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歧視為力量 奧地利華人女孩積極參政為華裔發聲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7月15日電 據《歐洲時報》中東歐版報導,回憶起自己中學時代在奧地利著名的私立貴族學校Theresianum時的經歷,維也納新奧地利黨議會候選人、奧地利藥劑師、「華二代」胡靚告訴《歐洲時報》記者,歧視無所不在,哪怕只是因為你和他們長得不一樣,都可以成為他們歧視你的理由。

  「但歧視對我是一種動力」,胡靚坦言在剛開始的傷心、難過之後,她漸漸意識到這不是她的錯,而是對方的問題,於是不再耿耿於懷糾結於此,反而更積極地爭取,活成自己想要的、他們羨慕的樣子。

  1985年,胡靚剛出生,爸爸就離開家到奧地利打工,媽媽也在她一歲時離開中國到了奧地利。胡靚和爺爺奶奶在中國生活了四年半後,被爸媽接到了奧地利。

  落地奧地利的第二天,都還沒適應,小胡靚就被爸媽送進了幼兒園。

  「在國內都是上蹲廁,這裡是坐廁,我不知道怎麼上,只能尿褲子;幼兒園的午飯是Cevapcici,給我的刀叉我不會用,只能餓肚子……」當時胡靚所在的奧地利幼兒園只有她一個外國孩子,老師也不知道怎麼和她溝通,不會德語的中國小女孩,初來乍到,因為各種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受了不少委屈。

  所幸,父母這時為小胡靚介紹了一位他們的朋友,至今,胡靚依然和家人一起,親切地管這位奧地利老人叫Opa(爺爺)。

  胡靚剛到奧地利那段日子,父母兩人正在創業起步期,工作繁忙,日子過得也不寬裕,母親把什麼都不懂的小胡靚交給了Opa照顧。從如何用刀叉到德語,小胡靚努力地跟Opa學習,想要儘快地適應、融入奧地利社會。也許是天資過人,加上勤奮好學,僅僅用了兩年時間,胡靚6歲參加奧地利小學入學考試時,她的德語水平已經和其他奧地利孩子一模一樣。

  小學畢業後,上什麼初中?父母想把她送去奧地利最好的學校——Theresianum,奧地利最出名的貴族學府。

  儘管父母也知道這所貴族學府學費高昂,孩子一個學期的學費相當於餐館大廚一整個月的工資。但仍在創業期手頭並不寬裕的父母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最優秀的成長環境。

  學校那麼好,門檻自然低不了。好在胡靚自幼就是個學霸,「什麼都要第一名,做不到就會很傷心」,她從小就不服輸。

  考學當然難不倒胡靚,不僅如此,因為成績優異,她還得到了Theresianum的獎學金。

  數年後,胡靚成為了從Theresianum畢業的中國人。

  在Theresianum學習的這幾年,成了她人生重要的轉折期。同學們都是非富即貴,有很多還是世界各國外交官的子女。

  相形之下,不穿名牌的唯一一個中國人成了很多同學冷嘲熱諷的對象。

  「我傷心難過了就去找Opa說,Opa告訴我外面穿什麼衣服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人的人品。」可當胡靚把這些話照搬給她的同學們聽,他們的反應卻是:「這個人說的是什麼怪裡怪氣的話……」

  好強的胡靚偶然發現,她的奧地利同學們看到電影裡的中國功夫都覺得很厲害。她心生一計。看電視學了點功夫的造型,每當再有同學嘲弄她,她就擺出一副自己會功夫的樣子。

  久而久之,同學們之間流傳開了:「這個中國人好像會功夫,不好惹!對她我們要小心點……」

  漸漸地,欺負她的人居然真的變少了。

  與此同時,在學業上胡靚也從來不甘人後,愛說話的她還參加了演講培訓,學校有一些在全奧地利選10個人參加青年歐盟議會活動的機會,她也都積極爭取並被選中……

  「高中畢業時,我就想從政,但當時奧地利支持藍黨的人很多,我覺得於我並不是一個合適的時機。」胡靚表示。因此儘管她已經被法國一所名校的政治學系錄取,但考慮到當時奧地利的政治環境,她覺得讀出來也沒有前途,只得暫時放棄了理想。

  儘管在Theresianum遭遇了同學的歧視,但精通德語、英語、法語、日語和中文五種語言的胡靚對學校至今依然充滿感恩:「老師很好,在那裡可以學到在別的學校學不到的東西,比如演講技巧,各種講座、比賽的機會也很多,學校對語言的教學很好、要求很嚴格。」胡靚說,這也是她在畢業後雅思考取高分,直接被倫敦大學學院(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錄取並授予獎學金的一個重要原因。

