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很有智慧:做事老出錯?把一件事當作一件事來做

2020-12-23 至聖聊國學

離卦下(1)

走出一條光明大道

離卦下面的離還是很光明的,但是到了上卦的離就好像要滅掉了。

這就告訴我們,知識是很可愛的,但是也非常可怕

初九爻辭「履錯然,敬之,無咎」。

「履錯然」,走路走得不是很穩。因為人類剛開始追求知識的時候,都是慢慢摸索的。所以不可能走得很順利。它的步伐好像不是很有秩序。那個時候的知識不但零亂,而且不全。

有上進心,想學好,沒有錯。但是總要一步一步地來。這種情況下是如何做到無咎的呢?

叫做「敬之」。「敬」在中華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認為它就是恭敬、恭敬,其實非也。

「敬」是看重的意思。

《孟子》一書中講「敬人者,人恆敬之」。

你如果看得起別人,別人同樣看得起你。你如果看得起知識,知識同樣就會來照顧你。

在一切都還在摸索的階段,你不能隨便。做實驗的時候如果亂來,最後它就爆炸了。在化學實驗的時候一定要很慎重。你把它當一回事,就叫做「敬」

學習最要緊的就是要重視我說追求的那個東西。

初九小象「履錯之敬,以闢咎也」。

本來是有咎的。人無知就是有咎。因為經常會不知不覺就犯錯。但是你如果很多事情都很謹慎,把它當一回事,就能避開你的咎

人如果把一件事當作一件事來做,很謹慎,出差錯的機會就會比較少。就算有小的差錯人家也會諒解你

謝謝大家!

元亨利貞,與君共勉!

