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孩子學會了沉默,其實是一種悲哀

2020-08-27 灑一點

無憂無慮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們的眼中,生活其實是很簡單,開心就笑,難過就哭。哭過之後,依然無憂無慮的與小夥伴盡情玩耍。這就是孩子們的世界,很簡單,卻很快樂。

長大後,我們才會發現。世界其實很複雜,不再有最初的單純,人情世故、勾心鬥角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我們可能會為了孩子,不惜放下清高,瘋狂給老師送禮,只為希望孩子可以更好。我們可能會為了晉升,不惜放下尊嚴,沉默面對著那些不堪的評論。所以,我們越長大,好像越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這時,回想著從前,看著現在的自己,突然開始變得沉默。不知該說些什麼,討厭那個世俗的自己,但依舊繼續生活下去。只不過,我們的人生多了許多沉默。

成年人的沉默,很悲哀。那如果,小小的孩子早早學會了沉默,更是一種悲哀。



在美國作家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中,有一個名為索拉博的小孩。他小小年紀,卻有大大的不幸。他出生在一個戰亂的時代,他原先有著幸福的家庭,雖然家裡條件不好,但他的生活卻很豐富。他沒吃過什麼山珍海味,但他知道幸福的味道。他沒玩過多樣的玩具,但他有父親給他做玩具。他最喜歡的玩具就是那把父親親手做的彈弓,他父親也喜歡彈弓,他們兩個在彈弓的世界中,一直很快樂。

直到有一天,炮火打到了索拉博所在的區域,當地的軍官開始拉壯丁。然而他父親是一個正直且倔強的人,他父親拒絕著軍官們的要求,並且用實際行動反抗著。最後被激怒的殘忍軍官,殘忍地殺害了索拉博的父母,只留下孤獨的索拉博放聲哭泣。後來索拉博被送往福利院,在福利院的日子,索拉博很不快樂,他受盡欺負。再後來,索拉博又被一個官僚人家買走,他每天戴著鈴鐺,為他們表演,他在他們眼中就是一個取樂地小丑,買他回來,也只是為了開心,完全沒有任何想撫養他地想法。並且,他還受到了官僚人家中變態者的侮辱,他從此一直沉默著,沒有任何表情,全然想一個機器一樣,任憑其他人玩弄。

再後來,索拉博父親的兄弟,也就是索拉博的叔叔,決定把索拉博接回另一個國家,並且撫養他成人。在他叔叔經歷了重重困難後,終於索拉博被他叔叔帶離了那片黑暗,但索拉博卻並沒有走出那片黑暗。他一直不再說話,除了吃飯時張張嘴,其餘的時間他的嘴角紋絲不動。在其他人看來,他就是一個冷漠的小啞巴。



書中有那麼一句描述,&34;

索拉博沒有學習過什麼知識,但他學會了沉默,這是一種極大的悲哀。有人說沉默是金,我並不反對,因為那是大人。可對於小孩來說,沉默其實是傷。

孩子們的世界,我們很羨慕,覺得單純,覺得開心,覺得無憂無慮。我們渴望像孩子一樣生活在這世界,可終究還是長大了。

孩子們的生活本該開心就笑一笑,難過就哭一哭,不想見的人就不見,不想做的事就不做,有什麼就說什麼,不會考慮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這就是孩子們的世界。

可是當孩子學會了沉默,我們身為家長或身或長輩,是不是應該思考為什麼。本該直言的孩子,開始選擇了沉默,他們是真的不想說嗎?應該是小小年紀的他們承擔了不該承擔的痛苦。他們不是不會表達,只是選擇了接受。



所以,當面對沉默的孩子,我們更應該加倍的關愛他們,我們要用更溫暖的陽光,驅散他們曾有的黑暗。再把屬於他們的簡單快樂找回來,然後再一起在春天的季節,放著開心的風箏。

