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請顧炎武修撰《明史》,為何他寧願殺頭也不幹這個事情?

2020-12-23 大秦之歌

公元1644年,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重要的一年,先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逼得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就在人們以為這天下從此就是李闖王的時候,李自成卻在山海關大戰中敗給多爾袞。後來就是清軍入關攻佔北京。北京城牆上的闖王旗又變成了滿清的黃龍旗,清王朝開始統治中國。

1645年,清王朝坐鎮北京的第二年,多爾袞打算修撰《明史》,這也是他打算開闢思想戰線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明史》編撰,一方面籠絡人心,一方面又能從思想上對明朝的遺老遺少進行統戰,尤其對於明朝頑固的知識分子,此舉可以讓他們逐漸站隊到清朝這一邊。對於搖搖欲墜立國不久的大清國來說,除了用八旗鐵騎鎮壓之外,這種懷柔政策更是重中之重。

當然,多爾袞的思想統一戰略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明史》的修撰只是其中之一,也是最緊迫和最重要的工作。為此他專門開設了明史館,並進行組織架構的頂層設計,準備以大清王朝官方名義進行編撰,規格之高,組織之嚴,毫不遜色於一場大規模的陣地戰。

首先是班子成員的選定。這方面不愁沒有人選,當時清朝政府裡的漢人很多,而且都忠心耿耿,政治上很可靠。於是多爾袞指派馮銓、洪承疇、范文程、李建奉等人為總編輯,又給他們配備了一些文學才俊,開始了《明史》的編撰工作。

但這件事進展並不順利,班子成員尚未開展工作,就被調離崗位,洪承疇去了江南,哪裡的反清運動此起彼伏,多爾袞把他調過去當江南總督,推行招撫政策。其它人也被各種事情纏身,對編纂《明史》的熱情不高。大家都是明朝故人,投降變節做了貳臣,現在編撰《明史》,顏面上覺得愧對故朝,無言以對,只好一拖再拖。

公元1671年(康熙十年),康熙皇帝又打算編撰《明史》,把這項文化工程繼續做起來。他指派熊賜履主持這項工作。熊賜履是當時的理學大家,名望很高。但這個人對明代歷史史料知之甚少,研究的也不多,自知這項工作自己一人很難獨立完成。於是他就找到對明史研究最有權威的顧炎武,希望顧炎武能加入他的團隊,一起完成康熙皇帝交代的工作。為了說服顧炎武,他還特地找了一家星級飯店,請顧炎武撮了一頓大餐,並且把顧炎武最喜歡的外甥徐乾學也叫來陪酒,想通過這種巧妙安排一舉拿下顧炎武。

吃飯可以,喝酒也成,就是參與編撰《明史》不行。顧炎武立馬放下酒杯喝叫起來:「果有此舉,不為介子推之逃,則為屈原之死矣!」意思我寧願像屈原一樣投江死去,也不會給滿清政府工作。結果《明史》的編撰工作又停了下來。

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康熙皇帝又打算再次編撰《明史》,這一次要比上一次隆重,這也是康熙親政後要做的一件大事。為此他專門開了一次博學鴻詞科,招攬人才,儲備文人學士參加編撰《明史》,匯聚了三十幾號人,有名的像李因篤、朱彝尊、毛奇齡、汪琬、陳維崧、史閏章等人。可是這麼多人裡,卻沒有一個挑大梁的人,大家想來想去,編撰《明史》這項文化工程,只有顧炎武有資格挑這個大梁。可是這個人脾氣有點古怪,性子倔強,這該怎麼辦呢?

這一次,他們又派了一個人叫葉方靄去做工作。這個葉先生是編撰組的成員,也是顧炎武的同鄉,而且要比顧炎武大幾歲,德高望重。讓他出面,顧炎武應該能給個面子,參與這項工作。邀請的理由大家也想了很久,最終確定先讓顧炎武出來應博學鴻詞之試,然後再參加編撰《明史》工作。

準備妥當之後,葉方靄找到顧炎武說明來意,結果六十多歲的顧炎武並未給自己的老鄉留情面,又是一番喝叫:「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則以身殉之矣!」脾氣性格和上次一樣倔,十頭牛都拉不動。葉方靄一看一點脾氣都沒有,只能搖搖頭走人。

顧炎武接二連三的拒絕清政府邀請,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這件事情還得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

顧炎武從小就開始研究明史,十幾歲時就說「夫史書之作,鑑往所以訓今」 ,認為學歷史的目的就是為了為了今天。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對歷史特別關注,尤其對明朝歷史更為留心,不僅閱讀了明十三朝的實錄,而且看了近幾十年的邸報,對明代朝野史實、興旺更替、典章制度沿革等方面都做了很多了解。

