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筍,具有嬌嫩清脆、口感帶甜,是很多消費者喜歡的綠色食材。冬筍是楠竹在立冬前後發育生長成的筍芽。而楠竹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有,小趙前兩天曾寫了一篇《為什麼會有冬筍,冬筍如果不挖走,會長成竹子嗎?》,反響強烈。
小趙家的屋後就竹林,挖筍也挖了十多年,但不是專業,只能算業餘,和那些老師傅們,不敢相比。很多的經驗和要訣也都是從老師傅們那裡學過來的(原來筍不值錢,竹子值錢,現在反過來了,是筍值錢竹子不值錢)。原來農家的冬筍是不讓挖的,很多人認為挖了第二就不會長竹筍,也就沒有竹子了。
這是個錯誤的觀念,冬筍那怕就是不挖,也會被寒冷的天氣給凍壞,第二年不挖也會爛掉。學習這個,也不是為了挖了能夠賺錢,也只是解解嘴饞。接下來就和大家一起來說一說,挖冬筍是什麼時候挖,怎麼去挖?
挖冬筍什麼時候挖好?其實挖冬筍是沒有上午和下午之分的,如果你高興,只要您看得見,您晚上都可以去挖。很多人分上午和下午,那是因為農村人吃早飯比較晚。再加上冬季的早晨霧氣溼度大,清晨上山容易被路水打溼衣服個鞋子,很多農戶都是吃完早飯才出門,那時都差不多到九、十點鐘了。山上的霧氣也散了,水珠也差不多都幹了。
挖冬筍怎樣才能找到呢?首先要說的是,挖冬筍一定要有好眼力、好耐心、好體力,有了這「三好」,經驗是時間的積累,可以慢慢學,一天學一點,也能成高手。小趙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
第1、學會辨別竹子的年齡:別說沒有用,竹子分新竹和老竹(老竹分三年以上,五年以上),新竹外皮脆綠,竹節處有一圈白色的絨粉。這絨粉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脫落變黑,到完全脫落變黑要三年的時間。
三年以上的老竹外表墨綠,沒有白粉圈,竹節處是一圈黑色的粉末,這些粉末時間越長,也就越少,竹節處齒圈就越明顯。
五年以上的老竹外綠中帶黃、發亮,像刷了亮油一樣。竹子時間越長,顏色就回變的泛白,竹子也稀少,這樣的竹子一定要砍掉,就是部砍它自己也會死掉。
學會了辨別新竹和五年以上的老竹,在這兩種竹下,就不用找,新竹猛長竹鞭,木質脆嫩,老竹鞭木質堅硬,這兩種育芽能力都不強,老竹鞭也還是有育芽功能,但是都是很小的芽體,就是長成竹子,都只要一點點大。而三年竹,竹體健壯,韌性足,竹鞭活力強,顏色金黃,芽點多且生長迅速。(要找這種竹)
第2、看竹子公母,辨筍的走向:竹子是分公母的,筍的生長,是和墨綠柱公母很大關係。順著竹子往上看,第一竹枝是一根枝為公,兩根有叉的為母。順著母竹叉所指的方向,就再那個範圍去找,肯定能找到。
第3、看地表凸起和裂縫:這是嘴簡單,也最實用的方法。冬筍在地底下生長,在地表層10~30公分的層面生長。冬筍長大,就會膨脹自身向上土層延伸(記住所有的筍都是向上生長)。筍越大,地表層就回凸起得越高,裂縫就越來,有竹葉覆蓋,會像一個像山丘。
其實還有兩種方法,就是看竹兜節辨筍有幾個,看竹兜節辨竹鞭的走向。這些老師傅教過我,自己太笨,就是找不準,也就不方便在這裡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