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如何在中國做生意?

2020-12-17 搜狐網

  英國廣播公司(BBC)從11月5日到9日邀請了3位在華的外國商人談「生意經」,並據此刊登系列文章「在中國做生意(Doing Business in China)」。

外商在義務採購玩具(資料圖)

  親歷「中國製造」的昨天與今天

  作者 Daniel Koval (美國Headsup玩具公司創始人)

  我第一次去中國是在1990~1991年。我當時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工作,去參觀了中國許多地方的工廠,因為公司想找一個中國合作夥伴生產電動機。

  當時,中國剛開始快速發展,仍能看到許多自行車,汽車很少,西方人也難得見到。

  我到了一個地方,堅持要求工廠經理帶我去一家當地餐館。裡面坐滿了人,吃飯的,吸菸的。我一走進去,餐館裡突然變得鴉雀無聲,接著我後面的一個小夥子哈哈大笑——我看起來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

  後來,我離開了通用電氣。我一直想自己幹一番事業,並有一個醞釀了幾年的想法:製作一種鍾,裡面一隻牛正爬出來,就叫「哞咕鍾」,是不是很有意思?

  所以,2002年左右,我想,何不製造這種產品,就當找個樂子?我與倫敦的一個陶瓷設計師、模型技術員和工程師一起做出了樣品。拿到紐約一個禮品展覽會,經銷商看了很喜歡,並問:「你能做出整整一貨櫃的貨嗎?」

  於是,我把樣品帶到中國。

  那時,中國是無與倫比的。在廣東省,那裡有廠商、分包供貨商、工程師、測試實驗室和包裝公司組成的一整套生態系統。所有這些公司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精明的香港企業家開辦。對一個西方人來說,這就像是一站式服務。

  另外,政府還提供支持。貸款容易,貨幣低估,而且勞動力確實便宜。起初,我不得不3次更換生產廠商。但他們非常配合,我絕不會被扔到大街上。他們覺得有責任照顧我,即便他們不再跟你合作。

  生意進展順利。兩三年後,我們向歐洲、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大量出口時鐘。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衰退期間,與我合作的一家廠子一夜之間破產了。真的是一夜之間,周一我還在跟營銷經理談在一個貿易展覽會上見面,第二天就接到電子郵件:「這是我任職的最後一天……」

  我們火急火燎地趕去工廠收工具和半成品,但為時已晚。一天不到的工夫,政府查封了工廠,並把東西賣掉償還廠商的大量欠債。這說明,在中國,有關係好的熟人真的重要,那樣的話就能事先知道實情。

  現如今,與我開始創業那會兒相比,中國的條件大不一樣了。勞動力工資上漲了——這也是應該的。廣東出現了嚴重的勞動短缺。

  願意到廣東打工的人減少了,因為他們在內陸的家鄉就能找到工作。而在廣東的人如今也找有辦公室的公司工作。他們的選擇多了很多。另外,中央政府想要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製造業,他們不再願意幫助我這種只生產簡單產品的廠商。

  許多廠商把生產遷到內陸地區,但運費高,熟練工人少,也沒有像廣東那樣成熟的製造業生態系統。

  最初在廣東建廠的許多香港人如今準備退休。他們的子女在與父母小時候完全不同的環境裡長大,往往不願繼承父母的生意。這些公司變得越來越挑剔,他們轉向為中國國內消費者生產。

  西方公司必須花很大力氣才能找到合適的工廠。最近我們引進了一種新產品——有閃卡的積木,但我們將生產線轉向了東歐。因為,我們在中國遭到拒絕,他們不想生產新產品冒風險。而且,中國生產條件沒那麼好,我們所要的木材必須進口。

  如果我們在歐盟內部生產,我們就不必付關稅,運費也低得多,我們不必承諾做整整一貨櫃。

  中國仍是做生意的絕佳地方,但不再是惟一的了。

  如何讓中國員工滿意

  作者 Des Thurlby(捷豹路虎公司全球人力資源總監)

  我向來喜歡中國,多年來經常到那裡度假。但是,直到幾年前,我供職於捷豹路虎汽車公司時,才開始到那裡出差。

  中國的速度、忙碌和活力很快令我著迷。那裡的市場增長非常快,機會多多,特別是對於高端西方品牌來說。

  中國人喜愛英國的豪華車型、傳統和設計歷史,他們想要立刻得到它。不過,我很快意識到,在中國做生意要有耐心。

  起初,我覺得在一個文化迥異於西方的國家經營很困難。在中國商界,人人都深思熟慮,有想法,他們眼光放得很遠。以為早上飛到中國,下午做好決定,然後離開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會面非常有紀律,人人都很正式,講禮貌,所以我必須學著不同的談判方式。不能讓對方丟面子,這很重要,所以拍桌子根本行不通。所有的談判必須是雙贏。

