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臺灣軍隊戰鬥機起飛攔截我解放軍電子偵察機。觀察者網專門整理了鳳凰衛視此前一則關於所謂「海峽中線」和「臺灣地區防空識別線」的節目(有刪節),為符合大陸讀者閱讀習慣過濾其中文辭,並為其中訪談內容添加觀察者網軍事觀察員的批註考證【觀察者網註:】,以饗讀者。
節目內容來自鳳凰衛視6月22日《皇牌大放送》,以下為文字實錄:
趙少康:歡迎收看皇牌大放送,我是趙少康,1951年韓戰期間,美國為了維繫兩岸不動武的戰略考量,單方面在臺灣海峽上劃定一條「海峽中線」,又稱「臺海中線」,這條無形界線國共空軍都視之為虛線,雙方越界行動皆以作戰、偵照和空投為主,臺軍的黑蝙蝠和黑貓中隊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兩支空軍情報搜集部隊,當時兩岸還發生數十起飛行員駕機飛越海峽中線的易幟事件。
到了20世紀90年代,李登輝擔任臺灣領導人任內,公開提出兩國論主張,強烈衝擊兩岸關係,海峽中線就從那一刻起虛線變實線,臺灣從此失去海峽中線以西的「領空」,直至今日,兩岸仍以此為「楚河漢界」,雙方一旦飛越海峽中線都被視為挑釁行為,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揭開國共空軍飛越海峽中線空中交手的驚險內幕。【觀察者網註:實際上解放軍戰機屢破防空識別線,據臺媒稱,還有過「總統」陳水扁、「副總統」呂秀蓮座機被解放軍戰機火控雷達鎖定的事件,當然臺灣當局是否認的】
視頻片段:偵照機,這裡是東引雷達站,敵機在你6點鐘6海裡,偵照機,緊急右轉。偵照機,緊急右轉,這裡是掩護機(田定忠),掩護機呼叫,緊急右轉。
田定忠(時任臺軍F-104飛行員):當時因為我們在中國大陸的這個海岸線上,所以戰管就叫我們這個六架飛機緊急右轉,趕快跑,要脫離,避免發生戰爭。
解說:臺軍飛越海峽中線,深入大陸沿海偵巡,這是國民政府遷臺後臺灣當局空軍每日的例行任務,臺軍戰機突然遭遇積極性戰機監視,起因於臺灣海峽上存在一條隱形的楚河漢界,國共空軍一旦飛躍海峽中線,都被視為挑釁行為。
1950年6月25號,韓戰爆發,美國基於太平洋的戰略需求,在西太平洋地區構成一道圍堵中蘇共產勢力的重要防線,在這個名為第一島鏈的防線上,臺灣位居中央的戰略位置。
熊志勇(北京外交學外交學系教授):(韓戰)對美國人來看,他認為這是一個共產黨突破了冷戰把冷戰變成熱戰了,想用武力在世界上進行擴張,如果美國不阻止的話,那麼就不僅朝鮮了,甚至其他的地方包括東南亞,共產黨就會不停的擴張,那美國利益受到嚴重的損害了,所以在朝鮮問題上,第一美國就擋住,所以態度很明確的,所以他要防衛圈馬上就調到把這些韓國、臺灣都納入他的防衛圈了。
解說:韓戰後第三天,杜魯門總統下令,第七艦隊協防臺灣海峽,讓風雨飄搖的臺灣間接獲得美軍支援,防衛能力大增,隔年,時任美軍太平洋司令官戴維斯更單方面建議劃定一條「海峽中線」,又稱「戴維斯線」。
施孝瑋(臺灣軍事評論員):它這個戴維斯線其實是當時由美國那個太平洋戰區的指揮官他們所劃定,因為當時隨著韓戰的爆發,所以他們在當時沿著中國大陸還有前蘇聯周邊訂定了一連串的我們稱所謂的防空識別區,還有這種所謂的海峽中線,主要就是要對當時美國的武裝力量介入的界定,所以以當時美國海軍他們就依照臺灣海峽的寬度,還有當時國共雙方所佔領的這些島嶼等等,這些情況,他就劃出了一條這種他們自己所謂的行動中線。
