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天主教諸領及帝國城市在女子中等學校教育方面具有優越性。在17及18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區域內,屬於新教的女子中學非常少,大多數是在18世紀的最後30年才建立起來,而在天主教區域內,各種各樣的以女子教育為主的婦女學校團體一直在進行工作。
這些學校招收的學生涉及普通的和貧窮的社會階層。這裡主要談四個相互競爭的修會,即英吉利貞女會、薩蕾西亞女修會、烏蘇拉女修會和聖奧古斯丁教堂女修會。在這種崇尚貧窮的修女會職能中,在17世紀,特別在18世紀又增加了一種,即她們幾乎使每一個天主教城市都有了一所中等女子學校,其課程除了手工勞動和宗教信仰以外,還包括法語、德意志文學、音樂、算術,早期還有拉丁文和義大利文。一般情況下,學校中有寄宿女生。
女修會與女子中等學校
對於這些女子修會學校在18世紀所起的作用至今還沒有得到研究。對於烏蘇拉修女團和英格蘭貞女團(耶穌會女修士)早期的情況(16及17世紀),安妮·康拉德在1991年發表的著述中進行了很有見地的分析。她強調指出,這類修會姊妹在16及17世紀帶有批判性地與教會的和社會上的婦女形象相左,她們要求承認婦女與男子之間價值相等和權力平等——至少是在「教士的」觀念中。這種要求是她們的自我意識的主要部分,並且主要在她們以女牧師和女教師的身份從事具體的使徒般工作中表現出來。
在18世紀,女子中學與基礎學校的界線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變動的。女子學校除了手工課、宗教、德語文學、數學以外,還學習法語。在18世紀,無論如何,在天主教各領和城市中這類學校大規模擴建,特別在這個世俗化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到處可見新建的此種學校。根據萊內洛特·莫勒的研究結果,當時神聖羅馬帝國所有的56所女子中等學校,都是由三個女子修會創建,即奧古斯丁教堂女修會、烏蘇拉女修會和英吉利貞女會。
耶穌會的教學方法和中學教育是這些女子中學的楷模。她們的授課在原則上也不收費,並且也向窮人家的女孩子敞開校門,但寄宿是收費的,所以前來就學者主要是貴族和社會上層的女孩子。在新教諸邦,社會上層的女孩一般由家庭教師教授。女子中學只是自18世紀末以後才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大批建造,如1780年在法蘭肯塔爾(屬於普法爾茨選侯領地)開學的博愛女子中學。
在天主教教學修院中,施教的修女和任課姊妹中不僅有人出身於貴族家庭,而且還有出身於市民。因為修道院及其學校的金錢需求不斷增長,所以一般情況下寄宿者要將數目可觀的妝奩交納出來。但是,也有這樣的情況,即沒有財物的報考者憑藉才能被錄取。在免費走讀的基礎學校或地方學校中,來自於貧窮或富裕家庭的學生一同就讀。當然,一般情況下,住校女生都是社會上層等級或富裕市民家庭的孩子。因為她們要支付自己的住宿和飲食費用。正如莫勒女士所說的那樣,這種修院學校擁有相當大數量的女生。
例如,奧古斯丁教堂女修會在曼海姆1749年時有250名女生,1779年有300名;烏蘇拉女修會在維爾茨堡1727年有200名,1740年300名,1760年達到400名。住校女生的數目一般在20名到30名之間。與此相反,在新教促使建立、後來由普法爾茨選侯國掌管的女子博愛中學中,只有人數不多的女孩來自於境況較好的家庭,住校就讀。開始時,在1781年有14人,1785年增加到25人,1786年達到最高數目,有34人。在1787年大約只有六個人。修道院學校極力地將其學生培養成有利於宗教信仰的女基督徒。相應地,在博愛中學中,根據啟蒙思想的要求,其目的是將女孩子們培養成為將來的好母親、家庭好主婦以及好夫人。
大學和高等學校
