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超老師分類 /社保學院字數 /2046字閱讀/約3分鐘因為,交社保也遵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原則,所以,年輕時不注重社保繳費基數,退休時就會比其他人少領養老金,到時候就後悔莫及了。
今天就來跟大家解析一下【年輕人社保基數調低還是調高好?】這個話題,看懂自己退休時也能算養老金,再也不踩公司「繳費越低越划算」的坑!
公司交社保,高基數一定比低基數利好!
根據《社會保險法》第58條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存在勞動關係,就必須在30日之內為其繳納社會保險,直到法定退休年齡時,雙方勞動關係終止為止。
年輕人有工作,公司為員工繳納的都是城鎮職工社保,2020年1月1日前稱作「五險」,之後叫做「四險」,一般包含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含生育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四個險種。
1.醫療、失業和工傷保險三個險種,受基數高低影響不大;
除養老保險之外的三險,其實跟社保的繳費基數沒有太大關係:①醫療報銷時,不管繳納高基數還是低基數,報銷比例都一樣,且退休時累計的繳費年限也跟繳費基數無關;生育津貼領取看的都是【單位上一年度職工月均繳費基數】,受個人繳費基數影響不大;
②失業津貼所在地每年會根據【最低工資標準】適當調整;
③工傷津貼看的是【職工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工亡補助標準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2.退休時養老金受繳費基數高低影響;
養老保險是社保所有險種中受繳費基數高低影響最大的,我們以按照最高基數和最低基數繳納20年為例,看看兩者退休時養老金差距有多大。
趙先生和錢先生,兩人同時在同一個城市開始繳納社保,並同時在同一個月達到法定退休年齡60周歲,退休上一年度職工月均工資為7000元,按照最低檔基數繳納的趙先生,退休時個人帳戶儲存額為5萬元,按照最高檔基數繳納的錢先生個人帳戶儲存額為28萬。
則根據城鎮職工社保養老金計算公式來計算:
月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基礎養老金月標準以本市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繳費每滿1年發給1%。個人帳戶養老金月標準為個人帳戶儲存額除以國家規定的計發月數(常見的有50周歲退休為195個月,55周歲為170個月,60周歲為139個月)。
按照最低基數交社保的趙先生退休當月基礎養老金為:7000×(1+0.6)÷2×20%=1120元;
個人帳戶養老金為:50000÷139=360元;
趙先生退休當月養老金合計為:1120+360=1480元。
按照最高基數交社保的錢先生退休當月養老金為:7000×(1+3)÷2×20%=2800元;
個人帳戶養老金為:280000÷139=2015元;
錢先生退休當月養老金合計為:2800+2015=4815元。
小結:選擇最高基數繳納20年的錢先生比最低基數的趙先生,退休當月養老金高出4815-1480=3335元,相當於高出225%。
3.養老保險個人繳費受繳費基數高低影響;
雖然說個人退休時養老金和個人繳費成正比,但是,城鎮職工社保養老保險繳費基數的8%,也就是個人承擔的養老保險部分,全部進入個人帳戶儲存額。
所以說,按高基數繳費,退休時可以多領養老金。個人帳戶儲存額,領不完的部分或者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就離世,個人帳戶儲存額剩餘部分可以由家人繼承,且可以領取公司繳納部分進入統籌基金補貼的喪葬費和補助金。
所以,不管是站在退休時領取養老金高低的角度,還是個人帳戶儲存額浪不浪費的角度,年輕時按高基數繳納社保都是划算的!
公司如何給員工交社保,才是合規?
1.公司會給所有員工交高基數社保嗎?
交社保的基數越高,個人帳戶儲存額越多,退休時領到的養老金越多,對於職工養老就越划算,那單位可能給職工按照最高基數繳納社保嗎?
其實不然,社保繳費基數越高,單位承擔的繳費就越多。所以,單位並不會給所有員工都按最高基數交社保,而是按照《社會保險法》規定的合規基數給員工繳納社保。
也就是說,按合規基數給員工交社保,就是員工利益的最大化!
以北京市為例,按8000元和5000元為職工社保繳費基數,單位承擔的養老保險部分分別為1280元/月和800元/月,所有四個險種總繳費分別為2240元/月和1400元/月。
2.何為合規基數給員工交社保?
①新入職員工:以北京市為例,新入職的員工,根據《社會保險法》規定,用人單位應按照【首月應發工資】作為員工的社保繳費基數,方為合規基數繳納。
②入職超過一個自然年的職工:對於入職滿1年的員工,每年6~7月按照【職工上一年度月均工資】為員工核定新的繳費基數,就是合規基數繳納社保。
寫在最後的總結:
年輕人,如果沒辦法控制繳費基數,只要有工作一定要及時繳納社保,因為,根據養老金計算公式來看,影響退休時養老金高低的因素,不僅有繳費基數,還有繳費年限,繳費年限增加,退休時也可以多領養老金,安享晚年!
歡迎【關注懂社保、懂退休、懂職場的〔超老師撩社保〕】,一起學習更多職場和社保實操知識。更多【分享】,更多【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