解說:這道東北朝西南走向的圓弧線,是以廈門到澎湖的中間點延伸劃出一條領海基線,距離澎湖45海裡,踞虎廈門40海裡。
鄭繼文(臺灣軍事評論員):雖然美軍劃了這個線,不過我們都知道,在這個兩岸分治的初期,臺軍是掌握臺灣海峽的空域和海域的控制權,特別我們都知道,臺灣當局除了臺灣本島以外,還控制了像這個外島的金馬、東引等等,接近大陸這個外島,所以基本上這個基於當時的這個實際軍事活動這個需要,那整個臺海的空域和海域基本上是完全掌握在這個臺灣當局手裡,那特別是這個我們都知道這個大陸建政初期,他(解放軍)的海空軍其實是比較薄弱的。
解說:美國劃定海峽中線,遏止兩岸海空軍越線衝突,但蔣介石不予理會,臺灣當局空軍仍每天例行性飛往大陸沿海偵巡。
田定忠:對蔣(介石)先生來講,他根本不理會這個(中線),他認為這個我是要「收復」國土,我怎麼可以說我劃地自限,所以他(美國)劃的這條線是個虛線,對我們海空軍沒有用,所以我們的飛機我們的戰機一天到晚就飛到這個內陸去,尤其是浙江、福建、廣東,這個我們幾乎每天都過去。
唐積敏(時任臺軍F-86飛行員):(偵巡)有時候是拂曉去,有時候是下午黃昏去,那個時候我們這個從東山(島)一直到大陳(島)這一帶沿海,我們都是偵巡的範圍,主要是嚇阻這個大陸的空軍出海,這個所以他們都不敢出海,出海我們就攔截,攔截的話他(解放軍)遭遇我們的話,多半都會被我們擊落。
解說:當時的海峽中線由美國單方面劃定,兩岸初期都視之為虛線,心理和軍事行動上都不受限。
宋心之(解放軍空軍退役大校):解放軍空軍對於海峽中線的這個限制是沒有的,就是我們從來認為臺灣海峽兩邊是一個國家,那麼不存在一個(線),但是這個就是解放軍空軍有一個問題,我軍海上救生力量比較弱,所以我們一般的要求是,戰鬥機作戰一般不出海,戰鬥中如果有緊急情況需要追出海,一般不過中線,我只在大陸上空,或者是我方佔領的島嶼上空,你像馬祖、烏坵、金門、東引這都是臺灣方面佔的島嶼,這個島嶼上空一般我們是不去的,除非有專門作戰任務。
解說:不過在美方介入下,海峽中線卻也成了美國駐臺空軍活動的重要依據,當時的臺軍軍力全依賴美方軍援,1951年5月1號起,美國國防部派駐在臺的美軍顧問團軍官人數達兩千多人,他們負責督導臺灣當局軍隊改革,讓部隊脫胎換骨,編制組織全部仿效美軍,武器裝備一律接收美援,連萬一發生戰爭臺灣當局軍隊也得依照美軍的規划行動【觀察者網註:關於美械美訓部隊的戰鬥力究竟如何,請參考近來與伊斯蘭國作戰中的伊拉克政府軍的表現,也可以回溯諸多美國傀儡國家軍隊在戰爭中的表現】。
塗成吉(臺灣醒吾科技大學講師):在戰爭的參與上的話,他們(美國)基本上是訓練、指揮、部署,他們是不參與的,就是說死傷,他們不可能參與嘛,因為如果一參與的話他們的人員他們如果說有人員有死傷或者是被俘虜的話,那會造成(緊張),杜魯門絕對不希望會造成整個關係的緊張的。
解說:當時就讀空軍官校的李貴發和美軍顧問團有直接接觸。
李貴發(昔臺灣當局空軍官校學生):他(美國)派了很多美軍的顧問來臺灣,除了給你飛機,還教你修護,教你飛行,甚至於教你制度,我認為當年中美之間的關係你說如兄如弟,真的不為過。【觀察者網註:以韓戰的空戰為例,原蘇聯對於同志加兄弟的國家,是會派出軍人直接參與作戰的,同樣是援助盟友,還是要貨比貨啊】
