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七次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狀況調查報告由騰訊兒童頻道首發。
註:如欲看完整版,請點擊http://kid.qq.com/zt2014/2013diaocha/index.htm瀏覽。
第一部分 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基本情況
一、網際網路普及程度
1.城市與農村未成年人網際網路觸網率 均超過80%。
調查顯示,未成年人使用網際網路的比例為90.1%,其中城市未成年人使用網際網路的比例達到92.9%,農村未成年人使用網際網路的比例達到80.2%。
圖1-1 城市與農村未成年人總體觸網率(單位:%)
2.家裡是主要的上網地點
調查顯示,未成年人主要在家裡上網,城市家庭網際網路普及率達87.5%,農村家庭網際網路普及率達76.7%。
二、首次觸網年齡
調查顯示,六成以上未成年人在10歲之前開始接觸網絡,其中,23.8%的未成年人在6歲前接觸網絡。2012年調查結果顯示6歲前接觸網絡的為17.5%, 2011年調查結果顯示6歲前接觸網絡的為15.4%。隨著網際網路普及率的提高,未成年人觸網年齡進一步降低。
圖1-2 2011-2013年六歲前未成年人首次上網百分比(單位:%)
三、上網途徑
調查顯示,八成未成年人主要在家裡上網(城市:1.8%,農村:3.2%),這一數據在2012年為3.1%。即使在學校也較少上網(城市:4.9%,農村:4.3%)。使用行動裝置隨時上網的佔有一定比例,城市為10.6%,農村為19.5%。
從數據可以看到,一方面到網吧上網的未成年人呈下降趨勢,而手機作為更快捷、更方便的上網設備呈上升趨勢;另一方面,農村因為家庭電腦普及率較城市低,從而促使農村的行動裝置上網比例比城市更高。
圖1-3 未成年人上網途徑(單位:%)
四、上網時間
1.近八成未成年人每周至少上網一次
調查顯示,平均每周至少上一次網的比例達到77.9%(城市)和74.6%(農村),其中,一周一次的比例最高,城市為42.8%,農村為36.1%。城市未成年人每天都上網的比例約為17.9%,有5.8%的未成年人一天要多次上網。農村未成年人每天都上網的比例約為23.4%,有8.1%的未成年人一天要多次上網。
圖1-4 未成年人的上網頻率(單位:%)
2.每次上網持續時長有減少的趨勢
調查顯示,1小時左右及1小時以內是未成年人每次上網持續的時間。65.7%的城市未成年人和57.2%的農村未成年人每次上網時間控制在1小時左右。這一數據在2012年為54.6%,在2011年為44.9%。比較往年數據,未成年人每次上網持續時長有減少的趨勢,且城市未成年人每次持續1小時以內的比例高於農村未成年人,即農村未成年人單次上網的時長長於城市未成年人。
圖1-5 未成年人每次上網持續時間有減少(單位:%)
五、上網內容
1.未成年人上網以聽音樂、玩遊戲等娛樂活動為主
城市未成年人上網排在前三項的主要活動分別是:玩遊戲(20.3%)、聽音樂(17.5%)和QQ聊天(15.7%)。農村未成年人上網排在前三項的主要活動分別是:玩遊戲(19.9%)、聽音樂(19.6%)和其它(14.5%)。相比於第六次調查「聽音樂」(53.7%)、「玩遊戲」(43.2%)等選項比例相當高的狀況,第七次調查中百分比最高的選項——「玩遊戲」的百分比為20.3%。各選項所佔比例難以呈現出某一選項獨霸的結果,未成年人上網主要活動有分散的趨向。
圖1-6 未成年人上網主要使用功能(單位:%)
2.未成年人常使用的網站是綜合性商業網站
調查顯示,城市未成年人經常使用的前10個網站均為商業網站,百度、騰訊、4399小遊戲導航以54.3%、21.6%、17.4%的佔比分別位居前三名。前五位中4399小遊戲導航、360安全導航、hao123網址導航佔據三個席位,可見未成年人使用導航網站的比例相當大,所以本調查專門就導航網站的使用進行了統計。
表1-1 未成年人經常使用的網站
3.未成年人最熟悉的網站是娛樂性網站
在給定範圍內,洛克王國、人人網、朋友網、摩爾莊園等遊戲、社交類網站是未成年人比較熟悉的網站,少年先鋒網、未來網、中少在線等專門面向未成年人的專屬網站的熟悉程度較低,均不到5%。
圖1-7 未成年人最熟悉的導航網站(單位:%)
4.未成年人熟悉的導航網站是綜合性的導航網站
調查顯示,城市未成年人最熟悉的導航網站是360安全導航網站(31.1%)、hao123(24.9%)、4399導航(16.7%)、7k7k導航(11.4%)。農村未成年人常用的導航網站是360安全導航網站(29.9%)、4399導航(18.3%)、hao123(17.1%)、7k7k導航(14.4%)。
圖1-8 未成年人最熟悉的導航網站(單位:%)
第二部分 未成年人對網際網路的認知及態度
一、對網際網路整體認知
1.網際網路的首要目的:休閒娛樂
城市未成年人和農村未成年人上網的主要目的排序相同,為「娛樂遊戲」(城市:32.3%,農村:34.3%)、「放鬆休息」(城市:24.7%,農村:23.2%)和「完成作業,查資料」(城市:20.1%,農村:18.1%),網際網路的意義在這三方面最被認可。
圖2-1 未成年人對網際網路首要目的(單位:%)
2.上網帶來的最大變化:交流和知識獲取更容易
