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女兒講故事時,她就不安分地跑來跑去,我有點生氣,就提高音量叫她過來坐我旁邊,女兒不滿地說:「媽媽,你為什麼這麼大聲跟我說話,你要溫柔點跟我說。」
她的一句話把我逗樂了,我又用溫柔版的跟她說了一遍。
等女兒睡下後,我在腦海裡搜索父母跟我說過的那些溫柔的話,卻發現在我小時候的記憶裡,關於父母的東西很少。
小的時候我們姐弟三個就是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除了日常生活上沒什麼問題,心理上的問題是一概沒人跟你說的,很多話就憋成小秘密深埋心底。
那時最開心就是暑假和過年,因為可以見到父母,就算他們工作忙得根本沒時間管我們,那也是最最開心的日子。
就像季羨林老先生說的那樣: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註:指高粱餅子)。
孩子小時候最喜歡黏在父母身邊,而父母對孩子的不同反應,讓孩子走向不同的人生。一個得到父母更多支持、更多關愛的孩子,未來會成長為一個自信、樂觀的人;一個得不到父母關愛的孩子,一生都在渴求愛,也在懼怕得到愛。
王鷗參加《我家那閨女》時,說到了自己小時候。
在王鷗3歲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父母離婚後,她並沒有被父親帶走,或母親帶走,而是被寄養到了別人家,她每天就趴在柵欄那聽高跟鞋的聲音,想著是不是媽媽來看自己了。
有人會問:3歲的孩子會記住這些事嗎?會的。當一個3歲的孩子,每天面對著父母的打鬧、爭吵,甚至是父母的離去,這些可怕的場景都會對孩子的大腦皮層造成強烈刺激,導致這些不愉快的畫面一直存在孩子的記憶裡。
而且因為父愛的缺失,父親也沒法給她示範如何更好面對愛情、事業、婚姻。現在有很多人恐婚,就是受到父母的影響,看到父母的婚姻過得一地雞毛,就會恐懼踏入婚姻。
在這種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特別缺乏安全感,會不自信,會自卑。
就像王鷗說的那樣:覺得愛情好美好,那麼的憧憬,但是絕對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一個缺愛的家庭,教會孩子的是自我否定,和長久的傷痛。
缺愛的孩子不自信
蔣夢婕的家庭跟王鷗的家庭簡直就是正反面。
蔣夢婕家喜歡交流,而且父母和孩子相處時,有時像朋友關係,彼此可以調侃一番;有時是正經的親子關係,父母會用自己的閱歷告訴女兒一些道理。而且他們家討論的東西也很多,父母也不會隨便擺家長的架子,雙方都能彼此傾聽。
蔣夢婕還有一點令人羨慕的地方是,她的爸爸思想特別開明,他對自己的女兒沒有什麼要求,哪怕是婚姻問題上,也由女兒自己決定,真如他自己說得那樣:你結婚也好,不結婚也好,這都是你自己的選擇。
爸爸對女兒的尊重,讓女兒學到了什麼樣的是尊重,同時也能保護自己,下次遇到其他男性不尊重的行為時,就會有勇氣拒絕,不會輕易被別人操控。
不幹涉的爸爸
《愛彌兒》裡說:不要把小樹放到大路上,而要用心呵護這棵正在生長的小樹,讓它免受人類各種言論的影響!要好好地培養這棵小樹,常常澆水,讓它免於死亡。
孩子小的時候就像一顆小樹,健康的成長需要父母的精心呵護。
媽媽像巖石一樣給孩子穩定和堅實的支持,能讓孩子安心;爸爸像直升機一樣將孩子帶到新的高度,能給孩子自信。對孩子最好的家庭示範,就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爸爸媽媽愛孩子。
在家庭相處過程中,父母還可以這樣做:
一周召開一次家庭會議,家庭成員平時遇到的問題,可以先記錄到本子上,到家庭會議上大家一起討論解決。這能教會孩子如何跟他人合作、溝通,也讓家庭關係更和諧、溫暖。
不要覺得對孩子說「我愛你」有點肉麻,父母對孩子說「我愛你」,就是告訴孩子:我們很重視你。被愛包圍的孩子也將更自信。
父母和孩子之間要有界限感,不要老是越界去操控孩子。分清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就忍住不插手,讓孩子自己做。
一個被愛滋養的孩子一定不會過得太差,願我們的孩子都能被愛滋養。
我是 ,家有一女,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探討育兒問題、傾聽你的育兒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