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狀況研究技術報告

2020-12-16 搜狐網

  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狀況研究技術報告

  本項研究於2006年10月26日至12月19日在全國進行實地調查,調查對象是12歲——18歲的未成年人。調查所涉及到的方法、理論、假設以及被調查未成年人的結構情況如下:

  (一)研究方法

  1、焦點團體座談會

  焦點團體座談會是一種社會調查中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通常是由一位專業主持人引導,圍繞相關主題,按事前擬定的座談會提綱進行開放式的討論。

每場座談會一般邀請6——12位被調查者參與,針對某特定主題進行自由、交互式討論。這種研究方法可用來搜集相關人員的意見,修正問卷的用詞、結構與內容,提高問卷的適切性,以協助研究者理清可能的研究方向。本項研究中關於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涉及到的哪些方面的確定主要採用了座談會的研究方式,2006年8月30日下午2:00-5:00在中國青少年社會服務中心,調查研究小組邀請了11名10-18歲的上網未成年人進行座談(訪談提綱見附錄1);2006年9月2日下午2:00-5:00邀請了四名家長進行訪談,其中兩名家長上網,兩名不上網(訪談提綱見附錄2)。通過座談會的進行,幫助探詢出對於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現狀進行綜合評估需要考慮的因素和指標,並對相關要素構成進行分類整理,形成了「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狀況」問卷的基本框架,而它的完善以及科學論證,則是在與有關專家的深入探討中實現的。

  2、問卷調查

  定量性質的問卷調查是利用從總體中抽取所需樣本,以設計好的一份結構式問卷,從被調查者中抽取所需具體信息的方法。研究的內容可涉及到行為、要求、態度、知識、動機、消費行為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經過座談會的深入訪談,研究小組於2006年9月14日擬定了問卷的基本框架,9月20日調研組選擇天津市對設計出的問卷初稿進行試調研,經過10月11日和17日兩次修訂,於10月26日在第四屆中國國際網絡文化博覽會正式啟動,同時在全國開始進行抽樣調查,於12月19日收回問卷。本項研究中關於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的各要素的定量評價數據均是通過此種方法獲得的,通過定量問卷調查採集的數據,我們不僅可以了解未成年人當下網際網路運用的自然情況和具體行為層面的表現狀況,而且能夠幫助我們了解中國未成年人網絡運用過程形成的價值觀和網絡意識。同時,為了進一步了解未成年人網絡運用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的思想行為對於未成年人上網的行為與觀念的影響,此項調查還設置了教師篇問卷和家長篇問卷。本次調查共發出未成年人問卷5000份,回收有效問卷4774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5.48%;共發放教師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72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7.20%;共發放家長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68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6.80%。

  (二)調查抽樣方法

  根據本課題的性質和要求,其中問卷調查實施地點的選擇和調查樣本的抽取,將根據歷年《網際網路發展統計報告》優先考慮未成年人上網情況較有代表性的地區,如選定北京、上海、重慶三個直轄市。其次採取階段性分層選定的方法進行。首先,採用分層方法從全國隨機抽取20個省作為第一級樣本。分層時考慮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遵循北方與南方,東部、中部與西部,直轄市、省會城市、地級市與縣城,城市與農村統籌兼顧的原則,具體調查省份選定為黑龍江、山東、廣東、江蘇、湖北、四川、陝西。然後,在被選中的省市中按城市、農村之分,抽取一定數量的單位,最後在抽取的單位中按等比抽取一定數量的未成年人、教師和家長。具體抽樣方案如下:

  1、城鄉樣本抽取方案

  城市樣本抽取:在每一個直轄市,抽取2個市區進行調查。在每一個省,抽取省會城市的2個市區進行調查。在每一個市區,抽取一個2所中學(包括初中、高中)進行調查。在全國10個直轄市/省的城市地區,共計將抽取40所中學進行調查。

  農村樣本抽取:在每一個直轄市,抽取2個郊區/縣進行調查。在每一個省,抽取省會城市所屬或附近的2個縣進行調查,在每一個郊區/縣,抽取1所中學(包括初中、高中)進行調查。在全國10個直轄市/省的農村地區,共計將抽取20所中學進行調查。

