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動漫,很多人腦海中第一閃過的都是「日本」這一動漫產業的代名詞。
從1991年《哆啦A夢》首次被引入中國,到《龍珠》、《灌籃高手》、《魔卡少女櫻》、《美少女戰士》等作品,相信每個80後、90後都能如數家珍。
但是,如果你現在再打開電視的話,雖然能收到的頻道比以前多了不知道多少倍,但是基本再也找不到日本動漫了,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九十年代,對於中日兩國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蜜月期」。
為了促進中日兩國的友好發展與文化交流,國內電視臺開始有計劃的引進並且播放日本的動畫,再加上港澳地區的政策原因,可以提前拿到片源進行更加細緻的工作,像是剪輯配音之類的,國內電視臺就很直接的「買買買」,然後直接放上屏幕,再加上其動畫製作的質量非常的高,就出現了很多經典的日漫國配。
後來,中日關係開始轉冷,對於日本動畫的引進開始不是那麼熱衷了,
一方面廣電總局對引進的審查嚴了,這份《通知》源於地方衛視播放充斥著暴力場面的日本動畫《北鬥神拳》,在沒有動畫分級制的中國內地,一刀切式的禁令,讓日本動畫開始逐漸遠離了內地電視螢屏。
二是因為播放時間和播放比重限制了,黃金時段17:00-21:00禁止播放,且境內外動畫須保持至少7:3的時長比例,大幅壓縮了引入境外動畫所帶來的收益,所以對地方電視臺來說引進動畫是無利可圖的。
即便如此,再到2004年時候,桌上型電腦還不是那麼普遍,而且網速比較慢,大部分人的娛樂應該都和電視有關,當時地方電視臺會放一些《犬夜叉》、《火影忍者》、《網球王子》等較長的動畫,此後點播頻道也有不少類似《遊戲王》的動畫,這些動畫都是廣電篩選後引進的,即便有一些會夾雜一點少兒不宜的鏡頭,也會在播出前被剪掉,所以我們看到的都是純粹的劇情和有趣。
但是從2005年前後起,正版的日本動畫不僅遭受國外電視媒體的重重封殺,還因盜版泛濫成災而受到重創、元氣大傷。並且中國自己也出臺了自己的動畫產業保護措施,晚上的黃金時間不能播出進口動畫片,日本動畫已經消失在了中國的電視上。
直到內地視頻網站開始版權收購大戰,日本動畫才又密集出現在內地的網絡視頻平臺上。
但網絡也非自由之地。2015年,一直與廣電總局「相愛相殺」的文化部發文,對包括優酷、愛奇藝等29家網站在內的視頻平臺提出警告和處罰,處罰的原因,是因為文化部認為《進擊的巨人》、《東京食屍鬼》等日本動漫「宣揚以暴制暴」,已被列入「禁播黑名單」,視頻網站必須將這些動漫作品做「下架」處理。
一時間,日本動漫成為了眾矢之的。當時有法制節目甚至以「《名偵探柯南》教導孩子如何犯罪」為由,大肆抨擊這部以推理破案為主題的日本動漫作品。
以上種種,解釋了為什麼被引進到中國的日本動漫數量一直越來越少。
最後一個次要原因就是,日本動漫的質量下降:
在進入21世紀之前,日本的原創動畫數量多而且也出現了不少精品,但是在進入21世紀後日本動畫製作者們越來越喜歡改編動畫,而原創動畫則越來越受到冷落,難得每季新番中有幾部原創動畫,但能最後到關注成為人氣作品的並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