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女子中等學校、大學和高等學校的基本情況

2020-12-27 子昂說史

引言

天主教諸領及帝國城市在女子中等學校教育方面具有優越性。在17及18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區域內,屬於新教的女子中學非常少,大多數是在18世紀的最後30年才建立起來,而在天主教區域內,各種各樣的以女子教育為主的婦女學校團體一直在進行工作。

這些學校招收的學生涉及普通的和貧窮的社會階層。這裡主要談四個相互競爭的修會,即英吉利貞女會、薩蕾西亞女修會、烏蘇拉女修會和聖奧古斯丁教堂女修會。在這種崇尚貧窮的修女會職能中,在17世紀,特別在18世紀又增加了一種,即她們幾乎使每一個天主教城市都有了一所中等女子學校,其課程除了手工勞動和宗教信仰以外,還包括法語、德意志文學、音樂、算術,早期還有拉丁文和義大利文。一般情況下,學校中有寄宿女生。

女修會與女子中等學校

對於這些女子修會學校在18世紀所起的作用至今還沒有得到研究。對於烏蘇拉修女團和英格蘭貞女團(耶穌會女修士)早期的情況(16及17世紀),安妮·康拉德在1991年發表的著述中進行了很有見地的分析。她強調指出,這類修會姊妹在16及17世紀帶有批判性地與教會的和社會上的婦女形象相左,她們要求承認婦女與男子之間價值相等和權力平等——至少是在「教士的」觀念中。這種要求是她們的自我意識的主要部分,並且主要在她們以女牧師和女教師的身份從事具體的使徒般工作中表現出來

▲中世紀修道院遺址

在18世紀,女子中學與基礎學校的界線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變動的。女子學校除了手工課、宗教、德語文學、數學以外,還學習法語。在18世紀,無論如何,在天主教各領和城市中這類學校大規模擴建,特別在這個世俗化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到處可見新建的此種學校。根據萊內洛特·莫勒的研究結果,當時神聖羅馬帝國所有的56所女子中等學校,都是由三個女子修會創建,即奧古斯丁教堂女修會、烏蘇拉女修會和英吉利貞女會。

耶穌會的教學方法和中學教育是這些女子中學的楷模。她們的授課在原則上也不收費,並且也向窮人家的女孩子敞開校門,但寄宿是收費的,所以前來就學者主要是貴族和社會上層的女孩子。在新教諸邦,社會上層的女孩一般由家庭教師教授。女子中學只是自18世紀末以後才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大批建造,如1780年在法蘭肯塔爾(屬於普法爾茨選侯領地)開學的博愛女子中學。

▲修女

在天主教教學修院中,施教的修女和任課姊妹中不僅有人出身於貴族家庭,而且還有出身於市民。因為修道院及其學校的金錢需求不斷增長,所以一般情況下寄宿者要將數目可觀的妝奩交納出來。但是,也有這樣的情況,即沒有財物的報考者憑藉才能被錄取。在免費走讀的基礎學校或地方學校中,來自於貧窮或富裕家庭的學生一同就讀。當然,一般情況下,住校女生都是社會上層等級或富裕市民家庭的孩子。因為她們要支付自己的住宿和飲食費用。正如莫勒女士所說的那樣,這種修院學校擁有相當大數量的女生。

▲年老的修女

例如,奧古斯丁教堂女修會在曼海姆1749年時有250名女生,1779年有300名;烏蘇拉女修會在維爾茨堡1727年有200名,1740年300名,1760年達到400名。住校女生的數目一般在20名到30名之間。與此相反,在新教促使建立、後來由普法爾茨選侯國掌管的女子博愛中學中,只有人數不多的女孩來自於境況較好的家庭,住校就讀。開始時,在1781年有14人,1785年增加到25人,1786年達到最高數目,有34人。在1787年大約只有六個人。修道院學校極力地將其學生培養成有利於宗教信仰的女基督徒。相應地,在博愛中學中,根據啟蒙思想的要求,其目的是將女孩子們培養成為將來的好母親、家庭好主婦以及好夫人。

大學和高等學校

著名的柏林地理學家畢興歷數了1789年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域內的大學:共有38所。其中18所是天主教大學,18所為新教大學及兩所教派混合大學,即屬於美因茨選侯領的愛爾福特大學和屬於普法爾茨選侯領的海德堡大學。17及18世紀,除了這兩所大學以外,其他大學都還受教派信仰的限定。在啟蒙運動過程中,這種限定在幾所高校中有些鬆散,如在天主教的美因茨大學內聘有新教教授和圖書管理員,原則上這種狀況維持到19世紀初。