城市未成年人認為「學習知識變得更容易了」(22.8%)、「有了全新的娛樂方式」(17.3%)、「與人交往變得方便了」(16.5%)是上網給自己帶來的最大的變化。農村未成年人認為「學習知識變得更容易了」(20.1%)、與人交往變得方便了」(19.9%)、「有了全新的娛樂方式」(15.5%)「是上網給自己帶來的最大的變化。基本與前幾年的結果一致。意外地是,農村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運用對學習產生的作用超出娛樂方面。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農村未成年人運用網際網路也成為學習的一種方式,而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運用網際網路進行娛樂消遣。
圖2-2 未成年人認為上網帶來的主要變化(單位:%)
3.新聞信息的主要來源:電視和QQ
調查顯示,電視是未成年人獲得新聞信息的最主要的方式,分別有42.6%的城市未成年人和37.5%的農村未成年人從電視中獲得新聞信息。排在第二位的是QQ,分別有15.9%的城市未成年人和29.8%的農村未成年人依賴於QQ獲得信息。網際網路的普及率和未成年人的觸網率一再提高,但電視是未成年人更容易接觸到的媒介。同時,由於網際網路的多元功能,未成年人依賴於網際網路中學習、娛樂、休閒,獲取信息並不是未成年人運用的主要網際網路功能,這也使得未成年人更傾向於依賴電腦獲得新聞信息。
2-3 未成年人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單位:%)
二、對網上信息源可信度的認知
1.學校網站的信息被認為最可靠
調查顯示, 26.5%的城市未成年人和24.3%的農村未成年人認為學校網站的信息最可靠,其次是搜尋引擎提供的信息和門戶網站的信息。個人空間、QQ群和微博上的信息也有一定的可信度。而其它所列渠道的可信度則相對較差。
圖2-4 未成年人對不同信息源可信度的判斷(單位:%)
三.對網上不良信息 的認知
1.遇到不良信息的概率:接近八成
78.2%的城市未成年人和78.5%的農村未成年人承認曾遭遇網絡「不良信息」,其中分別有59.9%和62.3%的城市和農村未成年人將其頻率認定為「偶爾有」,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差異不大。
圖2-5 未成年人遇到網上不良信息的概率(單位:%)
2.不良信息來源:廣告為主
網絡不良信息主要來源於廣告、視頻和遊戲,尤其是廣告,31.7%和24.9%的城市未成年人和農村未成年人表示這一渠道是不良信息的最主要來源。
與2012年第六次調查結果相比,廣告中遭遇不良信息的比例由63.2%下降了一半。可見2013至2014年,相關部門開展的「淨網行動」、「整治網際網路重點領域廣告專項行動」等整頓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圖2-6 網絡不良信息的主要來源(單位:%)
3.不良信息的表現形式:不雅圖片、廣告推銷為主
未成年人認為「不雅圖片」是不良信息的最主要表現形式(城市:21.3%,農村:20.6%),其次是「廣告推銷」、「騷擾信息」、等。2012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有66.5%的未成年人認為「不雅圖片」是不良信息的最主要表現形式。
圖2-7 網絡不良信息的表現形式(單位:%)
4.不良信息的應對:絕大多數人選擇關閉
71.7%和74.4%的城市未成年人和農村未成年人遇到網絡上的不良信息會「馬上換其它內容,不繼續看當前的頁面」,10.6%的城市未成年人和10.1%的農村未成年人會選擇求助於老師或家長,排在第三位的是「無所謂,繼續看當前的頁面」,所佔比例分別為8.7%(城市)和8.6%(農村)。
圖2-8 未成年人對網絡不良信息的感受(單位:%)
四、網際網路對現實生活的影響
1.超過一半的未成年人在生活中使用網絡語言
調查顯示,在城市未成年人中,會使用網絡語言的未成年人比例達到79.6%,其中,9.1%的人經常使用網絡語言,3.6%的人總是使用網絡語言。在農村未成年人中,82.5%會使用網絡語言,「有時使用」和「很少使用」的比例最高,分別為37.8%和32.1%。
圖2-9 未成年人生活中使用網絡語言情況(單位:%)
2.未成年人在現實生活中有模仿網上行為
19.3%和16.1%的城市未成年人和農村未成年人表示從不模仿網絡上的語言、人物或行為,而31.9%和30.7%的城市、農村未成年人會學唱網上的流行歌曲,11.8%和12.1%的城市、農村未成年人會模仿網絡說話的方式,10.2%和10.6%的城市、農村未成年人模仿遊戲中的人物。可見網際網路對未成年人言行有較大影響。
圖2-10 未成年人生活中經常模仿的網絡行為(單位:%)
五、對專門網站的認知
1.對專門網站的認知度較低
我們設置題目對一些未成年人專屬網站的知曉情況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未來網、中國未成年人網、少年先鋒網、中少在線等未成年人專門網站在學生群體中的知曉率都在5%以下。
2.希望專門未成年人網站有較強的學習和娛樂功能
