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經典抗磷脂抗體在中國抗磷脂症候群患者中的臨床表現(下)

2021-01-16 牟方祥醫生

討論

在本研究中,我們評估了針對磷脂的一系列非經典自身抗體的臨床性能,包括IgG / IgM aPS,IgG / IgM aPI,IgG / IgM aSM,IgG / IgM aPC和IgG / IgM aPE,在明確定義的中國人群中診斷APS。儘管在診斷APS方面那些非經典aPLs的診斷潛能沒有目前的經典aPLs好,但它們在血清陰性APS中的比例為18.8%(3/16)。

此外,不同於與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形成均顯著相關的經典aPLs,某些非經典aPLs,包括IgG aPS,IgM aPS,IgG aPI和IgG aPC與單獨的動脈血栓形成事件顯著相關。總的來說,我們的發現描述了這些非經典aPLs的臨床意義,尤其是在區分動脈血栓形成與靜脈血栓形成或診斷血清陰性APS方面。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發現aPE比其他非經典aPLs少見(IgG / IgM為8.1%(7/86),IgG aPE為5.81%(5/86)和IgM aPE為4.65%(4 / 86)。儘管PE是細胞膜的主要脂質成分之一,但它是中性的磷脂。由於aPLs主要與帶負電的磷脂和輔因子發生反應,因此PE的中性性質可以解釋aPE在我們的APS人群中的低患病率。

此外,我們未能發現aPE與血栓形成事件之間的顯著相關性,這與Bertolaccini等人的研究一致,後者也未能證實aPE與SLE中血栓形成事件的相關性。來自歐洲的一項多中心研究表明,當使用血栓形成患者和相匹配的對照作為研究對象時,aPE與血栓形成顯著相關。研究對象的差異可能是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針對另一種中性磷脂aPC的抗體受到的關注少於aPE。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發現與aPE相比,aPC的APS患病率更高(IgG / IgM為23.3%(20/86),IgG aPE為17.44%(15/86)和IgM aPE為12.79%(11 / 86),這與一項研究表明aPC的患病率為15.9%,而aPE的患病率為18.2%的研究不同。

重要的是,我們發現IgG aPC的LR +為24.94,高於經典aPLs的LR +,包括LA(LR +為13.51)、IgM aCL(LR +為11.64)、IgG aβ2GP1(LR +為10.35)和IgMaβ2GP1(LR +為7.48)。此外,我們證明IgG aPC可以預測有動脈血栓形成風險的患者。綜上所述,我們的數據表明,在中國人群中APS的診斷中,aPC可能比aPE具有更好的臨床表現。

磷脂醯肌醇(PI)和PS是帶負電荷的磷脂。在我們的APS隊列中,PI (aPI)和aPS抗體比aPE和aPC (aPI, 50.0%(43/86)和aPS(37.2%(32/86) vs. aPE 8.1%(7/86)和aPC 23.3%(20/86)更常見。重要的是,IgM aPS表現出良好的性能,靈敏度為16.28%,特異性為100%。

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確診的APS病例中有75%存在aPS,高於我們的研究(37.2%,32/86)。先前的研究表明aPS與APS的臨床特徵有關。我們發現IgG aPS和IgM aPS均與動脈血栓形成顯著相關,而與靜脈血栓形成無關。Lopez等人還發現aPS與動脈血栓形成密切相關(p <.001),然而他們也發現aPS是每周一次的,但與靜脈血栓形成顯著相關(p=.01)。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評估的非經典aPLs中,aPI顯示了最高的患病率(50.0%, 43/86),並且在2例血清陰性APS患者中檢測到aPI。一名復發性妊娠丟失的患者僅IgG aPI陽性,而另一名患有中風病史的患者IgM aPI和IgM aPS均為陽性。此外,我們顯示IgG aPI與動脈血栓形成顯著相關。我們的發現與以前的報導一致,後者表明aPS和aPI可能與中風病因有關。Castanon等人的最新研究未能顯示出IgG / IgM aPI與血栓形成之間的任何顯著關聯。可能是樣本量及用於aPI的ELISA試劑盒或遺傳/環境因素造成的差異。兩者合計,我們的數據表明IgG / IgM aPS和IgG aPI都可能在APS的診斷中具有前景廣闊的診斷潛力,尤其是對於血清陰性APS。

