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學習小貼士:
1.《公關心理學》(主編張蕊)第二章 公眾的心理傾向
2.一般來說,公眾在進行有選擇的活動時總有個思考的過程,這個過程和五個方面有關:喜歡與否(興趣)、需要與否(需要)、值得與否(動機)、能夠與否(價值觀),最後歸結為是否付諸行動。
上世紀90年代,擁有私家車的人非富即貴。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旗下有別克、雪佛蘭、凱迪拉克等品牌。在某次別克凱越的新品發布會上,上海通用採用了情景劇的手法讓其亮相,一上市就出盡風頭,引人矚目。
場景一,1994年,轎車已開始逐步地進入了普通百姓家,當時,市場上的車型並不多,能買得起的人也不多。丁銳,劇中的主人公,還只是一個普通的公司小職員,但是他懷揣著一個大夢想:買一輛屬於自己的車,並且向妻子鄭重地許下了諾言。
場景二,時光荏苒,時刻為夢想而努力準備著的丁銳,已經榮升為部門經理,也擁有了買車的實力和資本,但讓其苦惱的是,市場上沒有他理想的車型,他遲遲未下訂單,買車的計劃因此擱淺。
場景三,2002年,中國的馬年,或許「春風得意馬蹄疾」,這一年的中國車市紅紅火火,然而,依然沒有什麼汽車能打動丁銳的心。
場景四,時間再次推移,此時的丁銳已經在公司擔任中層經理,事業穩步發展,一輛別克凱越出現了,他猛然眼前一亮,購車的熱情終於點燃,並完成了夢想,實現了承諾。
分析,別克凱越的這場公關策劃是圍繞著公眾的興趣、需要等心理傾向來作宣傳的,有別於通常的香車美女,它講述了一個「放飛夢想 心想事成」的故事,也符合普通人渴望自我實現的需求。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動機理論》一文中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該理論的影響非常廣泛,也最為深遠,時至今日,還被人一再地引用。
馬斯洛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人類有五種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需要彼此聯繫、彼此重疊,呈現由低到高逐漸上升的趨勢。總體來說,他的這個需要理論揭示了人類需要的發展規律,但是他認為,只有低級需要得到滿足後才會出現高一級的需要,這就把人的需要看成機械化的運動了,與現實不符。因此,對於馬斯洛的需要理論,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
馬雲的「996」觀點一出來,就引發了大眾的熱烈討論,有反對的,當然也有力捧的。對照馬斯洛的理論,你就不必先忙著爭論了。「民以食為天」,當你連最基本的吃穿住等生理需要都還沒能滿足的時候,謀生是第一位的事,是不是「996」都不在考慮範圍內。
當一個人解決了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之後,就可以逐步地滿足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這幾條,我認為並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地滿足,可以彼此疊加。
至於最後一條,自我實現的需要,我覺得還是放在最後來實現比較的妥當。比如,有IT精英,身價地位經濟都有了一定的實力,放下曾經忙碌拼搏的一切,轉而去鄉間或山裡,去做自己的熱愛的事。
最後奉上馬斯洛的一段經典名言:「人是一種不斷需求的動物,除短暫的時間外,極少達到完全滿足的狀況,人生本來就充滿缺憾,完美人生並不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人生雖不完美,卻是可以令人感到滿意和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