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進步與天賦人權:神聖羅馬帝國啟蒙運動的主旨和目標是什麼?

2020-12-17 子淵談史

引言

在啟蒙運動中,人被看作是衡量事物的標準和一切努力的目標。因此人成為思想的中心點,以至於人的這一方經常被用來反對以前的被視作珍寶的宗教的另一方,亦即思想著的人本身成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和標準。

大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在1873年對啟蒙運動的性質作了如下解說:「啟蒙就是人類擺脫自己造成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是指那種不經他人的引導,便沒有能力去運用自己理性的狀況。而當造成這種不成熟狀態的原因,不是由於理性的缺乏,而是由於缺少決心和勇氣去獨立地運用理性。這種不成熟狀態就可謂是由自己所造成的了……拿出勇氣,運用自己的理性!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

▲康德畫像

默勒強調指出,啟蒙運動的這個命令普遍適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宗教和教會,國家與社會,哲學與科學,歷史與當代,無一例外」。除了「理性」之外,「批判」可以說是啟蒙運動的另一個關鍵詞語。就像今天人們偏愛「尋根究底」一樣,保持批判的特徵是啟蒙運動的一個基本訴求。

01

儘管在神聖羅馬帝國就像在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啟蒙運動將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教會和宗教以及那些有著特定宗教形態的事物,但是它卻很少像在法國那樣是出於反基督教的或者乾脆就是無神論的立場。在這裡,批判大多是在神學的框架當中進行。它總嘗試運用啟蒙運動的批判方法去修正神學命題。啟蒙思想家大都以反對「教派分裂」的姿態出現。默勒寫道:「德國的啟蒙運動總的來說不是一種反宗教運動,雖然法國那種極端的批判宗教的傾向對於他們來說並不陌生,但是在德國它卻沒有成為運動的主流。唯物主義和無神論在德國啟蒙運動中極為罕見。」

▲梵蒂岡聖彼得廣場

除了要求各教派間的寬容和來源鑑別學的聖經詮釋外,這場新的思想運動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為現代意義上的天賦人權開闢了發展道路。這裡人們自然會想到薩穆埃爾·普芬多夫的那些異彩紛呈的著作。早期啟蒙運動的一個重要代表人物是那位博學多才的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在萊布尼茨看來,已形成的信仰和理性是不矛盾的。在德國的啟蒙哲學中有一個格外重要的人物克裡斯蒂安·託馬修斯,他所從事的主要工作就是對天賦人權的研究;同時,他還是啟蒙運動早期的政論家。此外,克裡斯蒂安·沃爾夫致力於研究知識論方面的問題。

託馬修斯本來是一位法學家,在其《獲得明智處世方式的準則》一文中提出了他的理性學說,並且涉及實踐理性的問題。沃爾夫則是搞數學出身,他的哲學著作以清晰性和體系的完整性而著稱於世。對於德國哲學的進一步發展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是康德,尤其以他1781年出版的著作《純粹理性批判》影響最為深遠。在這部書中,康德歸結道:「純粹的人類知識其範圍止於現象世界。

▲頭戴三重冕的教皇

02

一般來說,新教的啟蒙思想家將批判的重點對準相對來說更加保守,也更具統一性的天主教教會和它的覆蓋各地的教階制度,對準教皇的統治、耶穌會和神跡崇拜。由於在邦國教會中那些分裂出來的新教持有不同的神學觀念,而神學家們又大都受啟蒙思想的影響,因此新教內部的批判多數是針對某種特定的神學思潮。由於當時的新教主義本來就很少強調神學的義務和約束,便使得聖經詮釋變得五花八門和充滿個人色彩。這樣一來,便出現了對於聖經啟示的批判;並且一種假設的「自然宗教」吸引了比天主教教徒多得多的新教教徒作為追隨者。