很少有研究檢查aSM在APS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發現APS患者中aSM的患病率明顯高於DC和HC。重要的是,IgM aSM的LR +為14.97,也高於來自LA(LR +的13.51),IgM aCL(LR +的11.64),IgG aβ2GP1(LR +的10.35)和IgM aβ2GP1(LR +的7.48)。此外,儘管我們未能確定IgG / IgM aSM與APS臨床表現之間的顯著關聯,但我們確實觀察到在一名血清陰性APS患者中存在IgG aSM。實際上,IgG aSM是該APS患者中唯一發現的aPL。因此,將aSM合併到aPLs抗體譜中可以提高對APS的診斷敏感性。

我們的研究具有許多顯著優勢。據我們所知,本研究代表了中國首項非經典aPLs在APS診斷中臨床表現的研究,從中獲得的信息將增強我們對這些aPLs在中國的APS患者臨床實用性上的了解。然而應該指出的是,我們的研究有一些局限性。首先,樣本量較小,可能導致潛在的分析偏差,從而需要對更大的人群進行研究。其次,我們研究的對象來自單一機構,這些對象是漢族,需要對不同種族的人群進行多中心研究,以評估我們研究結果的普遍性。

總之,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有關許多非經典aPLs在中國患者APS的診斷和風險分層中的臨床意義的證據。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些非經典aPLs可能對高度懷疑APS但常規aPL反覆陰性的患者特別有用,並能預測患有動脈血栓形成的APS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已經發展了一種多分析物aPLs檢測系統可對aCL,aβ2GPI,抗磷脂酸抗體,aPC,aPE,抗磷脂醯甘油抗體,aPI,aPS,抗膜聯蛋白V抗體和抗凝血酶原抗體進行多重檢測。因此,我們的研究結果也可以為多分析物檢測系統在中國APS患者的診斷、臨床和治療決策過程中開發合適的aPLs抗體譜的策略提供啟發。

完。

翻譯文獻:

Zhang S , Wu Z , Zhang W , et al. Clinical performance of non-criteria antibodies to phospholipid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J]. Clinica Chimica Acta, 2019, 495:205-209.