著名的柏林地理學家畢興歷數了1789年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域內的大學:共有38所。其中18所是天主教大學,18所為新教大學及兩所教派混合大學,即屬於美因茨選侯領的愛爾福特大學和屬於普法爾茨選侯領的海德堡大學。17及18世紀,除了這兩所大學以外,其他大學都還受教派信仰的限定。在啟蒙運動過程中,這種限定在幾所高校中有些鬆散,如在天主教的美因茨大學內聘有新教教授和圖書管理員,原則上這種狀況維持到19世紀初。
後來,在大多數高校中,特別在天主教佔主導地位的地區,如萊茵蘭、巴伐利亞、下法蘭肯及南巴登,這種限定被取消了,但在某幾所德意志北部的大學中直到20世紀還存在教派限定。如在布蘭登堡-普魯士的哈勒大學以及在東普魯士的柯尼斯貝格大學的章程中,一直到1918年還明確規定不得聘任天主教徒。
除個別情況以外,很有意義的一點是:17及18世紀的大學首先被看作是教育設施,所以要有教科書,雖然部分情況下數量相對較少。研究工作一般不在高校之內,而是在私人領域內,在宮廷、牧師宅邸、修道院以及18世紀在科學院中進行。
因為在傳統的大學中常常很少有真正的研究,所以大學不為鮮見地僵化為知識傳授作坊。教授的職位通常不怎麼受歡迎。因此,著名的哲學家和數學家萊布尼茨謝絕了教授職位。對於學者來說,更有吸引力的是在漢諾瓦、美因茨和柏林的宮廷中謀得一個職位。是的,萊布尼茨將大學貶稱為「僧侶機構,幹些空洞無聊的事」。還有一個原因,即當時的大學大多數不是建在政治、文化及科學生活的中心地,不在諸侯宮府城市,而常常建在一些小城鎮,如格賴夫斯瓦爾德、林特倫、英戈爾施塔特及格拉茨等。著名的新教維滕貝格大學實際上坐落在一個大村子裡。
17及18世紀,大學威望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資金狀況較差。教授的收入很低,大多過著貧窮的生活,許多大學生也生活在最底線。因為高校的吸引力減低,所以17世紀在校學生的數量大大下降。18世紀前期出現回升,但1800年前後再一次下降。當時有批評說,大學的教學和科研脫離實際需要,所以沒有得到現代化領地邦國的足夠支持。當然,對於新的「專制主義」教育理想來說,大學沒有多少貢獻。這種理想希望擁有完美的廷臣或宮內僕役,他們應該知道在宮中如何做才是既舉止適宜,又能攀居高位。結果就是遭到譴責和批評,並導致邦君的徹底改革的願望。
為了迎合這種需要,當時有一些諸侯為了適宜於貴族的教育而建立起自己的貴族科學院,如1655年在呂內堡、1687年在沃爾芬比特爾、1704在布蘭登堡、1705年在柏林、1709年在卡塞爾、1711年在埃塔爾(巴伐利亞)以及在維也納。在科學院,學生們首先要學習現代語言,如法語和義大利語,而不是當時的學術語言一-拉丁文。另外,還要學習騎術、擊劍、跳舞、戰爭藝術、建築防禦工事,即所有屬於「有教養的人」(galant homme)的精湛技藝。
可見,這類科學院是純正的貴族學校。然而,科學院不培訓管理官員。與此同時,人們也試圖通過建立大學抵制當時人認為的、在學校機構和教學內容方面的疲軟、弊端和腐朽。如此,1655年在杜伊斯堡、1665年在基爾、1694年在哈勒、1736年在哥廷根、1758年在比措及1773年在明斯特都建立了大學。但是,這些大學常常資金太過緊缺,以致不能正常發展,所以除了資金狀況較好的改革教派大學哈勒與哥廷根以外,大多數天主教大學與新教大學在校學生的數量都極為有限。學校的意義也僅限於當地。
參考資料:Mller,Lenelotte:Hhere Mdchenbildung,passim.Mller, Hhere Mdchenschule, S. 108-205.Büsching,Anton Friedrich: Erdbeschreibung, Bd. 5. Hamburg 1789,S.41.Mathy,Helmut: Die universitren und wissenschaftspolitischen Ansprüche des Reichserzkanzlers im 18. Jahrhundert. In: Hartmann,Mainzer Kurfürst,S.131-155.