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德先生多麼聰明又練達,比誰都能看清這世間萬象。可是,在《夜鶯與玫瑰》裡,他寫:「我讀了所有哲人寫的書,掌握了所有哲學的秘密,可就因為缺一朵紅玫瑰,生活就會變得痛苦不堪。」是啊,縱然時光流逝多少年,人類從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住進高科技鋪陳的摩天大樓,愛情仍然是無數人在劫難逃的磨難,甚至摧毀過他們短暫的一生。愛是他的生命,是他每一秒賴以為生的呼吸,和靈魂最深處驚雷一樣的召喚。
林徽因翻譯王爾德,《夜鶯與玫瑰》是他們合寫的詩。傍晚時分,馥鬱的玫瑰園中支起一個咖啡桌,玫瑰的芬芳、咖啡的濃香以及泥土的腥氣,三者盤藤纏繞,相互環抱,王爾德、林徽因還有我,聊起愛情、苦難與星空,螢火蟲在我們身旁跳著婉轉的華爾茲。林徽因唯一文學譯作的出版,成就了公眾眼中更完整的林徽因。
夜鶯為了染紅那朵代表愛情的玫瑰,義無反顧地用自己的心房深貼花刺。彼時林徽因是否也抱定這樣的信念面對未來的生活,看著失意消沉的梁思成,她或許在那一刻許下了與他地久天長的誓言。如同夜鶯,「我所歌唱的,正是他的痛苦;我所快樂的,正是他的悲傷」。生活會有很多刺來使我們流盡鮮血,但願我的血只為你流淌。夜鶯與玫瑰,理想與現實,真誠與冷漠,對一部唯美的童話譯作,折射出了一段愛情真相:「其實我愛你比較深」。
然而夜鶯也不是沒有人愛,橡樹愛她。橡樹心裡看著夜鶯為學生犧牲自己,很難受,並且說「你這一走我會覺得很孤獨的」。橡樹早已習慣了在自己身上做巢唱歌的小夜鶯,突然間她要離開,他只能自己難受。他懂夜鶯,喜歡著夜鶯,但是無動於衷,沒有阻止夜鶯自殺的行為。怎麼說呢,還是愛得不夠,不懂得如何付出。夜鶯的離去令他感到孤獨,愛情對他來講只是排遣孤獨,這種愛也不夠成熟。
也許很多人在他的故事裡看到了美,可我卻看見了道德,看到了痛苦,甚至是斑駁的生活,他沒有用哀嘆的文字去悲天憫人,相反他用故事去道盡辛酸,他是故事裡的每一個架設的虛擬,他是天然的,純粹的,不受拘束的存在,他沒有用條條框框去綁架我的想像,相反他帶著我走入了不一樣的成人世界。帶我看到了唯美世界裡的成人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