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話是散文園地的奇葩,它匯合了中國傳統題跋和詩話、詞話、曲話等文體優長,以書為中心話題,以一點思想、一點史料和藝文情趣來介紹書的知識,品評書的得失,表現對書的鐘愛,內容包羅萬象,寫法隨物賦形,形成獨特的文體風格。
徐雁教授是書話創作的高產作家,又是各種書話內容與體式的創新實踐者。媒體稱他與黃裳、姜德明、谷林、王稼句、龔明德、薛冰、止庵(王進文)、徐魯、張阿泉並列為「當今活躍讀書界的十大書話家」,又與止庵、王曉漁、江曉原並列為2006年度四大優秀書評作者。
他的《秋禾書話》(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繼承唐弢先生《晦庵書話》傳統,載錄其在北京大學就學起在書海泛舟的結晶,分「書山零巖」和「書城札記」兩部分,收書話、書評、序論和隨筆68篇,32萬字。該書體現書話「說舊話新,融古談今」,範圍廣及港臺和大陸出版的文學文化名著的編輯風貌、中國歷史藏書事業的成敗得失,開始不僅僅介紹書與人的歷史掌故忠告、文人雅趣,而是通過對中國學術文化的理性探討,寄託著復興中華傳統文化,企盼書香社會讀書種子不絕的赤子之心。
《南京的書香》(與譚華軍合著,南京出版社1996年版),收入《可愛的南京》叢書,58篇文章,17萬字。全書體現了歷史演進之經和富有個性化的事例之緯,充分展示南京古往今來多側面的、形象的書文化全息畫卷,填補了南京地區藏書無專史的空白;又對南京各個時期的著名藏書家和對書文化作出重大貢獻的、有影響的文獻學家設專篇予以全面介紹。著者以諳熟的書話筆法撰寫各篇,使每篇文章既有學術性的謹嚴,又具藝術性的情趣,是言之有據的考證力作,有新的文獻發掘和學術創見的文章,寫出了「一點事實,一點掌故,一點觀點,一點抒情的氣息」來,尤其表達出著者傳達一種書香精神之旨。
《雁齋書燈錄》(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收入《華夏書香叢書》,全書分「秋禾書話」、「雁齋書後」、「書香盈邑」 3輯,收書話作品65篇,27.9萬字。作者繼續以「致力於養育`讀書人口'」為己任,以書話、書後形式介紹好書,並對當代人的讀書狀況、讀書方法以及書話作品的源流發展等作評述。在《雁齋書燈錄》裡,作者引導書話創作,進行了可貴的探索。作者嘗試將東坡式「書後」即「中國式書評」和晦庵式「書話」這兩種書話體式在本集之中作一文體上的自覺分流,特設「秋禾書話」、「雁齋書後」專輯,並且對書話評判對象又嘗試了兩種體式,即一是話單本書的「單篇式的品評」或稱「單行本書話」,二是話多本書的「集束式書話」或稱「主題書話」。而對東坡式「書後」,作者體會出「書後」體「三味」,即「書後」體的作法「意必抽於前文」、「事必引於原著」、「神必導於作者」,包括「書後」體應有所區別的「書跋」、「書後」、「書… …後」和「序」、「引」等諸種變體。這樣,書話、書後,加上單本和主題,實際上經過作者成功的實踐,構成了多種多樣書話體式。
《滄桑書城》(嶽麓書社1999年版),收入《長河隨筆》叢書,全書分「書城札記」、「藏書故人」、「文瀚滄桑」3輯,精選學術性48篇書話文章,27萬字。王餘光《序》稱之為「一部關於藏書家事跡與藏書史文獻方面的學術札記的結集」,「著者徐雁80年代初期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讀書的時候,就形成了這樣的學術思路:以中國藏書史研究為基礎,兼及書評書話的寫作」。全書內容涉及藏書史、藏書家事跡及其藏書處掌故、淘書讀書藏書的歷史經驗、舊書業興衰以及學術文化風氣的嬗變等。其中,有的是舊作新訂,或增加內容,或變更體式,如從「單行本書話」改作「集束式書話」等等。「書城札記」的《話說「一宋一廛」》、《保衛藏書樓》、《「難得幾世好書人」》。「文瀚滄桑」的《書目答問》、《藏書紀要》、《浙江藏書錄兩種》、《藏書十約》、《潛園遺事》、《校讎廣義》、《止水軒書影》、《中國近代藏書文化》、《〈藏書紀事詩〉行世百年祭》、《〈中國藏書通史〉緣起》、《我國古代典藏保護技術》、《藏書以致用:當代家庭藏書建設的方向》、《有書真富貴:當代中國藏書家的排行榜》、《百年來中國歷史藏書研討成果綜述》等篇均為新撰學術性書話力作。該書2003年獲教育部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書房文影》(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收入《讀書臺筆叢》,全書分「懷舊書房」、「藝文印象」、「訪書屐痕」 3輯,收文65篇文章,30.7萬字。作者在本書中較之其以前出版的書話隨筆有了更多的嘗試。在傳統的書話、書評之外,又在品評書的內容上更多地增加了文藝書評、學術書評;在書話、書評的體式上更多地採用了比較書評、主題書評等多種體式;在評判手法上,又首次較為自覺地運用「印象批評」的方法來評新書舊籍,體現評論文字的從容和立場的公正,富有人性的同情和人文的關懷。這些都是在書評書話創作領域的可貴探索,為我國書評學提供了新的作品個案。
