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9月9日電 題:體育老師為何變成了「香餑餑」?
新華社記者
當體育課從以前的「輔助課」「邊緣課」變成現在每周都有的「必修課」時,體育老師的重要性日漸凸顯。曾經動不動就會「被生病」的體育老師,現如今成為學校授課的「主力軍」「香餑餑」,有些地區甚至出現了體育師資缺口。這一變化的背後,不僅是政策帶來的驅動,更是由於全社會對運動健康概念的認識更深了,要求更高了。時代的發展,中國全民健身的意識普及,讓體育老師變成了「香餑餑」。
「在我們學校當一名體育老師是幸福的,和主學科老師受到一樣的重視。」南京市力學小學金地自在城分校校長秦金和說,「現在體育的績效考核與主學科差不多,有些老師不理解,體育課沒有作業沒有考試,績效考核怎麼這麼高?其實,一來體育除了課時多,其他的活動和比賽也非常多;二來我們始終把學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前面的『1』沒有了,『0』再多也沒有意義。現在的家長也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
在呼和浩特市北垣小學教導主任李鵬看來,體育課就是一個學校的「門面」和「招牌」。「體育是最能展現一個學校精神面貌的課程,所以我們對體育課抓得非常緊;學校對體育教學工作非常重視,包括獎勵、評優每年都有名額給到體育老師。」李鵬說。
在上海,體育老師同樣越來越「吃香」。上海市教委、上海市體育局等六部門今年聯合出臺了《上海市中小學生體育工作管理辦法》,要求上海小學一到三年級落實每周4節體育課,有條件的學校在2020年底前覆蓋至四到五年級。體育課時越來越多,體育老師也就自然成了「香餑餑」,甚至出現了體育師資缺口的問題。
來自上海市政協體育界的一份聯合提案顯示,上海目前中小學在校學生約130萬人,體育老師共1萬多名,師生比約1:130。按體育課程改革要求,一個體育老師最多帶2至3個班,最合適的師生比為1:100,上海中小學需要1.2萬至1.3萬名體育老師,缺口比例約20%。
如何彌補這一缺口呢?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陸小聰認為,要擴大體育老師招聘範圍。「體育人才尤其是運動員,都是非常寶貴的人才資源,但因入職入編門檻高,一些專業人才沒法到學校做體育老師。」陸小聰說,「可以考慮每年招募一批退役的專業運動員,讓他們進入師範院校深造轉型,進而補充體育老師隊伍。」
體育老師成為「香餑餑」,除了因為體育課時的保障與增加所帶來的「利好」,另一方面因為體育老師正變得越來越專業,授課要求也越來越高。
「以前體育課比較隨意,動不動就是自由活動,讓孩子們跑跑跳跳、踢個球就行,但現在『放羊式』的體育課已被杜絕了。」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北宋鎮實驗學校校長季海東對記者說,「現在體育課很規範,從熱身到教學都有明確要求。我們學校給體育老師都有規劃,比如九年下來學生要達到什麼樣的體育目標,不同學段學習哪些不同的體育技能等。」
「我以前覺得體育老師就是陪著孩子們在操場上盡情地奔跑玩耍,等自己當上體育老師後,才發現體育老師的工作和我學生時代的認知有很大不同。」臨沂市臨沭縣蛟龍鎮后里完小老師莊秀秀說,「體育老師不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且是『人類健美的塑造師』。體育老師要改變陳舊觀念,不僅要關心學生的體能、知識技能,更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態度、情緒表現與合作精神,如今的體育老師要學會多維評價。」
在廣西來賓市,各級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對體教融合越來越重視,會組織體育老師參加一些培訓活動和遠程教育學習。「現在學校體育設施完善了,教學內容豐富了,我們體育老師也要與時俱進,平時不斷給自己『充電』,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來賓市第六中學體育老師張獻智說。
體育老師成為「香餑餑」,除了以上因素,還因為體育老師正不斷走入社會,成為社區居民鍛鍊健身的好老師、好幫手,實現了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破圈」。
圍繞「全民健身」「健康中國」戰略,全社會越來越提倡體育融入生活、融入家庭、融入社區。在上海楊浦區,上海體育學院的專業老師在疫情期間走出校門、走進社區,任職「社區健康師」,為居民提供體質測試、健身指導、運動處方等一站式服務,迅速成為「網紅」。
「家長相比以往更加重視孩子的健康,特別是暑假,都想給孩子報班;社區老人也非常需要健身鍛鍊的科學指導。」上海體育學院體育休閒學院院長王紅英說,「『社區健康師』就是針對市民的這一需求,課程針對不同年齡段人群開設,既有針對社區家庭親子活動的指導課,也有針對老年人的鍛鍊和康復指導課。」目前,「社區健康師」項目已進駐楊浦12個街道的社區黨群服務站,全方位指導居民怎麼吃、怎麼練、怎麼防、怎麼調,達到運動讓身心更健康的目的。
體育,不僅幫助每個人練就好的體魄,還培養一種積極向上的拼搏精神,既是「塑型」,也是「鑄魂」。「一肩雙挑」的體育老師,這崗位能「不香」嗎?(執筆記者:朱翃;參與記者:王春燕、李琳海、王恆志、吳書光、徐海濤、姚友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