▲美因茨大主教及選帝侯行宮

後來,在大多數高校中,特別在天主教佔主導地位的地區,如萊茵蘭、巴伐利亞、下法蘭肯及南巴登,這種限定被取消了,但在某幾所德意志北部的大學中直到20世紀還存在教派限定。如在布蘭登堡-普魯士的哈勒大學以及在東普魯士的柯尼斯貝格大學的章程中,一直到1918年還明確規定不得聘任天主教徒。

除個別情況以外,很有意義的一點是:17及18世紀的大學首先被看作是教育設施,所以要有教科書,雖然部分情況下數量相對較少。研究工作一般不在高校之內,而是在私人領域內,在宮廷、牧師宅邸、修道院以及18世紀在科學院中進行。

因為在傳統的大學中常常很少有真正的研究,所以大學不為鮮見地僵化為知識傳授作坊。教授的職位通常不怎麼受歡迎。因此,著名的哲學家和數學家萊布尼茨謝絕了教授職位。對於學者來說,更有吸引力的是在漢諾瓦、美因茨和柏林的宮廷中謀得一個職位。是的,萊布尼茨將大學貶稱為「僧侶機構,幹些空洞無聊的事」。還有一個原因,即當時的大學大多數不是建在政治、文化及科學生活的中心地,不在諸侯宮府城市,而常常建在一些小城鎮,如格賴夫斯瓦爾德、林特倫、英戈爾施塔特及格拉茨等。著名的新教維滕貝格大學實際上坐落在一個大村子裡。

▲萊布尼茨油畫像

17及18世紀,大學威望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資金狀況較差。教授的收入很低,大多過著貧窮的生活,許多大學生也生活在最底線。因為高校的吸引力減低,所以17世紀在校學生的數量大大下降。18世紀前期出現回升,但1800年前後再一次下降。當時有批評說,大學的教學和科研脫離實際需要,所以沒有得到現代化領地邦國的足夠支持。當然,對於新的「專制主義」教育理想來說,大學沒有多少貢獻。這種理想希望擁有完美的廷臣或宮內僕役,他們應該知道在宮中如何做才是既舉止適宜,又能攀居高位。結果就是遭到譴責和批評,並導致邦君的徹底改革的願望。

為了迎合這種需要,當時有一些諸侯為了適宜於貴族的教育而建立起自己的貴族科學院,如1655年在呂內堡、1687年在沃爾芬比特爾、1704在布蘭登堡、1705年在柏林、1709年在卡塞爾、1711年在埃塔爾(巴伐利亞)以及在維也納。在科學院,學生們首先要學習現代語言,如法語和義大利語,而不是當時的學術語言一-拉丁文。另外,還要學習騎術、擊劍、跳舞、戰爭藝術、建築防禦工事,即所有屬於「有教養的人」(galant homme)的精湛技藝。

▲17世紀貴族演奏音樂場景油畫

可見,這類科學院是純正的貴族學校。然而,科學院不培訓管理官員。與此同時,人們也試圖通過建立大學抵制當時人認為的、在學校機構和教學內容方面的疲軟、弊端和腐朽。如此,1655年在杜伊斯堡、1665年在基爾、1694年在哈勒、1736年在哥廷根、1758年在比措及1773年在明斯特都建立了大學。但是,這些大學常常資金太過緊缺,以致不能正常發展,所以除了資金狀況較好的改革教派大學哈勒與哥廷根以外,大多數天主教大學與新教大學在校學生的數量都極為有限。學校的意義也僅限於當地。

參考資料:Mller,Lenelotte:Hhere Mdchenbildung,passim.Mller, Hhere Mdchenschule, S. 108-205.Büsching,Anton Friedrich: Erdbeschreibung, Bd. 5. Hamburg 1789,S.41.Mathy,Helmut: Die universitren und wissenschaftspolitischen Ansprüche des Reichserzkanzlers im 18. Jahrhundert. In: Hartmann,Mainzer Kurfürst,S.131-155.