  2004年到了英國,胡靚才真正感受到了什麼才是國際化的生活。「在英國沒有排外的感覺,我們大學班上只有3個英國人,其他都是外國人。」在倫敦,胡靚接觸到了不同國家的文化習俗,「小時候只知道對或錯,那以後才知道世界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很多時候,真相不止一個。」

  胡靚在倫敦求學四年後,從UCL藥學院獲得了藥劑師碩士學位。由於實習期間她就得到了僱主賞識,破格讓她提前參加經理的培訓和考試,胡靚在畢業後就順利成為了英國大型連鎖藥店Boots一家旗艦店的經理。

  眼看在英國有著大好的前途,但同樣是奧地利「華二代」的男友從倫敦國王學院碩士畢業後在奧地利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因為愛情,胡靚決定追隨男友回到奧地利。

  這位當時的「男友」,現在已經成為了胡靚的丈夫,她一雙兒女的父親。

  在英國寫了兩千多封郵件才得到一個實習的機會;一家一家藥店地跑,跑了兩百多家才找到一個工作機會的胡靚,本以為在奧地利從頭開始,一切也會很艱難。

  沒想到機緣巧合,她在網上看到維也納16區一家藥房想開拓中藥業務,尋找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就直接從倫敦飛回維也納參加面試。雖然當時的胡靚還不會中醫,但老闆因為賞識她,決定出錢送她去培訓,依然邀請她加入他們的團隊。

  感恩老闆的信任和栽培,胡靚在那裡一幹就是八年。

  這期間,她在維也納中醫學院學習了三年,也在中國福州中醫藥大學拿到了中醫證書,她的外公、舅舅在中國也都是中醫,每次回國也都跟著他們當學徒一樣學,「跟舅舅坐診一天,就能學到很多東西」,胡靚深感實踐出真知。

  如今,身為兩個孩子母親的胡靚在維也納16區奧地利最早的中藥店Adler Apotheke擔任經理,每周二、周三上午9點到下午3點還在藥店坐診開方,每月還要去維也納中藥學院授課,還在維也納Seestadt同友人合夥經營著一家中餐館Pingpong(桌球),Pingpong社交媒體的運營都是她親力親為……

  換作旁人,也許早已忙得焦頭爛額,但胡靚卻仍行有餘力,在新奧地利黨2013年成立之後,胡靚對他們的觀點和追求深感認同,這重新喚醒了她從政的夢想。

  「新黨有很多國際化、自由、務實的觀點,都是我認同的」,胡靚坦言為什麼她小時候會遭遇歧視,其實歧視她的人是對中國不了解,「這都是可以通過教育來改變的,所以新黨非常重視教育」,比如支持對奧地利的學校進行數位化建設、關愛學校中屬於社會邊緣人群的學生,要求社工介入關愛他們……

  與此同時,要求幫助疫情下更多並沒有得到政府援助的工商業人士、呼籲奧地利增加更多兒科醫生、社區診所,支持可以在藥店裡打預防針、支持男女平等、反對家庭暴力、理性對待移民、不盲目排外……在胡靚看來,新奧地利黨對待社會問題的態度非常務實,不是空喊口號,一切出發點是為了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

  正因為新黨自由、開放、務實,所以維也納議會候選人的選舉只要是16歲以上、在維也納生活並有戶口登記的人都可以參加。選舉也很公平,得票多的候選人就一定會排名靠前、參加選舉,不存在其他的操作空間。

  「可惜的是,很多華人浪費了自己的權利,從不參加投票」,看到土耳其人在奧地利國會、各州議會都有自己的代表,阿拉伯人、黑人等也都有,唯獨亞洲人沒有,胡靚一直感到痛心。

  「其實中國人在奧地利的移民史可以追溯到清朝。」胡靚說。然而由於大家政治意識相對淡薄,華人的聲音一直很難讓奧地利主流社會聽到,華人的訴求一直很難上升成為奧地利國會、議會討論的議題。「我們應該開始改變這樣的狀態!」胡靚說,她願意成為奧地利華裔社群的代表,為大家發聲,把華人的訴求帶到奧地利的國會、議會,為華裔在奧地利更好地發展貢獻力量。(脩脩)