解說:為了有效掌握臺海空域,美軍顧問團相當重視臺灣當局空軍的戰力,甚至將臺灣當成情報搜集基地,把對大陸的飛行偵察任務轉交給臺灣當局空軍,美方更進一步挑選精英飛行員,送往美國受訓,強化空中情搜能力,當時擔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的蔣經國是對應美臺軍援的主要窗口,他和另一個由美國中情局暗中在臺設立的西方公司聯手組編了黑蝙蝠中隊等空中間諜部隊。
臺灣黑蝙蝠中隊的P-2V7U被王文禮駕駛的米格-17擊落,機上成員全滅(陳應明老先生的航空畫)
孫永慶(時任黑蝙蝠中隊領航員):那麼在1952年的夏天,我就接到空軍總部一個命令,讓我到桃園去報導,第一次任務大概下午三點鐘,他說你今天要出發了,我去了一看不是任何作戰飛機,而是一架這個運輸機C54,飛機上都是洋人,除了我一個是軍方的中國人以外,那西方公司那個人就告訴我,你跟他們走一趟,以後你見到了什麼,就你的事了。
施孝瑋:黑蝙蝠中隊他們是屬於用大型的那個飛機,然後是一機多組員,進行他們其實是一個戰術任務,何謂戰術任務,他們其實的任務主要是用來滲透中國大陸防空網,去探察中國大陸防空網的破洞,為未來可能所需要「反攻大陸」的這個戰事去尋找可以利用的這個航道。
解說:黑蝙蝠中隊,每次飛越海峽中線的行動皆由國民黨空軍派出飛行員,駕駛美國提供的B-17和P2V飛機,飛在七百英尺低空,進行夜間偵察任務,1956年之前,黑蝙蝠中隊飛往大陸的飛機,每年約100架次,但到了1956年,他們的暗夜情搜任務,開始面臨危機四伏的巨大威脅。
月圓時刻,新竹空軍基地的夜晚一片寂靜,一架P2V偵察機正在停機坪準備起飛,黑蝙蝠中隊飛越海峽中線的偵察行動秘密進行著,但到了1956年,大陸開始具備夜間攔截技術和雷達站,黑蝙蝠飛機無所遁形。
施孝瑋:1956年之後,大陸開始配備了這種所謂的夜間攔截技術,一開始比較原始,它可能是藉由這個飛機可能是用轟炸機或攻擊機在上空,如果已經先探得了你這個臺灣的黑蝙蝠飛機滲透,它就在它的飛行路上一直丟那個所謂的照明彈,你就可以看到在雲,因為他們的飛行都要貼著雲,或說甚至於在雲下或雲上,所以那時候飛行員的回憶說就看到大陸的照明彈就在你飛機上面爆開,然後你飛機的影子就印在這個雲上面,然後後面來的攔截機就米格17的夜間攔截機就照著他的飛機去打,運氣好的就躲掉了,運氣不好就有好幾組的組員就被中國大陸這樣夜間攔截的方式擊落了。【觀察者網註:一支原本有海空優勢的軍隊,因為種種原因泥足不前,甘當外國鷹犬,其墮落之路越走越遠;另一支軍隊的航空兵部隊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逐漸摸索探索自己的建設之路,其光明的未來在彼時就已經閃耀】
解說:不過解放軍初期的夜間攔截技術並不成熟,因此米格-17在追逐黑蝙蝠過程中,撞毀山谷事件頻傳。【觀察者網註:解放軍米格-17,或稱殲-5並非全天候戰鬥機,不具備夜航能力,是強行進行夜戰的,即使是裝有小型雷達的殲-5甲夜間戰鬥機,因為不具備下視能力,對低空敵機攔截效率很低。此外,解放軍地面雷達防空網並不完整。因此除了拋照明彈以外,解放軍空軍應對低空入侵的敵機,當時只能依靠雷達站偶爾探測發現敵機的大致位置,起飛大量飛機,接力搜索。】
戴樹清(時任黑蝙蝠中隊隊員):我們當時的方法第一個就是chaff,就是扔一個箔條幹擾彈,第二個呢飛機上有一個電波叫jamming【觀察者網註:阻塞式幹擾】,讓(解放軍)在雷達裡看不見,我呢當時就跟我那個電子防衛官,我說你不要jamming它,也不要chaff,讓它看著我,結果雷達它吱,他(解放軍)要開槍了,他(解放軍)也看見我了,你猜怎麼樣,我這個時候啪一關油門,我從山溝裡頭我看得很清楚,前頭是少林寺,前頭過去了,他(解放軍)呢就對著要打,碰,山溝裡去了,碰山了,滿山都是火。【觀察者註:黑蝙蝠中隊共有10架偵察機被解放軍擊落,損失人員148人,由於其低空飛行被擊落,幾乎完全沒機會跳傘逃生,損失人數達到全中隊編制的2/3。而因為低空飛行和夜航的危險性,解放軍也有不少飛機墜毀,在保衛祖國領空的戰鬥中犧牲。內戰中雙方飛行員都有強烈的敵對情緒。】