相關焦點

  • 羅馬帝國,東西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它們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按照時間順序來說,最早的莫過於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是古羅馬文明的最後一個階段,是羅馬經過王政時期和共和國時期發展而形成的最終階段。之後屋大維將雷必達踢出權力圈,並且和安東尼兵戎相見,最後獲得了勝利,得到了元老院的支持,在他統治時期,羅馬真正進入了元首制的帝國時期,他本人也被稱為"奧古斯都"(神聖偉大),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奧古斯都大帝。這就是羅馬帝國的由來。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猶太人的數量分布和社會結構情況
    引言17和18世紀時,在神聖羅馬帝國裡生活著眾多的屬於小教派的團體,從猶太人、人數較少的基督教團體、操法語的胡格諾派,到「吉卜賽」人和其他的社會邊緣人群。由於篇幅有限,今天筆者就先和大家談談關於猶太人的一些知識。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新教領地與帝國城市的基礎學校有何特點?
    引言眾所周知,神聖羅馬帝國在17至18世紀的突出特徵是領地邦國的眾多和文化的多樣性,因此,教育領域中的差異性也具有重要意義。安東·興德林不無理由地提到「天主教與新教傳統中的教育競爭體系」。顯然,宗教改革運動以後在「教派分化的過程」中出現或形成的各類學校和大學,直到19世紀都帶有分裂教派的特徵。
  • 「無羅馬」的德意志封建聯合為什麼起名為「神聖羅馬帝國」?
    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評價「神聖羅馬帝國」是「既不神聖,也無羅馬,更非帝國」。客觀地講,伏爾泰的評價確實過激,最多只能表現神聖羅馬帝國末年的狀態,而不能用來形容整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不過伏爾泰對神聖羅馬帝國「無羅馬」的評價還是比較準確的,因為神聖羅馬帝國本質上就是個德意志封建領主聯合體。
  • 查理曼稱帝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形塑
    早在1964年李祖訓先生出版《神聖羅馬帝國》之時,便對此有所說明。他說:「在史學界中,對神聖羅馬帝國開始的年代有公元800年和公元962年兩說。」李祖訓先生本人採取了後一種說法,「神聖羅馬帝國從公元962年開始建立」。①其實,在民國時期,就以962年說最為流行,偶有800年說者。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福拉爾貝格建築學校及小型教堂建築團隊的情況
    由於天主教統治地區時常興修各類教堂,因此在短時間內,神聖羅馬帝國各地就湧現出了一批技術高超的建築師、畫家、雕塑師等工匠群體。這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丁岑霍弗爾兄弟,以及阿薩姆一家和韋佐布倫人團體。今天,咱們再來說說另外一些同樣不應被忽視的建築者及團體。
  • 以假亂真:神聖羅馬帝國的「馬丁·蓋爾歸來」
    這裡我們要說的不是那個曾被多次演繹和再創作的16世紀法國朗格多克的農民馬丁·蓋爾的故事,而是中世紀晚期發生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另一則冒名頂替的傳奇及其背後的政治演義:布蘭登堡藩侯(markgraf,又譯邊區伯爵、侯爵)假瓦爾德馬爾事件。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一些典型小教派的傳播情況及文化特點
    在神聖羅馬帝國內,這個教派遭到天主教和新教邦君的雙重鎮壓,因而成員數量較少。門諾派主要活動在德意志的西北部和北部,特別在埃姆登(從1530年起)、阿爾託納(1601年起),克雷菲爾德、艾得河畔的腓特烈施塔特、漢堡和選帝侯國普法爾茨。也有少數人得到伯爵領地新維德和普法爾茨-上黑森地區的小邦國的容許,得以居住在這些地方。
  • 神聖羅馬帝國法國大革命捅了神羅的命根子
    至今美國有他的銅像,還有一個縣和一艘核潛艇以他命名。另一方面,在當時英軍的手下,也有大批黑森等德國地區的僱傭兵。 到1789年,更近的地方也鬧起來了。法國老百姓在資產階級領導下起來造反,把巴士底獄和王宮都攻佔了。西方歷史上的驚雷——法國大革命正式開始。議會成為法國的主人,人民建立了國民自衛軍,通過了《人權宣言》。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領地與城市的基礎學校有何特點?
    在這裡,讀、寫和宗教知識同樣是教師職業的基本技能。這種職業的收入相當差,教師們必須有副業,如在教堂打雜,如領唱或伴奏,或者做些零碎的協助組織活動的工作,以便養活自己和家人。文策斯勞斯統治時期正是啟蒙思想流行的時期,這位韋蒂納人不僅在教育領域,而且在農業、手工業和其他行業,以及醫藥業中推行改革。作為選帝侯,他大部分時間居住在埃倫布雷特施泰因,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開始時,他極力地以大主教的身份建設一個宗族專制的富裕邦國,後來又特別強調教會的利益。
  • 神聖羅馬帝國的教士階層:教會選帝侯、封侯主教、副主教與神父
    引言 在前一篇文章裡,筆者已經介紹了神聖羅馬帝國內部貴族、市民、農民和下層民眾的情況。今天就專門來說說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教士階層。由於各種教派並存,以及在地位和職務上的巨大差異,教士的情況千差萬別,呈現出不同教派教會的不同特點。