《開卷餘懷》(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收入《六朝松隨筆文庫》,全書分「讀書志」、「餘懷錄」、「先輩影」、「友書記」 4輯,26.7萬字。全書展示作者開卷讀書之餘的感懷和內心的書香世界,尤以「讀書志」載更多的印象式書評和集束式書評書話。誠如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前會長伍傑先生評價這種特色的書評是:「秋禾書評的書話特色,明顯表現在不是板著面孔評書,而是以書為中心,不是乾澀的評介,而是講讀書的樂趣,像講故事一樣,從容不迫,不緊不慢,娓娓道來。使讀者無形中跟著他走,自然受到感染。最後由你自行作出結論。」
《徐雁序跋》(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收入《書人文叢·序跋小系》,為序跋體書話。載錄其自序自跋及策劃記、編後記等18篇,分為3輯。首輯載《秋禾書話》、《雁齋書燈錄》、《書房文影》、《開卷餘懷》、《華夏書香叢書》、《讀書臺筆叢》、《六朝松隨筆文庫》的序跋和策劃記;第二輯載《中國讀書大辭典》、《名人讀書錄》、《到書海看潮》、《中華讀書之旅》的序跋;第三輯載《南京的書香》、《滄桑書城》、《徐雁論文選》、《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清代藏書樓發展史》、《續補藏書紀事詩傳》、《中國歷史藏書論著讀本》等其研究中國藏書史和文化史的著述和譯著的序跋。全書配70餘幅圖片與釋文,圖文並茂。
《蒼茫書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為書文化書話隨筆集,收入《書林清話文庫》,系《滄桑書城》一書之續編,分「書城內外篇」、「書與人雜誌」、「書刊源流記」 3輯以及《徐雁序跋》一書之後的序跋,共24篇。「書城內外篇」延續《滄桑書城》中「書城札記」文脈,而《「書鋪」說》、《「風雅」種種》、《「耕讀傳家」的故事》、《「可遇不可求」的花絮》諸篇書文化話題又有新拓展;「書與人雜誌」承接《滄桑書城》中「藏書故人」專輯,而話題由古入今;「書刊源流記」與《滄桑書城》中「文瀚滄桑」主旨相同,《書目答問》等篇又成專書學術史。來新夏先生撰《序》評全書為「總體風格更趨於平實沉潛」,認為「徐雁以書文化為話題的隨筆,不是一般的信筆之作,而是有其確定的中心的,他文章數變而始終未離其宗。其為文也資料豐富,考證方法純熟,敘事多全其始末,與當前那些浮躁之文,迥然不同。」可謂的評。
《中國舊書業百年》(科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是我國第一部系統探討近現代中國古舊書業發展歷史和經營業態的原創型學術專著。分為《燕京舊書業風景》、《江南舊書業風情》、《近現代書厄痛史》、《搶救和保護古舊書刊》(上)、《搶救和保護古舊書刊》(下)、《全國舊書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史無前例」的當代書厄》、《「撥亂反正」之後》、《振興當代古舊書業》九篇,以中國古舊書業史為背景,敘述百餘年來燕京舊書業和江南舊書業的風貌,掠影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杭州、上海等歷史文化名城的舊書業風情和舊書市場,披露近現代以來因內憂外患所造成的七大「書厄」,回顧有識之士在社會動蕩歲月保護和搶救中華典籍文獻的義事壯舉,反思「公私合營」對我國古舊書業經營傳統的影響,剖析當代古舊書行業的癥結,探討挽救、保護和復興中國舊書業的良策。全書107萬字,勾勒中國百年舊書業史,學理性與史料性兼具,為舊書業寫真存影,可視為中國百年舊書業書話。
