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奶是很多媽媽關心的話題,乳汁不足是媽媽心裡的痛。我們是哺乳動物,堅信能懷孕就有能力哺餵自己的孩子,先天乳腺條件不佳不能餵奶的媽媽非常少,哺乳是媽媽和孩子共同合作的一件事情,兩個人同時都在狀態,配合默契,磨合好了,奶量自然就上升了。
寶寶從5個周后到6個月奶量的總攝入需求變化不大,基本追奶的媽媽大多在產後6個月前,且越早越好。
乳汁的增加是需要泌乳素的分泌和催產素,心情舒暢,心態放鬆不焦慮,催產素爆棚 ,奶陣來的快 奶水就譁譁來了。如果把追奶當成是個苦差事,只看到刻度 ,焦慮自責 ,鑽到"純母乳"的牛角尖,看不到孩子也是一種更大的損失,那寧願混合餵養,也不要讓媽媽只是乳,母乳母乳 首先是母,才有乳。寶寶需要一個快樂的媽媽 ,而餵養方式無關母愛 ,難道我是勸你放棄母乳餵養的?並不是,我們值得為寶寶更安全的口糧 ,使使勁,因為母愛就是,不帶目的的溫柔,不帶敵意的堅持,追奶確實是個有點辛苦的路,可能是幾天,也可能是一個月,或者更久,做好預期,給自己加油。
尤其是小月齡的媽媽要做到和孩子同步作息,多需求家人的幫助,適當解放自己。葷素搭配,飲食均衡,保證喝水量一天2-3L的量,包括水果和湯裡的含量,補充鈣,純牛奶酸牛奶都是不錯的選擇,忌諱油膩的湯,長肉還容易堵奶。比起喝各種湯更建議媽媽多喝溫水。
泌乳原理就是想要產量多,那就多移出,把乳房比作是工廠, 由客戶下訂單的量決定工廠的產量。所以為了讓工廠產能提高,需要讓客戶多下訂單。首選寶寶吸吮,寶寶不給力手擠奶或者吸奶器。建議用雙邊電動吸奶器效率更高。
一般2-3小時一次,24小時至少8-12次,白天儘量不要超過3小時一次,夜間不要超過4小時,建議一次哺餵不要超過40分鐘,媽媽累孩子也消耗很多熱量,
餵奶前可以先自己按摩下乳房,用溫熱的毛巾溫敷下,做做擴胸運動,抖抖肩膀都可以促進胸部的血液循環。媽媽引導寶寶正確含乳,寶寶和媽媽身體貼在一起,不要肚皮向上扭著頭吃,鼻尖朝上,含住大部分乳暈,吸吮時寶寶兩側臉頰沒有凹陷,能看看寶寶吸-吸-咽或者吸-吸-吸-咽的節奏。
當寶寶吸吮暫停時,用手指向胸壁的方向和乳房內側擠壓,可以停頓幾秒鐘再鬆手。
頻繁換邊,一次完整的哺餵是兩側都要吃到 ,尤其對於追奶的媽媽來說,一側吃出一個奶陣就可以再換另一側,基本 左--右-左 下次再從右開始。
每次哺乳或者吸奶器吸奶之後,再額外手擠奶幾分鐘,可以額外排空乳房,增加乳汁產量,也可以考慮在兩次哺乳間隔期間擠奶或者用吸奶器吸奶。
剛開始可能媽媽覺得孩子吃完沒什麼奶了,才擠出來幾毫升或者是10ml,不要放棄,如果你每天能夠比原來多吸奶或者擠奶3次以上,那每天也有30ml以上的奶源了。那麼你的配方奶量就可以減少30ML。
你多久擠一次,遠重要於你一次擠多久
乳房的產奶能力是動態變化的,不是固定不變的。你問我,6個小時擠出60mL,那3個小時豈不是只擠出30mL了?其實你的乳房產奶不是始終勻速的,事實上,你製造的頻繁的「供不應求」的現象,會使得乳房和大腦都加緊生產,提高生產速度。
第六 增加肌膚接觸
經常和孩子會動,有質量的陪伴,很良好親子關係是追奶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