  我一開始學到的一個教訓是,當他們提出問題時,你必須問他們究竟關心什麼。在他們看來,問問題是了解其他大問題的一種方式,所以我總是想法搞清楚,他們實際想要了解什麼。

  結果,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他們希望我們在中國生產汽車,我們也是這樣想的。談判結束了,我們等著政府批准,現在就全看北京了。政府確實希望我們在中國投資,所以我對結果非常樂觀。

  親歷我們在中國一步步發展,那種感覺真是太棒了。我們起初做銷售,從英國進口汽車。但需求增長太快,我們於是在當地生產。我們的競爭對手都在本土化。由於關稅高,進口汽車比本地製造的汽車更貴,所以,如果我們不在中國生產汽車,就競爭不過其他企業。

  我們在中國擴張,這就意味著我們會需要越來越多中國人,為我們工作。在中國,招聘方式很不同,說是人才戰爭一點都不誇張。所以,我們必須竭力吸引和留住最優秀的人。

  他們當中許多人雄心勃勃,吃苦耐勞,他們對你會有期待。如果你不能滿足他們,他們就會跳槽到別處。這不全是薪金的問題。家庭也很重要,由於中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你會經常看到一個年輕人養4個老人。

  我們公司也會針對員工家庭安排很多活動,比如歡樂家庭日玩卡丁車、踢足球賽,或者搞社區活動,如幫助裝飾當地學校。我們的許多年輕員工結婚時,我們會派出配有司機的專車作為婚車。另外,教育和培訓也很受歡迎,員工們希望得到提高。

  我們越來越多地讓中國員工進入管理團隊,這也是因為他們更懂市場和消費者,他們當中許多人甚至被派到英國去了解母公司。

  教英語是門很賺錢的生意

  作者 David Kedwards(華爾街英語培訓學校CEO)

  我的事業從2001年開始,當時我們在北京已有一個英語培訓中心。到今天,我們在中國9個城市共有63個中心。自從首次在中國設立英語中心以來,我們總共已招收約25萬名學生。

  制約我們業務增長的最大障礙是缺少合適人才。不然,我們的規模應該是現在的兩倍,需求太旺盛了。我們的員工要有商業技能、語言技能,懂得正確的商務禮儀。

  在中國,教育未能跟上對高素質管理人才的巨大需求,這種人才存在很大缺口。在中國,如果給員工下命令,他們會小心遵守,但總是缺乏主動或創新。

  中國大城市有很多令你難以置信的豪華購物商場。與這些商場一樣,我們教英語的目標是社會上層,這個群體實際上非常小,但消費力強大。

  我們的學員一般都是25~40歲,大多是白領,想要學英語增加晉升機會。英語是全球商務語言,可以為他們打開更多大門。

  我們認為漢語不會取代英語成為東亞的商務語言。該地區三大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新加坡和東京,其中兩個是講英語的,另一個是以英國商業規則和原則為基礎的。

  中國共產黨和地區政府許多官員也熱衷於學英語。這個國家對教育有著無窮的渴望,學習的傳統悠久。教師是一種光榮的職業——跟西方比起來。人們渴望了解外部世界的願望也很強烈。中國人對外國人和外國的影響,抱著開放的態度。

  總的來說,我們的學員念書時接觸過一些英語,但往往是在畢業工作後,他們才意識到需要英語。我們的教學方法不是指令式的。我們不是教人如何通過語言考試,進入大學或移民外國。我們使用「混合式教學」,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向學員解釋,大量的學習要靠他們自己去實踐。

  11年前,讓學員與電腦而不是教師互動存在很大困難。這在文化上有嚴重的牴觸心理。隨著世界變得日益數位化,我們發現中國人學英語的態度發生大轉變,他們變得習慣於與網際網路打交道。

  另一個問題是中國的官場習氣。要辦英語培訓中心,必須得到很多部門的批准。你必須得到很多不同的許可證,每一種許可證都有一定的適用範圍。

  幸運的是,由於我們的學校名氣大,官員們都願意跟我們打交道,我們能很快把事辦完。政府非常精明,如果他們看到你是最好的,他們會樂意看到你在中國開分支機構,因為這將有助於向該國傳播知識。

