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大家好,我是劉樺。
每個父母都有屬於自己一套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且,很多父母都覺得自己的理念和方法不存在問題和錯誤。
有一段時間,我總是被一些父母質疑:
「家長還需要你來教育?」
「哪有家長不會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教育孩子還需要學習?自己不會教啊?」
「說的這麼輕鬆,一看就知道你還沒有孩子。」
······················
可是,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才發現為時已晚。
想要補救,自己的精力和時間已經跟不上了,更嚴重的,連補救的機會都沒有了。
聽到這些質疑聲,我表示非常理解。因為,人跟人之間最核心的差距是思維。
畢竟,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某些特定屬性,從而形成了人們的思維定式。
而且,很多年延續下來的一些基本的教育觀念在無形的影響著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
所以,很多人會覺得,上一代是怎麼教育我們的,我們就怎麼教育下一代,這能有什麼錯?
當然,在這裡,我不是要聲討你的教育方式有多不對,或許,看這篇文章的你,是非常智慧、優秀的父母。
只是,針對於現在很多孩子的普遍問題,厭學、自虐、自殺、脾氣暴躁、謊話連篇、沒有責任心、抑鬱,焦慮等等。
我們是否可以換一個視角來看待,靜下心來,反思一下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反思一下自己對家庭教育的理解,你有可能會發現,你無意中犯了一些類似的錯誤。
我先講一個故事:
有兩個年輕人A和B,同樣的學歷,同樣的能力,在同一家公司工作。有一次,領導開會,為一個新項目製作一個推廣方案。
當領導問,這個項目該怎麼推廣比較好時,A主動就說出了對於這個新項目的一些想法和完成這個方案的一些構思。
領導聽了非常滿意,立即就提升A為項目經理,讓其它人協助他,在二周之內,完善這個方案。
一旁的B就顯得有些失落,因為,他的想法和構思跟A的一樣,但是,因為缺乏勇氣表達,怕說不好,被領導否決。機會就這樣,被A拿走了。
看到,這個故事,可能會有人說,是B性格比較內向,不善於表達。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B太不自信了,害怕被批評和否定。
為什麼一個人會害怕批評,害怕被否定?有的人會說:「被領導批評兩句有啥呀。」
確實沒啥,但是如果一個人從小生長在「聽話」「不許頂嘴」「你一個小屁孩子,懂什麼」的語言壞境中,他就特別害怕被人拒絕和否定。
說再多的「沒事的,你已經很棒了」 「別人的想法,只代表別人,和你沒有關係,你是誰,你自己誰了算」類似的鼓勵型語言。
他內心也總是無力去反抗。因為他相信自己的想法是不會被認可的,自己的觀點也總是錯的。
【可閱讀相關文章 】
「這麼做都是為了孩子好。」
「孩子還小,不懂,長大了就好了。」
「孩子這麼小,哪能做這些事啊。」
「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累不能累著孩子。」
·············
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父母總是有很多理由包辦著孩子的一切。
小到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飯菜,上什麼樣的興趣班,交什麼樣的朋友;大到,上什麼大學,讀什麼專業,找什麼樣的工作,選擇怎樣的配偶。
曾看到過一篇報導:一位28歲的女博士選擇自殺,原因是她媽媽讓她做的所有事情,她都替媽媽完成了,這輩子就算是死了,也對得起媽媽了。
心疼這個姑娘,內心得多煎熬。
雖然父母給了孩子生命,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就可以剝奪孩子選擇自己人生和生活方式的權利。
包辦孩子的一切,只會減弱孩子的能力,這不是「愛」,而是「礙」。
所以,該放手時要放手,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交給他自己來做。
當孩子在很認真的按照自己的方式,玩一個玩具時。有些家長會看到了會說:
「哎呀,不是這麼玩的,你怎麼那麼笨呀,看我玩給你看。」
「這不是有說明書嘛,按照說明書上的玩呀。」
「你這麼玩是錯的,應該這樣.........」
孩子的創造力,就這樣一點一點的被父母扼殺在「搖籃裡」。
所以,當孩子在很專注的玩一個玩具、畫一幅畫,在做一件事情時,家長就不要參與和幹涉了,更不要評價。
做到不打擾,讓孩子盡情地創作吧。
武志紅在《巨嬰國》一書中寫到:「很多人怕麻煩別人,但是,不麻煩彼此,關係也就無從建立。」
而我們很多家庭經常給孩子灌輸一種觀念,那就是:「千萬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從禮節上來講,好像是對的,總給別人添麻煩,會討人嫌。
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也需要被幫助。如果「不要給別人添麻煩」這樣的觀念,一直伴隨著自己,那在遇到困難時,首先做的不是尋求幫助,而是自己扛下了一切,還總替別人考慮。
在外人看來,你特別能幹,太厲害了,不需要幫忙,但是,內心的委屈和苦悶只有自己知道。
尤其是女性,在婚姻裡容易栽跟頭。因為,你不表達你的需求,你總替對方考慮,老公覺得你好厲害,好堅強,通理達理,你太好了,好到不需要老公的照顧。那老公的存在有何意義呢?
所以,有時,不是老公不疼你,而是他覺得你不需要他疼。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現在都什麼年代了,還有人重男輕女?」
只能說,重男輕女的思想在現代有所改觀,但還不是全部。
重男輕女是不接納孩子性別的一個方面。
還有的家長,已經有了一個兒子,想要一個女兒,沒想到,第二個還是一個兒子。
然後,就把第二個兒子,當女孩來養,穿的都是女孩子的衣服,如果不說性別,外人看著都會認為是女孩。
而且,還經常在二兒子面前說:「你要是一個女孩子就好了」「你媽媽本來想生一個女孩的,沒想到又生了個你」。
這些,都是對孩子性別的不接納,其實也就是對孩子這個人的不接納。
慢慢地,孩子會自卑,甚至也會討厭自己。
我記得,我小時候經常聽到一些關於女人負面的信息,比如說:
「女人在社會上很難找到工作」
「這事你不能做,因為你是女孩子」
「男人當然比女人厲害了,因為女人弱,所以要靠男人啊」
「你是個女的,就要忍耐」
·················
於是,我總是幻想著,自己能變成男的,下輩子投胎的話,一定要做男人。
這也導致了我的性格,偏男性化,缺乏女人應該有的溫柔。
所以說,很多父母無意中的一些話,我們認為無關緊要,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那可不是小事。
作者:劉樺,一位積極向上、有點兒叛逆、努力修行的80後單親媽媽。同時,也是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生、少兒諮詢師、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專注做以愛為底色的家庭教育、父母課堂;分享養育乾貨、做睿智媽媽、過幸福人生!
如果你有困惑,歡迎隨時私信我,交流有助於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