▲馬丁·路德在維騰堡教堂門前

啟蒙運動受知識就是力量,以及知識總是在不斷進步這樣一種信念的影響,而具有了深刻的時代特徵。對於進步的信仰構成了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認為,科學研究大有益處並且它的進步是確定無疑的事情,因為「沒有任何直接的現實意圖去限制知識水平的提高和各個單獨學科的提問方式,因此它的進步就是不可阻擋的」。啟蒙思想家們對於自然科學的進步大加讚賞,並極大地促進了這種進步。從另一方面來看,自然科學也大大地刺激了啟蒙運動的發展,啟蒙運動以科學為依據來描述和解釋人和宇宙,並以此作為表達它的科學觀的範式

▲巴伐利亞慕尼黑王宮內景

被這樣一種科學樂觀主義和進步信仰塑造的啟蒙思想家們,懷有一種強烈的渴望,那就是依據他們所設計的哲學的、文學的以及政治的目標去教育和塑造人類。1762年出版的讓·雅克·盧梭的《愛彌爾》被視作最重要的教育學著作。人們確信,人類的教育能力同時使人類的教育活動成為必要。出於提高人的鑑別能力這樣一種必然要求,啟蒙思想家們以全力優先從事歷史的研究。

在啟蒙運動家的思想中佔據特別重要位置的觀念,就像所說過的那樣,是天賦人權。現在,對於人類的權利和人類的合作方式作出評價和判斷時,不再只是基於歷史的傳統,而是根據倫理學和歷史哲學提出的一種自然狀態的假設。如此以來便導致了一種新的主張和要求,它牽扯到對統治的合法性加以證明的問題。

▲巴伐利亞選侯馬克西米利安三世油畫像

啟蒙運動的思想和理念是在學者、王侯和政治家的鬆散的思想交流之外得到傳播,是在語言學會、科學院、讀書協會、愛國者協會、共濟協會、秘密協會以及其他團體或機構中,常常是系統地得到傳播。

一個非常著名的秘密團體是由亞當·威斯豪普1776年發起成立的光照派修士團。約翰·約阿希姆·Chr. 鮑德和《柏林月刊》的發行者弗裡德裡希·尼古萊、阿道夫·F.F.L.馮·克尼格、歌德、赫德爾、維蘭德、蒙特格拉斯等等都是屬於這個團體的成員。這個秘密團體希望建立一個在啟蒙運動和理性指導下的公民世界,其特徵是自然神論和反對神啟;這與他們反對耶穌會的立場相一致。

參考資料:Mller, Host: Vernunft und Kritik. Deutsche Aufklrung im 17. und 18. Jahrhundert. (Neue Hist. Bibl. 1269, ed. Suhrkamp, NF; Bd. 269) Frankfurt a. M.1986,S.11 f.,Hinske,Norbert(Hg.):Was ist Aufklrung? Darmstadt3 1981, S. XIII ff. u. XXXVII ff. ; Hinske, Norbert (Hg.):Die Bestim-mung des Menschen. Aufklrung, Jg.11,H.1) Hamburg 1996.