調查顯示,城市未成年人最關注未成年人專有網站的三個功能:課程輔導(23.3%)、益智遊戲(18.5%)和在線知識答疑(16.7%)。農村未成年人最關注未成年人專有網站的三個功能:課程輔導(23.4%)、益智遊戲(18.6%)和課件下載(13.4%)。
圖2-11 如何看待「未成年人和大人上的網站都一樣」的現象(單位:%)
六、對父母態度的認知
1.傾向於認為父母不支持自己上網,擔心上網影響學習和身體
在城市中,認為父母對自己上網持「不太支持」及「嚴格禁止」等否定態度的(46.4%),高於覺得父母態度為支持的(36.2%)。在農村中,認為父母對自己上網持「不太支持」及「嚴格禁止」等否定態度的(50.6%),也高於覺得父母態度為支持的(33.4%)。
圖2-12 未成年人認為父母對自己上網的態度(單位:%)
絕大多數未成年人都能感覺到父母對自己上網存在的擔心,城市中最「擔心上網會影響學習」和「擔心上網會弄壞身體/眼睛」。農村中以「擔心上網會影響學習」和「玩遊戲或聊天上癮」比例最高。
圖2-13 認為父母對自己上網的擔心(單位:%)
2.認為父母上網技術比自己差的未成年人,多於認為父母上網技術比自己好的
調查顯示,42.4%和59.1%的城市未成年人和農村未成年人認為父母上網技術比自己差,其中,分別有21.3%和33.5%的城市未成年人和農村未成年人表示父母上網技術「絕對比我差」,而且傾向於認為父母對於自己上網規定多、指導少。面對家長的調查顯示,不如孩子上網技術好、上網知識不夠是父母指導孩子上網的最大障礙。
圖2-14 對父母上網技術的評價 (單位:%)
七、對網際網路負面影響的認知
1.「耽誤學習」和「上癮」是最嚴重的問題
未成年人自身對網際網路的負面影響也有意識,城市未成年人認為,目前上網最嚴重的問題是「耽誤學習」(30.1%)和「眼睛近視,健康受影響」(22.9%),其次是「玩遊戲/聊天上癮」(19.9%)。農村未成年人認為「耽誤學習」(34.2%)和「玩遊戲/聊天上癮」(22.6%),其次是「眼睛近視,健康受影響」(17.4%)。
圖2-2 未成年人認為上網帶來的主要變化(單位:%)
第三部分 未成年人手機網際網路運用狀況
一、術語界定
理論上,移動網際網路與手機上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然而,就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用戶發展的狀況來看,移動網際網路運用幾乎就等於手機上網。雖然iPad等平板電腦在未成年群體及家庭中也有一定的擁有率,然而其接入網際網路的比例較手機而言非常少。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將移動網際網路界定為:通過手機終端進行訪問、利用移動通信網絡進行數據傳輸的網際網路,其網站內容主要由WAP網頁形式和HTML網頁形式構成,也有部分應用採用終端安裝的模式。即通過安裝在手機終端的軟體,實現移動網際網路應用服務的訪問與使用。
1.移動網際網路運用:主要指通過移動終端接入網際網路的使用行為,而就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接入終端的整體情況來看,手機佔到98%以上,因此很多時候直接將手機上網等同於移動網際網路運用。
2.手機上網:指未成年人通過手機連入網際網路的行為,不區分網絡接入方式及訪問的站點或使用的服務。
二、移動網際網路使用情況
1.六成未成年人使用手機上網
調查顯示,分別有61.2%和60.6%的城市和農村未成年人使用移動終端上網。CNNIC調查顯示,截至2013年,我國新增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73.3%。
2.使用頻率
調查顯示,與使用電腦上網的頻率(一周左右一次最普遍)相似,手機網際網路的使用頻率也以一周一次最為普遍(城市:28.9%,農村:29.3%),包括「一天一次」和「一天多次」在內,每天都使用的比例分別為40.0%和38.6%。
圖3-1 未成年人使用移動網際網路的頻率(單位:%)
3.使用情境
調查顯示,未成人主要利用閒暇時間使用移動網際網路,睡覺前、課間休息等碎片時間是其使用移動網際網路的主要時間,極少在課堂上使用手機上網。這提示我們應更加意識到碎片和閒暇時間的有效利用和填充的積極意義。
未成年人使用移動網際網路的情境(單位:%)
4.使用內容
調查顯示,未成人利用手機上網使用QQ聊天、聽音樂、玩遊戲的最多,其所對應的城市未成年人的百分比為25.3%、21.6%、12.7%,所對應的農村未成年人百分比為28.3%、21.6%、13.9%。
圖3-3 未成年人使用手機上網的內容(單位:%)
5.向同輩群體學習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技能獲取來源
調查顯示,未成年人手機上網的技能主要靠「同學朋友」的傳授,所佔百分比分別為43.8%(城市)、50.6%(農村)。29.2%的城市未成年人和26.1%的農村未成年人依靠於父母的傳授,這一數值在2012年為12%。
圖3-4 未成年人手機上網技能獲得渠道(單位:%)
第四部分 未成年人網際網路社交狀況
一、術語界定
