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無慮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們的眼中,生活其實是很簡單,開心就笑,難過就哭。哭過之後,依然無憂無慮的與小夥伴盡情玩耍。這就是孩子們的世界,很簡單,卻很快樂。
長大後,我們才會發現。世界其實很複雜,不再有最初的單純,人情世故、勾心鬥角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我們可能會為了孩子,不惜放下清高,瘋狂給老師送禮,只為希望孩子可以更好。我們可能會為了晉升,不惜放下尊嚴,沉默面對著那些不堪的評論。所以,我們越長大,好像越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這時,回想著從前,看著現在的自己,突然開始變得沉默。不知該說些什麼,討厭那個世俗的自己,但依舊繼續生活下去。只不過,我們的人生多了許多沉默。
成年人的沉默,很悲哀。那如果,小小的孩子早早學會了沉默,更是一種悲哀。
在美國作家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中,有一個名為索拉博的小孩。他小小年紀,卻有大大的不幸。他出生在一個戰亂的時代,他原先有著幸福的家庭,雖然家裡條件不好,但他的生活卻很豐富。他沒吃過什麼山珍海味,但他知道幸福的味道。他沒玩過多樣的玩具,但他有父親給他做玩具。他最喜歡的玩具就是那把父親親手做的彈弓,他父親也喜歡彈弓,他們兩個在彈弓的世界中,一直很快樂。
直到有一天,炮火打到了索拉博所在的區域,當地的軍官開始拉壯丁。然而他父親是一個正直且倔強的人,他父親拒絕著軍官們的要求,並且用實際行動反抗著。最後被激怒的殘忍軍官,殘忍地殺害了索拉博的父母,只留下孤獨的索拉博放聲哭泣。後來索拉博被送往福利院,在福利院的日子,索拉博很不快樂,他受盡欺負。再後來,索拉博又被一個官僚人家買走,他每天戴著鈴鐺,為他們表演,他在他們眼中就是一個取樂地小丑,買他回來,也只是為了開心,完全沒有任何想撫養他地想法。並且,他還受到了官僚人家中變態者的侮辱,他從此一直沉默著,沒有任何表情,全然想一個機器一樣,任憑其他人玩弄。
再後來,索拉博父親的兄弟,也就是索拉博的叔叔,決定把索拉博接回另一個國家,並且撫養他成人。在他叔叔經歷了重重困難後,終於索拉博被他叔叔帶離了那片黑暗,但索拉博卻並沒有走出那片黑暗。他一直不再說話,除了吃飯時張張嘴,其餘的時間他的嘴角紋絲不動。在其他人看來,他就是一個冷漠的小啞巴。
書中有那麼一句描述,&34;
索拉博沒有學習過什麼知識,但他學會了沉默,這是一種極大的悲哀。有人說沉默是金,我並不反對,因為那是大人。可對於小孩來說,沉默其實是傷。
孩子們的世界,我們很羨慕,覺得單純,覺得開心,覺得無憂無慮。我們渴望像孩子一樣生活在這世界,可終究還是長大了。
孩子們的生活本該開心就笑一笑,難過就哭一哭,不想見的人就不見,不想做的事就不做,有什麼就說什麼,不會考慮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這就是孩子們的世界。
可是當孩子學會了沉默,我們身為家長或身或長輩,是不是應該思考為什麼。本該直言的孩子,開始選擇了沉默,他們是真的不想說嗎?應該是小小年紀的他們承擔了不該承擔的痛苦。他們不是不會表達,只是選擇了接受。
所以,當面對沉默的孩子,我們更應該加倍的關愛他們,我們要用更溫暖的陽光,驅散他們曾有的黑暗。再把屬於他們的簡單快樂找回來,然後再一起在春天的季節,放著開心的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