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十一年,同治皇帝駕崩,因其身後無嗣,再加上慈禧太后要保住自己的「太后寶座」以便繼續垂簾聽政、把持朝政,慈禧太后便將醇親王奕譞事實上的嫡長子——載湉立為「嗣皇帝」,繼承大統,是為光緒皇帝。慈禧太后之所以選擇載湉繼位,除了他的年齡尚幼,便於控制外,還因為他是慈禧太后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的兒子。很明顯,這種「親上加親」的關係,更容易讓慈禧太后掌握晚清政權。
在《蒼穹之昴》的演繹中,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奕譞病重,作為兒子的光緒皇帝自然想去探望,但此時的光緒皇帝已經成為慈禧太后的兒子,再加上她一直都在刻意抹掉光緒皇帝的親生父母影響。所以,光緒皇帝探望生父的想法一直未能實現。
於是,一場切合時宜的好戲——「四郎探母」被安排到了慈禧太后的戲臺上!
看完戲,慈禧太后和自己的近侍太監——春兒,有過一段隱射極為明顯的對話。
「瞧你的眼睛,還腫得跟桃似得,一齣戲,也能讓你哭成這個樣子!」
對於「四郎探母」這樣的戲碼,慈禧太后看過了太多太多,也經歷了太多太多。一個實際掌握晚清軍國大政的最高統治者,如果還像小姑娘一樣多愁善感,肯定不行;心中無情,見景亦無情。面對春兒哭腫了的眼睛,慈禧太后才會由此一問!
注意,這個時候的春兒已經答應了幫助光緒皇帝規勸慈禧太后,但慈禧太后畢竟是修煉到一定境界的老狐狸,直言相勸,無疑是找死;太過委婉,醇親王那邊又等不及了。所以,春兒必須極為精巧的把握語言藝術。
來看春兒的回應:
「戲假情真!楊四郎的遭遇太可憐了,讓人不由得替他傷心!離家十多年,只能見老母親一面就得急忙走,這輩子再也見不著了!」
這個「離家十多年」的四郎,不就是光緒皇帝嗎?那個「老母親」,不就是臨終之際的醇親王奕譞嗎?更明顯地隱射在於,「見一面就得急忙走,這輩子再也見不著」。光緒皇帝即使能夠如願探望醇親王,不也就是一會的功夫嗎,不也是這輩子再也見不著了嗎?
慈禧太后明顯聽出了春兒的影射,只是讓不讓光緒皇帝探望醇親王,關乎她的權威,光乎她心中那份執拗的觀點——我待皇帝那麼好,他為何還是忘不了自己的親生父母!
所以,對於春兒的提醒,慈禧太后明顯有點委屈:
「楊四郎雖然離家十多年,可遼國那邊的太后啊、公主啊,不也都對他情深意切嘛!」
不管在真實歷史上,還是影視作品中,最初的慈禧太后對光緒皇帝的感情極深,關懷備至、精心呵護。這是慈禧太后的委屈,也是慈禧太后想不明白的地方!
春兒則如此回應:
「話是不錯,可骨肉親情畢竟讓人放不下!」
你視光緒皇帝如己出,大家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但對」骨肉親情「的牽掛乃係人之本性,常力根本無法阻止!
聽完這句話,慈禧太后已經無法反駁,只能用「威脅」來震懾春兒:
「看來你很明白楊四郎的心境啊!」
啥意思?你這是擺明了要替光緒皇帝說話?還是光緒皇帝已經給你遞了話,讓你幫著求情?
這句話要是回答不好,非死即傷!春兒則不動聲色,既不迴避也不同意,回應了這樣一句:
「也不能全明白,畢竟他比奴才更慘!」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確,那就是直接告訴慈禧太后:沒人給我遞話,我只是感同身受,畢竟我也是被人收養的孩子!
消除了疑慮以後,慈禧太后將話題轉移到了春兒的身上,並試圖從春兒的身上來探知光緒皇帝的真實想法:
「春兒啊,你告訴我,你和你養母的感情這麼深厚,你為了她的病連性命都豁出去了,假如你親生母親還在世的話,那你還會老是惦記著想要去見見她嗎?」
養母,生母,養子,親生子,這不就是慈禧太后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嗎?