就當前的網際網路使用實踐和研究來看,「網絡社交」、「網絡交往」、「網絡互動」這幾個概念並沒有被明確定義,經常混用。而且,隨著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出現和網絡融合的趨勢,這裡的「網絡」也傾向於指PC機、手機、Pad等各種終端構成的網絡;社交和SNS功能也融入了更多的網站和網際網路服務,突破了如Facebook、人人網、開心網等傳統模式的社交網站,出現了更多、更靈活的應用和服務。
1.社交網站:此調查中用的社交網站,主要是指以人際交往和SNS為主要服務和應用的網站或者網站專門頻道,而非廣義的提供網上交流或互動的網站或者網站頻道。
2.網絡社交:指未成年人通過社交網站或者專門的網絡交往平臺進行的基於網際網路的交流和互動。以交友行為為主要考察點。
3.網絡新朋友:指在現實生活中不認知、無交往,通過網絡社交認識並經常交流互動的夥伴。
二、未成年人網絡社交基本情況
(一)交往空間
1.QQ聊天是未成年人網絡社交最重要的方式
在13類被測試的網絡社交工具中, QQ聊天的使用率以絕對優勢遙遙領先。這一結論在相關的其他調查題目中也得到印證。42.4%和40.5%的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主要通過QQ與朋友在線交往。網路遊戲和微信也是未成年人網絡社交較為常用的方式。
(二)交往圈子及個人信息的公布
1.同學和熟人是交往的主要圈子
調查顯示,熟人是未成年人網絡社交的主要圈子,「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是未成年人網上交流的好友的最重要來源,分別有80.6%和77.9%城市未成年人和農村未成年人選擇此選項。而網絡新朋友作為主要交流好友的比例僅為4.6%和7.7%。
2.個人信息公布有限
調查顯示,未成年人在社交網站(或平臺)公布的個人信息比較有限,城市未成年人公布信息排在前三位的為:性別(62.6%)、年齡(45.8%)、QQ號(44.7%),農村未成年人公布信息排在前三位的為:性別(67.6%)、年齡(53.2%)、QQ號(49.1%)。城市和農村未成年人選擇公布自己手機號的最少。
相當比例的學生在網際網路上公布了自己的姓名(城市:30.7%,農村:35.7%)、學校(城市:16.4%,農村:17.8%)、照片(城市:13.5%,農村:13.8%)、班級(城市:10.7%,農村:13.8%)等個人信息,這些信息一旦外洩或被竊取,極可能會導致未成年人隱私洩露或權益受到侵犯,甚至導致不可挽回的損失。所以應高度重視未成年人上網安全和權益保護的問題。
(三)結交網絡新朋友狀況
1.四成城市未成年人和六成農村未成年人通過網絡結識到新朋友
調查顯示, 47.2%城市未成年人和60.0%的農村未成年人承認通過網絡社交結交到了新朋友,表明網絡社交正在成為擴展未成年人社會關係鏈的重要渠道。這些新朋友大多是經常在網上「一起聊天」、「一起玩遊戲」認識的。
2.多數未成年人與網絡新朋友僅保持網絡交往
調查顯示,70.1%的城市未成年人和62.5%的農村未成年人僅通過網絡與結交到的網絡新朋友進行交流,很少與他們發展線下的關係,與網友「見過一次面」的比例分別為11.6%(城市)和14.5%(農村)。這意味未成年人在網絡交往中有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較為謹慎的態度。
3.對與網絡新朋友長期交往的總體預期較低
調查顯示,五成的被調查者對與網上認識的新朋友進行長期交往沒有太大信心,認為「可能不會」和「肯定不會」。
(四)對於網絡交往的認知
1.對網絡交往的評價比較客觀
調查顯示,城市和農村未成年人對網絡交往的評價均比較客觀且相當一致。「能與好友保持聯繫」和「能方便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是他們認為網絡社交帶來的最大好處(選擇此兩項的城市未成年人百分比分別為11.9%和11.5%,選擇此兩項的農村未成年人百分比分別為12.5%和11.3%)。「太耗時間,耽誤學習」是未成年人選擇的主要負面影響,所佔比例分別為11.9%(城市)和12.9%(農村)。
第五部分 未成年人微信運用狀況
一、設置熱點調查的意義
從持續多年的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的調查和研究中發現,未成年人在網際網路應用中追逐新潮,大膽嘗試新應用的特點非常明顯。因此,我們專門設置了熱點應用的調查。前4次調查證明,網絡聊天、網路遊戲、網絡音視頻、網絡社區已經持續成為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的熱點,在未成年人中持續保持較高使用率。
近兩年我們又增加了對社交網站、微博、微信等最新的網際網路熱點應用的調查,以了解這些應用在未成年群體中的使用情況。
網際網路進入中國伊始,網民中年輕人的比例就非常高,目前手機網民的主體仍是30歲以下的用戶。未成年人是青少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網民的重要用戶群體,他們始終追逐著網際網路運用的新潮,我們認為,這種年輕時期形成的使用習慣和文化,將持續影響以後的行為習慣。未成年人熱點應用的監測也是預測我國網際網路運用潮流和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感應器。
