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級傳媒實驗班訪學系列報導|我在英國學新聞

2020-12-11 南大新傳

採訪 | 範文君 應寒亭 劉若雨 何若琪

文字 | 範文君

視頻 | 何若琪

排版 | 敬蕭菲

當異鄉生活的新鮮感退去,「中國周」活動也落下帷幕,我們在斯特靈大學的學習逐漸步入正軌。除了定製化的小班課程,我們還參與了五門本科生課程——「新聞寫作」「新聞學研究」「解讀影視」「媒體研究與產業」「雜誌新聞」,體驗了斯特靈大學的新聞本科教育。

從國內大學罕見的研討課,到新鮮名詞「雜誌新聞」,我們認真體驗「教什麼」的同時,也好奇著「如何教」——隨著自媒體的蓬勃,似乎全世界的新聞教育都面臨著「新聞從業者門檻日益降低」的困境。在傳媒業形態日新月異的今天,斯特靈大學致力於給予新聞學子怎樣的培養?同南大相比,它在同樣的困境面前做出了哪些相同的努力?又有哪些不同的嘗試?

帶著許多好奇和疑問,我們走近斯特靈的新聞本科培養體系,試圖尋找這所年輕大學給出的答案。

(小組成員採訪斯特靈大學新聞系主任Tom Collins)

「從大處開始,落實在小處」

斯特靈大學一共分為五個學科大類,包括藝術與人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健康科學和體育運動、管理學。其中,和新聞傳媒相關的院系隸屬於「藝術與人文」大類,全名是「傳播、媒體與文化」。在這一院系中,又有三個方向的本科學位,分別是「數字媒體」、「電影與媒介」、「新聞學研究」。

其中,「數字媒體」是近年來才開設的專業,它以就業為導向,著重培養學生的多媒體應用技能,比如電視和廣播節目的製作、頁面排版、腳本撰寫、網頁設計、視頻剪輯、社交媒體運營等等。課程會根據媒體行業的發展進行調整,以幫助學生適應不斷更新的媒體環境。不過,除了必備的實務技能訓練以外,學生也會接受一些關於新聞倫理、法規和理論的教育。

(數字媒體專業課程表)

相比之下,「電影與媒介」和「新聞學研究」則有更悠久的歷史,斯特靈大學早在1978年就開始了對電影、媒體和新聞的研究。根據2019年的《衛報》大學指南,斯特靈的電影與媒介專業排名蘇格蘭第一、英國前十;根據2018年的英國全國學生調查,斯特靈的新聞專業排名蘇格蘭第一、英國第三。

不同於「數字媒體」專業以培養業界人才為導向,這兩個專業在培養實踐技能之外設置了更系統的理論課程,並且鼓勵學生選修雙學位或更多其他專業的課程,學生在選課方面有更多的靈活性和自由度。

(電影與媒介專業課表)

斯特靈的本科學位都是四年制,學生需要取得480學分才能獲得榮譽學位,每個模塊是20學分,也就是每學期需要完成3個模塊的學習。讓我們感到詫異的是,「電影與媒介」「新聞學研究」這兩個專業,在大一、大二兩年中一共只有5個必修模塊,其他7個模塊都由學生從其他專業中自由選擇——也就是說,在斯特靈的前兩年,超過一半的學習內容都是來自其他專業。專業選擇的範圍也十分廣泛,除了「傳播、媒體與文化」院系內部的課程可以互選以外,還包括政治學、哲學、社會學、水產養殖、體育學、歷史、法律、西班牙語、教育學、計算機科學、學習技能和商業研究。

(新聞學研究課表)

新聞系研究員Damyan Kachulski告訴我們,學生只有在大一大二可以自由選擇以上專業的課程,而到了大三大四,選修模塊的數量減少且範圍縮小,基本都與本專業相關。比如,「電影與媒介」專業的學生可選腳本寫作、廣告、紀錄片影視、東亞電影、實驗電影等等。

對此,新聞系系主任Tom Collins認為,人文學科很重要的一點是鼓勵學生「從大處開始學習,最後落實在小處」。他說:「一開始讓學生們理解這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而後面將會進一步確定並細化專業方向。」

