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童年創傷來確定依賴共生的來源

2020-09-05 觀心悟語

你是否過幾分鐘給愛人或者孩子打電話問到哪了?你是否時不時催促孩子快點兒?

等待孩子回家

我一個朋友講述,她和老公結婚後,發現她的婆婆對於兒子和老公就像對待小孩子一樣。看起來是關心,實質上就是無意義的焦慮。還會給人被控制的感覺。

她舉了一個例子:

她們乘火車回婆婆家,因為經常往返乘一趟車,婆婆知道大概到家的時間。但是從沒出發開始,婆婆的電話開始陸續打過來,中間檢票趕車等情況下來不及接電話,等打通電話後婆婆就會生氣的質問為什麼不接電話。

準備走了嗎?

到火車站了嗎?

上車了嗎?

火車開了嗎?

火車開到哪了?

……

到站了嗎?

到哪了,離家多遠?

怎麼還沒到家?

我的這位朋友說,真的很煩,但是如果她老公跟婆婆說不用總打電話,她婆婆會很激動、甚至有些生氣,然後委屈地說,我這不都是為你好,還不是擔心你嗎。

接不通妻子電話

下面再看治療師巴裡講的一個案例。去他那裡諮詢的來訪者講述了自己的狀況。

{我打電話給妻子,沒有人接聽。我知道她有時下班後會去買東西,沒有馬上回家,但是我感到焦慮,就像再也找不到她一樣。起初我想,「大約一個小時後,我會再打給她」,但五分鐘後我又打了一次,每隔五分鐘就打一次。我要瘋了。我腦子裡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想法,她在生我的氣嗎?她和別人出去了嗎?她出事了嗎?我無法放下這些想法。}

與嬰兒比較

當你想要被當作嬰兒一樣餵養時,你會哭喊。然而,有時母親並不能立即做出回應。對孩子來說,即使是幾分鐘的等待,似乎也如永恆一樣漫長。

作為一個嬰兒,你在母親的懷裡吃奶或者抱著奶瓶吃奶。在那個年齡,對你來說,時間是不存在的,你只能理解當下的幸福。與這個情景類似的依賴共生關係:「我們並不經常見面,但我渴望與他親近。當我們在一起時,時間似乎停滯不前。我們在一起時,我忘記了他總是酗酒,並且一直朝我大吼大叫。我希望我們之間的美好感覺持續下去。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又開始喝酒了。」

回顧童年創傷來確定依賴共生的來源

要確定成人關係中依賴共生模式的來源,你首先要回顧你的童年,看看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大多數人不記得童年早期發生的事情。你可能記得一些特定的事件,但是,如果你把你的記錄與參與這些活動的人的記錄進行比較,大家的記錄可能會完全不同。即便如此,有關人類行為的一些重要事實也使得記憶變得可信:

記住實際事件並不重要。記憶內容可能與實際發生的事情不一致,你對於實際發生的事情的「信念或看法」是驅動你行為的原因。

重要的是,你的感受和認知是一致的。你的感受是一種更準確的記錄,並存儲為細胞或身體的記憶。過去的所有信息都存在於你當前的行為和關係中,你現有的關係重演你早期關係中未解決的問題。

這意味著,在生命的最初 6 個月中,所有與聯結創傷有關的東西都存在於你當前的關係中,並迫切需要被完成。

斯科特·派克( Scott Peck )觀察依賴共生模式指出,當人們「墜入愛河」時,他們經歷了一種退行,或者時間的倒退。他是這樣描述的:「墜入愛河在某些方面——但肯定不是所有方面——是一種退行行為。愛人之間的聯結經歷與我們在嬰兒期的親子聯結經歷有共通之處。」

依賴共生的根源很容易理解。起初,你是個無助的嬰兒,沒有父母的照顧,你就無法生存。大自然在你和父母之間創造了一種共生關係,為你提供了至少三個保障:讓你活下來並得到照顧;給了你一種你將永遠是安全的和被照顧的幻覺;還給了你一種你非常強大的幻覺。

在幾乎所有的情況下,父母都無法完全滿足自己的孩子。所以你想要花更多的時間待在這個幸福狀態裡,但是這樣的需要可能沒有得到滿足。父母還有其他事情要做,也有自己的需要、憂慮和問題,他們可能變得抑鬱或身體不適。

對親密關係和長期永恆幸福的需要,是成人親密關係中可以滿足的正常需求。然而,這個過程變得複雜是因為你相信你必須重新創造一段依賴共生關係以滿足這些需求。許多家長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完成分離,而有的則由於自己需要依附子女,破壞了孩子分離的努力。如果你從來沒有完成心理上的獨立和自主,那麼你將傾向於重演你與父母的共生關係。

沒有完成感情分離的人往往會更迫切地需要回到這個幸福的統一狀態。你會聽到有人說:「除非我和某人談戀愛,否則我不覺得我還活著」「沒有她,我就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完整的人,是她讓我覺得自己是完整的」「如果失去了他,我會死。我的生命沒有價值,再也不會快樂了。」或者「他不在我身邊時,我感到很不安。我們依偎在一起時,我感到非常安全。」

