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一點石
顧炎武童年不幸,
天花差點奪了他的命,
還讓他留下了滿臉的麻子。
不過顧麻子身殘志堅,
頂著同學的嘲笑,
他勤奮治學,終成一代宗師。
據說當初顧學霸採取的是一下措施:
首先,每天給自己規定嚇人的必讀卷數,
其次,限定自己讀完後再抄一遍,
最後,每讀一本書都要寫出心得體會。
然後他把讀書筆記匯成一本書叫《日知錄》。
赫赫有名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就是從這本書中出來。
一代宗師卻有一段相當悲壯的家史。
顧炎武所屬之顧氏一族,
早在三國時期就已是江南大族。
歷經千餘年風霜,
積累下顯赫家勢,
同時沉澱出一股深厚家風。
這種家風培養出顧炎武對民族、對國家的忠貞情懷。
也決定了顧炎武接下來的坎坷命運。
顧炎武長大之時,明朝正步入覆滅,
朝政腐敗黑暗,
顧炎武雖然有心,卻報國無門。
八旗破關,殺入北京之後,南明建立。
顧炎武立刻趕去南京。
然而南明朝廷內部忙著爭權奪利,
迅速滅亡,
除了史可法等寥寥幾人英勇殉國,
更多的人選擇了投降。
顧炎武深以為恥。
這位剛過而立的書生,
毅然投筆從戎,
加入了當地的抵抗隊伍,
然而當時清朝正處於上升時期,
八旗戰力強悍,
又有許多明朝降將做「參謀」,
抵抗很快就被擊潰。
死裡逃生的顧炎武,
又接著轉到下一個戰場,繼續抵抗,
下一個戰場就是他的故鄉。
七月六日,崑山城破,
十四日常熟失守,
在這場崑山、常熟的保衛戰中,
好友吳其沉慘死,顧炎武幸得脫。
野蠻的清軍展開了大屠殺。
顧炎武的兩個弟弟遇難而死,
本生母何氏被清兵砍折右臂,
嗣母王氏也絕食十五日後殉國,
母親死前給留下遺訓: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
顧炎武后來在一篇紀念嗣母的文章中,
寫下了「嗚呼痛哉」四個字。
「嗚呼痛哉」,讓顧炎武銘記一生。
眼見風雲變色,山河破碎,
顧炎武痛心疾首,憂憤交加。
他本名顧絳,此時改名炎武,
以示自己是炎黃之後,
顧炎武為後人起兵反清,決定北遊,
考察天下地理形勢,
寫成著名的《天下郡國利病書》。
直到抗戰,此書還發揮了重要作用。
顧炎武走訪各地期間,
對方言有了研究,
開始研究古文的讀音和校讀,
這對於正確領會古籍有重大意義,
但在當時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
這沒關係,
顧炎武在北漂中結識了很多好基友,
在陝西富平,
他和李因篤一見如故,
顧炎武在自己的《音學五書》中不斷插入「李因篤曰」,
可見兩人關係很鐵。
蕭山學者毛奇齡,
自己不擅長樸學,
可就愛跟語音學家較勁,
終於他和李因篤抬上了槓。
李因篤有個弱點,
就是說話不利索,
毛奇齡洋洋得意,
在李因篤面前痛批顧炎武。
於是李因篤急了眼,
二話不說,拔劍就砍,
嚇得毛奇齡倉皇逃竄。
由此也可見顧炎武在當時的威望。
國學大師王國維對顧炎武的評價是: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人生的四季,花開花謝,
民族的道路,有長有短,
中華的月色,時盈時缺,
只有那些的不眠的夜晚,永遠滄桑在心間。
回想當年,
熱血澎湃已經淡去,激情飛揚也褪色黯然。
唯有踏遍山河,
把滿腹謀略空老,任那清風拂面。
炎黃止戈人。
顧炎武(1613—1682)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江蘇崑山人,尊稱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被稱作是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曾參加抗清鬥爭,後來致力於學術研究。
關注我們你還將看到:
《雞血石家族的前世今生》
《雞血石全品種解析》
《巴林雞血石的文化傳說》
《雞血石小白的入行之旅》
歡迎轉發朋友圈。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並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本文素材部分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