二、微信使用情況
1.近五成未成年人使用微信
調查顯示,在上網的未成年人中近五成使用微信。城市未成年人中有47.1%使用微信,農村未成年人中有49.7%的人使用微信。可見,微信在未成年人中的使用率相當高。此外,由於微信的移動互聯屬性,使得大量使用手機上網的農村未成年人在該比例上略高於城市未成年人(使用手機上網比例:城市未成年人為61.2%,農村未成年人為75.6%)。
2.城市未成年人主要使用微信發語音和朋友圈功能,農村未成年人主要使用發語音和漂流瓶功能
調查顯示,城市未成年人常使用的微信三個功能為:發語音(20.5%)、朋友圈(17.6%)、群聊(10.8%)。農村未成年人常使用的微信三個功能為:發語音(13.7%)、漂流瓶(13.6%)、朋友圈(12.2%)。遊戲中心也佔有較高的比例(城市:10.6%,農村:10.9%)。
3.微信社交圈:朋友、同學
調查顯示,同學和家長是城市未成年人微信社交圈的主要關係,朋友和同學是農村未成年人微博社交圈的主要關係,從一定程度上說明農村父母使用微信的人群較少。無論是城市未成年人還是農村未成年人,在微信中陌生人好友較少,所佔比例分別為1.9%和4.2%。72.5%(城市)和68.3%(農村)的未成年人關注公共帳號的數量少於3個。
4.多數未成年人對微信持肯定態度
分別有57.4%(城市)和53.7%(農村)未成年人認為微信使用起來「非常好」或「比較好」,其中有19.1%(城市)和16.1%(農村)認為「非常好」。
第六部分 未上網未成年人的相關情況
一、父母不允許是沒有上網的主要原因,近七成未成年人表示會在有機會的情況下嘗試上網
在城市中,未成年人不上網的主要原因為:父母不允許(24.9%)、學校或家裡沒有電腦(20.9%)、不會上網(16.0%)。在農村中,未成年人不上網的主要原因為:父母不允許(31.2%)、不會上網(22.3%)、學校或家裡沒有電腦(21.7%)。70.4%(城市)和68.1%(農村)未上網的未成年人表示,如有機會會嘗試上網。
圖6-1 未成年人沒有上過網原因(單位:%)
二、大多數未成年人沒去過網吧
在城市中,92.3%的未成年人表示沒有去過網吧,其中佔較高比例的是「雖然附近有網吧,但沒有去過」(59.2%)。在農村中,88.4%的未成年人表示沒有去過網吧,其中佔比例較高的是「附近沒有,沒去過」(46.3%)。
圖6-2 未成年人是否去過網吧(單位:%)
三、對上網同學的看法:沒什麼特別、壞孩子才上網、知道的比我多
關於未上網未成年人對上網的同學的看法,分別有30.8%(城市)和32.5%(農村)未成年人認為上網的同學沒有什麼特別。其次是「壞孩子才上網」和「他們比我知道得多」,前者所佔比例分別為17.6%(城市)和21.2%(農村),後者所佔比例分別為15.8%(城市)和12.2%(農村)。
圖6-3 未成年人對上網同學的看法(單位:%)
四、不上網的影響:沒什麼影響、很多電腦技能都不會、知道的信息少
調查顯示,在看待不上網對自己的影響時,54.2%(城市)和34.3%(農村)未上網未成年人認為不上網對自己沒什麼影響。其次為「很多電腦技能都不會」和「知道的信息少」。
主要結論
一、大部分未成年人都上過網
2014年是中國接入網際網路20年周年,我國網際網路普及率不斷上升,學校網際網路教育也逐步普及。就此次被調查學生來看,城市未成年人網際網路觸網率達到92.9%,農村未成年人網際網路觸網率達到80.2%。城市家庭網際網路普及率達87.5%,農村家庭網際網路普及率達76.7%。網際網路已經成為未成年人生活的一部分。
二、首次觸網年齡進一步提前,農村明顯晚於城市
調查顯示,城市未成年人和農村未成年人第一次觸網年齡在10歲以前(含10歲)的分別佔到72.0%和55.0%,26.8%的城市未成年人和10.1%的農村未成年人在6歲之前,即在上小學之前就開始接觸網絡,而10歲以後才開始接觸網絡的比例分別是28.0%和45.0%。(2012年調查,6歲前接觸網絡的城市未成年人為17.5%;2011年調查,6歲前接觸網絡的城市未成年人為15.4%),未成年人接觸網際網路的年齡進一步提前。6歲以後是孩子上網的高峰,按照學齡來看,大部分城市孩子在上小學時第一次接觸網際網路,6歲以後(含6歲)第一次觸網的比例為84.5%;大部分農村孩子在小學高年級時第一次接觸網際網路,10歲以後(含10歲)第一次觸網的比例為61.3%。
三、上網頻數增加,但每次上網持續時長降低
從上網的頻次和每次上網持續的時間來看,孩子每次上網持續的時長有減少的趨勢,而上網的頻數有增加的趨勢。就本次調查數據來看,大多數未成年人至少一周上網一次,每次持續時長不超過2個小時。每次上網持續時長明顯降低,與2012年調查結果相比,每次持續兩小時及更長時間的比例都顯著降低,而1到半小時的比例顯著增加,65.8%的城市未成年人和57.2%的農村未成年人每次上網時長控制在1小時以內。
四、使用網際網路輔助完成學業的比例大幅提升
聽音樂、玩遊戲、聊天、看視頻等是未成年人上網時最主要做的事,以娛樂遊戲和休閒放鬆為主。但是「完成作業,查資料」比例大幅提升,城市未成年人和農村未成年人所佔比例分別為20.1%和18.1%,而在2012年該比例為13.4%。
五、微信逐漸成為未成年人網絡社交的重要工具