#快問中醫超能團##清風計劃##健康真相館#@快問中醫

相關焦點

  • 抗磷脂症候群,這有是種什麼病?
    由於使用某些細菌免疫動物可以誘導動物的抗磷脂抗體的產生,認為感染可能是個誘因。此外,遺傳因素也與抗磷脂抗體有關。雖然對抗磷脂症候群的發病機理不清楚,但該病的基本的病理特點是血栓形成。幾乎所有的臨床表現都與血栓形成有關。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復發性流產主要與IgG型抗磷脂抗體有關,與IgM、IgG型抗磷脂抗體的關係很小。
  • 抽個血,就能預測「抗磷脂症候群」患者血栓風險?
    2020年10月24日,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史昱醫師在第22屆APLAR中報告了他們最近發現的預測抗磷脂症候群(APS)患者血栓事件發生簡便而有效的指標,這可能為預防APS患者發生血栓事件提供新的思路!01小血栓,大危害!
  • 2020年「非標準抗磷脂症候群」新分類
    抗磷脂症候群(antiphospholipidsyndrome,APS)是一種系統性自身免疫疾病,是以血栓形成和/或病理妊娠為主要臨床特徵,以及實驗室檢查為持續性抗磷脂抗體(antiphospholipidantibodies,aPLs)陽性的一組症候群。
  • 多次流產,原因竟是得了這個病 它的名字叫抗磷脂抗體症候群
    檢驗科立刻報告了「危急值」(指檢驗結果異常,而當這種異常結果出現時,表明患者可能正處於有生命危險的邊緣狀態,臨床醫生需要及時得到檢驗信息,迅速給予有效的幹預措施或治療,否則就有可能出現嚴重後果),首診醫生考慮到小趙會不會是得了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立即安排他住院。小張入院後,凝血功能檢驗科也報告了「危急值」。
  • 流產的原因竟然是「它」 解讀抗磷脂症候群
    一項大型回顧性研究表明,在發生妊娠丟失、但沒有自身免疫病史的患者中,抗磷脂抗體陽性率約為9%,抗磷脂症候群是導致妊娠失敗的重要禍端。 小知識 抗磷脂症候群是一種以反覆動靜脈血栓、血小板減少及病態妊娠為主要特徵的自身免疫病,同時血中出現中高滴度的抗磷脂抗體(aPL)。目前臨床通用的抗磷脂抗體包括抗心磷脂抗體(aCL)、狼瘡抗凝物(LA)、抗β2-糖蛋白I抗體(抗[β2-GP I)。
  • 王謝桐教授:產科抗磷脂症候群診斷與處理專家共識最新解讀
    近日,中國婦產科網有幸邀請到本次共識執筆專家之一王謝桐教授就產科抗磷脂症候群診治中的過度與不足、《共識》的特點、診斷中的注意事項、如何更好的管理OAPS患者等問題進行了解讀。過度診斷主要表現在僅依據一次流產史或胚胎植入失敗就對其進行抗磷脂抗體的檢查;多項國際指南共識推薦檢查的抗磷脂抗體包括抗心磷脂抗體、抗β2糖蛋白I抗體和狼瘡抗凝物,儘管某些實驗室檢查如抗β2糖蛋白結構域I抗體、抗凝血酶原抗體、抗磷脂醯絲氨酸/凝血酶原複合物抗體未來可能成為有意義的診斷指標,但目前並未被共識或指南所推薦,而其他指標如抗膜聯蛋白A5抗體、抗膜聯蛋白A2抗體、蛋白S抗體以及抗磷脂醯肌醇抗體在抗磷脂症候群診斷中的依據明顯不足
  • 抗磷脂症候群,真有那麼可怕麼?
    晨起時關節僵硬, 查出抗磷脂症候群 最近,我院產科208區收治了一位妊娠合併抗磷脂症候群、妊娠期肝功能異常的特殊患者王女士。
  • 再次懷孕,遇到抗磷脂症候群如何精準保胎?
    在反覆流產病因中,免疫及血栓類因素就佔到一半以上,以抗磷脂症候群為例,懷孕後該如何精準保胎呢? 抗磷脂症候群(APS)在反覆流產(RSA)患者中約佔5%-20%,是RSA最重要的可治病因之一。APS出現病理妊娠概率為51.0%-68.4%,主要表現為早期反覆流產、死胎、子癇前期、胎盤功能不全、胎盤早剝、晚期早產、≥2次不明原因的體外輔助生殖失敗、血栓形成。
  • 抗磷脂症候群引起的復發性流產是怎麼回事?如何治療和保胎?
    其中,因為免疫因素導致的復發性流產,有3成以上的患者是由於抗磷脂症候群引發的。廣東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郭仲傑指出,抗磷脂抗體實際上不是一個抗體,而是一組抗體。目前人類已知的抗磷脂抗體有20多種,這些抗體在體內總是跟磷脂結合併且誘發免疫反應。在人體,磷脂是廣泛存在的。在神經系統有大量的磷脂,在血管系統也有大量的磷脂。
  • 抗磷脂症候群的處理
