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浦劬:理解國家治理須防止兩種傾向

2020-12-25 人民網

原標題:理解國家治理須防止兩種傾向

  對於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總體目標中的「國家治理」概念,我們應該歷史地、全面地、準確地加以深刻理解。

  放在中國語境中理解「國家治理」

  歷史地理解。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總體目標提出的「國家治理」概念,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十六大以來治國理政理念的深化發展和完善的結果,是改革開放歷史任務的總體概括和提升,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和改革開放理念的邏輯演進和必然。由此可見,從歷史和邏輯的雙重意義上講,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國家治理」的內在含義,既與中國共產黨十六大以來的治理理念同出一轍,又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目標設計。

  全面地理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的內容,但非其全部內容。根據全會公報,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完整表述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因此,應該從整體上全面地聯繫地理解「國家治理」的含義。

  首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前提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對於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性質和方向的定位。這就是說,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在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方向上進行。

  其次,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的和歸宿是為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從根本上說是為了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進全體人民的福祉。

  第三,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全面深化改革達成的目標內容,又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實際內容。

  準確地理解。準確地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需要根據我國的國情來切實把握。基於我國的國情和政情可知,國家治理實際上是在政權屬於人民的前提下,中國共產黨代表和領導人民執掌政權、運行治權的體系和過程;是指在堅持、鞏固和完善我國政治經濟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科學、民主、依法、有效地進行國家和社會管理;是指堅持中國共產黨總攬全局、統籌各方的格局下的治國理政。

  據此可知,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的內容,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就是在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優化和創新國家治理的主體格局、體制機制和流程環節,提升治國理政的能力,把我國的根本制度與基本制度內含的巨大能量和活力充分釋放出來,以解決改革中不斷面臨的問題和難題,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優化主體格局、體制機制、流程環節和治理能力,最終實現我國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內含的價值規範和主張要求,從而達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兩種錯誤的理解傾向需要防止

  對於關涉改革性質和方向的「國家治理」的理解,需要防止兩種傾向:

  第一種,簡單按照西方「治理」概念的含義,來套解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其中,簡單片面地按照西方「治理」概念的含義解釋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中「國家治理」的含義,認為「治理」不同於「管理」,是多主體、多中心的治理或者社會自治,如此等等。忽視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的首要內容和前提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無視中國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總體格局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核心總攬全局、統籌各方,其實際運行是一個領導核心,多方參與,各司其職。

  第二種,簡單認為「治理」的概念只是西方政治理論和管理理論的專利。實際上,在中國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掌政權、運行治權,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長期歷史過程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經驗,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和改革開放目標層面上,總結歷史經驗,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確定為改革的關鍵和目標。因此,其根本理論邏輯出自於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其歷史邏輯出自中國共產黨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進程,其實踐邏輯出自中國改革開放和問題解決的歷史過程。

  (作者為北京大學政治發展與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 王浦劬)