  2、群體樣本抽取方案

  學生樣本的抽取:在三個直轄市,各抽取500個樣本,其中在市區抽取400個樣本,在郊區/農村抽取100個樣本。在七個省各抽取500個樣本,其中,在城市抽取400個樣本,在農村(具體在縣城)抽取100個樣本。總共抽取5000個學生樣本,樣本數在初中生、高中生之間配額分配。

  教師樣本的抽取:在三個直轄市各抽取100個樣本,其中在市區抽取80個樣本,在郊區/農村抽取20個樣本。在七個省各抽取100個樣本,其中,在城市抽取80個樣本,在農村(具體在縣城)抽取20個樣本。總共抽取1000個教師樣本,教師樣本數在初中、高中教師之間配額分配。

  家長樣本的抽取:在三個直轄市各抽取100個樣本,其中,在市區抽取80個樣本,在郊區/農村抽取20個樣本。在七個省各抽取100個樣本,其中,在城市抽取80個樣本,在農村(具體在縣城)抽取20個樣本。總共抽取1000個家長樣本,家長樣本數在初中、高中教師之間配額分配。

  (三)被調查未成年人的結構分析

  根據本次調查的統計數據,接受調查的未成年人整體基本概況描述如下:

  從性別比例上看,男性2184人,有效百分比為47.05%;女性2458人,有效百分比為52.95%。

  從民族屬性上來看,漢族佔有絕對的比例,調查中有98.90%的未成年人屬於漢族,1.10%的未成年人是少數民族。

  從被調查者就讀年級來看,就讀高中的比例為55.32%,其中,就讀高中一年級的佔33.62%,就讀高中二年級的佔16.56%,就讀高中三年級為5.14%。就讀初中的比例為41.50%,其中,就讀初中一年級的佔17.28%,就讀初中二年級的佔17.06%,就讀初中三年級的佔7.16%。

  從政治身份上看。在調查總體中,有3839人是共青團員或少先隊員,有效百分比為85.63%。不是共青團員或少先隊員的人數為644,佔總數的14.37%。

  從家庭所在地來看,被調查未成年人的分布比較廣泛,26.12%的人來自直轄市,37.67%的人來自省會城市,4.24%的人來自地級市,5.35%的人來自縣級市,4.21%的人來自縣城,9.30%的人來自鄉鎮,9.03%的人來自村,0.67%的人來自於其他地方,另外還有3.41%對此表述不清楚。

  從家庭構成上來看,獨生子女佔很大比例,佔總人數的73.23%,非獨生子女佔總人數的26.77%。

  (四)研究理論及假設

  1、理論背景

  為了能夠更深入的了解未成年人與上一代之間在網絡問題上的態度差異,掌握網絡背景下未成年人的社會心理與個人認同,認識觸網未成年人與非觸網未成年人的思想差異,在本次調查研究中我們選擇以代際衝突理論、自我認同理論以及社會標籤理論為參考理論基礎和指導。

  代際衝突理論:代際衝突是指兩代人因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差異而結成的矛盾關係。美國人類學家米德認為代溝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這種現象以前只是局限於家長與子女之間的感情和理想上,而60年代開始,成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她指出兩代人的差異、分歧、隔閡,已經轉向了彼此之間的尖銳衝突,兩代人之間已經掘下了不可逾越的鴻溝,也沒有好辦法進行溝通(樊新民,1987)。本次調查認為在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的過程中糅合著代際差異與衝突。調查具體從家長、教師和未成年人對於上網的觀點出發,探討網絡使用過程中兩代人是否產生了代際衝突,產生了哪些代際衝突,以及衝突的程度如何。

  自我認同理論:所謂自我認同,是指個體在發展中對自我身份或角色的持續不斷的認知和同化過程,在未成年人時期對自己的本質、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後一致及較完善的意識。它回答諸如「我是什麼」、「我能成為什麼」之類問題。自我認同理論是心理學的一個基本理論,本次調查將其納入是因為網絡世界五彩繽紛,未成年人很有可能由於現實中的不如意而深陷其中,反而更加無法適應現實生活,從而在虛擬與現實的矛盾中產生自我認同危機。

