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小視頻,看到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段子:
三年級小學生面對老師「英語單詞為什麼念不上來」的責問,反過來責問老師:
孩子:我學英語有什麼用啊?我長大又不出國!
老師:不出國就不學英語了?那外國人來,你怎麼和他說話?
孩子:我不理他不就行了!
英語對許多人來說,就是一個噩夢,它像一面篩子,有的在小學就被無情地篩下去了,有的在初中,有的在高中,有的在考研的時候。英語就像纏在頭髮裡的蝙蝠令人難受。
有許多人質疑,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可是真正到工作崗位上,基本上用不著英語,為什麼還要學英語呢!
就像數學,據說美國有三分之一學生是可以選擇不修數學的。這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把時間和精力投入自己喜歡的學科上。
《今日頭條》上曾經刊載一篇文章,說美國一個工程師上街買菜,用計算器算出錢款,都會激動半天。
同樣如此,英語也可以成為我們的選修課,再說了,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學英語,也並非每個人都有學英語的必要。
如果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於語文,或者其它自己感興趣的學科,或將培養出更多學有專長的人才。
對於很多學生來說,問題最大的不是英語,恰恰是我們的母語。
有些學生到了高中,甚至大學,寫的漢字醜的還像算命先生畫的符,掛在門口,夜晚簡直可以驅邪避穢。
文章就更不用說了,低幼化,口水化,毫無章法,讀之如同嚼蠟;如果學生能夠在記憶的黃金時間多背一些漢語言經典文章,或許能有更多的蘇東坡、巴金、茅盾出現。
蘇軾從小熟讀《漢書》,至老不輟,一部《漢書》能夠倒背如流;巴金能夠熟背《古文觀止》,他創作《愛情三部曲》,可以左右手寫作,一部十幾萬字的長篇小說《霧》,只用3天時間!
一部洋洋灑灑百萬字《紅樓夢》,隨便說個回目,茅盾就可以把它流利地背誦出來,「茅盾文學獎」至今還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長篇小說獎。
這些在青史留名的人,他們有的不懂數學,有的不懂英語,但是絲毫不影響他們的偉大。通才固然令人敬仰,但是普通人又有幾個能夠成為通才呢?
我有一個朋友,孩子英語成績不好,愁得抓心撓肺的,請家教,購買網絡課程,今年一個暑假據說在英語投入上就花了3萬元!
英語從小學三年級就列入學生必學、必考科目。小學三年級課程本來加深許多,又增加一門英語,學生負擔更重,因此有的孩子小學三年級就出現了「分化」。
曾經有一段時間,要把英語踢除出高考,列入選修課,後來卻不了了之了。真的希望這種呼喚能夠夢想成真。
原創不易。您的點讚、分享、評論、關注是我努力的動力。歡迎朋友們分享、點讚,我會更加努力創作出您需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