解說:戴樹清祖籍江蘇,在黑蝙蝠中隊時期一共執行了78次大陸偵察任務,在一次飛往江西的秘密行動中,從機上的艦艇頻道上他聽到了父親的呼喚。
戴樹清:我飛到大概江西的上空,忽然我可以聽到他們空中對空中的聯絡,結果他就是說了,就是戴樹清你父親跟你談話,我一聽我飛得好好的就愣了,我父親講,樹清我是你父銘忠,你的媽媽身體很好,你哥哥在這裡也很好,聽說你常常到這裡來,這多危險啊以後不要來了,我一聽乖乖,它是個錄音,然後忽然之間下面的人講話了,他說P2V飛行員,你現在對向多少度前面跑道燈已經給你開開了,你落地之後論功行賞。
解說:此時的黑蝙蝠隊員必須抵抗親情攻勢,還要面對山區地區以及解放軍的高射炮威脅。
亓樂義:像我認識的這個朋友的父親,當年就是被米格打下來的,因為他(黑蝙蝠飛機)在跑,他們(米格17)在上面追,所以你剛說他(解放軍)的夜間能力是因為不完全是他的雷達掌握住,而是他掌握住我們飛行的路徑,這麼多年來總是有一些的規律,他掌握到這些規律,做了一些合理的安排,然後再來在中間不斷的去攔截阻擊地上的(高射炮),空中的(米格17)都有。
解說:每次前往大陸的秘密飛行都是他們和死神的近距離接觸。
孫永慶:我們從浦東進去往西飛,一看四面八方都是高射機關槍的那個tracer飛機左彎右彎,拼命往下衝,越往下衝越安全,突然探照燈一亮,從我腦袋喉頭射過來,影子射到儀錶盤上,我看見我自己的頭的影子了,然後前面還在打,往左轉往徐家匯這邊轉,這樣還打了六分鐘,一共打了十五分鐘,於是,就往定海往舟山群島飛,飛到舟山群島的時候,我一看清楚地下的小島,改航臺灣,這時候風平浪靜,天也黑了,天是黑的,於是我不由自主我就哼起小調來了,我說人家唱的是我喜歡看日落,我自己是唱著那個藍調,我才改了我愛日落,I love to see the evening sun goes down。【觀察者網註:臺灣飛行員大多在美國長期受訓,因此口述中大量夾雜英語。在他口中,大概這句英語比「獨愛斜陽西墜時」順口的多】
解說:黑蝙蝠中隊單機去單機回,甚至沒有武裝,隊員為保住機密,即使飛機被擊中,也不跳傘逃生,選擇如蝙蝠般消失在歷史的黑暗中,雖然他們所得的情報雙方共享,但美國仍是既得利益者。
1958年8月23號,金門爆發第二次臺海危機,兩岸除了地面上烽火交戰,空中激戰也不曾間斷。
施孝瑋:以當時1958年前後爆發的臺海空戰為例,那有一次就真的我們聽那個後面當時參戰過的老教官講,那真的是誇張到什麼程度,當時解放軍已經擁有那個所謂米格17,性能來講其實比我們F-86來講要更為先進,它的那個因為有後燃器【觀察者網註:加力燃燒室】,所以它加減速的速度更快,俯衝或是它的迴旋率都比我們好,但是當時解放軍的空軍飛行員他們起飛以後竟然就在凝結尾的上空進行大編隊的飛行,所以你說我們的飛行員如果位置比較低,然後由低往上一看,就看到那邊的空域有十幾條,解放軍米格機的凝結尾在那邊,對他們(臺灣當局空軍)來講,在打仗的時候你看到那個根本你就看到黃金在天上飛,因為第一你擊落的時候本身自己是有獎金的,那是其一,其二就是對於任何一個戰鬥機飛行員來講,看到那樣一個等於像是sitting target【坐以待斃的目標】,等於做在那邊的一個鏢靶,你不衝上去打它(解放軍)對他們(臺軍)來講受了那麼多年訓練,根本沒有辦法克服這種在戰場上的這種機會跟表現的這種機會。