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4日的《文藝報》一塊版上的兩篇文章大標題都直接用「IP」這兩個字母代替,《有價值的IP與IP改編》《理性看待網絡IP劇的繁榮》,這讓我頓時傻眼。這又是什麼新名詞呢,漢語不能完整表達,只好直接拿來外語還是漢語拼音字母呢?
比如,從日語直譯過來「幹部」就直接用漢字寫,馬上就被我們接受了,比如早些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寫起來麻煩,於是就用英文縮寫成GDP,幹部們天天說,也就被接受了。可有些字母取代漢語書寫卻只能增加麻煩。比如當下的用「無線網」就夠簡明扼要了,為啥偏偏說是「waipai」。隨著語言大眾化接受程度的遞進,報紙作為快餐式的出版物,運用各年度的流行語來點綴一下標題,常令讀者會心一笑,同樣可以被寬容。
可是,對於一些大眾熟知的現代語言,就不可用字母替代做標題了。比如用「IP」這兩個字母做標題就是一次失敗,誰能不去百度搜索,僅僅靠掃一眼報紙的標題就知道它是什麼意思?我有意測試一下自己的理解與分析力,不去百度搜索,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樂屁」,可此話不通,於是我腦筋急轉彎,可能是「樂個屁」的第二次被縮寫吧,因為是《文藝報》上標題,都是作家、藝術家的寫的作品,不可粗俗,這些稿子可能涉及到了文藝美學方面「低俗」的專用詞彙,一旦漢譯就沒了喜劇美學的意味,必須要用縮寫的字母替代。可是替代之後麻煩也就製造出來了。
一個新的詞彙誕生,並被書面語言所接受,其詞義不是隨意猜測就可解讀的,要由專家完整的「信達雅」注釋才可被確立其在交流與使用中的地位。
那麼,像「IP」這樣字母縮寫的詞彙百度是如何解釋的呢?百度有如下解釋:醫學名詞、領袖行動、黑膠唱片的別稱,還包括精益生產、網路遊戲術語,可哪一條都沒有我看到《文藝報》做標題的意義。正在我一籌莫展之際,我想到一個新辦法,在百度搜索「IP」時再加上電影不知如何,因為文章的內容是電影。如此一試,真還靈驗,原來是「老片」,氣死本老漢了。這麼個簡單如放屁的事兒,你直接說「老片」不就一目了然了嘛,幹嘛非要脫褲子才能發屁?
如今的某些報紙甚至一些公共場所,就愛玩這些標題的時尚,總經理不寫總經理,用GM代替,貴賓寫成VIP,交通警察是TP,私人助理是PA。可我除了Gents與Ladies這兩個字母牢記在心之外,其餘的一概不記,因為這涉及到我「一步邁錯」就會被扣上「老不正經」的黃色帽子。
鮮活而時尚的詞彙出現在報紙標題中是網絡語言的一大功勞,幾年前,《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就曾出現這樣的標題——《江蘇「給力」文化強省》,在新聞界引發熱議。網絡詞語以簡潔而有個性色彩的表述得到了認可,類似語言文字的豐富發展,也被權威語言文字工作者所認同,被社會大多數人「點讚」。
報紙標題語言的基礎是語意明確,用詞準確,詞語通俗,彰顯要義而服務於新聞事實,如果導致內容表達模糊、歧義,造成受眾理解障礙,顯然本末倒置。特定的新媒體「朋友圈」,不能等同於以普通人為對象的大眾傳播,語言過於前衛的新聞標題讓人不知所云,也必定會成為「浮雲」。特別是用縮寫的字母來替代豐富的漢語純粹就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蠢事。
廣西北海市阮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