  • 西方史:淺析查理五世與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的會議
    引言1548年,查理五世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帝國議會制定了《國事詔書》,由帝國議會以及聯省議會頒布。該詔書將尼德蘭地區組成一 個「大勃艮第圈」,正式命名為「尼德蘭十七聯省」。詔書強調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為尼德蘭地區的宗主,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尼德蘭既是分立的,也是單一的整體,它奉行自治的原則。哈布斯堡統治下的尼德蘭的統治權在皇帝逝世 以後將由皇帝的男繼承人或是女繼承人永遠繼承下去。同時,《國事詔書》還規定了哈布 斯堡王室統治下的尼德蘭未來與神聖羅馬帝國其他部分之間的關係。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禮拜儀式及慶典活動中教堂音樂有何特點?
    禮拜的尊嚴——按照通諭的基本思想——在對崇高的救世主的敬仰中得到了體現。通過採用相應的音樂這一藝術手法,教徒們的虔誠被進一步喚醒 。
  • 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後,就確認了《大特權》的合法地位
    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後,就確認了《大特權》的合法地位歡迎來到百家號夕陽獨幕。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後,就確認了《大特權》的合法地位。小編了解到一位研究神聖羅馬帝國的史學家弗裡德裡希·希爾評論道:「他是『大胖子腓特烈,根本不符合許多人期盼的霍亨斯陶芬家族繼承人『腓特烈三世』的形象。他缺乏皇帝、太平王侯、救世主國王應該具備的品質。」然而,沒有人能滿足關於「真正的腓特烈」的所有期望,而只有這個腓特烈擁有這一名字和血統。
  • 【卓識】1495年 「帝國改革」與神聖羅馬帝國和平秩序建構之制度困境的反思
    本文試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依據相關原始文獻,反思和論述1495年沃爾姆斯帝國議會及其決議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在中世紀晚期和平秩序建構的意義及其制度困境,以期更為明晰地認識「帝國改革」與和平秩序的建構,進而明確神聖羅馬帝國憲法政治的發展及其制度基礎。
  • 三十年戰爭前夜,神聖羅馬帝國從稱霸歐陸的霸主跌落到軍閥割據,名...
    神聖羅馬帝國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同俾斯麥時代的德國和希特勒時代的德國並稱為德意志歷史上的三大帝國。腓特烈一世時期,對外,六次出兵義大利;對內,腓特烈一世試圖駕馭那些桀驁不馴的公國等地方勢力,通過把大的公國領地分割成多塊,削弱地方力量,強化王權。比如,1156年,腓特烈一世將奧地利從巴伐利亞公國分裂出來,形成了一個新的公國。
  • 查理四世在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
    在談及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的神聖羅馬帝國的時候,我們都繞不開選帝侯、皇帝、哈布斯堡家族等,但是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格局則是因為查理四世的改革與盧森堡家族的絕嗣。由於父親是盧森堡伯爵的原因,又因為查理和腓力六世的妹妹訂婚的緣故,所以查理長期居住和遊學在法國。而留學期間,又以巴黎為重心,所以查理四世可以說是深受卡佩家族和瓦盧瓦的影響。而這也讓他後面的各項改革和行動,無不透露出法王和卡佩的影子,而不像是一個傳統的德意志皇帝。1333年,17歲的查理四世被父親召回波西米亞開始管理和經營波西米亞。
  • 歷史上羅馬人民的國王是不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沒有加冕卻被歸入...
    清音閣歷史用幽默的語言帶你了解廣義西歐國家歷史,歡迎關注和留評 前幾篇說了幾個名正言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今天來說說不那么正統的一位,也是「羅馬人民的國王」。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領地與城市的高級學校有何特點?
    新教區域內的拉丁學校和高級文科中學以帝國城市紐倫堡為例。在這裡,除了三所拉丁學校一分別設在聖塞巴爾特、聖羅倫茨和諾恩·施佩塔爾——以外,1526年還建立了一所高級文科中學,其級別介於拉丁學校和大學之間。這是法蘭肯地區的第一所新教的文科中學。
  • 歐洲黑歷史:700年的神聖羅馬帝國竟然是靠倒插門娶富婆騙來的!
    歐洲歷史上曾經誕生過一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的王國,她的領土包括今天的奧地利、義大利、西班牙以及眾多東歐國家,其統治者以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自居,並在奪取王位後加冕為皇帝,這便是著名的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希特勒一直追隨的德意志第一帝國。▲撲克牌裡的紅桃K就是查理曼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