【觀察者網註:他的說法完全是在獲得美援的AIM-9空空飛彈以後的洋洋得意的炫耀,實際上情況遠沒有他所說的影響,雙方有雷達監視機群活動,即使以低空打高空發射飛彈,也沒把握完成偷襲,臺灣空軍在實戰中多次嘗試這種戰術,但往往遭到挫敗。而在此前機炮時代的空戰中,佔據高空是巨大的作戰優勢。這位美國訓練的「精英飛行員」所說,從側面印證了年輕的解放軍空軍具有優秀的戰術能力。】
解說:在此期間,臺軍F-86和解放軍米格17時常在空中交手,美方為提升臺灣當局空軍戰力,更進一步提供空對空響尾蛇飛彈,這款以紅外線導引的超音速飛彈命中率極高,臺灣當局空軍如獲至寶,立刻配掛投入戰場,9月24號,臺灣當局空軍出動1架偵照機,配置18架軍刀機掩護,對大陸東南沿海進行大規模偵照,以計算解放軍所有的船隻運輸,以及部隊動員裝卸能量。【觀察者網註:為第一代空空飛彈,其可靠性是出了名的非常糟糕,稍作規避就能規避來襲飛彈。但臺灣空軍一直把「美援」奉若神明,說出此話也並非奇怪。然而除了第一次使用飛彈可以「一招鮮」偷襲,後來一直沒能「吃遍天」。】
唐積敏:9月24號那天,我們這個本來是我們那個時候823炮戰期間跟北京有協定,他不讓我們進大陸,共「匪」的飛機出來,我們可以攔截,但是我們不能進大陸,但是那天我們大隊長(冷培樹)領著我們根本就不管這個,那天我們一共出動了18架飛機,有4架飛機帶了響尾蛇飛彈,響尾蛇飛彈是美軍都沒有用過,我們是第一次用這個響尾蛇飛彈。
解說:當時年僅34歲的唐積敏駕駛配備五零機槍的F-86軍刀機,從新竹基地起飛,執行掩護偵照機任務,卻在浙江溫州灣上空遭遇解放軍米格17攔截,爆發溫州灣戰役,唐積敏擊落1架米格機。
唐積敏:他(解放軍)就追上來了,飛上來以後他那時候是米格17,米格17它有後燃器,你曉得吧,我們那個F-86就是最好的性能就是轉彎性能比它好,但是沒有後燃器,後來我在這個我看到他,他也帶了尾巴上來了,追上來了,他帶著後燃器,他當然速度比較快,追上來以後差不多我就看他快要到開炮的距離,我就一個急轉彎到他後面,追著他,追到他以後我就追到1架飛機,從四萬兩千英尺一直追到,我就緊追不放,然後他這個後來一直追到兩千英尺,快要到路橋了,我才把他追上,追上然後才把他打下去。
解說:這場溫州灣空戰還有多架米格機被加掛響尾蛇飛彈的軍刀機擊落。
唐積敏:他們的響尾蛇飛彈大概打下了四五架飛機吧,那一次我們一共打下9架飛機,打傷了3架飛機,這次9月24號這次戰役,讓共「匪」的飛機就不敢出海了。
【觀察者網註:看圖說話!九二四溫州灣空戰,1958年9月,我軍殲-5編隊與臺灣空軍24架F-86編隊在浙江溫州地區上空遭遇,空軍飛行員王自重為掩護戰友被12架F-86圍困。王自重單機擊落敵兩架F-86後,被F-86攜帶的AIM-9「響尾蛇」飛彈擊落。「國軍」吹噓戰果是個「傳統」,臺灣「中華民國空軍軍史館」更是宣稱擊落了30多架,而給美國人看的英文解釋中,只能老老實實寫了1架。實際上在溫州灣空戰後不敢出海的是臺灣空軍。】
【觀察者網註:當然軍史館更牛逼的就是說「戡亂」期間,臺灣空軍擊斃「匪軍」2,282,578人,光空軍就打了解放軍200多萬,觀察者網軍事觀察員汗如雨下。】
來自臺灣空軍軍史館:請注意銘牌上漢語和英語的神奇對比
來自臺灣空軍軍史館:光「國軍」空軍就打掉了解放軍200多萬,讀者你怕不怕?