相關焦點

  • 書評|《追風箏的人》——何旭雁
    ——《追風箏的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它也許是一種信念,也許是一個夢想,也許是拉著風箏的那個人,追上風箏的過程,也許就是兩個人扯不斷的羈絆,但不管怎樣,始終不能阻礙它被追上……《追風箏的人》是一本文學小說,是從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 《追風箏的人》:抓緊你心中的那個風箏
    你的生命中遇到除了父母,愛你勝過他生命的人嗎?他從不拒絕你的任何事情,願意為你,千千萬萬遍的人嗎?《追風箏的人》是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以阿富汗為背景,以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為主線,同時展現了父與子,罪與罰的心靈救贖的多樣主題。
  • 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風箏連接的是難能可貴的友情
    唯有經歷過的人才能表達得如此動人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說《追風箏的人》,其主要講述了在喀布爾的富裕年輕人阿米爾與他的僕人哈桑之間的故事。這部小說將阿富汗的君主制的終結、以及塔利班的崛起、還有美國的「9·11」事件和其他政治事件融入小說的背景之中。在書中,主人公成長過程中目睹了戰爭、宗教、愛情、罪惡、贖罪等人類永恆的話題。
  • 《追風箏的人》:如果怯懦是一種過錯
    《追風箏的人》是一部流暢的小說,它的行文足夠簡潔,情節足夠曲折,筆觸足夠細膩,有讓人一口氣讀完的欲望和能力。 很多人說本書是關於救贖的故事。既是救贖,必有罪過。
  • 你願意當放風箏的人還是追風箏的人?Ⅰ《追風箏的人》
    關注【青讀青說】,共同成長《追風箏的人》用最細膩的文字還原了阿富汗喀布爾,述說了一段人生救贖的故事。故事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之間的故事。哈桑是阿米爾最好的玩伴,他們是風箏比賽的常勝冠軍,阿米爾放風箏,哈桑追風箏。而一次比賽,哈桑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施以暴行與侮辱時,阿米爾蹲在角落親眼目睹,卻因為畏懼,並未施以援手。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讀《追風箏的人》
    - 01 追逐之殤 -正如其名,小說叫《追風箏的人》,小說裡幾乎每個人都在追一隻風箏,但他們追「風箏」都有不同原因,而且各自的命運也截然不同。對於阿米爾來說,風箏先後代表了忠誠、勇敢、自由、感恩和升華,也同時隱喻了背叛、懦弱、禁錮、欺騙和墮落,是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最後他轉身追趕風箏,只有追上了風箏,他才擁有了健全的心靈,成為自己所期許的那個人。
  • 不如讀書吧:每日一本好書推薦《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是一部恢宏的文學作品,講述了父與子之間的親情、友誼和背叛的故事。這個令人難忘也令人心碎的故事說的是一對富有的男孩和他父親家僕之間的一段友情,一段似乎不太可能發生的友情。以一個正在遭遇滅頂之災的國家作為故事的背景《追風箏的人》一書可謂匠心獨運,這個故事講到了讀書的力量,背叛的代價,救贖的可能,也講到了父親對兒子產生的力量,他們的愛他們的犧牲還有他們的謊言。《追風箏的人》講述了一個涉及家庭、感情和友情的波瀾壯闊的故事,他的主題緊緊當代史實,那就是過去30年阿富汗慘絕人寰的血淚史。
  • 志願者說|追風箏的孩子
    因為我想教給更多的孩子知識,讓他們走出大山……我們這裡很窮,很多人沒上完學就去打工了,要不就是在家幹活;我們這裡很多人壽命很短,我問媽媽,媽媽告訴我,我們這邊的人每天很早就起床去幹活,要很晚才回來,好多人是累死的……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學習,我要走出大山,我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我想讓大山裡的孩子都走出去看看這個精彩的世界……」這是三年級的扯作在作文《我的願望》裡寫的,讓我覺得很意外。
  • 志願者說 | 追風箏的孩子
    因為我想教給更多的孩子知識,讓他們走出大山……我們這裡很窮,很多人沒上完學就去打工了,要不就是在家幹活;我們這裡很多人壽命很短,我問媽媽,媽媽告訴我,我們這邊的人每天很早就起床去幹活,要很晚才回來,好多人是累死的……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學習,我要走出大山,我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我想讓大山裡的孩子都走出去看看這個精彩的世界……」這是三年級的扯作在作文《我的願望》裡寫的,讓我覺得很意外。
  • 其實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最讓你印象深刻是那句話?
    曾經那個願為我千千萬萬次撿風箏的人已經逝去,人生中錯過了就不會再得到,也許我們會懺悔,會救贖,但這些似乎都已經晚了。每當放飛風箏的那一刻,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我們是否真的珍惜過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卡勒德·胡賽尼 《追風箏的人》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
  • 結合《50個教育法》,淺析《追風箏的人》一書中失敗的家庭教育