依賴共生來自於你的母親或父親,你認為他們讓你有一種感覺良好、安全或保險的幻想,現在這種幻想存在於與你有關係的人身上。你的人生目標就是找到方法來抓住那個人,讓他/她愛你,就像你需要父母愛你或關心你一樣。不知不覺中,你正在完成與父母未完成的聯結過程。

依賴共生導致操縱、控制和痛苦,而不是持久的愛。

相關焦點

  • 依賴共生-依賴無能-獨立-相互依存 的關係
    胎兒期創傷、分娩創傷和發展階段所經歷的聯結創傷是成人依賴共生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所有這些早期階段的發育創傷都與親子關係中斷有關,而這些創傷標定了依賴、需求和低自尊的模式。最終,這些創傷延遲了孩子的正常發展,幹擾了孩子成為獨立、個性的個體的嘗試。因此,我們稱其為「發展性創傷」。
  • 治療依賴共生的案例:薩拉的抑鬱
    這是我識別依賴共生背後可能的原因的第一個線索。我說:「瑪麗,如果你同意的話,我倒希望薩拉直接打電話跟我來安排會面的時間。」電話裡有一段短暫的沉默,瑪麗在認真考慮我的請求。最終,她好像並沒有考慮我提出的選擇,只是說:「嗯,我想這樣也行,我會告訴她讓她給你打電話。」
  • 童年創傷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博主講述最初產生DID是因為4歲時候經歷的創傷,之後又經歷了校園欺凌等等,這些可怕的童年創傷,讓博主不得不分裂出不同的人格來保護自己。「他們出現的時候是幾歲,就一直維持在那個年齡裡」「所有的人格都在不同的方面保護著我。」
  • 處理情感的依賴共生的方式及處理情緒的健康方式
    依賴共生使人們與真實的情緒脫節。他們只能表達「憤怒」或「悲傷」等所謂的「喧鬧」情緒,他們拒絕承擔責任:「她讓我很生氣」或「他讓我哭了」。因為依賴共生者需要釋放被壓抑的情緒,學會用操縱或責怪別人來釋放情緒。喧鬧的情緒掩蓋了更深層、更真實的感受。人類能感受到五種基本的情緒,其中有一些有強度上的變化。
  • 測試你嬰幼兒時期「發展性創傷」的程度
    分享:自我測試【識別發展性創傷】來源:依賴共生——深度揭秘親密關係中的吸引力法則,作 者: 巴裡•溫霍爾德, 賈內•溫霍爾德使用說明:評估下列陳述中每個問題的是否存在或有多嚴重。在每一項前面填寫表示符合程度的數字。
  • 童年創傷 復原之路分三個階段
    受過童年創傷的患者,必須接受長期的心理治療。否則,很難從創傷中康復。心理學家朱迪斯·赫爾曼在她的著作《創傷與復原》中談到,心理治療中童年創傷的復原需要三個階段。一名嚴重的童年創傷患者如是說。  把自主權歸還給童年創傷患者,是治療的首要原則。治療師需幫助受害者完成他嘗試要做的自發性工作,重建其自主權、減少隔絕、增加其選擇、降低其無助感、抑制任何試圖支配受害者的行為發展。  讓他離開曾經受到危害的環境,動員他人幫助他,並制訂一套未來的保護計劃。
  • 什麼是依賴共生關係?| What is『Co-dependency』?
    什麼是依賴共生(Codependency)?Codependency這個詞,在中文中曾經被翻譯為拖累症,然而我們認為這種翻譯並不完全準確。我們更願意稱呼它為「依賴共生關係」。例如,一對伴侶中一方酒精成癮,導致自身功能低下;而另一方則依賴於伴侶的這種功能低下,給出強制性的照顧(caretake),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Codependency的本質是一個人無法依賴自己內在的自我、或自身完全的意志來決定自己的行動。
  • 《童年之謎》:童年創傷的代價,是對愛一輩子的渴求
    所謂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治癒童年。童年就是一個人命運的底色。而這個底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在行為上表現為貪吃、酗酒、咬指甲等,在性格形成上,可能敵對、悲觀、依賴等。尤其是對孩子沒有足夠的愛,口欲期固結的孩子長大後很難有愛別人的能力。他們的內心未能完成成長,表現得頗不成熟,對人有敵對和抗拒的表現。我寧肯累些,也希望能結合孩子的人格心理發展階段,讓她活得自在,安然。
  • 《聽見她說》楊紫:想回到過去殺自己|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創傷
    所以,長大之後的你,該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創傷呢?一、童年心理創傷對成年後的自己有哪些影響人們總是認為童年是一個了解自我、與父母形成安全依賴關係、探索自身潛力的階段,更是一個被鼓勵要自愛的階段,而這對我們未來成長為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來說至關重要。
  • 趙小明:心理學家告訴你,童年的創傷記憶是假象
    >第1, 源於童年早期經歷的某些記憶。第3, 源於成年之後經歷的某些事件,觸發了早年事件的記憶,這個早年事件包括童年,也包括青春期後的這些東西。這時讓你回顧你倆剛剛開始談戀愛時的記憶,記憶的甜蜜度就會下降。也就是你在修改過去的記憶。如果我們直接回到過去,假如說穿越回到過去的那個時間段,你和他的感受可能是真的挺甜蜜。