相關焦點

  • 層次越高的人,越專注於一件事
    謊言②:同時處理多件事我們無法做到同時兼顧幾件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分心只會減少成效、得不償失,所以因把分散的注意力收回來,用在最重要的事上。謊言③:有規律地生活本書作者認為,不要試圖成為一個完全自律的人,只需要養成一些有用的好習慣,並且是循序漸進的,一次只培養一個習慣,再用自制力去強化這些習慣。
  • 影響孩子專注力的幾件事,你肯定做過不止一件
    從現在開始,請思考並承認,孩子三歲之前的行為和我們家長有百分之九十的關係,孩子三歲之後的行為和三歲之前的行為有百分之九十的關係。古語說「三歲看到老」,我還是比較相信古人的智慧總結。因此,對待孩子的問題,我們除了反思自己,再改變自己別無他法,但願是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杉杉爸爸:提供觀點,自己踐行,傳遞更好經驗!
  • 【夜讀】俞敏洪: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 時間成本:選擇做一件事,就會失去做另外一件事的機會!
    「我們看到有中文服務,所以就進來了。我們想去漢密爾頓島,但明天想休息一下,所以今天不訂去漢密爾頓島的票,明天過來訂來得及嗎?」「來得及。」「你明天在這裡嗎?」「在,但我都是下午四點四點後才來這裡上班的,上到晚上七點。」「那我們明天下午等你上班了再過來訂吧。」「好的。」
  •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一件事,把你從「忙亂」拯救出來
    對於凱勒·帕帕森的《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這本書,我有以下三點感想:1.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我們要知道,同時處理幾件事等於同時搞砸幾件事。做好最重要的事後,那其他事就會顯得容易許多,但是我們需要知道,我們不用做到完美,用一天的時間把所有的事都做一遍是不可能的,我們沒有那麼多的精力。所以把最重要的事做好,那麼其他事情不做成,也很正常。
  • 【家庭教育雲課堂】如何讓孩子專注的做一件事
    懷柔區婦聯家庭教育課堂來嘍快來一起繼續學習吧具備做事情的專注力是很多家長迫切期待孩子提升的能力如何讓孩子專注的做一件事呢?第二部分·第四期如何讓孩子專注的做一件事
  • 看見孩子的需求,把他們的每一件事都當作大事來對待!
    又到星期二,中午習慣性打開學校的公眾號,看老師的社會實踐通知有沒有發。發了要趕緊做起來,每周截止周四。某小孩很重視這個活動,因為班級裡有分加。之前好幾次,儘管他在家時已經給了我提醒,但忙起來轉臉就忘了。
  • 表單設計:一頁只做一件事
    兩年後(2016年),GDS的Robin Whittleton告訴我,把每一步分為單獨頁面,是一種獨立的設計模式,叫做「一頁只做一件事」。除了它產生的數據效果,這種模式的背後還有充分的合理性,這部分我們很快就會講到。不過在這之前,我們來仔細看看這種模式到底是什麼。「一頁只做一件事」到底是什麼意思?
  • 【心靈感悟】決心做一件事時,要狠心放棄另一件事
    但其實你也做過很多重要的選擇,比如社團和學習衝突時先幹哪一樣? 但無論你的選擇是什麼,你的選擇都只能有一個。一天就只有24小時,你既然選擇了做一件事,那麼做其他事情的時間必然會被壓縮。
  • 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
    生活中,做一件簡單的事情並不難,難的是每一件簡單的事都做得非常好。古往今來,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那些勇于堅持的人,能夠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都做好,其實就是最大的絕招。在古希臘一個新學期的清晨,蘇格拉底對學生們說:「今天咱們只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儘量往前甩,然後再儘量往後甩。」說著,蘇格拉底示範了一遍。
  • 每做一件事都有必要專注嗎?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覺得做每一件事都要專注,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們要有選擇的專注,對多個事件進行選擇,有側重點的去專注。就比如我們小時候覆習,有的知識難,有的知識簡單。而對於成都不好的同學,老師只希望他們能夠全部掌握那些簡單的知識點,基礎分能夠不錯就可以了,對於那些比較難的知識點則會有選擇的讓他們理解。若是程度不好的同學對於難的知識點很專注,遲遲理解不了,也不會運用,這就是在浪費自己的複習時間了,倒不如把那些自己可以理解的記牢。不過確實,程度好的同學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比較認真。不過認真只是專注的一部分。
  • 孩子有時為什麼總是重複同一件事
    在家中,家長們經常會發現,孩子們總喜歡「重複」做同一件事一、孩子重複做某件事,多半是這3個原因1、孩子好奇心比較重孩子天生就是好奇寶寶,只要是沒有見過的東西,孩子都想要摸摸看看,來增加對新事物的感受。孩子每一次重複,都會有新的收穫,或是發現一個新的功能,或是發現它與家裡的某物很相似,不斷重複的行為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
  • 好心情從哪來|生活篇:投入地做一件事,快樂自然會降臨
    這是拂塵記的第456篇原創文章,字數984,閱讀大概需要3分鐘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對純粹的玩樂,或只有家務的生活,一天都無法忍受,就像當年我考完試,突然覺得生活太空虛,就又找了一件事——繡一幅兩米的絲帶繡、十字繡,來過渡這突然閒下來的日子。
  • 學習陽明心學就是兩件事:修心和事上磨練(其實也是一件事)
    始終有一種溫暖,照耀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那就是智慧的光芒。@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是實踐的學問,內部修心,外部做事,內外兼修。初學陽明心學,可以也分內外兩步:內部學習理論和方法,外部事上磨練。初學者可以採取靜坐入門,等有了一定基礎後,就可以在坐臥行走中,也可以隨時覺察到自己的念頭了。王陽明從8歲接觸道家,有30年道家導引術練習功底,所以才能在龍場悟道。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能夠讓自己心靜一些就是收穫,心靜了,煩惱就少了,做事情也不那麼累了。
  • 別想太多,專注做好一件事
    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都專注於走鋼絲這件事,不去想這件事可能帶來什麼。」社會心理學家把這種專注於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態叫作瓦倫達心態,並對其做了總結:任何人想要做好一件事,先要專注該事情本身,不要考慮與該事情無關或者相關的其他事情。
  • 進北大第一件事做什麼?老校友叮囑要把自己清零
    重慶晨報記者 甘俠義 攝  猜猜看,進北大第一件事做什麼?  北京大學第五屆重慶新老校友交流會昨舉行,老校友叮囑新校友:把成績單壓到箱子裡,把自己清零  「從進校那天起,把成績單壓到箱子裡,把自己清零,收拾好心情重新出發。」昨日上午,2012北京大學重慶新老校友交流會在重慶八中舉行。60多名北大校友,專程趕來對50多位即將走進北大的新校友千叮嚀、萬囑咐。
  • 王財貴:人生只有一件事
    那假如行,而且唯有讀經教育才能夠做到,那你就非做這件事情不可。讀經教育的本領最核心的能力,就是你的誠意;而你的誠意來源於你的認知。不是勉強地撐場面,而是從內心裏面真的是綿綿密密的,不容自已的就要這樣做,那是你生命自我的意願。你以這樣的心態去做任何一件事情,才有真正的價值,你才對得起自己;也才能把事情做好,對得起別人。
  • 三分鐘熱度的人怎樣堅持做一件事?
    文 | 職場能量 現在有很多人只有三分鐘熱度,不能長久的堅持一件事情,今天小編想與大分享一下:三分鐘熱度的人該怎樣堅持做一件事。想明白你要做某件事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如果有可能,把這個目標終極化一下:把它功利化。 總說為了自己,為自己是最終的結果。人是複雜的,社會性的,群體動物,僅僅為了自己,很難堅持的。 比如你想堅持鍛鍊身體,把這個目標終極化成:我要把自己變美、變帥,讓男神女神多看我兩眼。
  • 難忘的一件事
    突然,一道刺眼的光芒打斷了我的「觀光」,也照亮了我記憶深處的一件往事。那是一個平凡的早上,老師照例檢查了我們的作業。大多數同學都認認真真的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作業,但老師還是抓住了幾個「小滑頭」。老師在檢查完後,狀似隨意地對我們說:「今天抽查了第二組的同學,明天就該輪到其他組的同學們了,第三組和第五組同學可能會被重點抽查哦,要記得認真完成作業啊!」說完便轉身走向講臺布置今晚的作業去了。
  • 只要有10%的出錯情況,就說明做事情的過程有問題
    你能做一位什麼樣的媽媽是你自己的選擇。但給了你足夠的信息後,做不做,就完全是你自己的事了。丟三落四、馬馬虎虎、粗心大意。這些詞彙都是老師用來說我的,小時候,我甚至覺得這些詞彙簡直就是專門為我做數學題而發明的。長大後,我學會一件事,普通人做任何事情,只要有10%的出錯情況,就說明,做事情的過程有問題,應該改善的是做事流程。通過流程的形式降低錯誤概率,而不是追究孩子出錯這個事情,大人還會出錯呢!出錯才是學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