相關焦點

  • 美女老外在中國建網站 做「起英文名」生意[圖]
    原標題: 美女老外在中國建網站 做「起英文名」生意(圖)然而它們在老外看來卻非常滑稽。  林賽注意到這些奇怪的英文名有時會讓外國僱主感到很困惑,甚至可能因此錯過一份待遇豐厚的工作。她舉了一個例子:一個中國小夥在簡歷中用了足球運動明星卡卡(KaKa)作為英文名,結果連面試的機會都沒得到,因為他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他在社交場合或複雜工作環境中不能很好地與外國人相處。
  • 我國一城市深受老外喜歡,有近10萬老外在此定居,娶妻生子做生意
    我國一城市深受老外喜歡,有近10萬老外在此定居,娶妻生子做生意,近年來,我國在世界上越來越有影響力,世界人民對我國的印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很多外國人選擇來我國發展,認為在這裡的生活很平靜, 比如沿海城市很受日本人歡迎, 另外,有些歐美人對我國居民的住宿文化一見鍾情, 最近有數據統計表明中國的另一個城市被「佔領」, 這個城市是深圳
  • 男子想和老外做生意蹩腳英語拖後腿 險些成被告
    本報訊 記者 羅水元 通訊員 馮雪 想和老外做生意,可是蹩腳英語拖了後腿,還險些惹上麻煩被告欺詐,近日,一名專門給船員供應夥食的李老闆因此上演了一出把小龍蝦當龍蝦賣給老外的鬧劇,幸虧吳淞邊檢民警的及時出現和調解,才得以消除這場誤會。
  • 老外建網站在中國做「起英文名」生意
    資料圖:林賽中國日報網然而它們在老外看來卻非常滑稽。林賽注意到這些奇怪的英文名有時會讓外國僱主感到很困惑,甚至可能因此錯過一份待遇豐厚的工作。她舉了一個例子:一個中國小夥在簡歷中用了足球運動明星卡卡(KaKa)作為英文名,結果連面試的機會都沒得到,因為他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他在社交場合或複雜工作環境中不能很好地與外國人相處。
  • 老外偷師中國煎餅果子,回紐約開店生意火爆,月入過萬不是夢
    老外偷師中國煎餅果子,回紐約開店生意火爆,月入過萬不是夢網羅天下趣事,縱觀八方奇聞,煎餅果子是我國一種傳統的美食,起源於山東的煎餅果子,發展到現在,規模越來越壯大,如今已經遍布於我國的大街小巷,在北方廣為流傳,近年來在我國發展的過程中。
  • 專做老外生意每日操練英語下崗老陳開起陳家鋪子
    可6年前他還是一位下崗職工,他是如何從事起「外貿」生意的?稍後的《新聞故事》我們看詳細的報導。「他的younger brother(弟弟)在中國教中文,中國話說得相當棒,一邊自個兒說,一邊幫他哥translate(翻譯)!」
  • 美女老外在中國建網站 做「起英文名」生意(圖)
    資料圖:林賽  中國日報網6月11日電(記者 李雪清)林賽(Lindsay)出生在美國田納西州的孟菲斯市,在上海從事市場品牌推廣的工作。然而它們在老外看來卻非常滑稽。  林賽注意到這些奇怪的英文名有時會讓外國僱主感到很困惑,甚至可能因此錯過一份待遇豐厚的工作。她舉了一個例子:一個中國小夥在簡歷中用了足球運動明星卡卡(KaKa)作為英文名,結果連面試的機會都沒得到,因為他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他在社交場合或複雜工作環境中不能很好地與外國人相處。
  • 如何教老外學習中國漢字?
    對於每一個進行漢語學習的老外來說,他們的基本要求就是可以習得漢語的聽說讀寫技能,從而進行基本無障礙的交流,以助力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變得更好。而在這一聽說讀寫四大技能上,對很多老外來說比較困難的就是關於漢字的學習上了,那麼具體該如何教老外學習中國漢字?
  • 老外在國內賣「特色麵包」生意火爆,1個35元,依然排長隊購買!
    麵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一個食物,雖然說麵包是從國外流傳過來的,但是麵包在我們中國也是讓大家都比較喜歡的,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和小朋友,他們都喜歡去麵包店裡面買上各種各樣的麵包來吃,麵包在我們中國的口味也有很多種,麵包在我們中國,是把它拿來當作零食的,但是對於老外來說,是把麵包拿來當作主食的
