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吳琤丨今日主播:阡陌
溫州糯米飯,又稱炊飯,是溫州經久不衰的老網紅早點。看似平淡無奇的糯米飯,實際上做法大有講究。首先要將提前一天泡好的糯米隔水蒸熟,等到需要的時候盛一碗,再澆上一大勺提前熬好的肉湯,湯中浮動著許多肉粒和香菇。肉湯鹹香中略帶一點微甜,撒上一層嫩黃的蛋絲,再蓋上嘎吱脆的油條碎,有時候還會在上面撒一些肉鬆,配上一點兒蔥絲,最終呈現出的便是溫州糯米飯特有的樣子。它的模樣和味道,一直深深地紮根在我心底。
地道的糯米飯,往往藏身於街頭巷尾,是童年時我最為期待的早餐,也曾給我帶來快樂的時光。小時候,由於父母工作繁忙的緣故,一年之內的大部分時間,我都是在外婆家度過的。那時我還是個好動又挑食的孩子,常常無法安靜地坐著吃飯,令外婆傷透了腦筋。外婆總會對我說:「阿琤,再吃點吧,多吃飯才能長高長大呀。」吃早餐時,饅頭、牛奶等食物皆不能引起我的興趣,即便是外婆將其餵到我嘴邊,我也總是會別過頭去,擺擺小手表示拒絕,而只有這糯米飯,讓我能夠乖巧地張嘴,安安靜靜地吃完。晶瑩剔透的糯米飯,上面總會加不少肉粒、香菇末、油條碎。米飯的清香伴隨著食材的酥香,令我感到食慾大增,總能多吃幾口。那時的我,總是一邊吃著外婆餵給我的糯米飯,一邊看著人們來來往往的身影,注意到門口的那條小巷漸漸由安靜嚴肅變得充滿生氣。懵懂無知的孩童,總有著最為純粹、最為簡單的快樂,也許只是一碗再平常不過的糯米飯,都能讓她手舞足蹈,心奮不已。
再長大些,糯米飯於我而言就不僅僅只是快樂了,更是失意時的慰藉。年少的時候,不免有一些失意彷徨的時候。猶記得那個下午,一次月考出了成績,我退步了不少。一時間,恐懼、悔恨、擔憂、自責等各種情緒一齊湧上心頭,那天餘下的時光中,我依舊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無法自拔。第二天早晨,上學路過經常光顧的早餐店,決定去吃糯米飯。店老闆夫婦都十分熱情,我一進店就認出了我,連忙問:「要吃些什麼嗎,還是和往常一樣?」他們每天給人的感覺都是精神飽滿,妻子揉麵團的動作之純熟,簡直像是在表演一門藝術;丈夫也一樣,盛飯、澆湯,一氣呵成,而夫妻合作無間。每天去吃早餐的人,只要看他們的動作,精神就為之一振,吃的時候也感到愉快。我照例選擇了糯米飯和小豆腐湯。氤氳著誘人香氣的糯米飯,澆上香菇肉末汁,撒上油條碎和蛋絲,再配上一碗同樣鹹口的小豆腐,就足以撫慰一顆失意的心靈了。吃美食時,你會感到一種力量,它使你專注於自身,你便感悟到在這紛紛擾擾的人生中,專注於美食,可以治癒自身的不如意。
外出求學時,糯米飯承載了我對家鄉的依戀,是思鄉時最先映入腦海的食物。剛上大學時,我並不習慣另一座城市的飲食,每天起床總會糾結早餐該吃些什麼。食堂裡的早餐大多數是麵食:蔥油拌麵,炒麵,炒粉幹,炒河粉,肉包,菜包,燒麥。我「強迫」自己趕緊選好,好趕上第一節的早課。有時,我為了嘗嘗糯米的滋味,會選擇燒麥。然而燒麥終究不是溫州糯米飯,縱然它們有相似的原料,卻沒有相似的靈魂。就這樣以燒麥「替代」糯米飯,我度過了大學的第一年、第二年。
大三的某個冬日,我收到了一個溫州學姐的消息,邀請我到她新租住的地方吃飯。一進學姐的家門,首先迎上是她熟悉的笑臉。緊接著,我嗅到了空氣中那股熟悉的香味。原來,學姐按照網上的攻略製作了溫州的糯米飯。白花花的糯米飯打底,配上前一天晚上熬的香菇肉末湯,已經足夠令一個離家在外的遊子動容。一碗有著家鄉風味的糯米飯,讓兩個身在他鄉的女孩一解思鄉之情。雖然時維孟冬,但在那方小小的空間中,卻湧動著暖意,令人如沐春風。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一樣事物對人的意義是不同的。對於童年時的我而言,溫州糯米飯是一份簡單的快樂:對於少年的我而言,溫州糯米飯則是失意時的慰藉;而對在外求學的我而言,溫州糯米飯承載著對家鄉的依戀。雖然從前熟悉的早餐店都已消失不見,但我大約會繼續在街巷間尋找這紮根心底的味道吧!
策劃:劉曜
美編:胡安攀丨編輯:屠韋
監製:吳棟梁 鄭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