微信在未成年人群體中有較為普遍的應用,47.0%的城市未成年人和49.7%的農村未成年人使用過微信。發語音、群聊、朋友圈和遊戲中心等是未成年人上微信最主要做的事。此外,家人、同學和朋友是未成年人微信上的主要好友。
六、未成年人專屬網站的影響仍然較弱
未成年人熟悉和經常使用的網站以百度搜索,騰訊、新浪等商業門戶及360、Hao123、4399等網址導航為主,未成年人專屬網站在學生中的知曉率和影響力仍然較低。
七、廣告、視頻和遊戲中仍存在不良信息
近幾年來,網際網路環境日益得到改善,未成年人在上網時遇到不良信息的情況有所減少。但是,調查顯示,未成年人仍然認為廣告、視頻和遊戲中還存在較多不良信息,特別以不雅圖片、廣告推銷、騷擾信息和暴露視頻為主。這說明,泛色情信息(以圖片為主)和廣告信息在網際網路上還普遍存在。
八、大部分家長對孩子上網有規定或指導,孩子普遍認為父母上網技術不如自己
超過七成的家長對孩子上網有規定或者有指導,既有規定又有指導近一半(城市:45.0%,農村:42.5%)。但是孩子們認為父母對自己上網的態度傾向於不支持,而且只有37.2%的城市未成年人和20.2%的農村未成年人認為父母的上網技術比自己好。
九、騰訊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網絡社交平臺
未成年人對於網絡社交給予積極正面評價。他們最常使用的社交平臺是QQ聊天、微信和網路遊戲,其中QQ聊天在城市和農村未成年人中佔比分別為42.4%和40.5%,遠高於其他社交平臺。
十、手機已成為未成年人上網的新終端
近兩年移動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在中國社會廣泛滲透,手機也成為未成年人上網的新終端(城市61.2%,農村60.6%),QQ聊天和聽音樂是學生手機上網最常使用的功能,在線看書和微信等新的應用在未成年人手機上也開始流行。
十一、家長對孩子上網仍持保守態度,了解也較少
家長調查顯示,家長在孩子上網方面的態度改變很小,認為「弊大於利」的比例(41.7%)仍然遠遠高於「利大於弊」的(14.0%)。他們最擔憂的還是耽誤了學習時間,其次是接觸網上的不良信息以及影響孩子身體健康。
家長認為自己對孩子上網內容健康與否、孩子上網的開銷、孩子喜歡玩的遊戲都比較清楚,但是對孩子喜歡的網上論壇了解較少。家長認為能夠有效引導和監控孩子上網的手段主要有:1)建設孩子專屬網站;2)網頁內容過濾;3)上網時長控制。
十二、城鄉未成年人價值觀趨同,在情緒感受上有一定差異
關於人生、理想、金錢等價值觀方面,城鄉未成年人的看法大致相同:認為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排在前三位的都是「家庭美滿」(城市29.2%,農村29.5%)、「身心健康」(城市24.6%,農村24.3%)和「有知心朋友」(城市19.1%,農村19.3%)。城鄉未成年人一致認為「愛心孝心」(城市20.4%,農村21.5%)、「熱愛祖國」(城市16.7%,農村19.0%)、「勤儉節約」(城市13.9%,農村14.6%)和「勤勞勇敢」(城市13.7%,農村14.0%)是當代青少年最需要增強的品質。在最想從事的職業中,農村未成年人把「當老師」(16.9%)、「當軍人」(13.7%)、「當老闆」(12.7)列為前三位;城市未成年人把「當老師」(14.9%)、「當作家/藝術家」(11.7%)、「當專家」(11.6%)列為前三位。多數未成年人認為自己的道德品質能得81-100分(城市57.4%,農村46.4%)或61-80分(城市30.7%,農村37.5%)。
在對自身現實狀態的感受上,城鄉未成年人有一定差異。比如,雖然大多數未成年人對自己家庭目前的生活狀況表示「非常滿意」(城市49.6%,農村40.9%)或「比較滿意」(城市33.4%,農村33.0%),但農村未成年人的滿意度比城市未成年人低了近10個百分點。同樣,農村未成年人對學習和生活狀況選擇「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51.7%)也明顯低於城市未成年人(63.2%)。在看待父母與自身溝通的情況上,也有類似傾向。
大多數未成年人知道「中國夢」(城市79.9%,農村79.3%),也都主要是通過「老師」(城市42.8%,農村38%)、「電視」(城市25.9%,農村34.8%)和「網際網路」(城市14.2,農村13.4%)知道這一概念的。
對策和建議
網際網路是目前發展最快、最流行、最受爭議的信息傳播技術,或稱其為信息傳播媒介。在最開始,人們習慣將網際網路定義為「科技」,當前,西方某些社會學者更傾向於將網際網路視為資訊時代的「社會生產力」,將其與蒸汽機時代進行區分,認為信息化、全球化與網絡化是1990年後的時代特徵,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新技術正在重構一種新的社會結構。一些學者將出生並成長於1990年後的人稱為「N世代」(Net Generation),認為他們一出生就置身於網際網路之中。中國當前的未成年人,正是摸著滑鼠長大的「N世代」,在網絡搭建的扁平世界中,電腦與網際網路像氧氣和陽光一樣,已經成了他們生命和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養料。對網際網路等新媒體的影響,應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知。