相關焦點

  • 澳洲華人不再政治「冷感」 競選發聲積極
    此次大選,華裔以空前熱情投身其中,議員候選人的人數之多前所未有。在澳大利亞的華人群體就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議題積極發聲,密切關注華人社區的建設,不再做政治「冷感」的澳洲華人。  【踴躍:華人競選者身影頻現】  據澳媒報導,以往澳大利亞主流媒體上廣泛關注的同性婚姻、氣候變化和難民等大選議題經常並不為澳籍華人所關注。
  • 美國華人對種族歧視勇敢說「不」
    「在美國,歧視華裔的事件也時有發生。」美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會長梁冠軍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美國部分地區發生了借疫情針對華裔甚至亞裔的歧視現象,尤其在華人集中的加州和紐約地區較多。除言語騷擾外,還有推搡、肢體攻擊、禁入場所甚至打砸等極端事件。「一些美國政客將『中國病毒』掛在嘴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負面作用。」
  • 80年代美國華人參政熱潮,她是第一位華裔女法官,為華人權益奔走
    在80年代以來美國華人的參政熱潮中,華裔女性成為一支相當活躍的力量,湧觀出許多優秀人才,她們當中有部長、大使、州務卿、市長、市議員、局長,也有法官、律師等,可謂群芳爭豔。第一位華裔女法官郭麗蓮就是其中的一位傑出代表。
  • 英國大選中華人面孔:讓主流社會認識華人參政心願
    「我非常希望我參與英國大選的經歷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華人參政,提升華人社區在英國主流社會的聲音,」在中國出生和長大的英國議會大選華裔候選人王鑫剛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英國定於7日舉行新一屆大選。在這場選舉中,湧現出十餘名華裔候選人。
  • 為什麼美國社會對華人的歧視依然存在?
    華人若想改變目前的處境,提高社會地位,就必須提高參政意識,積極參與投票或投身政治,為群體爭取話語權。儘管總體看來,美國華裔憑藉勤勞與韌性,擁有了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和專業成就,但是,美國華人的基本社會生活境遇並沒有得到本質改變,對華人的社會歧視問題依然在美國社會普遍存在。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在今年3月公開稱新冠病毒為「中國病毒」,煽動了美國民眾的反華情緒,導致全美仇華情緒不斷高漲,各地均有發生打罵華人、搶砸華人店鋪等事件。
  • 全美華人遊行組織者:隱性歧視無處不在
    此判決一出,引起華人強烈抗議,2月20日,全美及加拿大等多個城市發起了挺梁大遊行。據組織者估計共有15萬~20萬人參加了此次遊行。這次遊行參與人數規模空前,成為美國華裔維權的新裡程碑,也昭示著華裔權利意識的覺醒。  「對任何一個人的不公,就是對所有人的不公。」遊行發起人王湉說。這次遊行打出的口號是「不做替罪羊」,「伸張正義」,同時也為下一代爭取權益。
  • 反對種族歧視 華人聲音響亮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範圍內持續蔓延,各國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與仇恨犯罪並沒有減少。面對汙名化言論和惡性攻擊,華僑華人通過報警、投訴、請願、在主流媒體發聲等方式,合理合法地維護自身權益。
  • 勇敢發聲、投訴控告、積極維權……面對種族歧視,華僑華人很剛!
    目前新冠肺炎仍在世界範圍內持續蔓延,各國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與仇恨犯罪並沒有減少。面對汙名化言論和惡性攻擊,華僑華人通過報警、投訴、請願、在主流媒體發聲等方式,合理合法地維護自身權益。資料圖:2020年2月29日,華僑華人在美國舊金山參加反歧視遊行。
  • 蘇格蘭華人女議員被侮辱成「自以為是蘇格蘭人的蠢豬」
    遭歧視,「我們選擇站出來」  29歲的金嚴紅美(音譯),作為蘇格蘭民族黨唯一的華人議員,在今年2月份組織了一場募捐活動,但是籌辦這次善意的活動的金嚴紅美卻被指責為「沒有蘇格蘭血統」。之後不久,又收到一份「粗俗下流」的郵件,在郵件當中她被侮辱成「自以為是蘇格蘭人的蠢豬」,還稱「可憐的我們(蘇格蘭人)還得忍受他們」。
  • 舊金山馬氏兄弟參政 為亞裔爭權益寫下華人佳話