亓樂義:美國那時候給我們那個響尾蛇空對空飛彈,那時候全世界還沒有還沒有響尾蛇飛彈,美國把最好的飛彈現役的最好的飛彈給我們,為什麼,美國要看看這個飛彈究竟怎麼樣嘛,我們就用了這個AIM-9,就是第一代的響尾蛇飛彈,我們就用非但把它打下來,老共嚇一跳你知道,老共覺得哇不可思議,這什麼東西,AIM-9,這個是全世界第一次響尾蛇飛彈的實戰。
解說:924溫州灣戰役是兩岸最大規模的空戰,臺灣當局空軍沒有任何損傷,解放軍至少被擊落9架米格17,在空戰中,美方提供臺灣當局的響尾蛇飛彈扮演重要角色,但也因部分沒有命中的飛彈掉落大陸境內,洩露了美援武器機密。【觀察者網註:鳳凰網總是會在細節處露真容,帶著AIM-9飛彈的F-86被王自重擊落兩架,偷襲才能擊落王自重,精英飛行員果然不一樣。】
羅海濤:就是這3顆(響尾蛇)飛彈落在了溫州的這個大陸沿海,就在大陸上就撿到了,因為那時候一空戰就是地面啦、炮兵啦還有這個陸軍(解放軍)都跟著去,準備抓飛行員,但是是撿到這3顆飛彈,這3顆飛彈呢就成了今天中國空軍算是最強的利器,機載武器就是利器,因為蘇聯人並沒有給我們空對空飛彈,那麼中國的空對空飛彈哪來的,就是那次空戰帶來的。【觀察者網註:這位飛行員又從側面印證了什麼,光憑解放軍陸軍積極抓俘虜的積極性就知道雙方戰損比了。】
解說:在此之前,臺灣海峽雖存在戴維斯虛線,但臺海空優一直歸屬臺灣當局,到了1958年10月6號,美國與中共在華沙密談,密談時,雙方又重新畫了一條偵巡線,臺軍飛行空域有了嚴格限制。
田定忠:就是延著大陸沿海15海裡,又畫了一條線,那因為我們一般來講,國家的領海都是12海裡,所以他(美國)在15海裡的地方畫了一條線,這一條線之後就變成美軍比較嚴格限制我們的一個軍機活動的範圍,你不能越到人家(中共)的領海領空,所以美國人就限制,美國人一限制之後就造成我們空軍怎麼樣,我們空軍爾後就儘量減少到(大陸)裡面去了,我們只有沿著15海裡做偵巡。
解說:華沙會談後,10月25號,毛澤東以彭德懷名義發表「再告臺灣同胞書」,解放軍放棄強攻,決定採行「單打雙不打」方式,炮擊金門,金門危機宣告解除,蔣介石放下心中大石,此時美國看重臺灣當局飛行員技術好,為了更深入獲得大陸情報,他們進一步挑選先進戰機和武器援助臺灣,一個高空偵察飛行隊伍秘密成形。
1961年元月,美國U2高空偵察機進駐桃園空軍基地,U2是美國當時最先進的單座艙高空偵察機,巡航高度達七萬英尺,飛行時間可超過十小時,配備高解析度照相機,能執行廣域拍攝,在全球冷戰局勢下,美國為了了解中解放軍事發展和臺灣當局共同合作,執行偵照大陸計劃。
田定忠:因為早年我們沒辦法獲得這個中共內部的情報,尤其中共在核子試爆,毛澤東在發展兩彈一星這個計劃的時候,那我們沒有辦法獲得這個美軍也沒辦法獲得,那就怎麼樣,他就想說「中華民國」飛行員的技術這個技術很好,而且「中華民國」的空軍飛行員包括了蔣(介石)先生在內,對大陸有一種怎麼樣,很熟悉,第一個熟悉,第二個老以為這是自家的後院,還以為是自家的後院,所以為了要獲得這個空偵的情報,所以美軍就提供這個U2飛機給我們,然後由我們的飛行員來飛這個任務。【觀察者網註:擁有核武器是中華民族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幸事,不幸的是卻有同胞協助美國打探情報。】