來看春兒的回答:
「春兒雖然不見得親生母親的樣子,不過要是讓我知道我的親生母親快要死了,而且唯一的心願就是想見上一面,那我也會像楊四郎一樣,不惜盜令箭、闖宮門,也要去見上一面!」
注意,春兒的這段回話表達了三層意思:
1、對「骨肉親情」的牽掛是人之本性,什麼祖制、宮規都無法阻擋:
2、光緒皇帝只是希望見上自己的生父一面,並無其他目的,不值得慈禧太后如此擔憂;
3、楊四郎能「盜令箭、闖宮門」,光緒皇帝會幹出什麼事來,你還是好好考慮考慮吧!
為了讓慈禧太后明白自己的意思,春兒還追加了一個理由:
「畢竟她生下了我,就算這輩子報不了恩,也該去表一表心意啊!」
慈禧太后的養育之恩,光緒皇帝有的是時間報答;但醇親王的生育之恩,光緒皇帝就只有這一個機會了!不光是養育之恩,還是生育之恩,光緒皇帝但凡有點虧欠都會有損正面形象,都是光緒皇帝一輩子的遺憾。這種遺憾的負面效應有多嚴重,誰也不敢想,誰也不敢說!
這段對話以後,慈禧太后的心明顯鬆動了,只是,慈禧太后之所以不願意順從光緒皇帝也是為了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保障自己的最高地位。這一次,如果慈禧太后鬆口了,那以後該怎麼收拾?
所以,慈禧太后必須給自己找一個極為完美的臺階,必須在保證自己的權威和地位不受到任何影響的前提下,讓光緒皇帝了卻這個遺憾。
來看慈禧太后的操作:
第二天,慈禧太后叫來了光緒皇帝,問及了醇親王的病情:
「昨兒個太醫院進呈了醇親王的脈案,看來是很不好啊,你看過了嗎?」
光緒皇帝如此回應:
「是,兒子瞧了,是不好!」
沒有態度,沒有央求,只是平靜的述說著自己生父的病情!這是光緒皇帝回應慈禧太后的常態,更是光緒皇帝無奈以後的必然反應!
慈禧太后開始放大招了:
「昨晚上我想起了很多陳年往事,我的小叔子跟他的六哥恭親王一樣,都是和我們兩宮太后共過患難的,對大清朝也沒少出力。如今病得起不來,不能進宮,那也沒別的法子,就只能我去他府裡親臨視疾了。」
陳述醇親王的特殊功勳,為自己「親臨視疾」提供一個無法反駁的理由;「親臨視疾」,又能彰顯慈禧太后對光緒皇帝生父的巨大恩典,先行緩和兩人之前的緊張關係。
所以,聽到慈禧太后的決定後,光緒皇帝很是激動:
「皇額娘要親臨視疾,這可是罕見的恩典吶!」
光緒皇帝的反應,正是慈禧太后想要的,也正是她最需要的臺階:
「以醇親王的身份,這恩典應該給!不如這樣吧,你也陪我去?」
讓光緒皇帝陪著自己「親臨視疾」,最起碼能夠達到三個目的:
1、這是慈禧太后對有功皇室成員的恩典,能夠有效安撫和拉攏其餘皇室成員;
2、這是慈禧太后對自己權威的絕對保障,不允許光緒皇帝探望的決定始終未變,現在也只是讓光緒皇帝「陪著」自己去而已。自己有了臺階,光緒皇帝也如了願,一舉兩得。
3、更重要的是,有慈禧太后在場,醇親王奕譞即使對光緒皇帝有所交代,也只能是順著慈禧的意思說,而絕不能出現對慈禧不利的安排。
既然慈禧太后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光緒皇帝勢必會就坡下驢,趕緊順著說話:
「既然是親爸爸的意思,兒臣願意伺候親爸爸一塊去!」
這句話幾乎和慈禧太后的話異曲同工,既維護了慈禧太后的權威和地位,又實現了自己探望生父的目的。
慈禧和光緒達成一致後,慈禧太后又給出了這樣一句追加:
「九百九十九步,到這會才走了一多半呢!來,皇帝,咱們接著走!」
表面上看,這是慈禧太后對每日散步習慣的堅持,只是身邊服侍的人從「近侍太監」換成了「光緒皇帝」;但實際上,這就是慈禧太后向光緒皇帝提出的具體要求,而且還是答應讓光緒皇帝探望生父的交換條件。
以後的統治生涯中,你還是要扶著我,規規矩矩、恭恭順順才行!
參考資料:電視劇——《蒼穹之昴》
(本文僅以電視劇的具體演繹情節展開,並不以真實歷史為依據,煩請看官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