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學習這件事,咱們中國人可以說是再虔誠不過的民族了。比如,世界上所有的著名景觀裡面,中國高考的壯觀場景,絕對夠得上申報一項世界級文化遺產。但凡有點條件的家庭,在孩子出生之前可能就在策劃孩子的北大、清華之夢了。
比如,買房子要想著購置學區房,因為好的小學與一般意義的小學考入名中學的機率真的是相差懸殊。那麼,選擇中學就更是一門學問,稍有不慎,便很有可能造成千古遺恨。
只要孩子能夠爭氣,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那麼家長們砸鍋賣鐵供孩子讀書那也是在所不惜。在陪伴孩子讀書學習的道路上,家長們需要關注研究的類似購學區房之類的問題實在太多太多。所以,實際上,我們的高考制度不僅僅是在培養祖國的接班人,同時也培養了一批民間教育學家。
這樣的一種文化現象,就像一場馬拉松比賽,關注的人們除了場內的隊員、隊員家庭還有各個主管部門的管理者,以及社會大眾。一年一度的高考涉及的群體之龐大,可以說絕不亞於一場世界級賽事。
期間的故事豐富多彩,感人之處如果記錄下來,可能比佛經還要浩瀚得多。每次高考結束,隨之而來的便是各種評論,有人鼓掌有人抨擊,有人欣喜有人嘆息,總之是非常地熱鬧。無論如何,這樣的一種現象,表達著國人對學習這件事發自內心的認可。
時光倒回2500年,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可沒有現在這般廣受人們關注追捧的待遇。《論語》中孔子和弟子們交流學習的對話輕鬆有趣,作為一名學生,全然沒有現在孩子們這般緊張焦慮,作為總教練的孔子,也沒有現在的教育者們這般有壓力。
01那麼孔子有著怎樣的教學之道呢?
首先,收學費問題。《論語》中有記載,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但凡想學習的學生,只要用一串幹肉表達心意,就可以成為孔子的學生了,只要願意學習,入讀名校門檻很低。所以,孔子開創了民間私塾教學之先河,使得原本只有貴族才能享受到的學習待遇,普及到了民間。
其次,學習態度。孔子收學生的門檻很低,但對學生的教學要求可不低,進門的弟子必須要有學習態度。
(一)、專注。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一個人心中充滿理想,目標明確,知道自己要什麼,發自內心的重視學習,表現出來的狀態自然會充實著一股英氣,學任何東西才會專注,才會堅持,才會有效。所以孔子最喜歡這樣的學生,也啟發引導學生成為這樣的人。
(二)、淡定。哀公問曰:「弟子熟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不遷怒,不貳過。」不隨意給周圍放送負面情緒,不在同一件事情上犯同樣的錯誤。學習是為了修為自己,和自己比賽,時時刻刻的修為狀態累積著自己生命的品質。所以,孔子對顏回非常讚賞,因為顏回的狀態表現出了孔子的教學理想,希望大家都能夠達到這樣的學習狀態。
(三)、注重觀察。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少說自以為是的話,多多用心觀察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就會發現學習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然後把學習到的再傳授給別人,時時提醒自己做的怎麼樣,這樣才會越學越得到提升。
(四)、謙虛。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增益自己。只有做時刻增益自己修為的事情才是有價值的,才是對社會有幫助的。
(五)、勤勉。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的優點不僅僅是「不遷怒,不貳過」更重要的還有「不惰」。心態好又努力的人哪有不成功的。孔子終其一生都是活在勤勉中,但他自己樂在其中。所以,成了通才也不自知,好像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
(六)、實事求是。子曰:「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實事求是才是學習的最佳態度,這就是孔子的態度。
02再次:教育理念
(一)、啟發式的教育。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返,則不復也。」
不是發自內心的思考追問,不去啟發他,不是非常想表達而不知道怎麼表達,也不要去啟發他。一個問題不能從幾個方面來思考,也不要隨便啟發。可見啟發學生思考,是孔子的教育重點。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
對待朋友也是同樣,朋友遇到問題需要幫助的情況下,可以給予善意的忠告,並用合適的方式方法開導。如果朋友聽不進去,那麼要慢慢來,再找機會,不可強加自己的意志,造成朋友額外的壓力。
(二)、知行合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是為了做到,學中做,做中學,在反覆的學與習中不斷積累,在積累中感受樂趣。
(三)、學在生活中。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生活中處處皆學問,孔子的學就是在強調學與做到是一體兩面的事情。
(四)、在經典中學。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於求之者也。」孔子不僅提倡自生活中學習,還提倡跟古人學習,用古人的智慧增益自己。另外,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即學習古人流傳下來的經典,可見孔子對古人文獻的重視。
(五)、在天道中學。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若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不僅引導弟子們在生活中學,在經典中學,還引導弟子要觀察天道的運行方式,向天地大道學習。
(六)、通才教育。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孔子的學習都是為了生活所需,並不是為了成名的。只要是生活中所必須的就是孔子要學會的,所以,孔子是實用的通才教育家。
孔子的通才不是啥都會一點但啥都不精通,他的啥都會是啥都精通。「入太廟,每事問」, 孔子時刻注重在生活中觀察積累各種學問,到任何地方都能夠 「不恥下問」,絲毫沒感覺到累和懈怠,而是越學越有趣。
03最後:學習的目的
(一)、服務社會的價值理念: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是為了能夠解決實際問題。但是對於個人而言,生命的價值就是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不斷成長成熟完滿。所以,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才對。活到老,學到老。
這句話實際上也就是說:人生的價值就是終其一生為社會做服務。在服務中歷練,在服務中升華,在服務中結束自己的一生。人生不過就是一個學習、創造並不斷奉獻的過程。愉快地享受生命,並與生命中的每一個當下相應是大智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同樣是在說,做事一定要樂在其中,讓自己的生命與事情本身同在,那麼這就是最佳狀態了。
(二)、和諧融洽的社會理想: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社會安定和諧,人與人之間相處融洽,彼此信任,當離開這個世界時,人們能夠發自內心地懷念,這就夠了。多麼溫暖,不宏偉不華麗,那樣的踏實深沉,這就是孔子。
通讀《論語》,我們不難發現,傳說中的孔聖人並不是一位嚴肅的、不苟言笑的、把自己貢在那裡讓人崇拜的大人物。而是一位樸實的、有溫度的、平易近人的、勤勉務實的、心懷社會的鄰家爺爺。我們今天的教育應是與時俱進,豐富多彩固然很好,但凡事都是有度的,過猶不及。列舉以上《論語》中孔子的為人處世言論,與諸位共勉。
原創來源:杜保瑞教授國學經典私塾碩博班·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