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文顱內有一個7.2×4.5釐米的瘤體
濰坊諸城的7歲男孩小文,從今年2月25日開始,連續四天出現頭疼、嘔吐、發燒、輕度癲癇等症狀,令家人心疼不已。經過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外一科的檢查,確診孩子患有先天性顱咽管瘤。近日,小文顱內的7釐米瘤體被成功取出,恢復健康。
男孩顱內發現巨瘤
4月5日,在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外一科病房內,記者見到了小文的家長曲先生。曲先生告訴記者,小文從2月25日開始發病,一直伴有頭痛、嘔吐、發燒、輕度癲癇等症狀,在當地醫院通過做平掃磁共振,雖然不能確診,但發現孩子頭部顱內有巨大異樣物體。孩子被送到附屬醫院時,意識都有些模糊了。經過一系列檢查後,最終確診小文患有先天性顱咽管瘤。
隨後,醫院為小文安排了手術。據了解,手術進行了四個多小時,成功取出了一個7.2×4.5釐米的大瘤子。神經外一科副主任醫師季泰令告訴記者。小文的病情如果提前三年發現,手術可能會更順利些,孩子顱內瘤體也不會這麼大。
小文手術後,住了24天醫院,無任何併發症,順利出院。4月5日,小文來複查時,醫院又為其做了定向放射治療,並沒有發現問題,可以確定小文已經恢復健康。
留意孩子發育遲緩
「先天性顱咽管瘤除了瘤體在顱內的生長,通常在發病前可能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但從一定程度上講,醫學上對於這種瘤體的治療,還是遵循著越早越好的原則。」季泰令說。
季泰令介紹說,先天性顱咽管瘤的發病率在百萬分之一二左右,有的地區還要高些,不同地區發病率不同。多發病於小兒,年齡一般在十五六歲以下,目前發現臨床年齡最大者56歲。通常,病患顱內瘤體壓迫垂體,又容易造成兒童身體高熱、高血糖、癲癇等症狀,有症狀的時候,就是已經到了發病的時候,嚴重的,孩子有可能會死於併發症。「我從醫19年,還從來沒有遇到過像小文這樣瘤體超過7釐米的病患,通常,顱內瘤體在四五釐米以下。此次雖然成功手術,但家長還是要提高對小文後續治療的認知和重視。」季泰令說。他提醒廣大家長朋友。日常要特別留意孩子無緣無故發燒、第二性徵發育情況(如男孩睪丸發育小)等,不要「看著自己的孩子怎麼也好」,不要對於孩子發育遲緩等問題不在意。(文/圖記者 臧嶽)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齊魯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儘快處理。齊魯網所轉載的內容,其版權均由原作者和資料提供方所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