23歲那年,也就是1644年,清軍入關之後,顧炎武參加抗清復明的工作,在山東、山西、陝西、崑山、蘇州等一帶逃亡。後來清政府統治逐漸穩定,顧炎武遊歷各省,結交有識之士,開始專心讀書寫作。根據自己多年收集的資料,寫成了《明季實錄》、《三朝紀事闕文》、《聖安紀事》、《皇明修文備史》等書,對明代的河渠、賦役、屯田、農事、漕運等諸多領域做了充分的研究和準備,為自己獨立完成《明史》的編著做了大量工作。

結果,在康熙二年,湖州的一個大戶叫莊廷鑨的人,家裡有錢,因本人雙目失明,卻又想流芳百世,想到左丘明失明,因為編著了一部《左傳》而流傳至今,於是尋找機會也想編撰一部史書,讓自己名垂千古。機緣巧合,他得到了一部已故宰相朱國楨所編的《明史》稿本,覺得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自己雙目失明,又沒有太深厚的學問基礎,這項工作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但他有錢,招募了當時很多江南名士,一起來做這項工作。

參與這項工作的有兩個人跟顧炎武認識,一個叫吳炎,一個叫潘檉杖,都是二十歲出頭的文學青年,也是很有作為的史學家。為了這部《明史》,兩個人下了很多功夫,花錢購買了明代各朝實錄,收集了民間所藏的明代文集奏疏,下功夫進行整理。顧炎武看著青年才俊如此用心,也將自己收集整理的史錄、奏章等一二千本借給他們。

誰知這件事情最後被人誣告,演變成了一個文字慘案,當時莊氏家人及刻書、賣書、雕工、印工、校閱等等很多人受到株連,被殺害的人多大七十二人,發配到邊遠地區的數百人。吳炎和潘檉章二人也被株連殺害,顧炎武借給二人的奏章資料也被焚燒殆盡。顧炎武對此深感痛心,嘆息人間失去了兩位青年俊才,專門寫了一首《汾州祭吳炎、潘檉章二節士》的詩:「一代文章亡左馬,千秋仁義在吳潘。」這件事也被金庸先生寫進《鹿鼎記》的第一章裡。

此事,對顧炎武打擊很大,後來再也沒有興趣參與《明史》的編著工作。所以對清政府編撰《明史》一事表現出極大的牴觸情緒。

另外,顧炎武對自己的養母王氏特別尊重,一生都為自己有這樣的母親而驕傲。王氏本是顧炎武叔祖顧紹芾的兒媳,但尚未過門,顧紹芾的兒子顧同吉就夭折早逝。王氏得知後不但沒退婚,反而一心嫁入顧家,當起了兒媳婦,對公公婆婆悉心照顧。為了醫治好婆婆的疾病,她割下自己的手指頭熬藥,在崑山當地被傳為佳話。王氏二十八歲時,抱養顧炎武,對他從小嚴格要求,督促學業,教他明事達理。在她五十一歲時,崇禎皇帝為她立了貞孝牌坊,在當時是一項巨大的榮耀。

清軍攻佔南京後,王氏把顧炎武叫道身邊說道:「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說完這句話,她就絕世七天七夜,溘然長逝。顧炎武銘記養母遺訓,自然對清政府的邀請不予理會。