一、將未成年人新媒體素養教育提升到國家安全、社會創新管理和國民素質養成的層面
關注和研究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使用以及他們對於網際網路的認知,遠不止媒介使用、青少年社會化、青少年價值觀塑造等方面,而是關係到網絡社會崛起、社會結構發展和變遷以及人的發展等更為深遠的意義。網際網路等新的技術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過去的幾十年來,在網際網路和信息傳播技術方面也一直以西方為主導和強勢,中國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使用,必然具有全球視野與中國語境的問題,下一代人的網際網路使用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關係到中國在資訊時代的全球地位和影響力。
美國學者曼紐爾•卡斯特是信息技術社會學和信息社會社會學研究的先驅,他對人們關於「網絡社會」以往的研究反思到:「當加深了對這個正在形成的(網絡)世界的理解時,我們願意拋棄網絡社會中許多具有民族優越感的觀點(或者用另一個術語來說,是信息和知識社會),這些觀點經常將網絡社會的崛起比作全世界文化和組織的統一,通常是照搬美國或西歐的社會形式和價值觀。」網際網路和現代通信技術發源於美國,世界各國的網際網路發展都籠罩在美國的影子下,學習、模仿,甚至照抄美國也是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最重要特徵。
但是,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我們越來越感到,網際網路先進技術的應用,與人們所處的社會經濟、文化和制度是不可分割的,也正是這些結合了現有社會人們的網際網路應用實踐和情感體驗,才是最為生動和實在的社會。眾多網絡調查,如中國的CNNIC、全球網際網路研究計劃、美國網際網路學會等的調查都顯示了相似的結果。目前,使用網際網路的網民中,主要是15-29歲的年輕人,在讀學生更是網際網路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年輕人正在成為構建新網絡社會的核心力量。雖然,中國網民數量世界第一,但是無論是域名、伺服器、網站數量等為網民提供的信息和內容,西方國家仍佔據著優勢。各種信息交互雜糅,對於當前中國的未成年人價值觀是極大的挑戰。
孩子們的認知一般來自以下方面:家庭、學校、社會、媒介和自我認知。大部分未成年人接觸的真實社會以學校、家庭和同齡群體為主。而現在是媒介社會由於傳播科技的革命,變得極其複雜。媒介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教育,甚至被譽為大眾教育和終身教育。孩子一方面接受學校和家庭的教育,一方面面對波濤洶湧、不請自來的媒介、特別是新媒體的信息,對孩子、對家長、對教師,都是巨大的挑戰和壓力。中國當前的新媒體傳播環境和傳播現實,加劇了對既有教育方式的撕扯,對於價值觀形成期的未成年人來說,學會「批判性的思維」,提升他們的「新媒體素養」,是關係到國家安全、社會管理和國民素質養成各個層面的重大問題。
二、推動社會共建有利於未成年人成長的網際網路環境,形成公眾參與、行業自律和國家監管的互動機制
2011年初,本課題組就提出了「網好上,好上網,上好網,上網好」理念,希望從網絡基礎建設、網絡安全、優質網際網路內容等各方面,構建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健康網際網路生態。
近年來,關於未成年人與網際網路使用的研究,多是以網癮、網絡沉迷、網絡暴力、不良信息等負面問題治理為主,以預防網際網路對未成年人的不良影響、網際網路信息對他們思想腐蝕的角度為主,而如何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對未成年人成長的積極影響和作用,還較少被關注。
對問題和負面影響的防控,確應作為「底線」來看待。但更重要的是,應積極推動未成年人網際網路環境的社會共建機制,用發展的視角來認識青少年的網際網路運用,讓網際網路成為青少年發展和成長的好幫手、好平臺,應該成為幫助青少年發展與成長的更長遠策略。
在國家監管、行業自律的基礎上,應更加重視和發揮社會公眾監督的作用,「主動出擊」應對網際網路負面影響。一方面,可建立發揮教師、專家、家長和未成年人等作用的監督機制,開展對從業機構的監督,搜集和反映社會大眾的批評。另一方面,可支持和鼓勵具備一定條件的民間社會組織、大學、研究機構、法律援助組織、行業協會等,對相關的問題進行研究、評估並提出對策建議,使專業服務、監督和公眾監督結合起來。同時,充分發揮好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共同保護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環境。
