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棠兒醫可諮詢專家
年幼兒童常用口腔感知外界事物,特別是形狀多樣、顏色鮮豔、造型奇特的物體更容易觸發其好奇心,因而增加了異物誤吞的風險。一般兒童消化道異物常見於6歲以下的孩子,以1-3歲幼兒多見。
1)無創傷性異物:硬幣、圓鈍果核、棋子、紐扣、玻璃球等;
2)有創傷性異物:尖銳金屬物品、別針、發卡、牙髓針、易拉罐環、螺絲釘、戒指、耳環、磁鐵、糖棒、牙籤、魚刺、雞骨等;
3)腐蝕性異物:紐扣電池等;在所有異物中以硬幣類異物所佔比例最高。
值得一提的是磁鐵與紐扣電池類物體造成的兒童傷害越來越常見。
1)磁鐵:若患兒誤吞單個磁鐵,多可經消化道自然排出體外。如果在不同時間段誤吞多枚磁鐵,磁鐵之間相互吸引,把其間的胃、十二指腸、小腸、結腸等組織吸在一起,持續壓迫腸壁導致局部缺血壞死、引發腸穿孔、腸梗阻、腸瘻等,因此如果患兒出現發熱、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應立即醫院就診。臨床常見的磁鐵異物為巴克球,目前已有很多孩子深受其害,因此呼籲年幼的孩子遠離巴克球!
2)紐扣電池:帶電、腐蝕性強,為最常見引起食道損傷的異物,紐扣電池在食道內嵌頓易導致食道黏膜化學腐蝕性損傷,甚至出現食管瘻,一旦發現誤吞應立即就診。
大多數兒童誤吞異物後是無症狀的。食管異物嵌頓的孩子會出現反覆哭鬧、拒乳拒食、唾液分泌增加、咽下不適或疼痛、進食時或進食後嘔吐等症狀。異物進入胃以下消化道,如果出現梗阻或穿孔等情況會出現腹痛、腹脹、嘔吐、發熱、便血等症狀。
如果患兒或其照護人不能提供異物吞入史的話,則需要通過X線、B超、纖維喉鏡、食道鏡、胃鏡、纖維支氣管鏡、消化道造影等輔助檢查手段來診斷。
絕大多數上消化道異物可經胃腸道自行排出體外,但仍有10%-20%的患者需急診處理。醫生會依據患兒年齡、病史、臨床表現及併發症,攝入物體的種類、大小、形狀、滯留時間、是否存在嵌頓等,制定相應的診療方案。一般而言,長度>5cm、直徑>2.5cm的異物很難自行排出。
1)看管好孩子,儘量不讓孩子接觸各類可被誤吞的物體;並教育孩子不要隨意將物體放入口中。
2)孩子誤吞異物後,不建議家長自行給孩子催吐或導瀉,有可能會導致誤吸、消化道損傷、腸穿孔等後果。
3)誤吞異物後可適當進食富含纖維素類食物,如韭菜、芹菜等,以促進腸道的生理性蠕動,有利於異物排出。
4)等待異物排出期間,每次大便後應仔細檢查有無異物排出。如患兒出現嘔吐、腹痛、腹脹、發熱、排黑便等症狀,應立即急診就診治療。
謝方南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
本文章為謝方南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
福棠兒醫是小兒方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依託於福棠兒童醫學發展研究中心聯合其理事成員單位共同建立的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平臺。其使命是:輻射全國兒科醫療資源和廣大用戶,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流動,實現中國兒科醫療水平的整體提升。
APP主要功能有:線上三甲兒童醫院預約掛號,檢查檢驗報告查詢,在線諮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