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BBC)從11月5日到9日邀請了3位在華的外國商人談「生意經」,並據此刊登系列文章「在中國做生意(Doing Business in China)」。
![]() |
外商在義務採購玩具(資料圖) |
親歷「中國製造」的昨天與今天
作者 Daniel Koval (美國Headsup玩具公司創始人)
我第一次去中國是在1990~1991年。我當時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工作,去參觀了中國許多地方的工廠,因為公司想找一個中國合作夥伴生產電動機。
當時,中國剛開始快速發展,仍能看到許多自行車,汽車很少,西方人也難得見到。
我到了一個地方,堅持要求工廠經理帶我去一家當地餐館。裡面坐滿了人,吃飯的,吸菸的。我一走進去,餐館裡突然變得鴉雀無聲,接著我後面的一個小夥子哈哈大笑——我看起來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
後來,我離開了通用電氣。我一直想自己幹一番事業,並有一個醞釀了幾年的想法:製作一種鍾,裡面一隻牛正爬出來,就叫「哞咕鍾」,是不是很有意思?
所以,2002年左右,我想,何不製造這種產品,就當找個樂子?我與倫敦的一個陶瓷設計師、模型技術員和工程師一起做出了樣品。拿到紐約一個禮品展覽會,經銷商看了很喜歡,並問:「你能做出整整一貨櫃的貨嗎?」
於是,我把樣品帶到中國。
那時,中國是無與倫比的。在廣東省,那裡有廠商、分包供貨商、工程師、測試實驗室和包裝公司組成的一整套生態系統。所有這些公司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精明的香港企業家開辦。對一個西方人來說,這就像是一站式服務。
另外,政府還提供支持。貸款容易,貨幣低估,而且勞動力確實便宜。起初,我不得不3次更換生產廠商。但他們非常配合,我絕不會被扔到大街上。他們覺得有責任照顧我,即便他們不再跟你合作。
生意進展順利。兩三年後,我們向歐洲、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大量出口時鐘。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衰退期間,與我合作的一家廠子一夜之間破產了。真的是一夜之間,周一我還在跟營銷經理談在一個貿易展覽會上見面,第二天就接到電子郵件:「這是我任職的最後一天……」
我們火急火燎地趕去工廠收工具和半成品,但為時已晚。一天不到的工夫,政府查封了工廠,並把東西賣掉償還廠商的大量欠債。這說明,在中國,有關係好的熟人真的重要,那樣的話就能事先知道實情。
現如今,與我開始創業那會兒相比,中國的條件大不一樣了。勞動力工資上漲了——這也是應該的。廣東出現了嚴重的勞動短缺。
願意到廣東打工的人減少了,因為他們在內陸的家鄉就能找到工作。而在廣東的人如今也找有辦公室的公司工作。他們的選擇多了很多。另外,中央政府想要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製造業,他們不再願意幫助我這種只生產簡單產品的廠商。
許多廠商把生產遷到內陸地區,但運費高,熟練工人少,也沒有像廣東那樣成熟的製造業生態系統。
最初在廣東建廠的許多香港人如今準備退休。他們的子女在與父母小時候完全不同的環境裡長大,往往不願繼承父母的生意。這些公司變得越來越挑剔,他們轉向為中國國內消費者生產。
西方公司必須花很大力氣才能找到合適的工廠。最近我們引進了一種新產品——有閃卡的積木,但我們將生產線轉向了東歐。因為,我們在中國遭到拒絕,他們不想生產新產品冒風險。而且,中國生產條件沒那麼好,我們所要的木材必須進口。
如果我們在歐盟內部生產,我們就不必付關稅,運費也低得多,我們不必承諾做整整一貨櫃。
中國仍是做生意的絕佳地方,但不再是惟一的了。
如何讓中國員工滿意
作者 Des Thurlby(捷豹路虎公司全球人力資源總監)
我向來喜歡中國,多年來經常到那裡度假。但是,直到幾年前,我供職於捷豹路虎汽車公司時,才開始到那裡出差。
中國的速度、忙碌和活力很快令我著迷。那裡的市場增長非常快,機會多多,特別是對於高端西方品牌來說。
中國人喜愛英國的豪華車型、傳統和設計歷史,他們想要立刻得到它。不過,我很快意識到,在中國做生意要有耐心。