  標籤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每一個人都有「初級越軌」,但只有被貼上「標籤」,初級越軌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軌生涯」。標籤理論認為,人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那種人。標籤理論是社會學的一個重要理論,這種理論主要是啟示教育者一定要正確看待、尊重愛護、慎重評價、合理期望、環境感化被教育轉化人員,儘可能不給問題人員以消極標籤(陳彧,2007)。我們將標籤理論作為本次調查的理論基礎,並不是說首先就肯定了未成年上網者就已經被社會標籤化,而是想證明網際網路運用對未成年人產生了影響,而且使他們的價值觀念與不觸網者有所差異。但是,這種差異是否達到一定程度,是否網絡的應用就產生了「網絡少年」這一群組化標籤,都是我們此次調查所要考察和研究的。

  2、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的理論背景以及未成年人網絡應用的現實情況,本次調查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假設如下:

  網絡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網絡的發展給上網的未成年人帶來了很多影響,因而觸網未成年人與不觸網未成年人在價值觀念上會有差異;

  在網際網路運用的諸多層面,未成年人與父母、教師的看法和態度不一,兩代人無法達成一致,很容易引起代際衝突與對抗;

  網絡在未成年人的生活、學習、娛樂中都發揮了一定作用,因此未成年人將十分肯定網絡的價值和作用;

  未成年人在虛擬的網絡中和現實的生活中來回行走,接受著現實和虛擬兩種思維方式和倫理價值,很可能會產生自我認同危機;

  教師和家長在未成年人社會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未成年人網絡運用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因而教師和家長對網絡的態度如何同樣影響到未成年人上網的行為與態度。

(責任編輯:趙健)