  • 走出童年的性創傷
    而孩童進行類似的模仿,是出於好奇,這兩種行為是不同的……」諮詢師還說,小孩不會用語言表達他們的挫折、憤怒、恐懼,但習慣透過遊戲來表達情緒。我曾目睹父母行房,又曾被隔壁鄰居猥褻,這兩件事都給我造成了傷害。更不幸的是,因為年幼無知,我要弟弟和我一同進行模仿。雖然沒有真的發生性行為,卻帶來了更深的創傷——我既是性創傷的受害者,又是加害者。
  • 《原生家庭》:童年創傷帶來的性格缺陷,該如何修補?
    他們經歷童年創傷,而這些創傷依然影響著成年後的他們,如影隨形,他們的心靈仿佛被套上了無形的鐐銬,備受折磨,嚴重影成年後的工作和生活。 有這樣一位心理治療師,國際知名,致力於心理研究和心靈療傷,已有無數童年創傷者在她的幫助下重新開啟新的生活。她就是來自美國的蘇珊•福沃德。
  • 「童年創傷」,如何影響現在的我們?
    弗洛伊德曾經說過:人的創傷經歷,尤其是童年創傷,會影響人的一生。 每個有心理問題的人,在其童年都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創傷性體驗,特別是通過用精神分析做支撐的」房、樹、人「的畫就可以看出。 幾年前,我和妻子經常會吵架,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吃飯,每當在吃飯的時候她提出我的一些問題,馬上就會出現童年時父親指責、羞辱我的場景,而我很容易就會和她吵起來。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童年創傷會影響到我們如今的生活、人際關係和對世界的看法。
  • 童年創傷:你選擇繼承還是終結?
    如今隨著心理學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懂得了童年經歷對人一生的影響,也明白了自己身上各種問題的根源多是來自原生家庭。追根溯源,他們有著各種不理想的父母,給他們的童年帶來了這樣或那樣的心理陰影和創傷,並且這種影響持續到了成年之後。
  • 療愈童年創傷和父母關係的七大步驟
    療愈童年創傷和父母關係的七大步驟療愈原生家庭、療愈父母關係以及童年創傷~第二步:閉眼冥想一下自己3歲、5歲、8歲的時候,我們的童年少了些什麼。步驟四:釐清愛的喪失和你無關,不是你的錯,因為那時候他們無法看到你,因為父母自己也有很多痛苦、創傷、壓力。這並不是你的錯,不需要有負罪感、自責,因為那和你無關。不要將父母的命運背負在自己身上。父母的命運就是父母的,不需要你來承擔,我們也無法承擔。
  • 核心創傷如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核心創傷如何影響嬰兒的發育發展性創傷的性質和時機變得至關重要,因為它們常常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是如何開展的,這些創傷的動態特徵,伴隨著情感、記憶以及對它們的感知,形成了一種不安的關係和逃離親密的模式。除非這些早期創傷被識別和治癒,否則它們將在個人的一生中持續循環。發展過程中發生的創傷,決定了你將會發展的一系列症狀。
  • 童年創傷,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上)
    除此之外,童年創傷也是很多精神、心理、行為、軀體疾患的的高危因素。影視作品中看到的變態殺人狂,以及精神病患者,多數也曾有過童年創傷經歷。「童年創傷」的概念及其影響重大,讓我們更加重視早期教育,也提醒我們重新審視兒童教育中亟待改善的部分;另一方面,對「童年創傷」的解讀,似乎也讓一部分人沉溺其中、痛苦不前
  • 童年創傷,究竟是傷多一些,還是激勵多一些?
    (1)成年人在進入社會,與周圍互動時出現的種種難受的心理感受,究其原因,絕大多數是來自童年時期與父母的互動出現障礙所致。這就是童年創傷。有人意識到了這一點,有些人可能一生也不會明白自己的問題出自哪裡。(3)然而,伴隨著這些創傷改變的過程中,我不得不說,創傷讓自己受傷,但是創傷也激勵了我很多。
  • 這些童年逆境創傷往往被忽視了
    【童年創傷導致的生長停滯和反覆肥胖】《深井效應》的作者一位美國的兒科醫生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她的一位小患者7歲了,但身體還是4歲的,父母的身高正常,也沒有相關的家族病遺傳史。【那些藏起來的創傷,身體都記得】有醫生對其醫院中沒有和其生病症狀對應原因的小患者進行調研,發現10000多名患各種疾病的孩子中,絕大多數都有過童年創傷。
  • 心理學家:在感情中,千萬不要過於依賴他人,否則會越陷越深
    男朋友在家從來不幹家務,什麼事情都推給她來做,變得很依賴她。這種狀況將近持續了一年,後來實在頂不住外界壓力,才被趕鴨子上架般地找了份不溫不火的工作。我們在群裡都異口同聲地問小A,「你當初居然沒跟這樣的男人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