起初,我覺得在一個文化迥異於西方的國家經營很困難。在中國商界,人人都深思熟慮,有想法,他們眼光放得很遠。以為早上飛到中國,下午做好決定,然後離開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會面非常有紀律,人人都很正式,講禮貌,所以我必須學著不同的談判方式。不能讓對方丟面子,這很重要,所以拍桌子根本行不通。所有的談判必須是雙贏。
我一開始學到的一個教訓是,當他們提出問題時,你必須問他們究竟關心什麼。在他們看來,問問題是了解其他大問題的一種方式,所以我總是想法搞清楚,他們實際想要了解什麼。
結果,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他們希望我們在中國生產汽車,我們也是這樣想的。談判結束了,我們等著政府批准,現在就全看北京了。政府確實希望我們在中國投資,所以我對結果非常樂觀。
親歷我們在中國一步步發展,那種感覺真是太棒了。我們起初做銷售,從英國進口汽車。但需求增長太快,我們於是在當地生產。我們的競爭對手都在本土化。由於關稅高,進口汽車比本地製造的汽車更貴,所以,如果我們不在中國生產汽車,就競爭不過其他企業。
我們在中國擴張,這就意味著我們會需要越來越多中國人,為我們工作。在中國,招聘方式很不同,說是人才戰爭一點都不誇張。所以,我們必須竭力吸引和留住最優秀的人。
他們當中許多人雄心勃勃,吃苦耐勞,他們對你會有期待。如果你不能滿足他們,他們就會跳槽到別處。這不全是薪金的問題。家庭也很重要,由於中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你會經常看到一個年輕人養4個老人。
我們公司也會針對員工家庭安排很多活動,比如歡樂家庭日玩卡丁車、踢足球賽,或者搞社區活動,如幫助裝飾當地學校。我們的許多年輕員工結婚時,我們會派出配有司機的專車作為婚車。另外,教育和培訓也很受歡迎,員工們希望得到提高。
我們越來越多地讓中國員工進入管理團隊,這也是因為他們更懂市場和消費者,他們當中許多人甚至被派到英國去了解母公司。
教英語是門很賺錢的生意
作者 David Kedwards(華爾街英語培訓學校CEO)
我的事業從2001年開始,當時我們在北京已有一個英語培訓中心。到今天,我們在中國9個城市共有63個中心。自從首次在中國設立英語中心以來,我們總共已招收約25萬名學生。
制約我們業務增長的最大障礙是缺少合適人才。不然,我們的規模應該是現在的兩倍,需求太旺盛了。我們的員工要有商業技能、語言技能,懂得正確的商務禮儀。
在中國,教育未能跟上對高素質管理人才的巨大需求,這種人才存在很大缺口。在中國,如果給員工下命令,他們會小心遵守,但總是缺乏主動或創新。
中國大城市有很多令你難以置信的豪華購物商場。與這些商場一樣,我們教英語的目標是社會上層,這個群體實際上非常小,但消費力強大。
我們的學員一般都是25~40歲,大多是白領,想要學英語增加晉升機會。英語是全球商務語言,可以為他們打開更多大門。
我們認為漢語不會取代英語成為東亞的商務語言。該地區三大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新加坡和東京,其中兩個是講英語的,另一個是以英國商業規則和原則為基礎的。
中國共產黨和地區政府許多官員也熱衷於學英語。這個國家對教育有著無窮的渴望,學習的傳統悠久。教師是一種光榮的職業——跟西方比起來。人們渴望了解外部世界的願望也很強烈。中國人對外國人和外國的影響,抱著開放的態度。
總的來說,我們的學員念書時接觸過一些英語,但往往是在畢業工作後,他們才意識到需要英語。我們的教學方法不是指令式的。我們不是教人如何通過語言考試,進入大學或移民外國。我們使用「混合式教學」,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向學員解釋,大量的學習要靠他們自己去實踐。
11年前,讓學員與電腦而不是教師互動存在很大困難。這在文化上有嚴重的牴觸心理。隨著世界變得日益數位化,我們發現中國人學英語的態度發生大轉變,他們變得習慣於與網際網路打交道。
另一個問題是中國的官場習氣。要辦英語培訓中心,必須得到很多部門的批准。你必須得到很多不同的許可證,每一種許可證都有一定的適用範圍。
幸運的是,由於我們的學校名氣大,官員們都願意跟我們打交道,我們能很快把事辦完。政府非常精明,如果他們看到你是最好的,他們會樂意看到你在中國開分支機構,因為這將有助於向該國傳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