    抗磷脂綜合症(APS)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現為血管血栓形成和/或妊娠發病, 在抗磷脂抗體的血清測試持續呈陽性。APS的管理重點在於預防這些臨床事件以及這些事件造成的慢性損害。對於血栓性APS患者,大多數情況下建議長期抗凝治療。儘管直接作用的口服抗凝藥有希望代替華法林預防APS患者的血栓形成,但從最近的試驗結果來看這種可能性較小。
  • 小兒抗磷脂症候群的治療與飲食
    抗磷脂症候群(APS)是由抗磷脂抗體(APL抗體)引起的一組臨床徵象,是一種免疫紊亂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血栓形成和血小板減少等。雖然該疾患在成人多見,但兒童也有發生。兒童抗磷脂抗體症候群以女性更為常見(男女之比約為2∶3)。發病年齡為8個月至16歲(平均為10歲)。表現為反覆動脈或者靜脈血栓。
  • 反覆流產、胚胎停育,抗磷脂症候群合併妊娠如何用藥?|你「藥」知道
    原創 姚小燕 醫學界風溼與腎病頻道 收錄於話題#你「藥」知道18個抗磷脂症候群孕期應當如何用藥?抗磷脂症候群與病理妊娠抗磷脂症候群(APS)是一種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體內存在抗磷脂抗體,易導致動靜脈血栓或病理妊娠。
  • 孕期反覆流產、病態妊娠,要當心「抗磷脂症候群」!
    結果很快出來了,於女士的免疫系統出了問題,她患有一種並不少見的疾病叫「抗磷脂症候群(APS)」。給予抗凝、激素等治療,雖然32周分娩,後來卻因嬰兒體重極低而夭折。一、「抗磷脂症候群」是原兇「抗磷脂症候群」是一種非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上以習慣性流產、血小板減少、動脈、靜脈血栓形成等症狀為表現。
  • 專家:警惕抗磷脂症候群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醫師張建瑜提醒,當出現不明原因的血栓、習慣性流產、不孕不育、移植後反覆胎停、不著床、過敏等情況時,一定要警惕抗磷脂症候群,儘早到醫院進行免疫方面的篩查。
  • 抗磷脂症候群如何診斷?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一般來說,隨著年齡增長,抗磷脂抗體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 的陽性率會增加。醫生應該從臨床表現出發,而不是依賴檢驗。如下情況,我們應懷疑 APS:出現其他原因無法解釋的血栓形成事件。最常見的是下肢深靜脈,其次有盆腔靜脈、腎靜脈、肺靜脈等。
  • 災難性抗磷脂症候群的治療挑戰|病例分享
    既往史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使用羥氯喹 200mg/d和潑尼松 10mg/d治療持續6個月,抗磷脂抗體症候群(APS)應用華法林治療,瓣膜性心臟病伴主動脈粘液瘤行生物瓣膜修復術,高血壓,高脂血症,腦血管意外和慢性腎臟病II期。此次入院前7年,患者被診斷為APS並伴有三重抗磷脂抗體(APLA)陽性和狼瘡抗凝物陽性。
  • 科學家發現新冠肺炎血栓可能原因,或與抗磷脂抗體相關
    由人體免疫系統發生異常產生、會將自身蛋白質、核酸視為目標的「自體抗體」(autoimmune antibodies)是造成許多自體免疫疾病的元兇,而在這類型抗體中,存在著一種「抗磷脂抗體」會促進動靜脈血栓形成。
  • 抗磷脂症候群孕婦應用低分子肝素時機:療效和安全性的試驗(下)
    這導致了我們研究的假設,即肝素治療開始越早,與早孕流產相關的APS患者就可以獲得越有利的結果。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發現在建立陽性妊娠試驗後就開始LMWH治療的研究組,其早孕流失率明顯低於經超聲檢查確認胎兒心臟搏動後開始LMWH治療的對照組的婦女。
  • 原發性抗磷脂綜合症患者aPS/PT抗體與臨床表型的關係(下)
    討論近20年來,已有多項研究試圖確定aPS/PT抗體在原發性或繼發性aPS患者中的診斷作用及其臨床關聯。因此,已經開發出了不同的aPS/ PT ELISA測定法,其臨界值和體外測定條件也有相應的變化。眾所周知,血小板減少症和溶血性貧血被認為是APS患者的非標準臨床表現。迄今為止,只有兩項研究(儘管只是部分)探討了aPS/ PT抗體在具有APS和血液學特徵的患者中的作用。例如,大約在20年前,在aPS/ PT ELISA的最初描述中,Atsumi和cols發現無論有無血小板減少症,這兩種aPS/PT同種型均與APS有很強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