「不強制上課,但必須研討」

斯特靈大學靈活的課程設置和寬口徑的培養思路讓我們有似曾相識之感——剛好與南大的三三制和通識教育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斯特靈「講座+研討」的課程形式卻讓我們深感新鮮——在南大以及大多數國內大學,2個課時內往往以教師講授為主,中間穿插一些提問和討論環節,並不會設置固定的教室和課時進行額外研討。

斯特靈大學的一個20學分的模塊包括每周一次的教師授課和每周1-2次的研討。教師授課往往在大階梯教室進行,課堂氛圍十分自由——不時有學生突然插話打斷老師,其他學生也不以為意,並不會刻意轉頭去看發言者。一次在電影電視研究課上,老師介紹一個有關女性主義的理論時,後排一個男生突然說「That doesn't make any sense.」講臺上的老師沒有表現出被反駁的尷尬,只是停下來稍作解釋。

(斯特靈學生在上大課)

我們參與的課程中,「新聞寫作」和「雜誌新聞」都是拼盤式課程,每個老師主講2-3周,類似於南大新傳院開設的平臺課「媒介案例研究」。每門課設置一個總協調老師,對整個課程負責。為保證課程的系統性和連貫性,所有任課老師經常見面討論課程進度和學生反饋。Tom稱,開設這門課是因為學生反饋「希望能聽到不同視角的人的不同聲音」。

比如「雜誌新聞」課程,旨在通過閱讀經典作品提高學生的非虛構寫作技能,一共4位老師,負責4個不同的主題,其中,來自南非的老師Bernadine Jones負責戰爭報導。她認為,這門課以往選擇的作品大多來自西方白人男性作家,而自己也關注女性作家、非西方作家、非白人作家,因此在選擇閱讀材料時會有意識地選擇這些群體的作品,使作品來源和視角更為多元化。作為這門課的總負責老師,Tom也對這種努力表示了讚賞,並且認為這是今後課程改革的方向。

(「雜誌新聞」的研討課要求)

而對於國外大學的學生研討制度,我們早有耳聞,卻沒有意識到它在學習中的比重甚至超過了教師授課。Tom Collins告訴我們,在斯特靈,不強制學生每節課(lecture)必到,但工作坊(workshop)和研討會(seminar)是必須上的。新聞系老師Jackie Cameron稱,如果大一學生缺席三次以上的研討課,將會失去一部分成績。

Tom告訴我們,在斯特靈,所有課程都有錄像,ppt等課程材料也會上傳,學生可以登陸教務網反覆聽講,但如果錯過工作坊或者研討會,就沒辦法再來一遍。Tom認為,老師傳遞知識不是最重要的,一起通過討論去探索知識才是,對於新聞這樣的學科,體驗式學習尤其重要。

(斯特靈學生在上研討課)

根據學科和人數,研討會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比如英國文學,往往是只有6-8個學生在一個小教室進行閱讀後的討論,氛圍比上課更為自由。如果是設計類課程,往往會有20-25個學生跟隨老師的指導學習諸如Adobe Indesign之類的軟體應用。Tom擔任新聞寫作課的老師,每周二有這門課的工作坊。他會先給學生們一些新聞小測試,督促他們了解世界各地的新聞,以及檢驗自己在課上所學到的知識。接下來,他們會挑選當天早晨報紙上的新聞,進行討論,然後基於討論過的新聞做寫作練習,Tom會在一周內給予反饋。Bernadine負責「雜誌新聞」的研討課時,則要求學生事先閱讀課堂推薦的作品,在討論的基礎上針對作品寫一篇300詞的研究報告。

Jackie認為,講座雖然能夠提供寬廣的視野,但是學生很難在講座中長時間集中注意力,而研討課則提供了一個積極思考、主動分享的機會,學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和老師單獨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這是一個快樂學習的方式。」

