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過幾分鐘給愛人或者孩子打電話問到哪了?你是否時不時催促孩子快點兒?
我一個朋友講述,她和老公結婚後,發現她的婆婆對於兒子和老公就像對待小孩子一樣。看起來是關心,實質上就是無意義的焦慮。還會給人被控制的感覺。
她舉了一個例子:
她們乘火車回婆婆家,因為經常往返乘一趟車,婆婆知道大概到家的時間。但是從沒出發開始,婆婆的電話開始陸續打過來,中間檢票趕車等情況下來不及接電話,等打通電話後婆婆就會生氣的質問為什麼不接電話。
準備走了嗎?
到火車站了嗎?
上車了嗎?
火車開了嗎?
火車開到哪了?
……
到站了嗎?
到哪了,離家多遠?
怎麼還沒到家?
我的這位朋友說,真的很煩,但是如果她老公跟婆婆說不用總打電話,她婆婆會很激動、甚至有些生氣,然後委屈地說,我這不都是為你好,還不是擔心你嗎。
下面再看治療師巴裡講的一個案例。去他那裡諮詢的來訪者講述了自己的狀況。
{我打電話給妻子,沒有人接聽。我知道她有時下班後會去買東西,沒有馬上回家,但是我感到焦慮,就像再也找不到她一樣。起初我想,「大約一個小時後,我會再打給她」,但五分鐘後我又打了一次,每隔五分鐘就打一次。我要瘋了。我腦子裡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想法,她在生我的氣嗎?她和別人出去了嗎?她出事了嗎?我無法放下這些想法。}
當你想要被當作嬰兒一樣餵養時,你會哭喊。然而,有時母親並不能立即做出回應。對孩子來說,即使是幾分鐘的等待,似乎也如永恆一樣漫長。
作為一個嬰兒,你在母親的懷裡吃奶或者抱著奶瓶吃奶。在那個年齡,對你來說,時間是不存在的,你只能理解當下的幸福。與這個情景類似的依賴共生關係:「我們並不經常見面,但我渴望與他親近。當我們在一起時,時間似乎停滯不前。我們在一起時,我忘記了他總是酗酒,並且一直朝我大吼大叫。我希望我們之間的美好感覺持續下去。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又開始喝酒了。」
要確定成人關係中依賴共生模式的來源,你首先要回顧你的童年,看看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大多數人不記得童年早期發生的事情。你可能記得一些特定的事件,但是,如果你把你的記錄與參與這些活動的人的記錄進行比較,大家的記錄可能會完全不同。即便如此,有關人類行為的一些重要事實也使得記憶變得可信:
記住實際事件並不重要。記憶內容可能與實際發生的事情不一致,你對於實際發生的事情的「信念或看法」是驅動你行為的原因。
重要的是,你的感受和認知是一致的。你的感受是一種更準確的記錄,並存儲為細胞或身體的記憶。過去的所有信息都存在於你當前的行為和關係中,你現有的關係重演你早期關係中未解決的問題。
這意味著,在生命的最初 6 個月中,所有與聯結創傷有關的東西都存在於你當前的關係中,並迫切需要被完成。
斯科特·派克( Scott Peck )觀察依賴共生模式指出,當人們「墜入愛河」時,他們經歷了一種退行,或者時間的倒退。他是這樣描述的:「墜入愛河在某些方面——但肯定不是所有方面——是一種退行行為。愛人之間的聯結經歷與我們在嬰兒期的親子聯結經歷有共通之處。」
依賴共生的根源很容易理解。起初,你是個無助的嬰兒,沒有父母的照顧,你就無法生存。大自然在你和父母之間創造了一種共生關係,為你提供了至少三個保障:讓你活下來並得到照顧;給了你一種你將永遠是安全的和被照顧的幻覺;還給了你一種你非常強大的幻覺。
在幾乎所有的情況下,父母都無法完全滿足自己的孩子。所以你想要花更多的時間待在這個幸福狀態裡,但是這樣的需要可能沒有得到滿足。父母還有其他事情要做,也有自己的需要、憂慮和問題,他們可能變得抑鬱或身體不適。
對親密關係和長期永恆幸福的需要,是成人親密關係中可以滿足的正常需求。然而,這個過程變得複雜是因為你相信你必須重新創造一段依賴共生關係以滿足這些需求。許多家長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完成分離,而有的則由於自己需要依附子女,破壞了孩子分離的努力。如果你從來沒有完成心理上的獨立和自主,那麼你將傾向於重演你與父母的共生關係。
沒有完成感情分離的人往往會更迫切地需要回到這個幸福的統一狀態。你會聽到有人說:「除非我和某人談戀愛,否則我不覺得我還活著」「沒有她,我就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完整的人,是她讓我覺得自己是完整的」「如果失去了他,我會死。我的生命沒有價值,再也不會快樂了。」或者「他不在我身邊時,我感到很不安。我們依偎在一起時,我感到非常安全。」
依賴共生來自於你的母親或父親,你認為他們讓你有一種感覺良好、安全或保險的幻想,現在這種幻想存在於與你有關係的人身上。你的人生目標就是找到方法來抓住那個人,讓他/她愛你,就像你需要父母愛你或關心你一樣。不知不覺中,你正在完成與父母未完成的聯結過程。
依賴共生導致操縱、控制和痛苦,而不是持久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