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本面信息往往知道的又不是你一個人,如果只能從表面提取信息,得不到多少對交易有價值的內容。所以我們不但要有起碼的觀察力和好的觀察習慣,更需要有一種洞察力——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面對基本面交易,我認為個人交易者需要的洞察力最重要的是動態洞察力和邏輯洞察力。
二
動態洞察力其實就是一種「蛙眼」,是對事物的變化的敏感性。
青蛙對靜止物體完全視而不見,而我們對基本面的靜態部分,比如供求關係,不能一無所知,但一定要明白:供求關係的總量(或絕對量),往往是年度或季度確定的,而且是公之於眾的,在一個短的時間跨度內,可近似認為不變,若市場對這樣的供求數據有反映,則一定老早已經反映過了。
市場其後的動作,一定只會對變化部分有反應,而對存量就是視而不見!
對於精力和資源有限的個人交易者,若具備如青蛙般的敏感的捕捉變化的動態洞察力,他就很容易在紛繁複雜的信息中直接以變量提前找出有價值的交易指引,跳過基本面研究所需要的全面求證步驟,獲得和機構或技術分析者相似的交易效果。
這不是偷懶,而是把注意力放到最需要的地方。此時交易者對存量數據的「視而不見」,其實是以對該品種的歷史的持續(不錯過關鍵時間窗口)追蹤為前提的,哪怕這種追蹤是斷續(平靜期可以擱置)的。
三試想,如果該年度或季度一直都沒有過追蹤,那麼一個數據的出現,你又怎麼確定它依舊在原來的市場預期之內,還是已經和原來有了明顯且出人意料的變化?變量和存量都是相對概念,是需要相互參照的!
失敗的基本面交易者,往往分不清輕重,即使他是追蹤的,很勤奮,但當一個數據或事件出現,他對變化部分和對原來的情況給予同等程度的關照,糾結於存量的性質,或糾結於原來的經驗。這次豆類的收割行情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減產是確定的,供需缺口基本沒有變化,但收割帶來的新增供給就是9月不同以往的變化。
若迂腐地認定極低的庫存消費比就能拉動行情繼續向上,或認為豆類會像2010年棉花那樣是個超級行情,新棉上市也無法阻止上漲,這都是看不到事物的變化和區別。
人和人就是有這麼多不同。這種能力也反映在學習中。
四
比如,看到別人做演示。有些人,聽不了幾句,就會急著下結論,說,「哦,這不就是我以前知道的那個方法嘛」。
若是這種想法,他必然不會繼續專心看別人的演示,最終在這次經歷中學不到東西。
另一些人,即使看著很像之前看到過的某種方法,他依然會繼續耐心看下去,因為他關注的是這次這個人做的和自己之前知道的方法有什麼區別。這就是關注變化。
多少總是有所區別的,他耐心看下去並關注到了,那麼他就沒有浪費這次經歷,學習到了新東西。
看書也是這個道理。我覺得,人際交往,宜求同存異;而學習研究,宜求異存同。這是一種能把生活經歷變成學習和積累過程的一種能力,也是會在最終決定他與別人的人生厚度的不同。
五
邏輯洞察力,是一種透視眼,是看到事物相互關聯的能力,是看到事物內部結構及其邏輯關係的能力。
比如,2010年9月,橡膠市場在高位出現了大跌,當時傳言證監會對某期貨公司的客戶進行了處罰,大概意思是其實際控制的關聯帳戶的持倉超過了限額,罰款並限制其交易。相關媒體對此事進行了確認。
當時橡膠的位置正處於26000的強的歷史壓力位下,市場也有分歧,但奇怪的是,這次大跌之後,橡膠並沒有繼續按頭部形態演化,反而穩住後上漲了,而且這還是國慶長假之前。
形態、事件、時間點,中短期因素綜合來看,似乎下跌是行情阻力最小的方向,那麼一定是一個更本質更強大的因素阻止了它的發生,於是,各因素的強弱排序就暴露出來了。
六
在所有品種中,橡膠因為有這次處罰事件,我覺得讓我看清了它的面目,所以我願意用剩餘不多的可用資金繼續買它,即使帳戶的隔夜風險敞口超過60%,我也依然淡定(這也和當時的大環境有關,但不選別的而選橡膠則和這個事件有關)。
最怕沒有事情,有突發事件是分析行情的最好契機。
在2009年初原油、2009年尾杜拜債務危機、2010年中的棉花、去年夏末的油脂、今年豆粕在8月美國農業部報告出爐時的表現,都是關鍵位置上事件考驗行情的例子。
總結起來就是該跌不跌必漲,該漲不漲必跌。
七
以上的例子並未涵蓋邏輯洞察力的全部涵意。全面找到事物的影響因素,並能理解它們影響事物的方式。
前者可謂是胸中有大棋局,但後面一句更是關鍵。
在主觀判斷中,人腦可以把各種影響因素綜合考慮,這個過程可能非常迅速,在潛意識層面完成,最後以一種直覺的方式呈現出來。
就好比見到某人就感覺這人心懷叵測,可以最初的時候先有了感覺,但還說不出所以然。
但如果某人就能做到很快把個中利害關係說出來,猜測其意圖,這種從直覺升華到理性判斷的能力,就是一種強大的邏輯洞察力。有個成語叫「審時度勢」。 我在以主觀判斷做期貨的時候,常有這樣的感覺——做期貨就像玩殺人遊戲,結果沒出來之前,一切都是模糊的,不確定的。
八
做平民就是在蛛絲馬跡中尋找到殺手之所在,不被殺手的有意誤導和其他平民的無意誤導所影響,要能在表面的語言下判斷這是一個糊塗的平民還是一個潛藏的殺手,並能找到理由去說服其他平民(在期貨中就是說服自己)。
你若來來去去只有一句話,我不是殺手,我就是覺著他是殺手;或者眼裡只有殺手,把反對自己的平民也看成是殺手,即使你猜對了,你也不可能是個好玩家。
在工業和科研領域,有一個概念叫「反向工程」(也叫「逆向工程」、「逆向研發」等)。我們拿著敵軍先進武器的殘骸,去研究它的工作原理;或我們拿到競爭對手的產品,去模仿它的專利技術,就是反向工程。
最常見的反向工程是把機器語言反編譯成彙編語言,來研究軟體的執行邏輯。還有在醫藥領域,從成品出發,推斷其合成前體。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反向工程」其實也是一種觀察能力和學習能力。
九
我們聽到一種理論、看到一種方法,能否把它解剖還原成基本結構?
在期貨圈裡,有很多高手,也有很多機構,他們的手法和理念,未必你有機會詳細接觸,那麼憑著支離破碎的線索,能否拼湊出有價值的內容?這同樣需要前面說到的邏輯洞察力。
很多時候,同樣的現象或事物,不同的人就可以看到不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