你讀得越多,寫得越好

在斯特靈所有的新聞課程中,「雜誌新聞」最為吸引我們的注意——這個名詞在國內新聞課程中很罕見,實際教授的技能卻是國內時下熱門的領域:非虛構寫作。

「雜誌新聞」選取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儘量囊括各種不同的寫作風格,幫助學生建立更好的敘事能力。大多數作品都是屬於美國「新新聞」作品——所謂「新新聞」,是指將文學寫作的手法應用於新聞報導,重視對話、場景和心理描寫,不遺餘力地刻畫細節。

如果要在南大新傳院找一門課程和它「對標」,那麼就是莊永志老師開設的「高級採寫」了。不過,「高級採寫」由莊永志老師一人主講,而斯特靈的「雜誌新聞」則是拼盤課,每位老師圍繞某一主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家和作品進行介紹和分析;另外,如果說「高級採寫」重在教授「採訪」,「雜誌新聞」這門課則重在教授「寫作」,選擇的作者不僅包括《紐約客》《時尚先生》等美國著名雜誌的記者,也包括小說家;選擇的材料不僅包括非虛構作品,也包括虛構作品。比如Tom第一節課就選擇了海明威,Bernadine選擇的Michael Herr的越戰作品Dispatches也有虛構成分。

眾所周知,新聞的第一要義是真實,通過閱讀虛構的文學作品也能培養學生的非虛構寫作能力嗎?

針對我們的疑問,Tom給出了自己的想法:「首先,寫作就是寫作,好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不管體裁是什麼。第二,寫作是創造,有創造性的人們將不同話題、不同領域的經歷及其影響都加入到自己的寫作中。就雜誌新聞(也就是長篇幅報導)來說,它們都是事實性的,都是關於真實的人、真實的事件、真實的生活,但很多作者也會從小說寫作中借鑑一些寫作手法和技巧來講述這些真實的故事,比如Hersey講廣島原子彈爆炸,Herr講越戰。某種程度上,小說也可以講述事實和真相。」

「這門課就是想告訴學生,不管是虛構還是非虛構,你只有讀得越多,才能寫得越好。」

「雜誌新聞」課程的分數由兩次作業決定。第一篇是900詞的特稿,主題可以是課上討論的任何話題或者作品;第二篇是2000詞的新聞作品,主題不限。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完成的長作品會發表在雜誌上,Bernadine認為,「發表比分數更重要。」

有意思的是,學院和雜誌評價文章質量的標準似乎有所不同。Bernadine和Tom不約而同提到,去年一位學生的作品發表在雜誌上,反響很好,得到了500磅稿費,但是老師給的分數不盡如人意。Tom認為,老師進行評價時,會有明確的評分標準,比如語法、標點使用、參考文獻的標註等等,而雜誌可能更看重文章的出版價值和寫作風格。Tom告訴學生們,不要關注分數,重要的是閱讀和寫作過程。「當你求職的時候,招聘方想要的是你的寫作能力,而不是某一次寫作、某一門課上獲得的分數。」

(「雜誌新聞」課上介紹Herr的作品)

與此同時,Bernadine也承認,在社交媒體時代,受眾習慣了碎片化閱讀,像Herr、Hersey那樣用幾年時間寫一部非虛構作品然後大受歡迎的情況已經不復存在。但Bernadine認為,這也正是開設雜誌新聞這門課的必要性所在——讓學生閱讀更多優秀的作品,讓他們看到好的新聞應該是什麼樣的,並且盡力去模仿,從而內化為自己的技能,讓講故事成為一種「第二天性」的習慣。退一步看,即使學生畢業以後不做記者,他們一樣可以把寫作技能應用到其他方面。

Bernadine認為,隨著自媒體的發展,記者的門檻確實在不斷降低,但斯特靈的新聞教育旨在讓學生能夠成為這個行業的精英,「我們教速記,教採訪,教非虛構寫作,就是為了讓學生一畢業就能夠在正確的位置上做專業的新聞。」