相關焦點

  • 羅馬帝國,東西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它們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羅馬共和國晚期,由於著名的凱撒大帝,和當時同樣具有強大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兩大政治家龐培和克拉蘇聯手,組成了著名的"前三頭同盟",將元老院的權力奪了過來。之後克拉蘇在徵戰波斯的貴霜帝國的戰役中戰死,凱撒和龐培之間不久也因為爭奪權力而決裂,最終凱撒擊敗龐培,成為唯一的終身獨裁官,確立了羅馬帝國的雛形和基礎。
  • 「理解啟蒙運動」的歷史
    當啟蒙運動實際發生時,法國人通常是用Lumieres(光——複數)來表述。正因為如此,當時受到啟蒙運動影響的德意志人也就開始發問,什麼是啟蒙運動?1783年,《柏林月刊》就以「什麼是啟蒙運動」為題進行公開徵文討論,一批思想家都踴躍參與,發表各自的見解,其中康德的文章最有影響。1784年,康德在《答覆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運動?》
  • 什麼是「天賦人權」?
    自然的權利到了中國,就變成了天賦權利,因為中國正統思想中沒有西方意義上的「自然」的概念,只有文化、政治等意義上的「天」的概念。自然權利既然歸根於人性,那麼要獲得天賦人權的內容就要回溯到人的本性。生活在競爭、猜忌、藐視、衝突的環境下,人又有什麼幸福而言呢?於是,17-18世紀的學者們設計出從天賦人權到社會契約的精巧制度:放棄人性中的某些權利,換得一個公共權力來保障自己最低限度的法律上的權利。這就是政治權力和法律權利的起源。拿洛克的比喻來說,那就是:在受狸貓和狐狸騷擾與被獅子吞噬之間,我們寧願選擇前者。
  • 【學案】第7課:啟蒙運動
    一、啟蒙運動的背景(簡單看看)1.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推動;(重在人文:對人的解放)2.自然科學的推動;(重在科學:理性思維)解讀:1687年英國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揭示了自然界的規律,引導人們運用理性探索人類社會的規律,注入一種「進步」觀念。
  • 神聖羅馬帝國法國大革命捅了神羅的命根子
    至今美國有他的銅像,還有一個縣和一艘核潛艇以他命名。另一方面,在當時英軍的手下,也有大批黑森等德國地區的僱傭兵。 到1789年,更近的地方也鬧起來了。法國老百姓在資產階級領導下起來造反,把巴士底獄和王宮都攻佔了。西方歷史上的驚雷——法國大革命正式開始。議會成為法國的主人,人民建立了國民自衛軍,通過了《人權宣言》。
  • 高考歷史: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一文讓你搞懂!)
    [概念闡釋]       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1)天賦人權:指與生俱來的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人的生存平等權、生命權、自由權、幸福權以及財產所有權,它是人最基本的權利。(2)人民主權:即掌握在人民手中的國家主權,也可以理解為人民掌握主權的政治制度。人民主權意味著國家的一切權力源於人民的授予,國家權力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權利與自由。
  • 論天賦人權
    關鍵字:自然權利  自由權  生命權  財產權 天賦人權學說最初的淵源是13~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作為文藝復興運動的主要思潮的人文主義,在反神學的鬥爭中發現了「人」,並要求以「人」為中心,把人作為一切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實際上,人文主義就是以個人為核心,以自由、平等為基點的人道主義。
  • 「啟蒙運動」的大師們
    從因「懶惰和怯懦」而服從於宗教或政治權威的「條規戒律」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康德提出的啟蒙運動口號是「勇於運用自己的理智!」啟蒙運動的基本條件是思想與言論的自由。「一個時代絕不能締結某種條約,以阻礙後來的時代擴展眼界、增進知識、消除錯誤;這將是一種違反人性的犯罪行為。因為人性的固有使命正在於這種(擴展眼界、增進知識、消除錯誤)進步。」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新教領地與帝國城市的基礎學校有何特點?
    引言眾所周知,神聖羅馬帝國在17至18世紀的突出特徵是領地邦國的眾多和文化的多樣性,因此,教育領域中的差異性也具有重要意義。安東·興德林不無理由地提到「天主教與新教傳統中的教育競爭體系」。顯然,宗教改革運動以後在「教派分化的過程」中出現或形成的各類學校和大學,直到19世紀都帶有分裂教派的特徵。
  • 從天賦人權到人賦人權
    當洛克說生命、自由、財產是人的神聖權利時,他顯然是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將人的自然欲求合法化。儘管近代以來的科學技術發展摧毀了傳統的宇宙目的論體系,使得自然成為失去了神秘意義的存在物,但同時人的自然欲求卻得到了肯定,霍布斯將人定義為趨利避害動物的思想在啟蒙運動中得以延續。天賦人權實質上是以「天賦」的名義將人從德性論中釋放出來的自然欲求加以神聖化。