    其實,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看到類似的新聞了。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孩子們遇事不願和家長溝通,而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呢?在《追風箏的人》一書中,主人公阿米爾的爸爸,對阿米爾給予厚望。但他並不把這種期望背後的責任,全部託付給學校,而是想要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去交給阿米爾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勇敢和獨立。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大概這是對友情最好的解釋了
    放風箏,追風箏。兩個男孩的友情從這裡開始,也從這裡結束。風箏還會在,但那份曾經的情感呢?《追風箏的人》講的是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爾是少爺,而哈桑是僕人,小阿米爾一歲還有天生兔唇,倆人出生之後都失去了媽媽,所以一起吃著一個奶媽的奶水長大,擁有情同手足一般的感情。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不管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的去追!
    今天我要和大家聊的這本書是美國作家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這是一位阿富汗作家移民美國後創作的一部小說。這部小說也讓讀者認識到了阿富汗不光有恐怖分子,也有他們另外的一面。故事簡介:阿富汗一個12歲的富家公子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原本情同手足,但在一場風箏賽後,阿米爾親眼目睹哈桑被一群人欺負卻無動於衷,事後阿米爾也十分的自責與痛苦,他選擇了逼走哈桑,不久以後他也和父親躲避戰亂逃往美國。
  • 電影《追風箏的人》相比原著改編得如何?值得一看嗎?
    電影《追風箏的人》雖然不及原著給人的飽滿傷感,但此次改編也算得上精良了,畢竟一部長達2個小時的影片,並不能和幾十萬文字的文學作品相提並論,其中對於故事的描述和情感表達難免會有不足之處,想要完美濃縮為一部影片,原著中一些重要情節也難免會遭到刪減和忽視。
  • 《追風箏的人》一封信,一段往事,關於夢想、愛情、親情和贖罪
    哈桑是一個勇敢無私但很傻的孩子,他忠於阿米爾,風箏比賽時,為了將象徵著勝利的風箏拿回來送給阿米爾,他被阿塞弗等人劫持。如果把風箏交出來,哈桑就可以平安無事回家,但是,哈桑卻很固執的寧可被打也不從,最終還被阿塞弗侵犯。
  • 追《風箏》的人 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一部《風箏》為柳導你這「諜戰之父」又加冕了無數讚美謳歌的桂冠。而《風箏》飛翔的藍天白雲之下,卻有一群「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風箏》的人。追《風箏》的人,是一群什麼樣的人?追《風箏》的人,是一群脫離了低級趣味有思想有內涵的人;追《風箏》的人,是一群良心未泯心地純潔的人;追《風箏》的人,是一群擁有正義還在搖旗吶喊呼喚的人;追《風箏》的人是一群為了真善美而潸然淚下、為了假醜惡而憤世嫉俗愛憎分明的人;追《風箏》的人是一群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心靈孤獨的人……
  • 《追風箏的人》:做一個善良勇敢的人,終將會成為被人追逐的風箏
    《追風箏的人》這部由卡勒德·胡賽尼所著的長篇小說,它的情感之真實,在我讀過的小說裡,是一部可以與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和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相媲美的作品。《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將愛、恐懼、愧疚、贖罪,這些文學與生活中所有重要的主題交織於一起,很長一段時間,讓我讀過的一切都相形失色。
  • 《追風箏的人》:你可知道,父愛對一個孩子有多重要
    這一句是在《追風箏的人》裡寫的,表達了艾米爾渴望父愛。但在這部小說中,阿米爾渴望父愛,而不僅僅是這兩句話。阿米爾和哈桑最大的不同之處,除了地位不同,就是父親對孩子的愛。《追風箏的人》你知道嗎?父愛對孩子來說是多麼的重要?父愛的生活的點滴小事中得以體現。一開始,阿米爾就整天與哈桑搞惡作劇。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靈魂救贖的故事
    我們|一起品一本書《追風箏的人》從來不會在當眾的時候去稱哈桑是他的朋友,有孩子過來玩,從來都不會叫上哈桑;有其他孩子欺負阿米爾,從來都是哈桑替他出頭。阿米爾非常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愛,儘管阿米爾在文學上有很大的天賦,但他沒有繼承到他父親的運動天賦。他的父親對他很失望,他父親覺得阿米爾缺了些東西,我覺得是缺了正直和勇氣。阿米爾甚至是嫉妒他父親對哈桑的喜愛,殊不知他們兩其實都是父親的分身,父親在阿米爾身上看到的正是自己也有的懦弱的一面。
  • 《追風箏的人》:莎娜芭的可憐
    1.莎娜芭的可憐最近開始讀《追風箏的人》,開頭的兩章中,能深刻體會到阿里的淳樸,善良,敦厚,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妻子,莎娜芭。在莎娜芭的眼中,丈夫一無是處,她憎恨阿里的相貌,也討厭他的怯懦沉默的性格,她會罵自己的丈夫,她覺得他配不上自己,於是一面在揮霍著時光,因為還得和他在一起,可心中的欲望、期待,和嫌棄,讓自己充滿了對其他比阿里好的男人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