解說:1961年4月,臺灣當局高空偵察隊正式成軍,番號35中隊自稱黑貓中隊。
施孝瑋:黑蝙蝠中隊就是跟西方公司進行一個合作嘛,那既然已經有了這個合作架構,等於說在原有的合作架構外,再增加新增加一個部門,那黑貓這個任務的話跟黑蝙蝠不一樣就是,黑蝙蝠是一個戰術的那個對電子的一個電子反制跟反反制的一個那個攻防演練的一個戰術偵察單位,那黑貓它就是一個專門去照,好像比如說中國大陸現在人造衛星或是彈道飛彈或是原子彈,它整個發展的一個歷程,它其實是屬於那種所謂的戰略偵察。
解說:他們以氣象偵察為掩護,在夜空裡單機飛越海峽中線深入大陸。
華錫鈞(時任黑貓中隊飛行員):這一次任務是飛昆明這個方向,當然沿路經過很多目標啦,從好像是從廣州那邊進去這樣,到昆明,然後到四川,這樣子回來,然後出來的時候,是在福建這邊出來這樣子,就是偵察嘛,看那個大陸的軍事設施啊,這個情形啊。
楊世駒(時任黑貓中隊隊長):那我們所裝的那個照相機,大概有兩百到三百磅重,那照相機特別設計給U2的,他們可以轉動七個位子,鏗鏘鏗鏘這樣子,轉來轉去不停的照,所以你只要燈暗,大陸的時候,你把電門一打開,它就工作了,照片一回來一洗出來,判斷,跟以前的照片一比,譬如說南昌,它增加了多少工廠,它增加多少這個building(建築),或者又有什麼飛機,都慢慢他們判讀官知道了,一看飛機一放大,喔,知道這是米格15米格21或者是什麼,都有不同的那個特徵啦。
解說:黑貓中隊偵照範圍遍及大陸東北、華北東南各省及中越邊界,其中偵照解放軍的核武發展是他們的重點任務。
施孝瑋:當時有一個那個快刀計劃,之中有一個那個Tabasco,那個特別計劃任務叫Tabasco任務,Tabasco就是美國那個很有名那個辣醬,它那個任務是取名那個任務,它那個任務是怎樣呢,是要從去偵察當時我們剛講到那個中國大陸在新疆羅布泊附近的這個雙子城,他們當時研發核子彈原子彈的這個進度。
解說:但隨著解放軍發展,地對空薩姆飛彈【觀察者網註:紅旗-2地對空飛彈】,黑貓中隊逐漸失去高空優勢,1963年11月1號,U2飛行員葉常棣完成甘肅酒泉的核子偵測後,返航途中遭解放軍地面飛彈鎖定。
葉常棣(時任黑貓中隊隊長):突然間就是那個十二系統就飛彈感應器那個系統,突然間響起來,很響很響,剛一轉彎就下來,那個高度只斜一點點,就是聽見咚一聲響,就是飛彈爆炸的聲響,就把我的翅膀打掉了,只看到飛機一下子倒過來,反過來的時候,變成螺旋往下轉,那我也不曉得下意識我不曉得動了什麼地方,可能我下意識把那個就是那個就叫什麼安全帶,鬆開了,就因為慣性就把我甩出來了,一下子甩到飛機外面去了。
解說:葉常棣逃過死劫,自然被解放軍囚禁,直到1982年獲釋,美臺U2合作的13年期間,解放軍擊落多架U2偵察機,黑貓飛行員無論殉職或被俘都是臺灣當局不能說的秘密,同一時期,解放軍仿製米格19,成功研製殲6超音速戰鬥機,另一方面,美國正陷入越戰的泥沼,為了平衡國共中戰力,和扼止共產勢力擴張,美國無償軍援臺灣當局當時飛行速度2.2倍音速的F-104戰鬥機。