    圖為他出席慰安婦紀念雕像儀式。(美國《世界日報》/李晗 攝) 中國僑網1月8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當地時間1月8日,新一屆舊金山市議會將宣誓就職。其中包括2018年11月選舉中當選代表日落區的華裔市議員馬兆明(Gordon Mar)。他是2008至2016年在任的前舊金山華裔市議員馬兆光(Eric Mar)的孿生弟弟。
  • 外媒:打破亞裔參政天花板 英國華人積極為華人權益發聲
    華人在英國作為少數族裔,一直很少受到關注,但有一些華人,突破重重困難,成功地走進大眾視野,讓眾人看到華人的能力,聽見華人的聲音。他們成為華人社區的楷模,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他們雖然政治理念不同,卻共同關注著華人權益。在英國政府機構發揮華人優勢李澤文將代表自由民主黨參加2019年下議院大選。
  • 北卡現首位華人市議員 彰顯美社會對華裔參政認可
    中新網11月8日電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出現第一位華人市議員顧泓彬。自7月22日(本文均為當地時間)宣布參選以來,顧泓彬11月7日在教堂山(Chapel Hill)市議員競選中以最高的5883票、得票率20.08%,成為該鎮最新出爐的市議員。
  • 參政意識提高 紐約華裔報名選務及翻譯者漸增
    參政意識提高 紐約華裔報名選務及翻譯者漸增
  • 美國黑人議員口出狂言:「華人不需要錢」,為何無人替華裔發聲?
    由於美國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全美騷亂已持續了半個月,美國各地紛紛發起「為弗洛伊德下跪」運動,包括美國眾議院主席佩洛西在內的眾多美國政治家也為美國的種族歧視行為下跪道歉。但美國種族歧視的又一個重災區,對華裔的歧視卻悄然潛伏在歷史的陰影后面,在這次暴動中,被打、被劫的華裔不計其數,更有黑人議員裡迪克說:「華裔不需要錢!」這很奇怪,為什麼華裔沒有人為他們說話?
  • 堅決抵制種族歧視 華僑華人維權聲音更響亮
    當地時間9月23日,愛德華多在A24新聞節目中使用了「中國病毒」「中國害蟲」等措辭,阿根廷眾僑團第一時間向國家反歧視局發出控告,並在當地主流媒體《第12頁報》刊登譴責聲明。維權行動組織者之一、阿根廷僑胞劉芳勇介紹,維權期間僑領們四處奔走控告投訴,華文媒體發出反歧視的呼籲,華人律師們出謀劃策,還有幾百名華僑華人向反歧視局寄去投訴信,現在終於迎來了當事人的道歉。
  • 面對歧視絕不能忍 多國發聲支持華僑華人維護權益
    在日本、韓國,有些商鋪在門口標識:「禁止中國遊客進入」; 在美國,不少計程車司機因恐懼「被傳染」而拒載華人; …… 隨著歧視現象增多,多個國家的政府、政要紛紛發聲反對歧視,並支持華僑華人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
  • 誰說華裔在美國大學招生中未被歧視?哈佛已被起訴!
    華裔大學生奧斯丁賈被多所大學拒絕,這件事之所以成為主流社會的「新焦點」,是因為哈佛大學在招生中的隱形種族配額涉及種族歧視而被告上法庭。華人(亞裔的大多數,尤其在教育平權問題上,亞裔幾乎等同華裔)在大學招生中遭到歧視的現象和爭議,其實不是新聞。之所以被成為主流社會的「新焦點」,是因為哈佛大學在招生中的隱形種族配額涉及種族歧視而被告上法庭。
  • 海外華人面臨的這些困境
    2011年,華裔迎來了遲到的道歉,美國參議院以全票通過一項法案,為1882年的《排華法案》以及其他歧視華人的法律向華人表達歉意。在此之前,美國已經開始向日裔、黑人和土著印第安人就種族歧視行為道歉並給予賠償。對華裔道歉之所以遲緩,除了美國總體上對排華帶來的傷害缺少反省外,一些華人本身也缺少為爭取自身權利而努力的訴求——即便經濟地位改善了,他們對政治依舊不關心。
  • 多國種族歧視愈演愈烈,海外華僑華人應如何站出來?
    積極抗疫為自己正名自3月中旬以來,美國麻薩諸塞州阿克頓鎮的僑胞累計向當地醫院、警察局等捐贈超過1.6萬隻口罩。「面對歧視,我們不僅要用言語譴責,更應和其他族裔一起積極抗疫,用行動為自己正名。」阿克頓鎮華人協會榮譽會長王曉東說。
  • 首位華裔當選英國下議院議員引華人世界矚目(圖)
    華裔候選人創新高  華人定居英國已有200多年歷史,英國現有華裔約50萬,佔總人口6400萬的0.7%。但從未進入過下議院。今年大選卻創紀錄地出現了代表四個不同政黨的11位華裔候選人,包括兩位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從10年前的零華人參選,到5年前的8名華裔候選人,今年的英國大選可說是邁出了華人參政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