相關焦點

  • 2013年第七次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狀況調查報告
    2013年第七次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狀況調查報告由騰訊兒童頻道首發。註:如欲看完整版,請點擊http://kid.qq.com/zt2014/2013diaocha/index.htm瀏覽。農村未成年人認為「學習知識變得更容易了」(20.1%)、與人交往變得方便了」(19.9%)、「有了全新的娛樂方式」(15.5%)「是上網給自己帶來的最大的變化。基本與前幾年的結果一致。意外地是,農村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運用對學習產生的作用超出娛樂方面。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農村未成年人運用網際網路也成為學習的一種方式,而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運用網際網路進行娛樂消遣。
  • 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和閱讀實踐報告發布
    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和閱讀實踐報告發布 發表時間:2018-09-14   來源:中國文化報   9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少年兒童發展服務中心、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在北京共同發布了《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和閱讀實踐報告
  • 《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和閱讀實踐報告(2017-2018)》發布
    《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和閱讀實踐報告(2017-2018)》發布 微信是未成年人獲取新聞的第一渠道 2018年09月11日 09: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時曉莉 字號
  • 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
    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  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  2020 年 5 月  前        言2019年3月,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聯合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首次發布了  《2018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力求全面、客觀反映我國未成年人的網上生活狀態。
  • 上海發布未成年人心理狀況調查報告
    74%受訪者每天運動不足1小時本報上海8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在團上海市委今天主辦的「8·18青春守護日」主題活動中,上海市青少年服務和權益保護辦公室發布《2020年上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上海未成年人身心狀況呈現整體心理面貌越來越好、健康生活方式面臨挑戰等6大趨勢,值得家長、學校、社會關注。
  • 上海最新報告:未成年人心理狀況六大趨勢
    主播君的話未成年人身心狀況如何?讓孩子們煩惱的事有哪些?團上海市委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中,這些問題都有答案~8月18日,在團上海市委主辦的「8·18青春守護日」主題活動中,上海市青少年服務和權益保護辦公室發布《2020年上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 全國婦聯發布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狀況抽樣調查報告
    全國婦聯發布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狀況抽樣調查報告 2008年02月27日 09:45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2月27日電 全國婦聯於今天上午召開全國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狀況抽樣調查和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發布會
  • 《中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律政策研究報告》發布
    日前,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發布《中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律政策研究報告》(簡稱《報告》),建議限制14歲以下未成年開直播、發視頻,僅允許其在父母同意或陪伴的情況下使用。 曬孕照脫衣 未成年人直播亂象頻出 近幾年來,網絡直播、短視頻越來越博得未成年人的青睞。
  • i雲保聯合復旦發展研究院推出《中國網際網路代理人生存狀況調查報告》
    12月3日,「2020網際網路保險新知大會暨第二屆保險人節」召開,首份聚焦與研究我國網際網路保險代理人的行業分析報告——《中國網際網路保險代理人生存狀況調查報告》正式發布,由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許閒教授帶來深度解讀。
  • 京滬未成年人觸網年齡更早,微信漸成未成年人社交第一平臺
    9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20)》。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狀況調查」課題組對全國7歲至18歲的在校學生進行抽樣調查,調查顯示,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已達99.2%,顯著高於我國總體網際網路普及率
  • 《中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律政策研究報告》發布 建議限制14歲以下...
    原標題: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發布《中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律政策研究報告》  建議限制14歲以下未成年當網絡主播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發布《中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律政策研究報告》,限制14歲以下未成年當網絡主播。
  • 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率91.4% 網絡社交已成趨勢
    中國少先隊事業發展中心近日發布了《2011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社交網絡運用狀況調查報告》,這也是該機構6年來第五次發布同一系列報告。那麼,最新的報告交出了怎樣的答卷呢?  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普及率達91.4%  本次調查面向北京、浙江、內蒙古、廣西等10個省市區縣(鎮)以上的100所學校,向10000名學生、5000名家長發放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如今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普及率已經達到91.4%,比前一年提升14.2%。
  • 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99.2% 如何提高網絡素養?
    2020年9月發布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20)》顯示,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已達99.2%。在享受數字生活帶來快樂和便利的同時,一些未成年人對電子產品和網絡的依賴不斷加深甚至成癮,如何提升青少年的網絡素養,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門話題。
  • 上海發布未成年人心理狀況調查報告 74%受訪者每天運動不足1小時
    本報上海8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在團上海市委今天主辦的「8·18青春守護日」主題活動中,上海市青少年服務和權益保護辦公室發布《2020年上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上海未成年人身心狀況呈現整體心理面貌越來越好、健康生活方式面臨挑戰等6大趨勢,值得家長、學校、社會關注。
  • 中國發布丨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93.7% 如何保護這些未成年人,看...
    中國網7月18日訊(記者 李高思)7月18日,「清朗網絡空間 伴你健康成長」2019未成年人網絡安全研討會在京召開。網際網路時代,未成年人是網絡「原住民」,相關數據顯示,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93.7%。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是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為未成年網絡保護做出了哪些努力和探索?其他國家如何推動相關工作?
  • 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已達99.2%,「數字原住民」如何更安全...
    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已達99.2%據《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20)》顯示,32.9%的小學生網民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網際網路,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已達99.2%。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10歲及以下開始接觸網際網路的人數比例達到78%,首次觸網的主要年齡段集中在6-10歲。青少年「數字原住民」的特徵愈發明顯。
  • 上海發布未成年人心理狀況調查報告:6成人表示學習成績是第一煩惱
    18日,在上海市委主辦的「8·18青春守護日」主題活動中,上海市青少年服務和權益保護辦公室發布《2020年上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報告由上海12355未成年人公共心理服務熱線對本市16個行政區770名7歲-18歲未成年人的心理狀況問卷調查形成。
  • 出生越晚,觸網越早,京滬未成年人觸網年齡較全國更早
    9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20)》。
  • 兩成未成年人6歲前接觸網絡 主要活動玩遊戲
    中國少先隊事業發展中心最新發布的第七次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六成以上未成年人在10歲之前開始接觸網絡,其中,23.8%的未成年人在6歲前接觸網絡。這份報告指出,2012年調查結果顯示6歲前接觸網絡的為17.5%,2011年調查結果顯示6歲前接觸網絡的為15.4%。
  • 未成年人媒體素養教育行動策略研究
    加拿大素養教育的發源地、安大略省的《媒體素養資料索引》,則把媒體素養描述成「理解和運用大眾媒體的方法。它也是幫助學生對大眾媒體的本質特徵、大眾媒體所使用的技術和這些技術的影響培養一種明智的、批判性的理解力。更明確的說,它是為了提高學生對媒體如何運作、如何產生影響、具有什麼樣的組織結構以及如何構建現實的理解力和鑑賞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