  • 何兆武:天賦人權與人賦人權
    「天賦」、「自然」和「人性」,在原文中只是一個字(nature,natur-el)。自然是絕對的,是故人性就是絕對的,是故人的一切權利就是絕對的。這種推論方式好像是一洩而下水到渠成,其間毫無牽強附會或扞格難通之處。本世紀之初,中國翻譯「自然權利」一詞為「天賦人權」,其間的涵義便似稍有出入了,不過那用意卻是可以理解的。天賦人權系針對神授王權而言。
  • 查理曼稱帝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形塑
    早在1964年李祖訓先生出版《神聖羅馬帝國》之時,便對此有所說明。他說:「在史學界中,對神聖羅馬帝國開始的年代有公元800年和公元962年兩說。」李祖訓先生本人採取了後一種說法,「神聖羅馬帝國從公元962年開始建立」。①其實,在民國時期,就以962年說最為流行,偶有800年說者。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女子中等學校、大學和高等學校的基本情況
    在17及18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區域內,屬於新教的女子中學非常少,大多數是在18世紀的最後30年才建立起來,而在天主教區域內,各種各樣的以女子教育為主的婦女學校團體一直在進行工作。這些學校招收的學生涉及普通的和貧窮的社會階層。
  • 以假亂真:神聖羅馬帝國的「馬丁·蓋爾歸來」
    這裡我們要說的不是那個曾被多次演繹和再創作的16世紀法國朗格多克的農民馬丁·蓋爾的故事,而是中世紀晚期發生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另一則冒名頂替的傳奇及其背後的政治演義:布蘭登堡藩侯(markgraf,又譯邊區伯爵、侯爵)假瓦爾德馬爾事件。
  • 啟蒙運動代表人物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修訂版推出
    作者介紹:愛德華•吉本(1737-1794),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作家,啟蒙運動代表人物。出生於倫敦附近的一個富有家庭,父親是國會議員。曾譯作《愷撒戰記》、《鏖鬥的年代》、《戰爭的罪行》、《羅馬帝國衰亡史》、《希臘羅馬名人傳》、《普魯塔克札記》等等。內容提要:《羅馬帝國衰亡史》修訂版,以堂皇宏闊的篇幅敘述了自公元2世紀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後近1300年的歷史風貌。作者在400萬的洋洋文字中,既發懷古之憂思,悲愴嘆惋千年帝國的無奈衰頹,又闡思辨之深刻,詮釋剖析盛衰興替的永恆歷史命題。
  • 「無羅馬」的德意志封建聯合為什麼起名為「神聖羅馬帝國」?
    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評價「神聖羅馬帝國」是「既不神聖,也無羅馬,更非帝國」。客觀地講,伏爾泰的評價確實過激,最多只能表現神聖羅馬帝國末年的狀態,而不能用來形容整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不過伏爾泰對神聖羅馬帝國「無羅馬」的評價還是比較準確的,因為神聖羅馬帝國本質上就是個德意志封建領主聯合體。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禮拜儀式及慶典活動中教堂音樂有何特點?
    這一通諭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維也納古典音樂家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等創作教堂音樂的基礎 。明確了可以使用管風琴和管弦樂器,但強調使用它們必須符合特蘭託宗教會議的決議。使用教堂音樂的主要目標是使祈禱更好地進行。
  • 呂怡維:人權概念和人權思想的中國話語闡釋
    對於什麼是「人權」和「人權思想」等基本人權理論問題,不能完全按照西方人權理論的既定框架去認識和定論,應從中華幾千年歷史文化發展的實際出發,堅持把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和中華文化傳統以及當代實際相結合,運用中國自己的話語對其進行闡釋。
  • 天賦人權是毒教育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天賦人權這句話,是錯的。
  • 法國《人權宣言》講了什麼
    第二條:「這些權利就是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明確提出了人權就是個人的自由權、財產權和反抗壓迫權,強調人權是天賦的和不可剝奪的。第六條:「全國公民都有權親身或經由其代表去參與法律的制定。法律對於所有的人,無論是施行保護或處罰都是一樣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在這一條中既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號,又體現了資產階級「主權在民」的思想。第八條:「法律以外,不得處罰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