相關焦點

  • 北大國家治理研究院與韓國成均館大學成均中國研究所共同舉辦...
    這次研討會是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與韓國成均館大學成均中國研究所共同舉辦的第13次國際學術交流會議。成均中國研究所所長李熙玉教授主持開幕式並致辭,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王浦劬教授回顧了兩個機構兩代學者14年的合作歷程、學術成就,高度評價雙方的相互信任和深厚友誼,期望在雙邊合作的基礎上擴大發展,深化學術合作,形成雙邊合作為主、多方參與的學術合作平臺。
  •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推進現代國家治理進程
    人民政協網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 何方)12月19日,由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國家治理研究院、國家治理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治道:商鞅治秦與現代國家治理緣起》新書發布及研討會在京舉行。
  • 當代西方國家治理研究的兩種價值取向及其意義
    本文將通過分析和闡釋與兩種理論形態直接相關的主要哲學家的思想觀點,從國家治理的目的、國家治理的目的與過程的關係、國家與個人的關係三個層次上探究並概括這兩種理論的主要內容和各自的特點,並剖析它們在理論研究上的重要意義和單維度局限,從而闡明它們對於研究當今世界的國家治理實踐的理論價值,尤其對改革和完善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所具有的參照意義。
  • ...系列重大項目之四——「政府治理與市場監管改革研究」開題報告會
    2017年12月26日上午,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承擔的重大項目「政府治理與市場監管改革研究」開題報告會在北大舉行。課題首席專家、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趙成根,子課題負責人、課題組特邀專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楊立華,子課題負責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李永軍,課題組成員張玉佩博士、範亞西博士、李強博士、王華偉博士、郭宏樟博士、趙琦博士、李夢瑤博士等參加了開題會。
  •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
    這項工程極為宏大,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    習近平指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兩者相輔相成。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好的,是有獨特優勢的,是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要求的。
  • 正確理解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對這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不能作並列式的簡單理解,而應從歷史維度、結構維度、價值維度進行進一步的系統把握與深入闡發。只有這樣才能切實理解這13個方面顯著優勢形成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理解其強大生命力與巨大優越性。就結構維度而言,這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不是簡單羅列,而是構成了一個優勢與功能互補的有機結構。首先,制度的領導優勢: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這一最大優勢統領各方面的優勢,沒有這一優勢,其他優勢都談不上。其次,制度的發展優勢。
  • 人民日報學習連線:怎樣理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這一總目標中,大家對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比較熟悉,而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夠了解。那麼,應該怎樣理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呢?
  • 著力提高治理能力 切實防止「兩個陷阱」
    要應對新形勢、完成新任務,面臨的最大歷史考驗是:在發展中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在改革中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凡事預則立,不患難而患無備。只要我們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正視困難,直面挑戰,緊緊依靠人民,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打好攻堅克難的主動仗,就能有效防止落入「兩個陷阱」,譜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事業歷史新篇章。
  • 如何理解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的支柱
    這些職能已經清晰地給予了財政在國家和社會治理的中定位:基礎性、穩定性、調控性和支柱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的支柱」。如何理解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地位和重要支柱地位?這是由財政業務的屬性和財政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地位決定的。
  • 合陽縣召開防止和糾正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研討會
    為防止和糾正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合陽縣教育局按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相關標準和要求,不斷強化管理,規範辦園行為,加強督查指導,嚴防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促進學前教育健康發展。11月21日,在海峰幼兒園召開了防止和糾正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研討會。
  • 中國式國家治理的基本特徵
    正確理解和把握中國式國家治理,有利於探索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魅力、中國道路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新方案」。②在這種背景下,加強國家治理對緩解和解決這一矛盾就顯得特別重要。基於我國國情與實踐以及歷史與文化傳統,我國國家治理被賦予中國特色,具有自身特定的內涵和性質,成為「中國式國家治理」。正確理解和把握中國式國家治理,有利於「探索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魅力、中國道路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新方案』」。③中國式國家治理具有六個重要特徵。
  • 從G20國家治理指數排名看中國的治理能力
    目前世界上有影響的關於國家治理的指數多是由西方國家主導發布的,這些指數含有強烈的價值觀傾向。因此,構建國家治理指數,一方面有助於把我國在國家治理上取得的有益經驗以及學者對國家治理的理解反映在其中,增強國家軟實力,形成自己的話語權;另一方面,也可以為我國重大國際戰略的制定實施科學可靠的參考依據,為我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在對外投資上提供風險預估。
  • 國家公務員行測邏輯判斷須牢記兩種關係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國家公務員行測邏輯判斷須牢記兩種關係,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國家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近兩年多省同天考試行測科目的邏輯判斷部分以可能性推理為主,這類題目實質是考查論證的相關知識。
  • 戲曲藝術須摒棄「同質化」傾向
    原標題:戲曲藝術須摒棄「同質化」傾向 當下的世界,「同質化」傾向越來越嚴重。比如城市建築,比如文學創作,不僅喪失了最為可貴的獨創性,甚至連原本具有的那份特色也常被人為地修改、破壞。富有個性的藝術形式同樣難以倖免,正漸漸地走向相似乃至同一,比如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戲曲藝術。
  • 疫情後,如何更系統地理解「城市治理現代化」
    新冠肺炎疫情對各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帶來考驗。三月底,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近年來,中國各地政府在城市治理現代化方面做了諸多探索。但是,中城市治理能力如何進一步提升?我們如何更系統地理解「城市治理現代化」這一概念並探索其可能性?
  • 理解情緒勞動:從異化到治理術
    與之相反,治理術概念,尤其是新自由主義治理術,以其對主體性的關注及對社會壓迫的多元理解,克服了異化理論的單向度,可以更好地解釋情緒勞動帶給個體的雙面影響、情緒勞動過程的動態性及個體的相對自主性和能動性、情緒勞動的多元適用,提供了一種理解情緒勞動的動態的、多維度的及多方向的理論視角和情緒勞動研究的後結構主義範式。
  • 【觀點】龔維斌:多維視角下的社會治理及其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社會治理」,將社會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在2014年3月參加全國兩會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治理是一門科學」,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社會治理的內涵和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的方向,也為創新社會治理理論提出了明確要求。
  • 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系統思維
    原標題: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系統思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既是對過去改革成果的科學總結,也是對未來改革願景的清晰界定。
  • 「當國家遇上馬路」:從人的生活出發理解基層治理
    這需要學者找回對生活意義世界的理解,重拾起社會科學研究的想像力。這樣的努力雖然在中國學者的治理研究中方興未艾,但卻在一位美國年輕學者扎卡(Bernardo Zacka)最近出版的《當國家遇上馬路:公共服務與道德自主》一書中得到了有力的體現。作者把田野民族志和政治理論這兩個似乎最不相干的領域連接在一起。他告訴我們,對生活意義世界的理解可以重塑政治學科關於國家理論的想像力。
  • 理解「中國之治」,哪些要點須掌握
    原標題:理解「中國之治」,哪些要點須掌握 本期嘉賓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李林 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 許耀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