相關焦點

  • 2016級傳媒實驗班英國訪學系列報導(一)| Be the difference——看...
    2018年9月9日中午12時,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6級傳媒實驗班全體同學抵達了位於英國北部蘇格蘭的斯特靈大學,開始了新的訪學之旅。全班17名同學同赴海外訪學,是傳媒實驗班的特色項目之一。相較上一屆肯塔基大學的熱情洋溢,斯特靈,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以安寧靜謐的氛圍迎接著我們的到來。
  • 2017級傳媒實驗班訪學系列報導|Let Your Colour Shine——予你...
    文字 | 張一可 王詩涵 儲瑞秋 吳梓溢圖片 | 17級傳媒實驗班及網絡指導老師 | 袁光鋒排版 | 龍禹圻2019年9月,傳承著16級實驗班的訪學計劃,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17級傳媒實驗班全體同學踏上了蘇格蘭斯特靈這方土地
  • 國慶日,我們在英國講述中國故事|2017級傳媒實驗班舉辦斯特靈大學...
    採寫 | 付思涵 姜新雅 王明睿 陳琪視頻 | 陳琪 王明睿圖片 | 2017級傳媒實驗班指導老師 | 袁光鋒排版 | 敬蕭菲National Day在地球的另一端,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7級傳媒實驗班以另一種方式為祖國慶生——「中國周」文化活動在英國斯特靈大學拉開序幕,中國民樂、茶道、書法、剪紙等中國傳統文化同樣大放光彩。這是傳媒實驗班在海外訪學中首次舉辦「中國周」活動。
  • 2017級傳媒實驗班英國訪學系列報導|在英國,人們怎麼過黑色星期五?
    黑五當天,服飾品牌GAP的折扣清單相對於周女士和Diana,斯特靈大學的本地學生Haneen和來自傳媒實驗班的短期交換生小Y為黑五列出了更為詳盡的購物計劃。Haneen習慣於提前為事情做打算,在這次黑五的前一周,她就制定了一張預算表。
  • 天涯若比鄰|來自英國斯特靈的問候
    2016級和2017級傳媒實驗班的同學們在微信群收到了一份來自英國的驚喜——斯特靈大學的Damyan Kachulski與Grace Wang兩位老師考慮到中國的疫情,特別為同學們錄製了一則加油視頻。斯特靈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是2016級、2017級傳媒實驗班學子展開海外訪學的目的地,兩個班級曾經在那裡度過了三個月的新聞訪學之旅。
  • 貴州民大傳媒學院:打造西南地區高校一流新聞傳播學科品牌
    這是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2018級、2019級學生在授課老師管倩的帶領下專程前往省博物館進行「找新聞」「採新聞」及「新聞報導策劃」的實踐學習。  類似的教學場景不勝枚舉。  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院長蘭東興說,傳媒學院「謝六逸新聞實驗班」自2017年設立,從全校範圍內遴選30名2016級本科生,以後每年選拔30名優秀學生進入實驗班,將研究生教育的導師制下沉到本科。
  • 傳媒大學設數據新聞方向,4年學什麼?
    近日,中國傳媒大學招生辦在解讀2015年高招新政時,透露將在2015年新增翻譯、新聞學(數據新聞報導方向)、通信工程(無線多媒體廣播技術)三個本科招生專業。其中,新聞學專業(數據新聞報導方向)主要培養專門從事數據新聞報導、挖掘、分析的高級人才。
  • 2017級傳媒實驗班訪學系列報導|薩溫節:凱爾特新年夜紀事,一場與...
    簡介活動之後,他開始與遊客互動:「我喜歡以交換的形式來收集故事。故事、謎語、笑話,請你們三選一!」其中一個謎語是腦筋急轉彎:「什麼在一分鐘(minute)中有兩次,在一月(month)中有一次,在一個世紀(century)中卻一次都沒有呢?」同伴對此類字謎不算陌生,很快反應過來謎底是「m」後收穫了鷹嘴小哥的盛讚,稱我們是今晚第一個解開他謎語的人。
  • 想學醫?清華大學醫學實驗班在等你
    一起來看看,他們的學醫之路有哪些心得和收穫~周中央2009級校友現就職於北京協和醫院年三十的前一天,我和師兄正在科裡值班,手機新聞彈窗亮了:「武漢封城」。此前雖對疫情多有關注,科裡也早有前輩前往發熱門診支援,但確是從那時起,才堅定地想要做點什麼。恰逢醫院招募抗疫應急後備隊伍,我便報了名。上學時得益於醫學實驗班學制的設定,有機會受到海內外的各路專家、同道的指導,在片刻的言傳身教中學得一星半點也受益良多。
  • 中國傳媒大學2017簡章