亓樂義:美方希望能夠我們空軍的戰力能夠比中國大陸高一個等級,因為兩岸如果一旦有事的時候,最快的反應是空軍嘛,對不對,海軍,你看一個海軍的部隊要集結,一個船要出來,那要花幾天時間,對吧,航渡的時候可能不要一天,但是我們一定可以偵搜得到啊,但空軍就很難,因為空軍他幾十分鐘就飛過來了,所以你反應時間大幅的壓縮,所以空權掌握是第一嘛,所以美國認為那時候只要我們空權能夠掌握,基本上就是臺安的臺海的安全就基本能夠基本能夠掌握。
解說:F-104推力大,作戰半徑達一千一百公裡,起飛和能迅速抵達戰場,大幅提升臺灣當局空防戰力,被認為是當代戰機中的王牌,因此大陸沿海的偵巡任務也漸漸以F-104為主力。
田定忠:我們一天有5批,這5批的任務就是每天派4架或者是更多兵力,8架,我們就沿著這個這個大陸沿海15海裡從南到北,或從北到南偵巡,它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個是一個軍事的威懾,你看看,我的戰力很強大,你不要隨便亂動,你不要蠢動,第二個是我們借這個機會看一看中共它這個沿海有沒有這個軍事異常的活動,包括你的海軍的兵力集結或者你的港口興建,或者你的機場興建。
曾章瑞(國君空軍退役少將):我們是24小時要警戒的部隊,F-104是一個全天候的戰鬥轟炸機,它是可以攜帶核子武器的,但是到臺灣的F-104戰機,那些設備都是被取掉的,所以它只能夠作為一個攔截,攔截戰鬥機的功能,但是它必須24小時執行,因為它有夜間作戰的能力,那它可以帶4枚響尾蛇飛彈,它又是全天候可以飛行,全天候可以作戰,夜間攔截都是F-104部隊的責任。
解說:1967年1月13號,臺灣當局派出4架F-104,掩護RF-104偵照漳州機場,遭到殲6升空攔截,這是國共空軍自1958年以來再次空中接近,戰火一觸即發。
宋心之:這個時候RF-104也發現了米格19,也發現殲6,於是它就放棄偵察,就轉彎逃跑,迅速逃跑,馬上轉彎逃跑,這個時候在漳州圓山,圓山有個雷達站,突然發現海上的4架F-104追上來了,哇那趕快就,不顧那個指揮所已經下令左轉,就說拿起話筒就對空中喊,不要左轉,敵機在你的後方,右轉打對頭,這4架飛機就馬上從左轉變成右轉,轉過來以後呢這個時候2號機、3號機個4號機都對著那個F-104開炮。
解說:113空戰是臺灣當局F-104首次的海峽空戰,也是兩岸最後一場空戰,據臺灣當局記錄,擊落解放軍2架殲6,而中共官方記錄,擊落1架F-104。【觀察者網註:擊落F-104的胡壽根榮立一等功,創造了一代機擊落二代機的戰爭史奇蹟,而空戰中解放軍已經非常了解AIM-9的性能,因此並無戰機被擊落。】
宋心之:臺灣空軍那邊無線電反映,說有架飛機沒回來,只回來了4架飛機只回來了3架,說「唷」,那沒回來的應該是可能打著啦或是,然後就說那判讀膠捲,就把那個殲6飛機那個解開,開炮的人從膠捲拿出來判讀,一判讀,3號機命中,這麼確定,但是當時還不能確定,又派船到晉江外面海底去撈,最後把這個F-104的飛機的殘骸和(臺灣當局)飛行員的一部分那個遺體都撈出來,判定是把飛行員打死了,然後這個飛機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