如果說徐雁教授的《秋禾書話》、《南京的書香》、《雁齋書燈錄》、《滄桑書城》、《書房文影》、《開卷餘懷》、《徐雁序跋》、《蒼茫書城》、《中國舊書業百年》主要載錄他讀萬卷書的成果,那麼,網絡版《秋禾話書》(http://hi.baidu.com/nj xuyan)則是記錄徐雁教授行萬裡路的成果。試以《秋禾話書·虞山行》為例———今日晏起,乘著清涼,從容上山,遊觀山麓古蹟。楓楊大樹下,猶見「虞山福地」大石,多年前曾留一影於此。據說後來拓寬北門大街時,曾讓此大石向山麓後移若干米至於現址。「敕建先賢仲雍墓門」牌坊,清乾隆間所建,乃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山道正整修中。二道牌坊額書「南國友恭」,有聯:「道中清權垂百世,行侔夷惠表千秋。」是用孔夫子語贊其潔身自好之隱逸精神也。坊額背書「讓國同心」。史載仲雍為商末周族領袖古公亶父次子,與其兄泰伯奔吳,讓位於季歷,季歷之子是為周文王。拾級而上,至石梅鳥苑茶室,見有石梅園招待所,門上也有一對:「人不在多,誠行便靈;室不在大,業精則名。」頗喜其地清幽。其側有初平石,見曾樸等邑人同遊刻石,觀賞一番後沿山道繼續上登,見辛峰茶室後折返。時天藍雲白,松風徐來,鳥鳴林間。於是憑弔「先賢子遊」墓園,有冬青、松柏環護,靜謐安詳。前有四柱三間石牌坊,有雍正時任江蘇布政司鄂爾泰額書「南方夫子」。坊前左右各有一單簷歇山頂石方亭,形制古樸。道北者為「言子饗堂」,原存「墨池」、「石墨」、「先賢吳公修建祠墓記略」等石刻古蹟,俱已不見。道南一亭,護欄浮雕以如意雲紋、芝草、祥鹿之屬。有重簷歇山頂四柱石路亭居中,俗稱「半山亭」,內有康熙四十四年御筆「文開吳會」之匾。前列牌坊三間,正面乾隆御書「道啟東南」,坊額背書「靈萃勾吳」,惜左右落款均已漫滅。牌坊前有兩戲珠石獅,完好無缺。惟兩對四塊石欄偃臥道旁,危矣!若為遊人隨意踩踏,則極易支離而破碎。搶救之道,唯在扶正歸位,且為此地添一小景。兩側牆圍,見嵌有一小方漢白玉石碑,走近審視之,乃是清代常熟縣府所示之「禁牌」:「縣正堂示案奉憲行:言子林墓前後左右,永禁折損樹木籬笆。如違定照。勒石重憲。特示。」「縣正堂示案奉憲行:言墓前後左右,永禁掘泥厝棺。如違定照。勒石重憲。特示。」一路走下至於影娥池上之「文學橋」,以子遊在「十哲」中與子夏以「文學」稱焉。見橋底水塘乾枯,雜草叢生,為之可惜。橋前額書「言子墓道」之牌坊甚為雄偉,惟兩柱對聯已漫滅不可識讀,亟需描綠,以存文獻也。(後查書知,聯語為其後裔言如泗所撰:「舊廬墨井文孫守,高隴虞峰古樹森。」)遺憾的是,虞山歷經滄桑,如今名為國家級森林公園,但均為次生林,尚憶去春遊「寶巖生態園」,所謂古樹亦未曾見。按:言子(公元前506年—公元前443年),即言偃,字子遊,他是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佼佼者,不僅名列「七十二賢」,而且還是「十哲」中惟一的江南人。是享受從祀孔廟待遇的先賢。據說以往在常熟城裡,有言子祠、言子射圃、言子橋、言子巷、言子舊宅等。在《論語》中記載著子遊向老師請教「孝道」等問題的事,也有他自己的心得:「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以及他任職武城宰期間,回答老師的詢問:「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年逾六旬載道而南,歸鄉傳學,吳中弟子註冊者以千計。臨終前一年至青溪講學,遂有奉賢之街,即其經行講學所履之地也。許霆主編有論文集《常熟文化研究》(古吳軒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篇目中有何振球《論常熟文化的成因》、楊佳香《略談虞山文化》、朱晞《虞山琴派的淵源及流變考略》、吳正明《錢柳遺蹤考辨》、曹培根《論虞山派藏書家》,以及楊載江《言子在吳地傳道簡論》等,足資參考。《秋禾話書·虞山行》為日記體書話,遊記式文章,徐雁教授又創一新的書話體式;內容為書人書事為中心的即時見聞錄,其中有先賢勝跡掌故、珍貴的石刻文獻,以及相關的參考讀物等,具備書話諸要素。此書話新體式,令人讀來真切生動。日記之外,不難讓人感受到一個當代真正讀書人的形象:清晨早起,思路敏捷,手勤腳快,以文獻學家特殊的專業眼光捕捉珍貴文獻,有所闡發。這裡所話之「書」,為多種載體;所「遊」所記,也為文獻。學人徐雁每日言行無非書事,《秋禾話書》圍繞書文化主題,開設訪書、品書、評書、書人、書事、出雁齋記、互動的雁齋、講學說書、「鄉下月」隨筆系列等欄目。上述《虞山行》歸「出雁齋記」欄。《秋禾話書》自2007年6月12日開辦以來,人緣日佳,人氣漸盛,不到半年,讀者點擊不下2萬餘人次,正成為網上書林新一景。網上書話尤以文獻數位化的特色,實現了讀者的互動。互動的雁齋即時與讀者交流,更新信息,這是書本式所無法達到的。從1994年的《秋禾書話》到如今網絡版數位化的《秋禾話書》,可見著者傳播書香、揚人文精神、建設精神家園一以貫之的踐行。祝願徐雁教授推出更多、更豐富多彩的書話精品,以引導讀書,營造書香社會,養育讀書人口。
〔 1〕 秋禾話書.http://hi.baidu.com/nj xuyan
〔作者簡介〕曹培根(1957~),男,江蘇蘇州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