    2010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在視察我校國際新聞傳播碩士班的建設情況時,對該班的教育理念給予了高度評價,充分肯定了國新後備人才的培養模式。六年來,國際新聞傳播後備人才班已經培養出一大批活躍在六大主流媒體國際新聞報導一線的記者,在人才培養方面結出了累累碩果。電視院師資力量雄厚,既有學術方面的大師級人物,又有活躍在電視界第一線的著名電視策劃人,更有海外留學歸來的媒介精英。
  • 湖南農業大學2020級會計學專業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創新實驗班...
    湖南農業大學2020級會計學專業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創新實驗班招生簡章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職業就業標準逐步趨向國際化,國家迫切需要大量通曉國際規則、熟練掌握全球財會前沿知識與技能的國際化高端財會人才。在未來5-10年,我國將需要50-100萬名國際化高級財會人才。
  • 一日一書|《哈佛訪學札記》
    一日一書|《哈佛訪學札記》 2020-08-07 12: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愛發聲丨中傳2017級國新學子全英文演唱《我和我的祖國》
    為愛發聲丨中傳2017級國新學子全英文演唱《我和我的祖國》 2020-03-24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陝西「女神學霸」:獎項滿滿,訪學香港名校,如今跨專業留學英國
    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社團,不僅可以豐富課餘生活,讓我們結識到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還學到很多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與微信運營部的小夥伴在一起(左二為王瑞瑄)向陽而生大三的寒假,王瑞瑄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香港科技大學訪學項目
  • 在騰訊實習,在劍橋訪學,這所學校學生咋這麼牛!
    我們在劍橋大學聽課,和英國學生交流,還一起遊覽倫敦標誌建築,了解當地文化。訪學讓我們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堅定了畢業出國留學的目標我走的時候他們每一個人都用中文和我說謝謝,這讓我很感動。在劍橋大學和英國學生交流學習四年前,會計學ACA專業的曹玲鈺、黃馨婷、李雨薇、呂迪雅四人來到武漢學院,相聚同一宿舍。大學四年,她們由學校全額資助,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南非斯坦陵布希大學等世界名校訪學。
  • 來看英國大學新聞傳媒專業排名
    近年來,新聞傳媒專業在國內外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量很高。如果你想投身傳媒相關行業,可以考慮申請英國傳媒專業課程。英國擁有世界上第一家電視臺BBC, 以及路透社、泰晤士報、Sky等知名媒體,傳媒產業發達,體系完善。
  • 全國大學排名第五,這所名校如何培養新聞傳播學人才?
    (圖片來自公眾號「NJU人文」)從2015年開始,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面向全校招收了第一屆傳媒實驗班,有志於傳媒業和國際傳播的本科學生都有機會加入。因為是「實驗」,第一屆傳媒實驗班的同學們也戲稱自己為小白鼠。傳媒實驗班更加注重國際傳播方面的培養,他們需要比其他新聞院學生多學一年英語口語和寫作。
  • 英國訪學 劍橋大學商科邀請函!
    江先生的初衷是能夠去美國哈佛、賓大等商學院做訪問學者,無奈申請遭遇瓶頸,在最後的關鍵時刻,我們的申請老師頂住了壓力,拿下了英國劍橋大學商科訪問學者邀請函
  • 訪學隨筆|| 「有效期限」的美好
    國科大本科教育實行「三段式」培養,每個本科生都有機會在大三下或大四上學期到境外高水平大學或科研機構訪學。2017年起,國科大官微開設「訪學隨筆」欄目,聚焦本科生在海外名校的見聞和感受。2020年春季學期,共有82名2017級本科生赴外訪學。受全球疫情影響,2017級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楊陽現已停止訪學回國。今天讓我們通過他的回憶,感受這段訪學時期的特殊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