相關焦點

  • 他是大學者顧炎武的弟子,以兄弟二人同修《明史》聞名於世
    他是史學家潘檉章之弟,兄弟二人一生致力於明史的撰述工作。潘檉章撰《國史考異》、《明史記》,考證精審;《今樂府》為史詩性著作,保存了大量歷史資料。潘耒應詔入明史館,參與《明史》纂修,提出多項修史建議,堪為後世典範。二人畢生致力於明史研究的學術精神成就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
  • 袁世凱為何能架空清政府,讓新軍誓死效忠他?專家:他心思太細膩
    有人認為當時朝廷之所以調不動北洋新軍,是因為袁世凱在河南老家一直在遙控指揮的北洋新軍。北洋新軍只是聽從袁世凱的號令,沒有袁世凱的號令絕不出兵,是袁世凱想要跟滿清政府槓才這樣做的。這個觀點並不完全正確。畢竟當時的交通與通訊並不方便,辛亥革命爆發之時袁世凱又待在河南老家,當時的北洋新區裡面還有大量的滿人,就算當時他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讓數萬的北洋新軍對其唯命是從。所以與其說袁世凱完全操控了北洋新軍,倒不如說袁世凱在北洋新軍裡的影響力比朝廷大。
  • 馮潞 | 天涯孤蹤:顧炎武北漂山西之謎
    如今清立,他又效仿而來,且羈留不歸,在山西及北國諸省留下一段波瀾壯闊的經歷。接下來,請允許筆者勾勒一下顧炎武北遊山西的足跡:康熙元年(1662年)十月,抵達太原,其地理著作《肇域志》經歷23年打磨後於此成書;十一月,北上經石嶺關,過雁門關,往渾源州考察,拜謁北嶽恆山,賦《北嶽廟》。這位中年人並非一般遊客,而是帶著問題而來。這個問題是北嶽恆山之祭,究竟是在山西渾源還是在直隸曲陽?
  • 【智庫建設】試論顧炎武的廉潔思想與時代意義(上)
    顧炎武生於明朝腐朽敗落之時,作為明朝後裔,他既懷念於明朝,堅持反清復明,而當復明復不了,反清反不了之時,他又從明朝無可挽回的失敗滅亡之中,深思熟慮,深入探知朝廷腐敗是總根源。於是,他將關於廉潔方面的深邃思想,點點滴滴傾之於《日知錄》等著作中。在《日知錄·廉恥》篇中,他深刻地指出:「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
  • 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對清政府說:不借給我錢我跟你急!
    根據「欠條兒」(即《馬關條約》)的規定,清政府應在三年內還清所欠2億兩銀子,並按欠費的5%繳納滯納金。如果算上1895年11月前要交的3000萬兩贖金,清政府戰後第一年就得交1.3億兩銀子。就算你賣清政府,也不值這個價!幸好還有高利貸要借,清政府以為。
  • 專欄丨孫紹振解讀顧炎武《廉恥》:引史論而層層深入推理
    《管子·牧民》的原文是:「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這個概括是很精緻的,此後成了歐陽修的格言,管仲反倒被忘記了。這個格言於文章而言,表面只是引題,卻是立論的基礎。王安石的引題從直接經驗開始,然題旨不在親歷親見親聞,而在激起的思考。從親歷親見親聞出發有好處,有很強的可信度。
  • 金庸在《鹿鼎記》開場引用的著名文字獄「明史案」,是怎麼回事?
    清朝文字獄是一場非常殘酷的鬥爭,其中有這樣一個明朝遺民,他雙目失明,卻身殘志堅,一心想成為歷史上著名的盲人史學家左丘明,也做一部史書傳世,卻因此使家族遭遇橫禍,他就是清初著名文字獄「莊廷鑨明史案」的主角莊廷鑨。值得一提的是,此案在《鹿鼎記》首篇即被金庸拿來開場。
  • 捐錢納糧,停止又開放,清政府為何反反覆覆?
    今天小編帶來的是關於清朝捐納一事,為何開開停停,開始下文的閱讀吧!雍正二年(1724)九月,雍正帝諭將戶部與陝西各案捐例即行停止:開例捐納,少助軍需,原屬一時權宜,非可行之久遠。皇考曾屢言捐納非美事,朕纘承大統,亦以軍需之用度浩繁,戶部之供支不繼,捐納事例仍暫開收令。
  • 堅守母訓,弘揚家風,顧炎武用自身來貫徹孝道的真正含義
    堅守母訓,弘揚家風,顧炎武用自身來貫徹孝道的真正含義顧炎武一生輾轉,行萬裡路,看萬裡書,即是忠臣又是孝子,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顧炎武是如何堅守母訓的。康熙十七年,學鴻詞科,十八年修編明史,都曾邀請炎武參加,但他始終都記住王太夫人的遺訓,一直到死,都沒有做過清朝的官吏,甚至華陰很多人請他講學,他都一一謝絕,他怕得名以後,也會招惹來很多的麻煩。
  • 顧炎武的家國情懷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即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  由「弘揚愛國主義」提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傳誦至今、深入人心的警語,不禁馳念顧炎武先哲其人。
  • 土木之禍怪王振:《明史》的哈哈鏡
    《明史·鄺埜傳》也說:「也先入寇,王振主親徵,不與外廷議可否。」十二日,英宗下令給京軍派發武器裝備、糧餉和賞銀。十四日,吏部尚書王直牽頭,聯合在京各衙門長官署名,上奏勸諫親徵。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于謙但上一章,請英宗為宗廟社稷自重。但是,兩封諫章都未能說服英宗。
