦地邊哭邊往下讀,班主任劉瑞芬見狀趕緊摟緊他的雙肩,而臺下的媽媽已也泣不成聲走上臺前,說道:「我們家有3個孩子,小駿是最小的也是我最關注的,我做的所有事都是為他好,可卻沒想到在他眼裡是如此嚴厲……」
然而,小駿文章裡的「可惡」是打著雙引號的,他的淚眼朦朧有另一番深意:「我明白,媽媽對我嚴格就是愛,雖然在學習上令我感到很煩惱,但是,她的嚴格有利於我長大以後在社會上更有競爭力,以後我要好好聽媽媽的話!」
而學生董高軒,則讀著媽媽寫的《燉湯裡的父親》更讓人動容,高軒媽媽記憶裡的父愛是從一盅燉湯開始的:小學時她被選入少年宮合唱團,每晚都訓練到8點,在物資匱乏、工資微薄的年代,董高軒的媽媽每天最期待的事情,每晚訓練結束後喝一盅燉湯的「高級」待遇。時至今日,她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形,當她把肚子吃得滾圓時,抬眼看見父親專注又寵溺的眼神。「那口喝到嘴裡的暖湯,足夠溫暖我的全部。」
孩子的真情朗讀更引發起祖輩們愛的回憶。崔楚越的頭髮花白的奶奶說:「自己年輕時很忙,並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兒子,有一次兒子病了,她背著他來來回回去看醫生,沒想到兒子竟對她說:『媽媽,我真想生病!』一句話讓楚越的奶奶不禁流下眼淚:「生病要打針吃藥是多麼難受的事情,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為了要獲得媽媽的愛,兒子竟然寧願生病,」楚越的奶奶對著孩子們說,「你們生於這個物質豐富的時代,獲得這麼多的愛,真要珍惜現在的生活!」
班主任布置同題作文出作品集《愛的塗鴉》
其實,祖孫三代同堂上課朗讀自己的父母文章,全是班主任劉瑞芬老師的家長們的「聯手策劃」。今年4月份,讀三年級的孩子們正在學寫作文,個別家長認為讓孩子在家完成作文很困難,也缺少指導孩子寫作文的方法,對此非常惆悵。為此,劉瑞芬靈機一動,給家長們寫了一封信,布置孩子們和家長一起完成作業:同寫一篇作文《父母的愛》。
「孩子的記憶是需要家長去創建」,劉瑞芬說,有的家長有誤區,寫作文要不就是父母代寫來幫忙,要不就是老師去教。然而,孩子們是很容易忘事的,更不懂得如何去選取經典的寫作片段,所以,作文的素材需要家長一起來積累和篩選,為孩子共同創建記憶。在她看來,親子同題作文不是單純的作業,這既是作文訓練、也是親子活動;既是生活常態,更是愛的傳承。
利用五一假期,全班學生和家長總動員一起寫起了同題作文。兩位熱心的媽媽很快就交來了自己的習作:廖芮的媽媽說:「父親去世了,卻沒有告訴自己,子欲養而親不待特別難受……」謝昊聰的媽媽回憶起父親為了自己上大學能趕上火車,買站票靠著紙皮箱在車廂裡睡覺的事情,也看哭了班主任劉瑞芬。為此,劉瑞芬馬上給家委會的家長們打電話,不如讓把這一次的內容出一本作品集吧。沒想到家委們一呼百應,還自組了編委會,利用暑假期間編寫了一本親子同題作文集——《愛的塗鴉》,裡邊裝滿了子女和父母的80多篇文章,厚重而感人。
說法
家長:同寫作文壓力大卻感受到「愛的傳承」
剛接到和孩子一起寫同題作文的任務時,廖芮的媽媽直言是壓力很大。不論是寫父親或是母親,於她而言,都是很久遠的記憶了,要把這些塵封的記憶重新拿出來總結,真不知從何提筆。
廖媽媽說,兒時寫這類型的文章時,總是會寫自己的母親,因為記憶中,陪伴她最多的,是她的母親。而這一次,她選擇寫自己的父親。回憶起與父親時,廖媽媽說他是「打醬油的爸爸」,多年只有媽媽一直在病床旁照顧體弱多病的自己。直到她11歲那年,「打醬油的爸爸」騎著自行車,載著她去找一位權威的專家看病,那是她記憶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和爸爸這麼近。長大後,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廖媽媽離家越來越遠,只能靠電話去聽父母的聲音,再後來,她再沒聽見過父親的聲音,也再沒機會讓父親嘗到家鄉的味道……
廖媽媽說:「我們這個年紀去回憶過往的一些經驗,內心有很多的一些情感,甚至是不願意去觸動的,這是一種理性的迴避。這次可以讓她把自己刻骨銘心的記憶再回味一下。這個不光是作文集,還能讓我內心反省。看了媽媽文章後,廖芮點評道:「媽媽,我知道外公很愛你,我以後也會像外公一樣愛你。」廖媽媽又感動又感觸,《愛的塗鴉》給了孩子和祖輩零距離接觸的機會,孩子有機會去了解祖輩所經歷的故事,讓她能對愛有一種更深層次的體悟。班會前,廖芮給媽媽畫了她最喜歡的白菜,廖媽媽笑了,「這就是一種愛的傳承啊。」
學生:我真想像媽媽一樣照顧病榻的外公
老師和家長們的策劃,最終是希望把這份愛傳承給孩子。同題作文完成後,班主任劉瑞芬看著學生稚嫩而真實的文字,忍不住又想出了新招:「不如讓孩子也給家長們點評吧!評價標準就是學習標準,學生從認真批閱的同時,也能從中獲得感悟!」
學生馮睿瑩一邊點評一邊告訴劉瑞芬:「老師,為什麼我看著就想哭了呢?」劉瑞芬啟發地問道:「為什麼呢?」孩子說:「外公對我媽媽太好了,我覺得很感動。」
學生謝昊聰讀完媽媽寫外公的文章後也感觸良多:「現在外公身體不好,媽媽為了照顧生病的他不能來,我也要像媽媽疼外公一樣,疼他、愛他,讓他早日康復。」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學生伽玲的媽媽受訪時說道:「孩子們提醒我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盡孝是趁早,不光要抓緊時間、講究速度、更要有所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