  • 老外不解:96%的中國人都不會說英語,為何能把生意做到全世界?
    中國近幾年的經濟發展快速提升,已經能夠和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想媲美。可是國人們還是不夠滿足,不僅做著中國的生意還把它們帶到了各個國家。出國旅遊和留學的國人們最有體會,不論走到哪裡,都會有中國商人的存在。對於在陌生的國度也是一種莫大的安慰。
  • 老外都在中國學中文並創業了
    畢竟,在昆明這樣受老外喜歡的店是不多的。老闆是個美國人,其實之前來過幾次了,但沒有和老闆聊過天。Peter很喜歡在這裡約朋友們聊天,是因為他覺得這裡的食物比較像美國的口味。老闆會說普通話和昆明話,在中國做生意的十多年時間,早已熟悉中國的各種規則,也懂得如何與中國人打交道,入鄉隨俗非他莫屬。
  • 中國人叫外國人老外,那外國人如何稱呼中國人呢?有何歷史淵源?
    我們現在稱呼外國人,一般用「老外」這個詞來叫他們,因為我們中國人叫人都喜歡在「名字」前面加個「老」來修飾一下,用以表示親切。比如你姓王,稱你為老王,姓李就叫你老李了,而外國人「姓」外,就自然稱呼老外了。
  • 做外貿必讀:老外們都是如何採購的
    做外貿必讀:老外們都是如何採購的 2007-03-02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很多中國的供貨商只知道做外單,但是總分不清楚,客人的種類與採購模式,霧裡看花
  • 做生意如何起步,如何發財?
          做生意如何起步,如何發財?做生意是很簡單的事情,賣雞蛋餅,賣涼皮,賣肉夾饃,賣秋衣秋褲,縫褲邊,也可以做出一套房子。做生意也是很難的事情,大學教授也可能賺不到錢。
  • 老外第1次來中國,不會說中文,怎樣點中餐,老外:我們這樣做
    每個國家都有屬於每個國家的語言和習俗,除了美食上的不同之外,對於第一次來異鄉想要吃到的各種美味佳餚,很多老外都要使用各種方法去取得自己想要的食物,這點相同很多國人也都遇到過,看看老外是如何點餐的。中國美食裡面有很多品種,所含有的口感也不在少數。
  • 地獄難度的中文,老外是如何學習的?果然還是要用中式教育法!
    隨著中國發展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把中國當成可以尋求工作生活機會的另一個家。中國的外國人數量每年都以一定的比例上升,小編以前在義烏的批發商城還見到了很多來中國談生意的老外。以前見到一個外國人就會特別稀奇,而現在都已經開始和老外打起交道了,只能說世界的發展真的是越來越快。
  • 不再依賴翻譯做生意 台州私營老闆學說「洋話」
    與外商交談需「國際普通話」英語幫忙,然而語言不通始終是談生意的攔路虎。  「在今年9月份的中國塑料交易會上,我吃盡了苦頭,面對外商,只能用『Yes』或『No』來應付。」回憶這段經歷,黃巖金石模具廠總經理白天偉心中充滿感慨,「雖然在價格協商上,雙方可按時興的做法在計算器上打出價碼討價還價,但在談判具體交易細則時,沒有語言的溝通確實是不行的。」
  • 美版知乎提問「在中國生活如何改變你?」瞧瞧老外是怎麼回答的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像我們的文字,詩歌,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有我們的食物等等,因為不同於老外都會對他們產生影響。現在一些老外已經開始說中國話,用筷子吃飯。在美版知乎上就有老外提問道「在中國生活如何改變你?」
  • 小老闆為做生意勤補英語(組圖)
    為了能用英語與日益增多的老外做生意,他們來到這個類似周末「英語沙龍」的培訓班充電,要在兩個月的時間裡,補上常用商務英語口語這一課。  不會外語生意「泡湯」  南外灘面料市場經過半年的試營業,越來越受到老外的青睞,平均每天數千人次的客流中,外國人佔了60%以上。然而,小老闆們因為英語口語能力較差,和外國顧客溝通很費勁,直接影響了買賣。
  • 剛來到中國的老外被中文逼瘋:中國人是如何知道每個字怎麼讀的?
    隨著中國發展越來越快,很多外國人開始來到中國尋找機遇。小編大學時的英語外教就是2008年時因為在美國找不到工作所以才來到中國,而現在他不僅是大學的外教,同時又在校外有自己的事業,這讓他覺得來中國是這些年做得最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