社會公眾監督機制以無時無處不在、低廉的成本、有利於網民自律等特點,已被各國廣泛採用。其次,應廣泛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活動,提高民眾自我保護和網絡監督意識。特別重要的是,要推動社會公眾監督與行業自律、國家監管形成有效的互動機制,實現國家機構與公民的互動,讓人民群眾以主人翁的姿態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共同創建文明、和諧的網絡環境。
三、大力扶持運用新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新媒體產品
全球化、網際網路的衝擊,使得國家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不僅表現在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方面,更是越來越表現為人才、文化等軟實力之間的較量。在軟實力中,最關鍵的就是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體系,它直接反映著民族的凝聚力和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充分發揮網際網路等新媒體作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也是我們迫在眉睫的需要。
一方面要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任務,結合未成年人身心特點,大力支持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的國產原創新媒體文化產品的開發;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扶持少年兒童新媒體文化產品傳播渠道建設,打造面向少年兒童新媒體文化產品和公益軟體上傳、應用、推廣的集成平臺,研發少年兒童專用的網絡導航系統、移動社區平臺和產品公益推送平臺,幫助和引導少年兒童發現和接觸好的內容和產品;三是針對教師和家長等教育者、監護者,努力提升其新媒體素養,幫助他們更好地教育和引導未成年人,努力形成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相互協作、共同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傳播新媒體格局。
四、農村未成年人比城市更趨向使用移動網際網路上網,警惕網際網路使用中的負面問題向農村擴散
近年來,我國農村上網率增長迅猛,上網人數也迅速增加,農村未成年人觸網率也已經達到八成以上。由於基礎條件等因素,與城市網民相比,農村網民更多是使用手機等行動裝置進行上網。相關研究顯示,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速度是傳統網際網路的4倍,在農村此趨勢更為突出。
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在農村的發展,具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使農村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得到了極大增強,有利於消除和減弱數字鴻溝的影響,對農村未成年人的發展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網際網路原有的一些負面因素,也給農村未成年人的成長帶來新的挑戰。特別是在留守未成年人、進城務工家庭子女缺乏應有照顧等突出問題的現實情況下,網際網路、手機等新媒體中活躍著許多實體性或者虛擬性的青少年組織,對這些缺乏父母監護、缺乏未成年人活動場所、渴望接觸網際網路、渴望關愛的農村孩子們充滿著誘惑,包括非主流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網絡謠言、網絡詐騙等違法和不良信息的傳播,使他們可能比城市未成年人更容易受到侵害。
建議在農村學校、農村公益性文化活動場所等廣泛設立安全、健康的未成年人上網或數字閱覽室,開展相關公益性教育、宣傳活動,針對農村未成年人上網行為進行積極引導,使得「網絡文化」建設和我國城鎮化、現代化建設真正配套,有效保障農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主辦方:
中國少先隊事業發展中心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中國未成年人網脈工程全國推廣中心
2014年6月
課題組成員
組 長:李文革沈 傑 季為民
副 組 長:楊雅君季 琳 楊斌豔
成 員:陳照徹 陳晶環 蔡魯南 宋雁慧 劉穎敏
聲 明:
此報告版權歸中國少先隊事業發展中心(www.china61.org.cn)所有。如需使用,請與本單位取得聯繫。聯繫電話:010-65023983,電子郵箱:JL@china61.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