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ID:LT0385),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長久以來,營養學家把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視為膳食的六大營養素。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調查發現,某些非洲國家的居民,腸癌、糖尿病、膽石症、冠心病、肥胖等病症的發病率,遠遠低於歐美國家,後來發現這是「膳食纖維」的功勞。
近期,英國《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發表綜述文章,詳細闡述了膳食纖維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緩解胃腸疾病中的作用。
《生命時報》結合該研究採訪專家,教你科學認識並補足「膳食纖維」這種營養素。
受訪專家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範志紅
中國註冊營養師 劉萍萍
《自然》雜誌再次表揚「膳食纖維」
從科學定義來講,膳食纖維是指植物中不能被人體消化利用的糖類物質。通俗來說,就是植物性食物中那些質地較粗、不易咀嚼消化的部分,比如水果的皮、蔬菜中的「筋」等。
這篇綜述文章提到,膳食纖維與多種疾病的發展、治療及死亡情況有重要聯繫。
攝入膳食纖維,能夠使腸道對鐵、鋅、鈣等關鍵元素的攝入能力增強;
攝入膳食纖維也能有效調節腸道通過時間異常,每攝入1克小麥纖維,就能將腸道通過時間減少0.78小時;
幾乎所有種類的膳食纖維,都能促進排便,並維持排便的穩定性。
除了維護腸道健康外,膳食纖維還是一個無可爭議的「多面手」。
2015年,英國營養科學顧問委員進行的一項薈萃分析發現,日常通過食物攝入的膳食纖維每提高7克,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降低9%、中風風險降低7%、結直腸癌風險降低8%、直腸癌風險降低9%,糖尿病風險降低6%。
2019年,一項對過往230多項研究進行對比、覆蓋21.5萬人的研究顯示,日均攝入的纖維每增加8克,心臟病、2型糖尿病、腸癌的發病率就可以下降5%~27%。
2019年,另一項納入185項流行病學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指出,每日攝入25~29克膳食纖維,研究參與者的全因死亡率降低了15%,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31%。
綜合來說,膳食纖維對健康有多種好處:
促進排便、維護腸道健康;
降低血糖上升速度;
抑制膽固醇吸收;
增加飽腹感、控制體重;
降低腸癌、心臟病、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風險。
遺憾的是,目前全球範圍內,成人每日膳食纖維攝入量普遍不足(低於20克)。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版)》,成人每天宜吃25~30克膳食纖維。但調查顯示,我國人均膳食纖維攝入量只有10.8克,遠遠達不到相關標準。
膳食纖維,藏在哪些食物裡?
適當攝入膳食纖維,腸道、心血管、代謝水平都將受益,以下3類食物是「纖維大戶」,不妨多吃點。
全穀物、雜豆類、薯類
這類食物如糙米、燕麥、鷹嘴豆、紅小豆、綠豆等。
全穀物膳食纖維含量一般在3%以上,雜豆大多在5%以上,薯類沒全穀物、雜豆類那麼高,但也在1%以上。
相比之下,大米的膳食纖維含量只有0.7%。
蔬菜、水果類
蔬菜中的膳食纖維在1%~5%之間,其中,菌類優勢明顯,鮮香菇(3.3%)、金針菇(2.7%)、木耳(2.6%)都是富含膳食纖維的佼佼者。
鮮豆類也很不錯,如毛豆(4%)、蠶豆(3.1%)、豌豆(3%)等。
水果中也有不少纖維高手,如庫爾勒梨(6.7%)、石榴(4.8%)、桑葚(4.1%)、獼猴桃(2.6%)、鮮棗(1.9%)、芒果(1.3%)等。
腸胃不好的老人或小孩可以把水果蒸熟後再吃,膳食纖維不會受到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喜歡喝果汁,但榨汁時會把膳食纖維(果渣)濾出,讓健康效果大打折扣。
堅果、大豆類
堅果類膳食纖維含量大多在4%~11%,個別如黑芝麻、松子分別高達14%、12.4%。不過,堅果普遍含油脂較高,吃的時候一定要控制量,每天10克左右就足夠了。
幹的大豆膳食纖維含量都在10%以上,也就是1兩大豆中至少有5克膳食纖維。但大豆製品在加工過程中,大都需要經過水洗和過濾去渣等工藝,導致很多膳食纖維流失。
不濾渣的豆漿則可以保留大部分膳食纖維,一杯200毫升的豆漿膳食纖維含量在1.5克左右。
一個公式吃夠膳食纖維
怎麼才能補夠膳食纖維?大家不妨記住這個公式:
30克膳食纖維
≈
1~3兩全谷雜豆
+
1斤蔬菜
+
半斤水果
+
10克堅果(仁)
在此基礎上,加些細糧、豆製品以及薯類等食物中的膳食纖維,很容易就能達到一天30克的推薦攝入量。
舉個例子:30克膳食纖維≈全穀物(50克玉米、50克燕麥)+雜豆類(50克紅小豆)+蔬菜(250克菠菜、100克荷蘭豆、100克胡蘿蔔、50克香菇)+水果(150克獼猴桃、100克蘋果)+堅果(10克黑芝麻)。
特別提醒
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慢性病患者,或有便秘困擾的人,應儘可能多吃纖維,比推薦量高些都沒問題。
消化能力弱的人,可把高纖維食物做得軟爛些,打成漿或糊糊,減輕對胃腸道的刺激。若是急性胃腸炎發作,上吐下瀉,則要少吃纖維。▲
本期編輯:鄭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