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大清朝第十位皇帝、年僅19歲的同治皇帝突然駕崩,讓人措手不及。留下的權力中空迫使皇室內部宗親在西暖閣召開了緊急會議,在會上,圍繞皇位繼承人的選擇展開了激烈討論,最終,由慈禧拍板:醇親王之子即日入承大統!就這樣,年僅4歲的光緒成為大清的第11位皇帝
在封建社會,能夠登上皇位是無上榮耀。按照常理,光緒是慈禧一手提攜,理應知恩圖報,況且,慈禧對光緒的養育之恩也是實情,可是誰也想不到,成年後的光緒竟然與慈禧鬧得水火不容、最終以悲劇落幕。那麼,究竟是光緒忘恩負義,還是慈禧得寸進尺呢?
幼年立威
慈禧之所以擁立光緒,既有政治上的考慮,也有親情上的關聯,因為光緒的生母是慈禧的胞妹,怎麼論起來,光緒也是「自家人」。但是,從光緒進宮那一刻起,慈禧就下重力度想讓光緒忘記曾經的親情。
按照《光緒朝東華錄》的記載,光緒是以「鹹豐之子」的名義繼承大統的,雖然被接進宮中撫養,但是,誰也無法保障他將來是否會孝順慈禧,因此,光緒剛一進宮,慈禧就恩威並用,在展開「去親情化」行動的同時,也希望在光緒面前樹立自己的權威。
她迅速更換了光緒的保姆和丫環,以切斷光緒與醇王府之間的來往,還特意挑選翁同龢為光緒的老師,將《二十四孝》、《孝經》等書作為教育的一個重點,從小就培養光緒的孝道。
除了教育,還有立威。《戊戌變法資料》中記載:
西太后待皇上疾聲厲色,稍不如意,即罰令長跪,甚至鞭撻。皇上見西太后如對獅虎,戰戰兢兢,每日跪而請安,不命之起,則不敢起
常年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光緒,能真正對慈禧心存敬意嗎?
成年打壓
清朝多大算是成年很不確切,因為在努爾哈赤時代12歲就被認為是成年了,遷都北京之後才有所推遲。不過,在經歷順治、康熙兩朝之後,14歲親政就成為大清一條鐵打的定律(順治6歲登基,14歲親政;康熙8歲登基,也是14歲親政)。可是到了同治時期,慈禧為了能夠繼續獨攬大權,竟然擅自將同治大婚、親政的年齡延遲到18歲。有了這個前車之鑑,到了光緒時就很難再恢復原狀,而大臣們也多是奉承之輩,已沒有吳可讀那樣的忠士站出來為光緒說話了
光緒勤奮好學,16歲時無論是學識、還是品德,連慈禧都很難挑出毛病。可即便如此,慈禧的「還政」依然是遙遙無期
1886年,也就是光緒十年,慈禧終於發話,要在次年為光緒舉行親政大典。一方面,實在沒法拖了;另一方面,她借著這個「權力轉移」的機會試探群臣的反應。早就領教了慈禧手段的大臣們哪敢懈怠,紛紛上書勸阻,醇親王奕譞、禮親王世鐸、包括翁同龢等人皆有上書,醇親王奕譞甚至懇請慈禧在光緒親政之後也須「隨時調護、遇事提撕」。
奕譞的上書給了慈禧一個靈感,她責成禮親王世鐸起草了一份《訓政細則》,從制度上確立了自己主宰大清的合法性。也是因為這個《細則》,光緒的親政毫無獨立性可言,他完全成了慈禧手中的一枚棋子,任人擺布
已經明白「皇帝」含義的光緒,能對慈禧沒有意見嗎?
幹涉婚姻
慈禧和光緒的另外一個矛盾點還體現在光緒的婚姻上
為了全面控制和監督光緒,慈禧單方面做主將弟弟桂祥之女立為皇后,也就是以後的隆裕皇后;而對於光緒喜歡的珍妃姐妹,則竭力打壓。史書中記載,隆裕皇后長相十分一般,況且論輩分還是光緒的表親,因此,很不討光緒歡心。但光緒經常留宿珍妃宮中也會遭到慈禧的斥責
這樣的慈禧,光緒尊重得起來嗎?
醇親王陵園事件
除了這些原因,光緒與慈禧首次出現正面衝突是在醇親王去世之後。當時醇親王的陵園有一棵參天銀杏樹,有一位心懷叵測的風水官員告訴慈禧,那棵樹是「帝王之相」,任由在醇親王陵園茁壯成長,皇位就會在醇親王一脈中傳承。這犯了慈禧的忌諱,下令宗人府前往剷除。
可當時光緒畢竟是皇上,這等於是動了「太上皇」的墳,宗人府只好把慈禧的命令委婉地傳達到光緒耳朵裡,光緒當然不會同意。就這麼耗了些日子,當慈禧聽說銀杏樹還沒有剷除時勃然大怒,就親自帶人前往,最終將那棵樹連根毀去。光緒得知後急忙趕去,可為時已晚,《方家園雜詠二十首並紀事》中記載:
上連哭二十裡,至園,太后已去,樹身倒臥。樹根部被以石灰沃水灌之,乃慮其復生芽孽也。上無語,拭淚而歸。
也就是從這件事開始,兩人的矛盾開始公開化,已經沒有彌補的可能了
很多人都將慈禧對光緒的嚴苛管教歸咎於同治,認為正因為慈禧對同治的放縱,才讓同治英年早逝,才讓同治皇后阿魯特氏與慈禧形同陌路。同治是慈禧的親兒子,但是,對同治的教導卻是極大的失敗,因此,慈禧在光緒身上不得不採取截然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
我們不能否認這種觀點,但從光緒的成長過程來看,慈禧為的並不是要將光緒調教得多麼優秀,而是多麼「聽話」。讓其學習孝道、為其指婚皇后,這都是為了更好掌控光緒;而一再拖延光緒親政時間,也是慈禧迷戀權力的最生動體現。後來,當兩人矛盾不可調和時,慈禧乾脆一把撕去偽裝,將光緒變成了傀儡皇帝,從而徹底消除了光緒可能帶來的威脅。而光緒,則成為滿清歷史上最悲劇的一位皇帝
兩人之間也許談不上什麼親情,但是,慈禧確實養育了光緒,只不過,慈禧迷失在對權力的掌控中不可自拔,親手將這份「養育之恩」蹂躪得粉碎。她與光緒之間的對立,並不僅僅是因為政治,生活中的細小情節早就為二人的「反目」埋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