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個學期結束了,期末考試成績也都下來了。
不知道各位家長看到成績有沒有幫助孩子分析一下整個學期的學習情況呢?
同樣班級,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教學材料,學生們考出來的成績卻天差地別,這裡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們的學習習慣不一樣。
以下這七大致命學習壞習慣,家長一定要避免孩子養成,否則很可能會與好成績絕緣。
缺乏恆定、清晰的奮鬥目標
當問到學習目標時,很多孩子可能會做出這樣的回答:「我想考一個好分數!」「我想考上好學校!」然而,這只不過是一種籠統、泛化、模糊的學習目標,對學習潛能的刺激力度並不大。
學習「任重而道遠」,尤其需要一個恆久、量化、清晰、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牽引孩子潛意識去努力、去克服學習中的重重困難。
清晰的學習目標可以是,「我要考全班前幾名」、「我要學會哪個知識點」、「要學會哪個題型」。
沒有學習規劃,效率低下
很多人在學習過程中,缺乏科學的學習規劃,「東一榔頭西一錘子」,漫天撒網,沒有階段性的目標,時間安排也不合理,缺乏彈性和機動性。如果說緊跟著老師走是「大鍋燴」,那麼自己的小計劃便是「小勺餵」,「大鍋燴」要吃飽,「小勺餵」也要餵好。
在這裡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學習規劃的思路:學習計劃要有系統性,最好包括平日計劃、短期計劃和長遠計劃三個部分。
首先制定一個長遠目標,比如中考、高考要考哪所院校,去這個學校最終要達到什麼樣的成績;再把長遠目標拆分成短期計劃,比如每次考試應該提高多少分;最後制訂平日計劃,比如找到哪些科目是自己的弱科、哪些知識點是自己的弱項,為了克服這些,要做哪些題去提高,從而分攤到每一天去完成。
聽課不愛記筆記
人的記憶能力是有限的,很多東西當時記下了,但是過段時間後往往很容易忘記。對於學生來說,在學習過程中,很多知識點都需要記憶,有時候在課堂上聽懂了,課下換了思路,再看到同樣的知識點發現又不會了。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堂筆記可以幫助自己記憶重要知識點,幫助自己分清哪些是自己完全掌握的,哪些是需要鞏固的,這樣在課後複習的時候才會更有針對性。
做題時習慣翻閱參考資料
有些同學做題時不喜歡思考,碰到難題就翻參考資料甚至直接看答案。數學,忘了公式看一眼資料;英語,忘了語法看一眼資料……最後總是要對著書上的知識點才能把題做出來,然而,下回遇到同樣的問題還是不會做,不知不覺就養成了依賴參考資料或答案的壞習慣。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把該記的知識點記在腦子裡,這樣做起題來才會思路清晰。當然,剛開始的時候難免不能記住所有知識點,可以翻翻書以加深印象,最後逐漸做到「閉卷」答題。
只顧埋頭「刷題」,沒有自主思考
很多同學在備考時一味「刷題」,卻很少進行思考分析,沒有及時做好複習信息的反饋、匯總。考試時遇到自己會做的題,就能得心應手;遇到不會做的題,卻不會融會貫通,從而出現成績忽高忽低的現象。
複習中的錯題、疑問、焦點、疏漏、遺缺等反饋錯源的信息都是很寶貴的增分「礦源」。針對錯源信息進行自我補救式強化複習,可以把時間、精力用在刀刃上,防止做無用功。
忽略基礎,過於浮躁
大考來臨時,很多同學容易變得心浮氣躁,忽視基礎,期望在短時間內大幅提高成績——在複習時,一會兒翻翻這本參考書,一會兒看看那本習題集,一晚上做幾十道題還嫌少……其實,這些都是「蜻蜓點水」似的做法,很難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是一個潛移默化、厚積薄發的過程,成績的提高和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衡量複習效果的高低也不是以看書多少、做題多少為標準的。只要掌握「真諦」,精做一題勝過泛做十題,吃透一頁知識勝過粗翻一本書。
自我設限,缺乏積極的心理暗示
三分鐘熱度、沒有恆心是同學們在學習中常犯的通病。有些同學覺得自己明明已經很努力了,成績卻毫無起色,心裡就開始打「退堂鼓」。
建議家長可以教孩子每天用自我想像、自我暗示、自我談話、自我反省、自我激勵、自我鞭策等多種激勵方法,突破心理上的學習高度極限,激發出心靈的巨大潛能,使自己每時每刻都處於心靜如水又激情似火的自信學習狀態中。一個人潛在的學習能力是無法想像的,哪怕是平時激發出一點點,也能迅速優化自己的學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