  • 為何子女寧願月薪3000,也不去親戚家的公司上班?過來人一語道破
    為何子女寧願月薪3000,也不去親戚家的公司上班?過來人一語道破父母總是對自己的孩子充滿關懷和愛護,在自家孩子畢業之後,會擔心他們找不到好工作。所以有些父母,會找關係託人幫自家子女安排一個工作。然而,他們對別人幫忙找的這個工作也不會特別了解,也覺得只要有工作就行了,也不求子女大富大貴,只要安安穩穩地上班就行,考慮的方面比較少。而子女找工作時,考慮的方面更多一些,而且考慮的點也跟父母的很不一樣。他們更願意自己找工作,而不是被安排到熟人的公司工作,即使工資很低,也願意堅持自己的選擇。為何子女寧願月薪3000,也不去親戚家的公司上班?過來人一語道破。
  • 雍正讓老十四平亂,為何老十四寧願平淡安穩,也不去幫助雍正?
    雍正讓老十四平亂,為何老十四寧願平淡安穩,也不去幫助雍正?大家好,首先歡迎朋友們來到我的百家號,我是「鳳舞歷史」的小編,許多人仍然對清朝的歷史了解很多。說到清朝皇帝,雍正是最重要的一位。不管九子奪嫡如何,雍正最終還是登上了皇位。
  • 《西遊記》:為何妖怪可以呼風喚雨,涇河龍王缺了點數卻被殺頭?
    可以想見,袁守成之所以算得那麼準,那是他也施了「五雷法」。而這個法術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可以對「下雨的時辰和點數」提出要求,而玉帝似乎也並不關注施法者是誰,直接根據要求下旨操作。可以「行雲布雨」的龍王,也就是擁有「雨水資源」的龍王卻不能隨便下雨。東海龍王在孫悟空的忽悠下打了個噴嚏,都戰戰兢兢。
  • 日俄戰爭中,清政府是最大贏家?別鬧了,清政府啥好處沒撈到
    原本事情也就這樣了,然而《東三省交收條約》僅籤訂一年,俄國便公然撕毀條約,提出《七項撤軍新條件》,其中有一條規定俄國參與東北行政管理,同時不允許除俄國外的勢力進入東北等。與此同時,俄軍再次佔領瀋陽、營口等地,至此俄國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當然了,整個過程中清政府是說不上什麼怪的,可是又不想東北就這麼丟了,那怎麼辦呢?
  • 為何網上買東西,砍價越來越難了?淘寶賣家:砍價的客戶寧願不要
    淘寶賣家:砍價的客戶寧願不要那麼為何現在網上買東西,砍價是越來越難了呢?認識一位做網店的朋友,他就說對於那些要砍價的客戶,他們都是寧願不要這樣的訂單的。首先就是因為利潤問題,本來做網店競爭激烈,利潤就是比較薄的,如果還讓客戶砍價的話,可能對於新手來說會珍惜這些訂單,但是對於不是新店的話,這樣的訂單寧願不要。因為賺不到錢的訂單沒必要浪費精力去做了。
  • 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人數佔盡優勢,為何還是戰敗?原因就一個字
    而清政府開始走向衰敗要從一個重要的事情上開始,那就是著名的第一次鴉片戰爭,這是咱們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戰爭爆發期間論兵力清政府是英國的十倍之多,而且還佔盡了地利,他們從大洋的彼岸遠大而來,肯定很累,但是就是佔盡這樣優勢的情況下,為什麼清政府還是戰敗了呢?
  • 這12個漢字,天天都在用,你不一定會寫。不信試試看?
    朱元璋請宋濂給皇太子朱標當老師,宋濂可是一等一的明代大儒。至於清朝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更是曾經負責過同治帝、光緒帝兩代皇帝的教育。老師當然是重任在肩,因為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家庭教育了,直接影響著國運。但是,歷史上許多開國皇帝,往往能夠打破常規,具備建設性的思維,所謂不破不立。
  • 為何項羽寧願死也不願過河?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為何項羽寧願死也不願過河?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相信大多數人都是知道項羽的吧,他和劉邦都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英雄。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之後,兩人繼續自己的反抗,領導農民反抗秦王朝的殘暴統治,並且最後成功了。
  • 漢武帝賞賜數十車酒肉,霍去病為何寧願讓肉臭掉也不分享給士兵?
    寧讓肉臭掉,也不給士兵吃。霍去病做的沒錯。《史記》中為什麼還要當糗事記載?是司馬遷故意黑霍去病一把,出口惡氣。 意思就是說霍去病出徵時,漢武帝派人送來了十幾車肉,等他返回時,寧願等肉壞掉扔了,也不分給飢餓的士兵吃。按照常理來說,一個將軍怎麼會這樣不體恤下屬,有肉還不讓手下的士兵吃,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釋: 在古代,不是人人可以吃肉的,天子才能吃到牛羊豬各種肉食,諸侯可以吃到牛肉,大臣能吃到豬羊,士族只能吃魚肉,老百姓只是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